萧望东,江西庐陵(今吉安)人。原名萧惠存,曾用名萧克。
1910年8月25日出生,1927年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政委,文化部党组书记、代部长,部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政委。1955年9月被授予
中将军衔。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十二大、十三大相继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被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
1989年5月11日在北京逝世。
人物生平
参加红军
1910年8月出生,1927年加入中国共青团,1929年7月转为
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9年7月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为赣西南红军独立第2团、第4团教导队学员,1929年10月起任中共赣西南特委秘书,11月起任江西纯化区革命委员会青年部秘书长,12月起任共青团吉安县西区区委书记。
1930年3月起为赣西南团特委团校、党校学员,5月起任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第9
纵队7支队秘书兼宣传队队长,8月起任第9纵队特务连政治委员。
1932年1月起任红3军第9师军士教导队政治委员兼师直总支书记、直属政治处主任,10月起任红3军教导大队政治委员。
1933年10月起任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教导师2队政治委员兼团总支部书记,训练队政治委员。
1934年4月起任红1军团司令部无线电队政治委员兼军团直总支部书记,1934年秋起任红1军团卫生部野战医院政治委员,参加了巩固发展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0月随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
1935年秋任红1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10月到达
陕北地区。1935年起任红1军团政治部民运部干事。
1936年春参加红一方面军东征,不久成立红军河东抗日游击支队,任政治委员,同年6月返回陕北先后任陕西宜川独立营政治委员兼宜韩党工委书记,红1军团第1师政治部民运科科长,1936年3月起任红1军团山西河东游击支队政治委员兼河东区党工委书记。
1937年2月起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
抗战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
延安市到鄂豫皖边区红28军工作,1937年10月红28军改编为
新四军第四支队后,任新四军第4支队政治部主任。
1938年7月起任
新四军游击大队(抗日先遣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1938年10月起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后改称新四军第6支队)、第6支队政治部主任。
1941年2月起任
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参谋长张震)。
1942年3月起任新四军第二师兼淮南军区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2师师长
罗炳辉、政委谭震林、参谋长詹化雨、政治部主任肖望东、政治部副主任余立金),参加开辟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斗争和进行淮北、淮南地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起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委员,
淮南军区政治委员兼淮南苏皖边区党委书记,淮南军区政治委员兼新四军新2师政治委员,
1946年下半年任华中军区政治部主任、渤海军区第7师政治委员。
1947年4月起任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政治部主任。
1948年6月起任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副政治委员。
1949年2月起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政治部主任,率部参加解放华东的多次重要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1949年4月至1952年11月任中共苏北区党委书记,其间:兼任苏北军区政治委员(苏北军区司令员张震东),1949年12月至1952年11月兼任苏北区党委财经委书记,1949年12月至1953年1月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
1953年1月至1954年8月任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1952年11月至1953年7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其间:1952年12月1日至1953年12月7日曾兼任江苏军区第二政治委员,1952年11月至1953年8月兼任中共江苏省委工业部部长。
1953年4月至1955年3月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政治部代主任、主任、军区党委常委,其间:曾兼任军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书记。
1955年3月至1956年10月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
1956年10月至1961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
1961年3月至1963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第四政治委员。
1963年12月至1965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第二政治委员。
其间:1955年4月起任南京军区党委常委,1956年5月起任南京军区党委副书记,1964年3月起任南京军区党委第三书记。1955年11月至1960年2月兼任南京军区监察委员会书记。
1965年4月任文化部副部长(部长陆定一)、党组书记(石西民、颜金生为副书记)、党委书记,国务院文化部第一副部长,主持文化部日常工作。1966年4月起任中捷友好协会会长。1966年7月,陆定一被免除党内外一切职务后,由萧望东代理部长,后任部长。
1966年12月萧望东被“打倒”。
1966年至1975年“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关押9年。
1975年8月至1980年1月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党委第三书记。
1977年8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1980年1月至1982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军区党委第三书记(至1980年4月)、第一书记(1980年4月起)。
获得荣誉
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军衔晋升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其他任职
中共八大候补代表,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任中央军委委员,中共十二大、十三大相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被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人物事迹
萧望东只读过几年
私塾,他的文化水平是在革命队伍中刻苦学习、逐步提高的。革命战争年代,他坚持学习政治理论、毛主席著作。抗战时期,对部队的政治报告,他自己写作,特别是针对部队各级干部思想实际的讲话、文章,他都经过调查、思考、自己撰稿。他的孩子们从小就看到父亲经常工作到深夜。他自加压力,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风范,对子女们一直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他经常教导子女,说自己从小受苦,没有学习的条件,现在新中国建立了,青少年都有了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你们这一代,从孩子时代起,就应该好好学习,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做一个正直的人。将军还写得一手好字,行家评说萧望东的书法颇具“柳骨颜风”。
1931年春,萧望东升任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第九师二十六团二连政治委员时,参加了第二次反“围剿”,在5月27日的广昌战斗中,他右手用
驳壳枪射击,左手举着小红旗指挥战斗,被敌人击中左手腕,负了重伤。由于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竟至伤口溃烂生蛆,迟迟不愈。医生几次要给他做截肢手术,都因为他没同意,才得以把左手保全下来。但他不得不忍着疼痛,继续随部队作战行动。直到9月,第三次反“围剿”取得胜利,他才得以住进九师军医处治疗。不过因为伤口长时间不能愈合,导致伤残。在后来的革命生涯中,他大多担任各级政治部主任、党委书记、政治委员等政工职务。
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
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年代里,他同样地积极配合军事主官,把部队的政治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把干部战士的思想集中统一到完成眼前的战斗任务或中心工作上,而他自己在长期的战斗环境里,艰苦的生活中,始终不能让身体在健康的状态下运转,因而患上了严重的
慢性肝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在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副政委任上,同其他30名将军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军队干部要下连当兵的号召,下到连队当兵一个月,积极锻炼自己,和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参加连队摸爬滚打各种训练,还下厨房炒菜做饭,给战士理发,同战士交朋友。他每年都用三四个月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指导全面工作。他不辞劳苦,足迹踏遍江浙海防前哨第一线岛屿,训练现场、作业工地,教育鼓励战士以岛为家,尽心尽责地保卫祖国安全。
1963年,萧望东到江浙沿海视察,登上了
浙江省最东边的东福山小岛时,因为连日来深入基层,劳累过度,竟然晕了过去。医生赶紧给他打了强心针,他苏醒后挣扎着站起来,对守岛战士深情地说:“我是拼着老命来看英雄的,今天看到了,我非常高兴!”他代表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党委热情地慰问了守岛指战员,对守岛指战员是很大的鼓舞。
调任国家文化部之前,在南京军区副政委、政委任上,十分重视部队的文化工作,与
沈西蒙、
沈亚威、
胡石言等军中文化人交往甚密,鼓励他们的文艺创作,军区文化工作搞得十分活跃。他积极支持《
红霞》《
东进序曲》《
柳堡的故事》《霓红灯下的哨兵》等优秀电影剧目的创作、演出、拍摄,使之享誉全国。
萧望东经历七年关押,七年折磨,1975年4月下旬终被释放回家,全家从痛苦中得到了安慰,老伴、也是终身相守、相濡以沫的革命伴侣的辛萍女士,一颗悬着的心踏实了,她和孩子们都很激动,也很愤慨。。唯将军却那么平静,那么镇定:“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吧!”那七年,萧望东的心理、精神、情感、身体……无时不在被折磨、被摧残,但是他顶住了,他熬过来了。他那么充满信心地对子女们说:“眼前这种不正常的情况,终归要改变的”。
萧望东在失去人身自由的状态下,始终没有动摇过党的忠诚与信念,为后来者铸就了立身的楷模。
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后,萧望东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状态中。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为萧望东彻底平反昭雪,更振奋了他的工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