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周家楣,一作筱堂,江苏宜兴宜城镇西门人,
咸丰九年(1859)
进士,入翰林,
同治间任礼部郎中,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交部)章京,记名
御史。光绪二年(1876)任
四川省乡试正考官,十二月任大理寺少卿(
宜兴市人口口相传的“周天官”就是他)。光绪四年(1878)任
顺天府尹(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后陆续任顺天乡试监监,及礼、兵、户三部左右侍郎,左副
都御史,
吏部左侍郎。参与了北京地方志《光绪顺天府志》的编。光绪十三年(1887)五月卒于任上。
主要政绩
周家楣在任职期间以巩固国基,改善民生为己任。在顺天府尹任上,他弹劾贪官污吏,救灾施赈,百废俱兴,政绩斐然。他疏浚河道,以工代赈。他大力兴办教育事业,补充义塾经费,仅
回族义塾就增设了6所。并尽力普及文化教育,还创修顺天府志书,修缮“金台书院”(今北京市
崇文区金台小学),重修讲堂。
周家楣所处的年代,正是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弱国无外交”。周家楣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上,不过激,不迁就,即坚持原则,又有灵活性。为恭亲王奕䜣、
李鸿章等人所器重。他坚持原则,妥善解决四川教案纷争。
同治亲政,西方列强为是否“跪拜”中国皇帝,引起“朝仪风波”。周家楣作“遇礼考”,西方使节可分开觐见,可鞠躬,不跪拜。这受到中西双方赞同,并编成法令施行,风波得以平息。
周家楣接见外国使臣,总是从容不迫,言出有理,常使各国使节为之心悦诚服。周家楣为维护主权,在与
日本、
俄罗斯、
德国的有关外交事件交涉中,他都坚持国格、坚持原则、尽力挽回。
周家楣为国操劳,呕心沥血,常说“国家御侮、责在自强”。他逝世后,京郊之地、顺天府乡绅百姓念其德政,在
通州区(今北京市通州区)为他建了专祠。宜兴西门“天官地”即周家楣故居。他名列宜兴森林公园“宜兴名人馆”。
家庭
祖父:秀才周静齐
母亲:皇清封一品太夫人周母潘太夫人
夫人:皇清诰封一品夫人蒋夫人
宜兴周氏
《晋书。周处传》:克己厉精,朝闻夕改,轻生重义,殉国忘躯,可谓志杰之士也。
宜兴周氏祖训:兰室鲍肆,久而相忘,水淡甘,迥焉各别。故君子同人不苟,取友必端。天地正气,人生最灵,维纲植纪,济弱扶倾。
宜兴周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勤俭谦和,公平正直。
清史文载
周家楣,字小棠,江苏宜兴人。
咸丰九年
进士,选
庶吉士。散馆,改
礼部主事,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其时教祸棘,四川总督
骆秉章夙持正,外人以将军崇实易与,遇事辄就决之,数兴大狱,至杀平民二百人,勿之问。家楣上书执政,极言其害,请教案归
总督裁决,卒如所言。各国相继换约,交涉益剧,枋事者多依违。家楣苦心经画,凡议觐礼、遣使臣、护侨民,皆委曲历久而后定。
日本台湾,海防亟,乃为策先谋足以制日者。於是
大学士瓜尔佳·文祥举立海军、造船舰、筑炮台、制枪械、采煤铁、招侨商,及用人、筹饷诸端,折衷众说,属草议上之。累迁郎中,五品京堂。
光绪改元,除太仆寺少卿,典
四川省乡试。越二载,迁顺天府
府尹,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遭忧去。服阕,署左副
都御史,直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如故。八年,再授顺天府府尹。时吏治日弛,家楣自初莅即奏增经费,劾污吏,练捕盗营,亲决 狱讼,设通州、良乡官车局、近教养义塾、善堂、留养局,增贡院号舍,扩金台书院,制
孔子庙祭器、乐器。及再任,益有兴革,郡中一切皆治办。
九年,雨河溢,州邑吁菑,亟疏请帑,复募集银百馀万。会关东大熟,劝募杂粮,亦获数万石,恤饥困。明年春,大举工赈,濬京南凤河,京东北运河,武清、宝坻两减河、宛平庞谷庄百二十村沟洫。
通州区、
涿州市、
霸州市、
保定市堤坝决口,分助直、鲁工赈皆钜万。谓京畿救荒之政,为百年所未有云。
家楣方负时望,累兼署礼、户、兵三部侍郎,上意向用。既而恭亲王奕䜣罢政,朝局一变。法越事起,朝士激昂多主战。家楣以法彊盛,不可轻敌,乃自具疏,略谓:“法人肆扰海疆,台湾亟於战御,饷械阻绝。敌以兵船十数游弋
海口市,伺隙抵,各国且潜济之。台湾虽胜,与内地隔。
越南得手,得一地留一师,亦恐分兵致弱。今调停之说,发之自彼,权之在我,不得不别具深谋,欲擒先纵。至中国实能自强,转无战之可言。此大局之枢纽也。”疏上,自知其言不协时,曰:“吾终不以附和误国。”给事中孔宪劾
张荫桓泄漏机密,语连家楣及
吴廷芬等,乃罢直总署,转
通政使。十三年,卒。顺天士民感其遗惠,请建通州专祠,诏允之。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