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院
文化部领导下的艺术团体
中国评剧院是文化部领导下的艺术团体,为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
中国评剧院成立于1955年,由中宣部、文化部制定建院方针为:“以演现代戏为主的国家级示范性剧院,同时上演新编历史剧和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戏。” 后来为拓宽创作题材,剧院将“外国名著改编剧目”纳入其中。2012年7月,中国评剧院依法注册为企业,并获得北京市政府5000万元注资。
中国评剧院建院以来,恢复、整理和创作了300多出优秀现代戏及传统剧目,如《杨三姐告状》《铡美案》《花为媒》《刘巧儿》《小女婿》《金沙江畔》《高山下的花环》《评剧皇后》《黑头与四大名蛋》等,造就了如小白玉霜新凤霞喜彩莲花月仙李忆兰魏荣元马泰张德福席宝昆等几代优秀评剧艺术家。其中,三十多部剧目和百余位艺术家先后获得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导演奖、表演奖,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以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等重要奖项,并多次入选国家级、省部级优秀剧目展演。
中国评剧院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
历史沿革
中国评剧院的前身是1953年组建的隶属于中国戏曲研究院的中国评剧团。
1955年,中国评剧院正式成立,最初坐落在北京西城太平桥大街13号,是一支有194人的大剧院。中国评剧院建立伊始,领导就已定下方针。
1958年,中国评剧院划归至北京市。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曾亲切接见过中国评剧院的小白玉霜。建院五十年以来,周恩来、宋庆龄、邓颖超、彭真、李先念、李瑞环等国家领导还分别接见过中国评剧院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多次观看中国评剧院的演出剧目。
2008年,中国评剧院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
2012年7月,中国评剧院依法注册为企业,并将获得北京市政府5000万元注资,用于扶持剧目创作、人才培养和场地建设。
2013年12月20日,中国文化部公布“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名单,中国评剧院入选其中。
中国评剧院成立六十年来,在建院方针的指导下,恢复整理和创作了《杨三姐告状》《铡美案》《花为媒》300多出优秀现代戏及传统剧目。
2023年3月23日,中国评剧院与四川省川剧院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合作共建”协议签约仪式在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举行。在到场嘉宾的一同见证下,时任中国评剧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齐红与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陈智林,以及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阳春分别签署共建协议并赠牌。
建院方针
中国评剧院的建院方针由中宣部、文化部制定,为“以演现代戏为主的国家级示范性剧院,同时上演新编历史剧和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戏”。后为拓宽创作题材,剧院又将“外国名著改编剧目”纳入其中。
主要影响
剧院成立之前,中国评剧院中的一部分艺术家已经将评剧艺术实践和火热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评剧的舞台上出现了一批反映时代、讴歌新社会的作品,小白玉霜的《九尾狐》《千年的冰河开了冻》《小女婿》,新凤霞的《刘巧儿》等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为评剧成立国家剧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评剧院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的步伐,发扬集体的力量和智慧,精心雕琢,广泛吸收其他姊妹艺术之长,使中国评剧院的评剧艺术成为时代流行的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评剧院的唱腔传遍了大街小巷。
中国评剧院在困境中不断探索前进的道路,不断摸索艺术的方向,创作出一部又一部新作品,推出一群又一群年轻的艺术家。中国评剧院的《刘巧儿新传》能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演出70场,中国评剧院的《长霞》一场演出能够赢得观众20次掌声;中国评剧院的电视剧《包公智斗》系列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的目光;中国评剧院恢复排演的《向阳商店》演出时台上台下一片共鸣;中国评剧院的“周六评剧苑”演出场场满座;中国评剧院为戏迷票友主办的“北京评剧之友”大赛吸引数以百计的各地票友参赛,舞台获得了戏迷的满堂喝彩。
中国评剧院的艺术家也与时俱进,大胆探索改革,极大地丰富了评剧唱腔艺术,为使评剧艺术摘掉了“三小剧种”的帽子,成为全国性的地方戏大剧种作出了突出贡献。
此外,中国评剧院还充分利用剧院资源,先后与多家电视台和影视机构合作,拍摄了多部戏曲电视剧,特别是系列评剧电视连续剧《包公智斗》等电视作品的制作播出,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代表剧目
中国评剧院的代表剧目有《杨三姐告状》《铡美案》《花为媒》《刘巧儿》《小女婿》《金沙江畔》《高山下的花环》《评剧皇后》《黑头与四大名旦》《拜月记》《马寡妇开店》《马本仓当官记》《林觉民》《良宵》等。
历代名家
小白玉霜:中国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白派艺术第二代传人,是20世纪50、60年代的评剧泰斗和领头羊。其曾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中国评剧院艺委会主任。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筱白玉霜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由于“四人帮”的迫害,筱白玉霜含冤死去,时年45岁。
新凤霞:评剧演员,是青衣、花旦。原名杨淑敏。小名新凤霞、吴祖光墓,天津人。中国共产党党员。6岁学京剧,12岁学评剧,14岁任主演。1949年后历任北京实验评剧团团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评剧团副团长,中国评剧院演员。作家。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6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
魏荣元:1923年~1978年,中国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魏派艺术的创始人。直隶(今河北省丰润区人。幼年入复盛戏社学艺。工老生、花脸。十二岁登台。曾在平津一带演出。曾演京剧、梆子曲艺。建国后,任中国评剧院演员。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对评剧男声唱腔有所改革创新。擅演剧目有《钟离剑》《孙庞斗智》《夺印》等,《秦香莲》已拍成影片。魏荣元是评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的人物,他在音乐工作者的帮助下,将原来与女演员同度的唱法降低四度,创造了“越调”唱法,使男声的优势得以发挥,他进而把京剧花脸的鼻音和喉音与评剧的吐字发音结合起来,在《秦香莲》中成功创造了包公的音乐形象,确立了评剧花脸行当,并从此创立了魏派演唱艺术。
喜彩莲:1916年~1997年2月7日,女,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喜派创始人,早期评剧“四大名旦”之一,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张德福:评剧张派小生创始人。1931年出生于北京。是唱、念、做俱佳的评剧小生演员。他有深厚的艺术功力,并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他塑造的众多艺术形象,都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弦。
席宝昆:评剧界不可多得的一个既懂得表演理论,又有艺术创作经验的表演艺术家。他不仅是一位好演员,也是一位好导演。一九五四年中央戏剧学院聘请他为表演系教师,并参加导演了话剧《红缨歌》和《文成公主》获得一致好评。他还参加导演了评剧《九尾孤》《千年冰河开了冻》《农民泪》《罗汉钱》《秦香莲》《故都春晓》《结婚之前》《红色联络站》《香壶案》等数十出剧目,同时他还改编移植了《梅玉良缘》《杜十娘》《闹严府》等剧目,为丰富评剧剧目做出了成绩。
李忆兰:评剧表演艺术家,李(忆兰)派旦角艺术创始人,生于1925年8月10日。1992年初夏,李忆兰在赴戏校讲课途中突然患病,5月30日逝世,享年67岁。祖籍北京,是河北梆子名老艺人大李贵云的女儿。
其他名家:马泰、小玉霜、谷文月、刘萍、李惟铨、戴月琴、宋丽、高闯、马惠民、齐建波、王冠丽、刘惠欣、韩剑光、王平、张少华、赵丽蓉。
奖项荣誉
自建院六十余年以来,中国评剧院共有三十多部剧目和百余位艺术家先后获得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导演奖、表演奖,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以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等重要奖项,并多次入选国家级、省部级优秀剧目展演。其中,《马本仓当官记》获得了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奖项,《林觉民》获得了第八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院方针
主要影响
代表剧目
历代名家
奖项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