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玉霜
中国评剧表演艺术家
小白玉霜(1922年-1967年12月21日),祖籍山东省,名李再雯,别名筱白玉霜,乳名福子,中国评剧表演艺术家,白派第二代传人。
小白玉霜是1930年代“评剧四大花旦”白玉霜的养女,自小跟随莲花落艺人李景兰的母亲在北平市生活,十一二岁到白玉霜跟前,取名李再雯。师从李文祉,白玉霜去世后的1942年年底,小白玉霜接手白玉霜的华北评剧社,并将其改名为阳秋社,先后组班玉海社、再雯社。1948年夏天,小白玉霜的再雯社解散。直至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小白玉霜才重新组建再雯社,回归评剧舞台。1951年全国第一次政协会议上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1952到1958年间,小白玉霜多次随慰问团到各地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1967年12月21日,由于“四人帮”的迫害,小白玉霜自尽身亡。
小白玉霜沿袭了“白派”艺术具有的低腔低调、婉转曲折、连绵细腻、感情真挚的艺术风格。小白玉霜是评剧舞台上不多的女中音,她的音色宽厚清醇,行腔柔润平稳,言语规范,字正腔圆。经过小白玉霜改善的“白派”艺术风格日臻完美,低回婉转、刚柔相济、神韵悠长的“白派”唱腔,类似京剧中的“程派”,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代表作有《秦香莲》《玉堂春》《闹严府》《杜十娘》。小白玉霜曾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评剧院艺委会主任、北京市妇联执行委员。小白玉霜身为评剧“白派”艺术的第二代传人,为评剧“白派”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小白玉霜祖籍山东省,原姓氏不详,乳名福子,别名筱白玉霜,据小白玉霜本人说是属狗的,推算她该生于1922年。5岁左右被人贩子转卖给莲花落艺人李景春的遗孀李卞氏,幼年由姬守先的母亲抚养,居住在北京前门外的贫民区。其余被李卞氏买来的女孩们叫她大姐,她原与其他女孩一样,叫李卞氏奶奶,叫白玉霜二姑。后来李卞氏要她改口,叫白玉霜娘,叫李卞氏姥姥,又让她去学堂读了几天书,好让她充当王法官的女儿。
在李景春的母亲死后,虚岁十二的小白玉霜和其他姐妹被李卞氏带去了天津市,她被派到白玉霜身边,成了白玉霜身边专门伺候的丫头,对外宣称母女关系,取名李再雯。
偷师学艺
小白玉霜明理懂事,手脚勤快,处事小心谨慎,平日尽心照应白玉霜,二人相处得比较融洽,因此小白玉霜的日子过得比戏班里的其他女孩强些。
20世纪30年代,白玉霜爱莲君刘翠霞李金顺并称为三十年代评剧“四大名旦”,这时的白玉霜已经成了评剧舞台上的名伶。白玉霜的戏班叫做玉顺剧社,白玉霜挑班,李卞氏做班主,她娘家的兄弟卞老舅管事,场面上李卞氏的儿子李国璋说了算。因掌权做主的都是李家人,所以也有人叫玉顺剧社为李家班。
随着小白玉霜长大,李卞氏想让她跟着白玉霜学戏,但白玉霜不肯传艺给她,于是小白玉霜只能偷偷学艺。老艺人李文祉见小白玉霜求学热切,便主动教导她,给她“开胚子”。
小白玉霜在李文祉的指导下学到了一些里子(配角)活儿,如《珍珠衫》里平氏或《桃花庵》里窦氏的唱段。在李卞氏的安排下,小白玉霜上台跑龙套,扮演过几次没有台词的小丫环。小白玉霜在她14岁那年得到了正式演出的机会,扮演《珍珠衫》里的平氏。小白玉霜在漫长的积累中,技艺逐渐进步,在1937年初的春节迎来了人生的转机。
离开舞台
1937年大年初一晚,剧团在恩派亚大戏院上演《马寡妇开店》,白玉霜因故未能演出,小白玉霜接替了她的角色。台上小白玉霜的唱腔和做派和白玉霜有所区别,戏一开场,台下的观众就觉得有点不对劲,发现台上的角儿不是白玉霜而是小白玉霜。于是,观众们有的喊着倒好,有的嚷嚷着要退票,乱作一团。小白玉霜并未被台下的观众影响,唱戏吐字清晰,做戏规矩认真,台下的观众见她还是个孩子,唱做都没出错,便灭了要闹事的心思,戏剧得以顺利演出。
虽然小白玉霜练戏刻苦,戏班对她要求严格,但是此时的小白玉霜太年轻,缺乏磨练,比不上白玉霜。时间不久,观众对小白玉霜的兴趣消退,很快另觅他处。为了挽回局面,李卞氏和戏班给小白玉霜安排了一出《蝙蝠尘缘计》,该剧目与《拿苍蝇》类似,内容香艳,吸引了许多观众。在李卞氏的压迫下,小白玉霜被迫走上了白玉霜的老路。
李卞氏深知依靠小白玉霜唱戏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她一边培养小白玉霜,一边放出小白玉霜走红的消息引白玉霜吃“戏醋”。半年后,白玉霜被李卞氏找回,重返评剧舞台。
机缘巧合下,小白玉霜得知程砚秋先生在声音不利的情况下创立了程派唱腔艺术,她由此意识到自己不仅要高举白派的旗帜,还需要在唱法上与白玉霜有所区别。她在认真分析了自己与白玉霜嗓音的异同后,决定以感情取胜,即以含蓄传情的演唱方式吸引观众,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演唱风格。
重新出山的白玉霜喜怒无常,很难相处,白玉霜和小白玉霜之间的矛盾随着小白玉霜的名声的提高而逐渐激烈,母女之间屡次发生争执。李卞氏权衡利弊之后,将小白玉霜嫁给了一个姓赵的商人做姨太太,并规定小白玉霜不得搭别的班唱戏,唱戏只能在李家班。在劳累和精神压力的双重打击下,小白玉霜患上了妇科病,即便如此,在李卞氏的管控下她仍要登台唱戏。为了减轻痛苦,小白玉霜在李卞氏和丈夫赵老西的建议下吸食罂粟,自此身体更加憔悴,赵老西对此不忍,带着小白玉霜离开了戏台。
重新登台
1942年年底,“评剧皇后白玉霜去世,小白玉霜出山。白玉霜去世后,小白玉霜成为40—50年代评剧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小白玉霜的丈夫赵老西并不愿她重返戏台,天津青帮成员佟五得知小白玉霜有意重返戏台后,意图控制小白玉霜为他赚钱,设计小白玉霜与赵老西决裂,重新登台唱戏。小白玉霜先后组班阳秋社、玉海社、再雯社,真正成为了挑大梁的主演。在天津青帮成员佟五的管控下,她尽量保全原“李家班”的班底,继承“白派”,提高“白派”,摒弃不健康的内容,与此同时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了她先前形成的艺术风格。
青帮成员佟五后来因为倒卖枪支被枪决处死,摆脱了佟五控制的小白玉霜,生活有了一点改善,但因时局动荡,她的生活仍旧贫穷窘迫。1948年夏天,中国国民党伤兵几次砸园子,小白玉霜的再雯社解散,离开剧团的小白玉霜只得在北平市休养,靠存款度日。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小白玉霜重新组建再雯社,回归评剧舞台。1950年。小白玉霜的再雯社与喜彩莲的莲剧团合并,成立了第一个民营公助的评剧团——新中华评剧工作团。
解放以后,小白玉霜注重评剧“白派”艺术的教育性,将白派艺术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高峰。她演出了一系列表现新中国新生活新气象的现代戏,成为解放初期戏曲现代戏的一面旗帜。1950年,小白玉霜参加第一届政协三次会议时,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1949年到1953年短短的五年当中,小白玉霜演出的较为成功的现代戏有12出之多。在《小女婿》中,小白玉霜扮演的杨香草和喜彩莲扮演的陈快腿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现代戏 《罗汉钱》中,喜彩莲和小白玉霜同时扮演 “小飞娥 ”曾轰动京城在观众中传为佳话 。
1952到1958年间,小白玉霜多次随慰问团到各地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小白玉霜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1955 年到 1964 年 9 月之间,小白玉霜任职中国评剧院艺委会主任,兼任剧院首席主演。在此期间,小白玉霜整理并演出了《杜十娘》《秦香莲》《朱痕记》等自己的保留的剧目,除此之外,她还参与了《罗汉钱》《擦亮眼睛》《青春之歌》《为了红》《苦菜花》《金沙江畔》《生活的凯歌》《李双双》等现代剧目的演出,这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的新生活新风貌,塑造了妇女解放各个时期的形象代表, 如杜十娘、秦香莲、瑞、李双双等。小白玉霜的这些行动为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和教育生活做出了贡献,提高了评剧的思想高度,使“白派”艺术更具教育色彩和服务色彩。
离世
1967年,12月21日,由于“四人帮”的迫害,小白玉霜自尽而亡。
主要作品
《秦香莲》是评剧的优秀剧目之一,剧情紧凑精彩,人物形象饱满立体,同时也是小白玉霜的代表作之一。秦馨莲原本是只一个哭哭啼啼,四处哀告的弱女子形象,经小白玉霜演绎后,秦香莲转而成为了一个勤劳、善良、勇敢、坚毅的劳动妇女。小白玉霜在“琵琶词”的反调里运用了七个强音“5”,组成了一个高腔,突出了秦香莲勇于抗争的品质,突破了“白派”唱腔的成规,赋予了唱腔时代感。
《杜十娘》
在《杜十娘》一戏中,小白玉霜保留了流传久远的传统唱腔,对改编本的新唱段也做了细致的安排和创造。突破了原有的格律形式,有长有短,在原来的正调唱法上做了新的处理,配合着人物思想感情的激烈变化,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的唱法。
《母女恨》
《母女恨》是一部四十年代产生的时装戏,由庆嘏编剧,蔡冰白为导演,杨振华作曲。演出地点是天津中国大剧院,《母女恨》由评剧界名流合作演出,该剧从侧面反映了日寇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小白玉霜饰演主角母亲周淑贤,演出反响热烈。限于历史条件,《母女很》的剧本和唱腔均未流传下来,只于1947年的报刊上刊登过剧中的一段插曲。
《小女婿》
白派的《小女婿》曾是解放初期风靡京城的名剧,也是小白玉霜在唱腔上取得成功的第一出大型现代戏,突破了白派唱腔悲切缠绵的色彩,具有实践意义,,“鸟入林”唱段传遍大街小巷。这个戏原是宣传婚姻法的“任务戏”,因被评剧演的有声有色,成了保留剧目。
《金沙江畔》
《金沙江畔》根据陈靖的同名小说改编,编剧为薛恩厚和安西,主要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藏区的一段故事。在《金沙江畔》中,小白玉霜扮演总支书记金秀一角,成功塑造了一个党的工作者的形象。
《李双双》
评剧《李双双》根据李准的同名小说《李双双小传》和同名豫剧本改编,小白玉霜在剧中扮演李双双,李双双是一个先进农村妇女的形象,具有大公无私、嫉恶如仇的品质。在这个剧目中,小白玉霜增强了白派唱腔的喜剧色彩。
其它作品
《我翻了两个身子》
《一点体会》
《大白玉霜和小白玉霜的不同》
《美帝国主义的寿命不会很长了》
《痛悼欧阳予倩伯伯》
艺术特色
唱腔
小白玉霜沿袭了“白派”艺术具有的低腔低调、婉转曲折、连绵细腻、感情真挚的艺术风格,与此同时,她在原先“白派”艺术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唱腔、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观众的需求,有取有舍,批判性地在继承中发展了“白派”艺术。与白玉霜相比,小白玉霜的戏更注重艺术的教育功能。
剧目的“新编”与“改编”是戏曲艺术生存与发展的基石,也是动力。白派艺术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流派,创新性是戏曲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小白玉霜在保持白派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在唱腔、音域、表演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突破,并且吸收了京剧河北梆子京韵大鼓京东大鼓以及牌子曲中的优秀部分,丰富了白派艺术,将新腔和老腔巧妙的合在一起。小白玉霜音域宽广,她在保持低腔低调的基础上,将音域向上向下扩张了四、五度,唱腔的表现力因此变得更为丰富。同时,在旋律的华彩方面,她常在尾音处加一些小装饰音,增加了唱腔的韵味和旋律性。
音调
小白玉霜是评剧舞台上不多的女中音,演唱造诣深厚。她的音色宽厚清醇,行腔柔润平稳,言语规范,字正腔圆。她将评剧原来使用的冀东方言逐步改用京腔,在念白上借鉴喜彩莲改为京白和半京半韵,一些有影响的传统剧目和唱腔则不变。小白玉霜在演唱时不滥用“鼻音”,注意口形,不大张口,反对舞台上的自然主义倾向,即大哭大嚎,捶胸顿足。她认为舞台上的唱是艺术语言的表现,艺术过程和结尾都应是美的,因此哭腔应该也是艺术的,小白玉霜不用带“钩”的哭腔。
表演
她严格挑选剧目,用简洁大方的风格表演艺术,主张“无表演的表演”,强调角色感情的变化自然流畅,水到渠成,以情动人;善用表现派的手法,能够精准拿捏角色的心理活动,演绎生动;注重舞台艺术的整体美,重视舞台上各位人员之间的默契合作,统一乐队和检场人的服饰,水袖的布料改用京剧使用的纺绸。
在表演戏剧的过程中,她注重细节的刻画,通过一系列细腻的表演逐渐推动剧情发展,使剧情流畅自然无突兀之感。无论是演唱技巧的运用,还是唱腔的设计安排,她都能从刻划人物出发,细腻而真切地表达人物感情,树立 好人物的音乐形象。小白玉霜这种体验派与自然派的融合的做法,体现出中国戏曲艺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极致。
在表现被压迫妇女的悲惨命运和痛苦感情的时候,小白玉霜不仅强调她们的悲哀和苦楚,她还表现了她们的愤怒与控诉之情,突破了白玉霜走低腔,用平腔的唱法,而是用较高的腔,较大的音程跳进更加丰富的曲调,进而揭示了剧目人物内心深处的怨恨与痛苦。
经过小白玉霜改善的“白派”艺术风格日臻完美,形成了独特的魅力。低回婉转、刚柔相济、神韵悠长的“白派”唱腔,类似京剧中的“程派”,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主要成就
白派发展的成就
李金顺李派、刘翠霞刘派、白玉霜白派、爱莲君爱派被称为“评剧四大流派”,白派是评剧重要的一支,小白玉霜在继承“白派”艺术精髓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
小白玉霜推动了“白派”艺术的发展,突破了“白派”艺术的悲切色彩。在解放后的17年当中,小白玉霜潜心钻研,在艺术舞台上成功地塑造出许多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塑造了妇女解放各个时期的形象代表, 如杜十娘秦馨莲、瑞珏、李双双等。
评剧成就
1949年以后,小白玉霜出演的《兄妹开荒》《农民泪》《九尾狐》《大家欢喜》等现代戏,开创了评剧演员演出现代戏的先河,为评剧注入了新鲜血液。1950 年,小白玉霜的再雯社与喜彩莲的莲剧团合并,成立了由文化部所属的中国戏曲研究院领导的新中华评剧工作团,这个也是第一个民营公助的评剧团。
所获荣誉
小白玉霜的表演艺术在群众中有较大影响,是一名优秀的人民艺术家。不仅如此,她在政治上也取得了很高的荣誉,她曾任职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委员、北京市剧协副主席和北京市妇女联合会执委等多项职务。
1951 年,小白玉霜作为政协委员,出席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次会议。 1952 年 9 月,小白玉霜率领新中华评剧工作团参加了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远赴朝鲜战场慰问演出,并荣获“模范团员”的称号。1954 年,她参加了中国人民慰问团,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6年,小白玉霜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1955 年到 1964 年 9 月之间,小白玉霜任职中国评剧院艺委会主任,兼任剧院首席主演。
名人轶事
小白玉霜卖字儿
1952年,第二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接受了中国人民的嘱托,赴朝鲜战地慰问。中国京剧院中国评剧院的一些著名演员积极参加,随慰问团一起到朝鲜战地去给志愿军和朝鲜军民演出,小白玉霜便是其中的一员。
到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前线部队驻地后,小白玉霜在志愿军中,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地为志愿军们演出戏剧。指战员们希望看到她的代表剧目《秦香莲》,因此,她有时一天早、中、晚连轴转演出两三场全本《秦香莲》。
有一天她演出4场,在第四场演出前,有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这时小白玉霜的声带疲劳至极,几乎难以发声。她一面用小茶壶喝着水,一面对后台管理说:“这场,咱们卖字儿吧!”
小白玉霜对大家解释,“卖字儿”是评剧界的行话,指的是演员的嗓子突然出现问题时,还照样演出,但在演唱时,不用拖腔,用吟诵的办法表现唱词,而琴师则采用特殊的伴奏手段,烘托演员的吟诵,观众听起来,仍然像演唱一般。
上场之前,小白玉霜又用化妆笔在手心上写了“卖字”两个字,为了让声带休息,她没说话,把手上的字举给琴师和乐队同志看。大家心领神会地点头。在琴师的配合下,第四场演出圆满成功,大家纷纷上前和演员们握手致谢,久久不愿离去。
小白玉霜与新凤霞的姊妹情
小白玉霜和新凤霞分别是“新白派”和“新派”的创始人,二人在评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小白玉霜和新凤霞一起在天津市长大,二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姊妹情谊。
有一天,戏班在南市升平戏院演出《唐伯虎三笑点秋香》,扮演秋香的主角临时不辞而别,原本饰演丫环的新凤霞被班主看重,得到了扮演秋香一角的机会。新凤霞不负众望,救场成功,得到了班主的赏识,从此成为了戏班的主演。接连在升平戏院里出演了《花为媒》《六月雪》《苏小小》《花田八错》《三堂会审》等剧目,后又辗转在天津各地的戏院演出,表演出彩,在上世纪40年代成为评剧当红名伶。解放后,她到北京北京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评剧团,1953年加入中国评剧院。先后排演了《刘巧儿》《艺海深仇》《祥林嫂》《金沙江畔》《花为媒》《乾坤带》《无双传》等精彩的戏剧。
小白玉霜年长新凤霞7岁,成名后的小白玉霜欣赏新凤霞,对她多有关照。新凤霞刚登台唱戏时,因贫困无法置办一身唱戏行头,小白玉霜得知此事之后,就将自己的行头和头饰借给她使用。1943年3月,新凤霞在河东天宝戏院首演“白派”代表剧目《临江驿》,小白玉霜特地前去为新凤霞把场。1947年,小白玉霜与新凤霞等人合力在中国大戏院演出时装戏《母女恨》,演出成功,提高了评剧的地位,也提高了小白玉霜和新凤霞的声望。1957年,新凤霞因爱人吴祖光被牵连,搬去了一间阴冷的小屋内,在新凤霞被大众当成“活靶子”的时刻,小白玉霜常为新凤霞提供帮助。
1967年,12月21日,小白玉霜因“四人帮”的迫害,自尽而亡,新凤霞至此失去了挚友,痛心不已。
1998年,新凤霞去世。
艺术传承
白派”的创始人是白玉霜(李慧敏)
“白派”的第二代传承人是小白玉霜 (李再雯) , 她继承并发展了“白派”艺术。
“白派”的第三代传承人是中国评剧院刘萍、“白派”的第四代传承人是天津市“白派”评剧团的王冠丽, 她们也继承并发展了“白派”艺术。
影视形象
2002年,电视剧《小白玉霜》在内地上映,小白玉霜一角由李艳秋饰演,导演付百良(傅百良) 。
人物评价
作者曹其敏曾在《白玉霜 小白玉霜母女唱腔选》一书中评价道:“小白玉霜是评剧爱好者所熟悉的优秀评剧演员之一,她的唱腔可以说是脍炙人口,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小白玉霜不仅很好地继承了“白派”唱腔的流场自然、情感细腻真挚、善于运用曲折婉转的低腔来表现悲剧人物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同时对曲调的音乐性、旋律性的丰富增强和用准确、形象的音乐语言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方面,也有突出的发挥和创造。”
作者张慧曾在《筱白玉霜传》一书中评价道:“小白玉霜是评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一代名家。作为一个普通人,她胸怀坦荡、真诚善良。虽然因为有不够冷静、容易冲动的缺点,常被人误解或非议,但她确是一个堂堂正正、纯净透明的人。在舞台上,她是我们崇拜的艺术家;在生活中她是亲切的大姐。”
参考资料
..2023-07-12
..2023-07-13
..2023-07-13
..2023-07-13
大白玉霜和小白玉霜.新浪网.2023-12-28
..2023-07-13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13
..2023-07-14
..2023-07-12
..2023-07-13
南国都市报·数字报刊.南国都市报.2023-07-12
..2023-07-14
..2023-07-13
..2023-07-13
..2023-07-13
..2023-07-13
..2023-07-14
..2023-08-03
..2023-08-03
..2023-08-03
..2023-08-03
..2023-08-03
..2023-08-03
..2023-07-13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14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偷师学艺
离开舞台
重新登台
离世
主要作品
《杜十娘》
《母女恨》
《小女婿》
《金沙江畔》
《李双双》
其它作品
艺术特色
唱腔
音调
表演
主要成就
白派发展的成就
评剧成就
所获荣誉
名人轶事
小白玉霜卖字儿
小白玉霜与新凤霞的姊妹情
艺术传承
影视形象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