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管鞭虾
分布于黄海等地的管鞭虾属动物
中华管鞭虾(学名:*Artemesia longinaris*),俗名红虾、大脚红虾、红落头虾、毛竹节虾,是十足目管鞭虾科管鞭虾属的节肢动物门。体表呈浅橘红色,各腹节后缘有红色横带,尾扇后半部呈红色。因第1触角触鞭较宽左右合起来呈管状而得名。中华管鞭虾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在中国黄海南部、东海南海亦有分布,栖息于泥质或泥沙质海域。有一定的游泳能力,大部分时间在底表活动或潜伏底内。以浮游生物、栖底生物为食。繁殖期在6-10月。中华管鞭虾是闽东北海域重要的经济虾类资源,是沿岸张网作业和近海拖虾作业重要的捕捞对象,可鲜食或制成虾干、虾仁。虾仁色泽鲜红,是制作冻虾仁的重要原料之一,用于出口或内销,具有一定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
形态特征
中华管鞭虾体长28-82毫米,甲壳亚门薄而软。额角短而平直,伸至第1触角柄第1节末端,上缘具8-11齿,其中3-4齿位于头胸甲上。头胸甲上具眼上刺、眼后刺、触角刺、胃上剌及肝刺颈沟达头胸甲背部肝沟和心鳃沟显著。腹部第3-6节背中部脊起,第2腹节的不明显。尾节长度约为第6腹节的1.5倍,具中央沟,末端尖,无侧刺。眼大,眼柄粗短。第1触角鞭薄宽而长,其长度超过头胸甲的1.5倍,上鞭较狭而稍长于下鞭,下鞭扁宽,均向内侧纵曲,而上下两鞭合成为半纵管,从此左右鞭相接合面成一管状,其基部再与第2触角鳞片相接合而成为通水路。第3颚足伸达第2触角鳞片顶端,其外肢短小,不达座节的中部。第1步足最短,具基节刺及座节刺第3步足细长,尤其腕节特长,指节约为掌节的1.5倍,末端尖直,两钳内缘列生小栉;5对步足均具外肢。雄性交接器前部近侧缘有2对突起,其前缘生有许多微小齿。雌性交接器具一长椭圆形的突起,上生有毛,后部稍狭,该突起的前方有一圆形突起,其中央稍凹,周围生有毛。身体棕红色,上有淡紫色斑点,第1触角鞭、尾节、第1-6腹节的末缘及各腹肢的颜色较深。腹节有较深的红色横带。
季节变化
中华管鞭虾的数量分布,用单位时间的渔获量(渔获率)来表示,它反映了不同调查站位中华管鞭虾资源的相对数量,也反映不同季节的数量变化规律。全调查区中华管鞭虾一年四季的平均渔获率为542g/h,在全海区主要经济虾类中,仅次于假长缝拟对虾、长角赤虾、葛氏长臂虾、须赤虾、凹管鞭虾,居第6位。从季节变化看以春季较高,为839g/h,秋季次之为665g/h,冬季最低,只有224g/h。从不同海域比较,以北部海域较高,为792g/h,其次是南部海域为610g/h,中部海域较低,只有325g/h。不同海域中华管鞭虾渔获率的高峰期也不同,北部海域高峰出现在夏、秋季,渔获率超过1000g/h,中部海域出现在秋季为608g/h,南部海域出现在春季,渔获率达到1637g/h。
分布范围
中华管鞭虾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以及中国的黄海东海至粤东、粤西及海南岛东部均有分布。
数量分布
中华管鞭虾在中国东海分布范围较广,出现频率为31.9%,其渔获质量占虾类总渔获质量的9.8%,渔获质量平均密度指数为7.21千克km-2,5月、8月、11月和2月平均密度指数分别为1.45kg·km-2、10.74kg·km-2、12.79kg·km-2和3.68kg·km-2;其数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8月和11月数量为多,其渔获质量占年总渔获质量的83.0%,2月和5月数量较少;主要分布于调查海区80m以内海域,80m水深以外海域极少分布;渔获体长范围为36~126mm,优势体长组为50~95mm,占66.8%;雌虾个体明显大于雄性个体,雌虾平均体质量为7.3g,雄虾平均体质量为3.4g;雌雄性比为1∶0.47,雌性性腺成熟度以Ⅱ期和Ⅲ期为主,分别占44.3%和36.3%,生殖盛期为5~8月;不同季节和性别摄食强度没有明显差异,平均摄食等级1.45。
栖息环境
中华管鞭虾喜栖息于25-100米水深的泥质或泥沙质的海区,其栖息深度和对温、盐度适应的范围较广,栖息于盐度30-34%、水温10-25℃海域,即在沿岸低盐水和外海高盐水的混合水域,在盐度大于34‰的台湾暖流水控制海域,很少有分布。
生活习性
中华管鞭虾为广温广盐性的虾类。冬季向沿岸浅水区移动,近海区较密集,渔获较高,12月后向外海移动,虾群分散,渔获量低。
繁殖方式
繁殖期6-10月,高峰期8-10月。自9月份开始出现体长30-40毫米的幼虾,由于生殖期较长,从9月至翌年2月都有幼虾出现,并逐月长大加入捕捞群体。1月份以后,产卵后的剩余群体逐月减少,被新生代的补充群体所取代,成为新一年的捕捞对象。
保护现状
种群状态
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中华管鞭虾主要为沿岸定置张网的兼捕对象,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桁杆拖作业以来,成为东海近海和北部海域重要的捕捞对象之一,与哈氏仿对虾鹰爪虾戴氏赤虾、葛氏长臂虾一起构成东海近海和北部海域五大捕捞品种,这些品种占该海域拖虾作业虾类总量80%以上。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强化捕捞的结果,使近海广温、广盐属性的虾类资源数量减少,但中华管鞭虾并没有像哈氏仿对虾、鹰爪虾那样有明显下降的迹象。为了可持续利用,必须加强保护和合理开发,尤其在幼虾出现的高峰月份(12月至翌年2月),减少对幼虾的杀伤,至夏秋季可增加补充群体的资源数量,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主要价值
中华管鞭虾为中国南海区重要的经济虾种类。在海南岛的东部和西部海区产量较高,汛期较长,为5-8月,以5月为最旺。壳薄肉嫩,可鲜食,也可制虾仁,且也是经济鱼类的重要饵料。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季节变化
分布范围
数量分布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繁殖方式
保护现状
主要价值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