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鳖
分布于北美的鳖类
角鳖(学名滑鳖属 spinifera)是鳖科鳖属动物。
简介
近日,笔者在走访顺德区龟鳖养殖场时,在几个养殖场见到了少量的角鳖。因此,本文结合资料及采集到的信息,对角鳖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大家提供参考。
1、外表以橄榄绿色为主色调
角鳖背甲圆形,呈橄榄绿色,具有黑色眼斑状斑纹,背甲表面如砂质般粗糙,因其背甲前缘有棘状突起,所以又称刺鳖;
角鳖的腹甲呈淡白色或黄色,头颈部呈橄榄色,头侧部有淡黄色且镶嵌黑色的条纹;
四肢呈橄榄绿色,具发达蹼,尾短。
2、角鳖胆小,相对好养
角鳖喜欢生活在河川和湖泊中,以肉食性的食物为食,如小鱼类、甲壳亚门等小动物。据养殖户反映,角鳖的养殖条件与其它鳖的一样,但从其胆小、不喜欢游上水面晒背、活动范围窄等习性来看,角鳖还比较好养一些。与另一个新品种珍珠鳖相比,角鳖生长速度相对较慢,一年长3斤左右,通常长到7~10斤就能上市。
3、受精卵低,苗价高
每年的5~8月是角鳖的繁殖季节。据宏信农业有限公司林锦根经理介绍,目前,在顺德区,角鳖的繁殖技术还未成熟,所以苗较少,价格也相对较高,今年的价格为25元/只左右,其公司今年仅孵化出2000~3000只苗。主要原因是角鳖的公鳖数量较少,并且公鳖个体小,每只平均只有一斤多重,而母鳖数量多,并且个体大,每只有10多斤,所以在交配时,常出现母鳖争夺公鳖、咬伤公鳖的情况,导致受精卵和孵化率低。据资料显示,每次每只母鳖仅产卵4~32枚。目前顺德地区养殖的角鳖苗主要靠美国进口。
4、角鳖有前景,但在顺德区角还未形成规模
据顺德水产商会专家和林经理介绍,目前角鳖在顺德养殖较少,市场上供应的外塘角鳖数量少,但其价格高,而且口感相对较好(与珍珠鳖比),不失为一个有养殖前景的品种。一般在市场上5~10斤规格的比较受消费者欢迎,但林经理告诉笔者,今年角鳖大小规格的都比较好卖,其中以7~8斤/只规格的最好卖。外塘养殖的角鳖价格比珍珠鳖贵15元/斤(55元/斤左右),而浙江杭州温室养殖的价格仅在40元/斤左右。
林经理提到,今年由于角鳖苗价高,商品鳖价格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所以相对来说利润不高,有的可能还亏本,但如果能提高其孵化率,降低鳖苗价格,待其成本与市场价能平衡在一定水平时,即具有一定市场利润之时,角鳖是一个有前途的养殖新品种。
生物原理
传统认为,鱼鳖不能同池养殖,理由是鳖是鱼类的天敌,因此池塘养鱼把鳖作为除害对象。另一种观点是鱼类好动,终日不停地在水中或水面游动,而鳖胆小怕惊,一发现有水的波动,就受惊而不敢觅食,以致影响其生长和产卵。但从生物学的观点以及生产实践中已经证明,鱼鳖混养,鳖既不是鱼的天敌,鱼的活动不妨碍鳖的摄食,而是既能充分加速水体的物质循环,又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淡水养殖中发掘生产潜力、提高水利利用率以及经济效益的新途径。
①调节水体溶氧。鳖是爬行纲,摄食、活动都在水中进行,又由于它是用肺呼吸,必须经常性地浮到水面交换气体。这样来回往返活动,可使表层水与底层水的溶氧得到交流而达到上下层水溶氧量均衡,既防止由于浮游植物旺盛的光合作用产生的过饱和氧逸出,又可弥补深层水的“氧债”,且有利于淤泥中营养盐的释放,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以及鱼、鳖的代谢生长。同时,由于鳖在池底的活动,使沉淀在池底的有机化合物能经常性地进行分解,降低了有机物的耗氧量,即使遇到池水缺氧,也可减轻或避免“泛池”的危险。据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和汉寿县特种水产研究所测定:7、 8、9、10月鱼鳖混养池及对照池,鱼鳖混养池4个月月平均溶氧量为6.73毫克/升,养鱼对照池4个月月平均溶氧量为5.4毫克/升。在鱼鳖混养池鱼达到每平方米875克,鳖每平方米545克的高密度时,不设任何增氧设备,鱼鳖仍能正常生长。
②净化水质。由于鳖饲料中动物性蛋白的含量较高,则残饵和粪便对于水质的污染也比较严重,特别是鳖的代谢所产生的大量氨氮 (据测定,一般鳖池高于一般养鱼池10倍以上),当其达到一定浓度时,不利于鳖的生长发育。由于放养了滤食性的链鲸目类,吃掉了大量的浮游生物,使得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利用了氨氮:同时由于链鱼吃掉了大量的浮游生物,增加了光透性,保持了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又由于鳖池放养了鲤、鲫鱼等杂食性鱼类,吃掉了鳖未利用的高蛋白的残饵剩渣和底栖生物等,净化了水质。
③优化生活环境。鱼鳖混养时由于鳖的频繁活动,浮游生物在水的表层和底层分布没有明显的差异,更不像一般养鱼池常具有浮游生物昼夜垂直分布的显著变化,特别是夜间,表层与底层水中的浮游生物的数量基本趋向一致。又由于鳖的频繁活动,使鱼鳖混养池上、中、下溶氧也基本趋向一致,不像一般养鱼池那样发生“氧债”的现象。这种上、中、下水层的浮游生物数量和溶氧量基本一致的情况,更进一步优化了鱼、鳖的生活环境,方便了鱼类索饵,促进了鱼鳖的新陈代谢,提高了饵料的利用率。
④节约饵肥。鱼鳖混养池中的鳖和草鱼的粪便及其有机碎屑为花白鲢鱼类提供了大量的营养基础,有利于鲢鱼消化吸收隐藻等藻类的生长繁殖,而且其繁殖高峰经久不衰,池水中经常出现“水花”。由于这种藻类能持久处于优势地位,抑制了其他不利于鱼类消化吸收的藻类,特别是蓝藻类的繁殖,因此鱼鳖混养池的鲢鳙鱼群体产量和个体生长速度均显著的超过养鱼池的鲢鳙鱼。又随着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的大量繁殖,又给鳖、鲤和鲫鱼的饵料螺、蚌等的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使之迅速繁殖生长,这就形成了鱼鳖食物链相互促进的新的生态平衡。据湖南师范大学汉寿县特种水产研究所测定,鱼鳖混养池的浮游植物量是一般养鱼池的2.4倍,底栖生物量是一般养鱼池的5.5倍和9倍。另外,草鱼和鲤、鲫杂食性鱼类又直接吃掉了鳖的部分高蛋白的残饵剩渣和有机碎屑而直接利用了废弃物。据此,一般鱼鳖混养不用施肥,并减少了鱼鳖的投饵量而达到了节约饵肥的目的。
⑤减少疾病,提高成活率。鳖的活动迟缓,鱼的游动能力远较鳖敏捷快速,所以鳖难以吃食鱼类。实践证明,鳖只能吃掉行动迟缓的病鱼和死鱼,而吃不掉正常的鱼类,从而鱼鳖混养起到了防止病原体传播并大大减少鱼、鳖病的发生,提高了成活率。
除去列入附录I的亚种其余为CITESIII,国内法律地位暂缓核准
形态特征
角鳖的体形较大,成年体长可达45厘米,成年个体重3-5千克,属中大型鳖类。性成熟的雌鳖个体大,重3-6千克,雄鳖个体小,重0.4-1.0千克。成鳖体型扁平呈椭圆形,裙边宽、薄。头中等大,吻长,头部呈橄榄色,头的两侧有镶嵌黑边的淡黄色条纹。眼小;颈粗长。背甲呈橄榄绿色,有黑色眼斑状斑纹,表面粗糙,具分散的小疣粒,前缘有棘状突起,背甲灰绿色,上有大型环形斑,背甲边缘有一条具有斑点的黑线,线外侧淡色。腹部淡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四肢较扁,上有较多橄榄绿色大块斑纹,和青蛙的腿部相似,各有5趾,内侧3趾有爪,蹼发达。雄鳖体型较薄长、四肢间距窄尾巴明显伸出裙边外;雌鳖体形圆厚、四肢间距宽、尾巴不伸出裙边外。同龄个体中雌鳖较大、雄鳖很小。头和颈可完全缩入甲壳亚门内。甲壳下还有丰富血液供应的食管绒毛和泄殖腔的结构,能在必要时进行有效的呼吸。
物种对比
生活习性
角鳖的胆子很小,活动范围很窄,它们喜欢生活在河川和湖泊中。每年10-11月美国角鳖就会开始冬眠至翌年3月才出蛰,它们常常会爬到在岸上产卵或晒太阳。 
角鳖属水栖鳖类,杂食性偏动物性,以甲壳动物、软体动物门、鱼、昆虫等为食。可摄食水中的小动物和水草,在岸上死活动物都吃,也可摄食瓜果菜叶等。人工养殖可投喂鱼、虾、螺肉、蝌蚪、蚯蚓、畜禽内脏及配合饲料等。生性胆小,喜安静,有晒背习性。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雌鳖生长快于雄鳖。生长适温18-31℃,最佳27-30℃。
主要价值
角鳖的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有清热养阴、平肝熄风、软坚散结的效果。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滋补药品和中药材料。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0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Ⅲ。
亚种分化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自然温度下4-5年成熟,人工养殖条件下,养殖4年可达性成熟产卵。每年4-7月产卵,每年产卵1-2次,每次4-32枚,受精率为70%左右。它们将卵产在泥沙松软、背向阳、有遮蔽的洞穴中。卵白色圆形,在自然在自然下孵化期约70天,孵化率为80%左右。角鳖的受精卵和孵化率低,主要是因为雌雄的数量与个体都相差甚大,其雄鳖的数量较少,且个体小,每只平均只有500克左右,而雌鳖的数量多,并且个体大,每只有5000克左右,所以在配种时,常出现雌鳖争夺雄鳖、咬伤雄鳖的情况。
人工繁殖
池塘条件
因为角鳖性情喜静怕扰,鳖池宜选择安静,外界无噪音干扰的池塘。池塘四周设设防墙墙高80厘米为宜,墙上沿应向池塘内侧出檐。有条件的也可在防逃墙上设防逃及防盗网。池塘一侧设投料台。亲鳖池可在投料台上方开辟产卵场,产卵场上方应种植低矮遮阴树木,为其提供仿生态的养殖环境。 
放养
培育池面积不宜过大,2-3亩为宜。水最深1.5米左右。每平方米放养一组亲鳖即可,雌雄比例3:1。水面中可养一些浮萍水库儿等浮游植物,以净化水质和供鳖隐蔽。 
亲鳖选择
角鳖人工养殖条件下一般三龄以上,体重在2.5-3千克以上性腺开始成熟。雌雄鉴别,相同鳖龄的角鳖雌性个体较雄性大很多。雌性泻殖孔在背甲后部裙边内侧,尾部较短。雄性泄殖孔在背甲裙边后部外侧,尾部较雌性较粗大且长。应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个体较大已达性成熟年龄,反应灵敏,两眼有神,肌肉饱满有弹性,裙边肥厚。体表无创伤溃烂,四肢有力。用手向外拉其四肢,感觉非常有力,不易拉出,头颈伸缩自如,当腹甲朝上时能迅速翻转过来。 
饲养管理
养殖过程中注意坚持四定原则,每天投喂一次(下午5点-6点)。每天在固定的投料点投饲,便于鳖科的取食。可投喂新鲜的鱼块、螺蚌、动物下脚料等、每次投喂量以投饲后2小时吃完为度,亲鳖池视情况应及时灌注新水,定期用生石灰泼洒以保持良好水质。
人工孵化
卵的收集与鉴别
产卵前后准备工作:为了便于亲鳖产卵和卵的收集,必须做亲鳖亲鳖产亲鳖前的准备工作。在产卵季节来临前要对产卵场进行清理,将产卵场的禾本科杂草,树枝,烂叶清除,将孵化场沙子翻修平整,孵化用沙可用消毒药液如20ppm的漂白粉消毒,然后清洁干净在阳光下晒干或烘干。 
卵的收集:由于自然界中温湿度传感器变化较大,另外蛇、鼠、蚂蚁等敌害,有时能将一窝卵吃干净。故应尽早把卵收集到室内进行人工孵化。到了繁殖季节亲鳖便会配种产卵,每天早上7:00-8:00以后可到产卵场检查亲鳖产卵情况,发现卵窝时不要急于去扒,可先做上标记待卵胚胎固定后再收集。角鳖产完卵后用泥沙盖好卵穴,并且用腹板压平,恢复产卵前的状态,如果时间长将很难发现,故应在鳖刚产完卵不久寻找卵穴,收卵时动作要轻,切不可损伤卵壳。一般早晨收卵,避免阳光直射下收卵。卵采完后应将卵穴抹平,恢复产卵前原状,以便雌鳖再次挖穴产卵。 
卵的鉴别:鳖卵有受精卵与未受精卵之分,只有受精卵才能孵出鳖苗,因此收卵时应剔除未受精卵,但在鉴别时对于未出现白斑卵不应马上剔除,应将其放入孵化箱中孵化3-5天看是否出现白斑,再决定是否剔除。 
孵化的生态条件
温度:鳖卵孵化时需达到一定积温才能孵出稚鳖,而鳖的种类不同积温也不同,在鳖卵孵化安全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胚胎发育越快,孵化期越短。孵化出的鳖苗雌雄可随温度不同而改变。因此生产上可根据需要通过控温来控制孵化鳖苗的性比。 
湿度:湿度包括孵化介质(如沙)的含水量和空气的相对湿度两个内容。在一定的湿度范围内怕湿不怕干,适宜的孵化适湿度孵化介质含水量保持在7-8%。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80-85%之间最佳,主要是为了保持沙子的湿度。 
通气:通气是为了保证胚胎发育所必须的氧气。据研究,鳖卵上有很多肉眼看不见的小孔,称气孔胚胎通过气孔与外面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因此时要时要时要时要量满足其通气条件,实验证明在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通气的好坏直接影响孵化率的高低。 
孵化介质:孵化介质是指用来进行孵化的物质,从理论上讲,只要能保证孵化湿度和温度,对鳖蛋无毒,无损伤的物质均可作为孵化介质。甚至在控温和控湿条件良好的条件下鳖卵只需放在容器中(需把卵固定)不需要其他介质也可进行孵化。在人工孵化条件下,通常是用沙子作为孵化介质,沙中所具备的生态条件较符合鳖卵孵化要求。因为沙子的保温性能好,能保持温度的相对稳定。防止温差过大。而湿润的沙粒为胚胎发育提供一定的水分。另外,沙子通透性好,能保证胚胎气体的正常交换。利用沙子作为孵化介质时注意影响沙子通气状况的主要因素是沙子粒径大小。如沙子太粗(1毫米以上)虽通气性好,但保水性差,不能较好保持沙子的适宜湿度。如果沙子粒径太细(0.1毫米以下)虽保水性好,但通气性差,容易板结。因此,孵化用沙0.5-0.7毫米为宜。 
孵化方法
室内常温孵化是目前较常用的孵化方法,把卵置于室内孵化器中常温下进行孵化,我们习惯用长50厘米、宽40厘米、高30厘米的泡沫箱作为孵化器,箱四周钻若干通气孔,孵化时箱底铺沙10厘米厚,将受精卵间隔1厘米排列于沙面上,有白斑的一面(动物极)朝上。最后在受精卵上覆盖3-5厘米厚的沙子。 
孵化管理
检查湿度,应保持室内相对湿度80-85%,沙子湿度7-8%,即手握沙子成团又不出水,松手落地散开。若手握不成团(含水量3%以下)则表明太干燥,可引起卵内水分蒸发降低孵化率,如果手握含有水滴(含水量24%以上)则说明太潮湿,会使胚胎窒息而死。若沙子表面干燥可用淋湿的麻袋片覆盖于其上,保持湿度。 
控制孵化温度,应维持孵化温度在26-34℃之间。因此,当孵化室温度过低时应采取加温措施,如:开镁光灯等,若孵化室温度过高应采取降温措施,如:开窗通气,屋顶墙壁淋水或者开空调控温等。 
及时剔除停止发育的坏卵臭卵,以免破坏孵化环境,造成好卵死亡。 
做好孵化记录,如温度、湿度、产卵批次等。总结经验,为以后的生产提供参考。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生物原理
形态特征
物种对比
生活习性
主要价值
保护现状
亚种分化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人工繁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