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品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杨俊品(1963年5月—),男,研究员,农学博士,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玉米室(国家玉米改良成都分中心)工作;研究室主任。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遗传学会理事,四川省农业生物技术委员会常务理事。 2002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83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
1986—1989年在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师从我国著名玉米数量遗传学家高之仁荣廷昭教授攻读硕士学位;
1997-2001年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农业大学荣廷昭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戴景瑞教授攻读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现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玉米室(国家玉米改良成都分中心)工作;研究室主任。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遗传学会理事,四川省农业生物技术委员会常务理事。
主要成就
育种情况
九五期间,主持的国家攻关项目“适合中国南方生态区特点玉米优良群体的创建与改良”,首次系统地将热带种质血缘PoP49、PoP45群体渗和到自组群体BC4中,目前已完成两轮改良,效果良好;主持的国家攻关和农业部“948”项目“玉米纹枯病抗源及分子标记辅助转育”针对我国玉米纹枯病已上升为主要病害,而国际、国内尚无该病抗源的问题,首次鉴定出具高抗水平的抗源化学标记语言270一份,尚属首次,2000年7月20日已通过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技术鉴定,目前正进行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主持的四川省生物技术育种攻关项目“利用与OTL连锁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高产、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针对产量等数量性状目前利用常规育种尚无法有效进行选择的难题,已完成我省玉米第一张RFLP和SSR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并进行QTL定位,通过转换的PCR标记,正进行标记辅助选择(MAS),。主持的四川省新技术革命行动计划项目“玉米抗纹枯病基因克隆”,通过对玉米纹枯病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精细定位,采用基于图谱的基因克隆方法对抗性基因进行克隆,为最终解决纹枯病危害提供了基础,具重大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此外,主持的“应用分子遗传学实验室”开展的玉米指纹图谱研究;水稻、玉米杂交种子真实性和纯度的DNA指纹技术鉴定;四川省玉米地方种质杂种优势群划分及高直链淀粉基因Sbe2B在玉米中的转化工作等。目前,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863项目“西部玉米育种方法及新品种选育”;国家“863”项目“玉米抗虫、优质、耐旱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聚合育种技术研究”;四川省农业生物技术育种攻关重大项目“玉米抗纹枯病基因克隆”;四川省六大作物育种攻关项目“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玉米杂交种选育”;四川省六大作物育种攻关项目“玉米种质资源收集、鉴定 与优异种质创新研究”;横向合作项目(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杂交水稻、玉米种子真实性和纯度的脱氧核糖核酸指纹图谱鉴定”。
育成品种
参予育成豌豆品种“食荚琼脂豌1号”豌豆品种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育成豌豆品种“食荚小菜豌3号”已获国家专利并于1998年四川省审定;主持育成豌豆品种“食荚甜脆豌1号”于1998年通过四川省审定;主持育成豌豆品种“食荚大菜豌2号”和“成豌7号”于1999年通过四川省审定;参予育成玉米品种“成单15”目前已推广十万余亩;参予育成玉米品种“成单24”玉米品种2002年通过四川省审定;主持育成玉米品种“成单28” 200年通过四川省审定;,
获得荣誉
参予育成的“食荚琼脂豌1号”豌豆品种1991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研究的“六种主要食用豆种优异种质评价和利用”1998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研究的“玉米新型不育材料的创造、研究与应用” 2002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九五、十五期间,主持国家、部省级重点科技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农业部“948”项目、“863”项目等)二十余项,发表论文、译著等20余篇(本),主持或参与育成豌豆、玉米品种十余个,获国家专利1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2021年11月,参加完成的项目《玉米优异种质资源规模化发掘与创新利用》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工作经历
主要成就
育种情况
育成品种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