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赞歌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是信义宗独有的音乐形式,起源于德国路德教会的赞美诗。众赞歌的旋律多选自当时
德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歌曲或者是古老的教会素歌,曲调朴素,曲式以简单的二部曲式为主。众赞歌的歌词通常是分节体的
德语诗歌,配以单
声部的旋律,使用德语,是
基督教圣咏拉丁文歌词的译文。众赞歌在新教地区的
音乐创作上影响极为深远,成为创作的中心。
众赞歌(德语:Choral;
英语:chorale)是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激起的
宗教音乐改革的产物。
马丁·路德曾经说过,“再没有什么能比音乐能同
神学更好的结合起来”,他创造了众赞歌这一音乐体裁,以重建会众在礼拜仪式中的作用,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仪式当中来。众赞歌的歌词不再用拉丁文,而改用本民族的当代语言;歌词亦由毫无韵味的经文和祷词,而改为有韵律的诗歌。在音乐方面,也把繁琐的复调体一变而为纯朴的
和声学体,使歌词和旋律都清晰可闻。路德在他的亲密朋友、音乐家J.瓦尔特的协作下,编制了一整套众赞歌的词和曲。瓦尔特所作的38首众赞歌,曲调大多沿用旧教赞美诗、宗教
民歌或世俗民歌的曲调,配以流畅平顺的
四部和声,也有一些是新的创作。
1524年,瓦尔特所编包含38首复调众赞歌的《赞美诗小书》,是根据众赞歌进行创作的第1本重要歌集。其中众赞歌的旋律都按照
经文歌的格式放在
男高音声部。1586年L.奥西安德所编的
和声学体众赞歌集中,第1次把众赞歌的旋律放到高音部,以后就成为近世众赞歌的固定格式。众赞歌往往是一种纯净内省的音乐,虽然曲调常常来自于俚俗的
民俗音乐,但是配以虔诚的祈祷歌词,加上在教堂里面合唱的庄重气氛,使得音乐的
听觉感受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在教堂康塔塔中,众赞歌是位于套曲末尾的总结性合唱曲。1529年
马丁·路德根据《旧约·诗篇》第46篇创作的《上主是我坚固保障》成为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中的一首战歌,F.恩格斯称之为“16世纪的《
马赛曲》和农民战争的《马赛曲》”。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用这首众赞歌作为中心谱写了一首同名康塔塔,编号为BWV.80。巴赫自己创作的众赞歌虽然不多(大约30首),但是巴赫为多达400首众赞歌重新配置了和声,成为严整的
四部和声合唱。众赞歌不但可以单独演唱,也经常作为其他宗教仪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巴赫在受难曲中使用了不少的众赞歌合唱,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