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德国巴洛克时期著名作曲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出生于德国中部偏北图林根州艾森纳赫,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管风琴、大键琴、小提琴演奏家,是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被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作为《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弥撒》以及其他众多教堂和器乐杰作的创造者而受到赞誉。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家族几代都是职业乐师,自幼接受音乐教育,8岁时进入埃森纳赫拉丁学校就读,10岁左右父母双亡,巴赫跟随大哥约翰·克利斯多夫(Johann Christoph)一起在奥尔德鲁夫生活,除了学习拉丁文,继续接受音乐教育之外,他还学习正统的路德教派教义。15岁时前往吕内堡的圣米歇尔学校继续学业,自力更生,还结识了圣约翰教堂的管风琴手伯姆(Bohm),这对他的音乐道路产生了很大影响。1703年从圣马可学校毕业后,巴赫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担任管风琴师。1707年与第一任妻子玛丽亚·芭芭拉·巴赫结婚,次年便前往魏玛担任宫廷乐师与管风琴师,研究法国古钢琴音乐与意大利弦乐作品。1717年后受聘于科滕,在利奥波德亲王府邸担任宫廷乐长和键盘演奏家。在此期间,巴赫创作了大量世俗器乐作品,如《勃兰登堡协奏曲》与《平均律钢琴曲集》。1720年,芭芭拉离世,次年巴赫与安娜·玛格达莱娜·巴赫再婚。1722年,巴赫前往莱比锡任圣托马斯教堂的音乐总监,直至离世。《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等重要的宗教和世俗音乐作品就是巴赫晚年所作。
巴赫一生产出颇丰,在有记录的一千多部作品中涵盖了巴洛克时期几乎所有的音乐体裁,他将前几代人发展起来的主要风格、形式和民族传统汇集起来,通过他的综合,创作了受难曲、弥撒曲、圣诞节与复活节清唱剧、康塔塔(意大利文Cantata,指歌唱)、众赞歌前奏曲等宗教音乐,还以卓越的艺术手法创作了键盘独奏曲、协奏曲、管弦乐和室内乐等世俗音乐,代表作有《平均律钢琴曲集》《哥德堡变奏曲》《赋格的艺术》《B小调弥撒》等。巴赫不仅集过去音乐成就之大成,又进一步探索与深化,其音乐主题清晰,结构与旋律精致复杂,频繁使用对位法以探索乐句在复调上的可能性。巴赫的作曲技法的精妙之处在于能够将有限的主题经过模仿、变化、堆叠,形成复杂而纯粹的作品,极大挖掘了音乐的潜能。巴赫的音乐在死后一直未得到应有评价,直到浪漫主义时代作曲家费利克斯·巴托尔迪改编并演奏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以及此后的数代音乐家对其作品的发掘,巴赫才逐渐恢复乐坛的崇高地位。巴赫与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被认为是德国音乐史上三大时期的代表作曲家。
人物关系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于一个著名的音乐世家,自16世纪下半叶由法伊特·巴赫(Veit Bach)建立。之后的260多年中,经历了7代人,其中,成为音乐家的有78人。
家世
人物经历
魏玛时期(早年生活,1717年之前)
巴赫出生于1685年3月31日,父母去世后,他于1695年来到奥尔德鲁夫跟随大哥约翰·克里斯多夫一起生活。1700年,巴赫离开奥尔德鲁夫,与好友他的好友埃德曼(Georg Erdmann)一起前往吕内堡的圣米歇尔学校学习,那里提供免费食宿,条件是拥有漂亮嗓音的穷人家孩子,巴赫恰好都符合,在那里,他参与教堂的音乐工作,并接受到了正式的音乐文化教育。当时在圣约翰教堂担任管风琴师的格奥尔格·伯姆给了巴赫重要的引导,他是巴赫当时遇到过的最有才华的键盘大师。伯姆的恩师是著名的管风琴手莱因肯(J. A. Reincken),巴赫也受到莱因肯狂野华丽的演奏风格的影响,他曾于1701年暑假步行30英里到汉堡包聆听莱因肯演奏管风琴,之后多次重返此地。圣米歇尔学校和莱比锡的圣托马斯学校拥有德国最古老、最丰富的图书馆,这对巴赫的音乐文化教育有重要影响。
1703年巴赫毕业,当时执政的魏玛大公之弟约翰·恩斯特亲王府乐队的宫廷缺少小提琴师,巴赫承担了这一职位。后来成为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的管风琴师,与此同时,他仍是圣米歇尔学校唱诗班的领唱者。他对唱诗班的水平不满,但以当时的能力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甚至与一位低音管乐手发生了肢体冲突,被记录在1705年的法庭档案里。更严重的是,巴赫擅自进行了一场拜访风琴师和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的旅行,在吕贝克参加了他在圣玛利亚教堂的演奏会。巴赫离开四个月,却只请了一个月的假期,这次旅行又成为了1706年1月被宗教法庭指控的罪状之一。
1707年,巴赫接受米尔豪森的圣布拉修斯教堂管风琴师一职,并于同年10月与远房堂妹玛利亚·巴巴拉结婚。由于米尔豪森逐渐成为虔敬主义者的地盘,他们敌视艺术,除灵修歌曲外,凡是宗教音乐一概反对。因此,不出一年,巴赫就在魏玛大公的聘请下回到魏玛宫廷担任威廉·恩斯特公爵的管风琴师。1713年,哈雷教堂管风琴师职位空缺,便邀请巴赫过去,公爵再度涨薪使巴赫继续留在魏玛。
在魏玛期间,巴赫受到一位博学多识的音乐家亲戚约翰·戈特弗里德·瓦尔特的帮助,他的《音乐词典》(Musicalisches Lexicon,1732)是最早的一本记载音乐家生平及其艺术的音乐百科全书。巴赫的大部分管风琴作品都创作于这一时期,如《管风琴小曲集》《18首众赞歌前奏曲》以及各种幻想曲、前奏曲、赋格与托卡塔等。
科滕时期(1717-1723)
巴赫在1718年至1723年间担任克滕宫廷的乐队指挥,为迎合利奥波德王子的口味,巴赫创作了许多世俗音乐,如《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和《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等。
在科滕期间,巴赫发觉长子威廉有着优异的音乐天赋,便带领他一路从入门到进阶,《给W.F. 巴赫的键盘小册》就是为其所作,里面包含了部分《平均律键盘曲集》和全套的《二声部与三声部创意曲》。
1720年巴赫妻子病逝,悲痛使他想要重返宗教音乐领域。1721年3月,巴赫将精心准备的六首管弦乐协奏曲献给布兰登堡总督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这就是著名的《布兰登堡协奏曲》。同年12月,巴赫与年仅20岁的宫廷歌手安娜·巴赫结婚。
莱比锡时期(1723-1750)
1722年,莱比锡托马斯教堂乐监库瑙去世。市议会希望格奥尔格·泰勒曼继任这一职位,但由于汉堡市当局加薪挽留,泰勒曼便举荐友人巴赫。正是因为这一契机,巴赫于1723年迁往莱比锡,担任托马斯学校乐监和莱比锡市音乐指导,直至逝世。在这里,由于巴赫没有正式学历,莱比锡当局并不看好他。莱比锡当局担心毁约,便要求巴赫先获得公爵的免职书才愿意聘请他。当选后,还要巴赫签署一堆繁杂的文件,且承诺除非得到市长的准许,否则不许私自离开莱比锡市
巴赫在莱比锡主要负责四个教堂的音乐工作,以及对托马斯学校的学生进行音乐训练,还要为市政府的仪式庆典场合提供音乐作品。这一职位在莱比锡的地位很高,但同时受制于学校、当局、市议会和教堂,酬劳也不及之前的四分之一,由于莱比锡的圣托马斯合唱学校和著名的大学,能够为儿子带来好的前途,巴赫决定留下。
巴赫到莱比锡上任后的日子并不好过,圣保罗大教堂将“新礼拜仪式”的音乐指导权利交给了另一个管风琴师哥尔纳(J. G. Görner),使得巴赫极为不满,作为反击,他便将本应自己负责的“旧礼拜仪式”交给学生管理,学校当局决定停止巴赫这项工作,使他赚不到这笔外快。1924年,巴赫的《约翰受难曲》首度公演,他希望能够在圣托马斯教堂首演,但由于市议会坚持受难曲需要轮流演出的惯例,巴赫只能在圣尼古拉教堂首演。
盖斯纳担任校长后,情况才终于有了好转,他很重视学校的音乐课程,这使巴赫除了音乐课程之外不用操心学校的其他事务。1729年,音乐家协会领导人离开莱比锡市后,巴赫继任并另外成立了一个新团体,这两个团体经常在咖啡屋表演,这一活动刺激了巴赫唱作世俗康塔塔,著名的《咖啡康塔塔》(The 咖啡 Cantata)就是在这一时期诞生。后来还创作了《农夫康塔塔(Peasant Cantata)等。
好景不长,盖斯纳担任圣托马斯合唱学校仅四年便离开了,由年轻的副校长约翰·奥古斯特·厄内斯提接任,他更注重当代学科,减少许多古典及神学领域的课程。1736年,巴赫与厄内斯提产生了一场持久的对峙,原因是厄内斯提侵犯了巴赫的人事权,两人互相向市议会告状,从此成为死敌。
巴赫在莱比锡市时期创作的巨著颇丰,涵盖了非常丰富的主题,除了使德国受难清唱剧题材创作达到顶峰的《约翰受难曲》和《马太受难曲》,还有康塔塔和管风琴曲、《平均律键盘曲集》第二卷的赋格等。
晚年生活
在创作上,他开始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音乐感兴趣,这在晚年时的一些杰作中有所反映,包括《哥德堡变奏曲》《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1747年,巴赫应邀前往柏林参加皇家音乐会,并试奏了腓特烈大帝国王的新的古钢琴,之后国王给他一段长且复杂的主题,两个月后,巴赫便出版了这套器乐作品,就是著名的《音乐的奉献》。同年,巴赫加入音乐科学协会。《赋格的艺术》是巴赫的最后传世之作,虽然并未完成,但留存下来的部分就足以让人惊叹。之后他因为眼疾做了两次手术,但都失败了。这使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最终于1750年7月28日逝世。在去世前几天,巴赫还口述众赞前奏曲《神啊,我站在你的宝座前》,死后被葬在圣约翰教堂的墓园里。
主要作品
巴赫作品目录
巴赫很少对自己的作品标注日期,这使得为他的作品建立编年目录非常困难。“巴赫作品目录”(德语:Bach-Werke-Verzeichnis,缩写:BWV,意为“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号码”)这个体系由沃尔夫冈·施米德尔于1950年创立,后成为目前最通用的巴赫作品编号方式。目录共分为13章:
清唱剧
清唱剧最早发源于意大利,后在德国发展,于巴赫时代达至巅峰。巴赫早在米尔豪森就开始写作清唱剧,但创作集中在莱比锡市初期。巴赫创作的两部以节日为体裁的清唱剧《圣诞节清唱剧》(BWV 248)与《复活节清唱剧》(BWV 249)被人们奉为巴洛克宗教合唱音乐作品中的经典。
康塔塔
1620年左右诞生了一种与清唱剧表演形式类似的体裁,即康塔塔。康塔塔是一种大型的声乐套曲,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这一形式被路德教派采用,他们以世俗或《圣经》故事为题材,大量使用路德教的众赞歌,形成了众赞歌康塔塔这一新兴的合唱体裁。内容戏剧性不强,偏重抒情性。
巴赫的康塔塔中有许多以众赞歌的歌词和旋律为基础的乐章,开头用一首基于众赞歌曲调的合唱开始,中间通常为咏叹调、重唱和宣叙调,最后以同一首众赞歌的四部和声式的合唱结束。另外还有一些世俗康塔塔,如《咖啡康塔塔》(Cantata No.211)。
弥撒及其他宗教合唱作品
弥撒曲是一种用于天主教仪式的复调风格的声乐套曲,弥撒曲唱法比较严格,必须用拉丁语演唱。巴赫的《B小调弥撒》(BWV 232)堪称音乐史上最知名的弥撒曲,同时也是巴赫声乐作品的集大成者。弥撒曲因其构思宏大且庄严,音乐形象具有严肃而深刻的含义,被认为是同类音乐中最深刻、最壮观的作品之一。巴赫的这首弥撒曲共分为五个乐章:《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颂》,运用了多声部复调手法和多变的旋律,还采用了世俗歌曲、舞曲、音调、歌剧的结构形式,并用大型管弦乐来演奏。
受难曲及神剧
受难乐是一种最重要的宗教音乐,是用音乐表现《圣经》福音书中基督的受难过程,经过素歌形式谱成音乐。巴洛克时期,受难曲充分利用了咏叹调、宣叙调、合唱和乐队的形式。
马太受难曲》(BWV 244)和《约翰受难曲》(BWV 245)是巴赫为了莱比锡市教堂在受难节期间仪式演唱而作,由一位男高音担任福音书中叙述者的角色,《圣经》中的人物则分配给使用宣叙调和咏叹调演唱的独唱者。其中,巴赫使用了庞大的乐队和人员编制。巴赫这首《马太受难曲》在内容上对福音书进行了发展和改写,将戏剧、抒情、史诗三个方面因素结合在一起。
管风琴曲
巴赫的管风琴乐创作时间主要在魏玛与莱比锡后期,管风琴乐是构成他全部音乐创作的基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托卡塔与赋格,二是以众赞歌为基础的创作,后者的作品主要包括《管风琴小曲集》(BWV 599-644)与其他众赞前奏曲。巴赫的管风琴创作受管风琴家布克斯特胡德的影响,不同的是,巴赫更多将托卡塔和赋格作为两个各自独立的乐章进行呈现,即风格自由的托卡塔与严格的赋歌曲乐章相结合。
巴赫的管风琴奏鸣曲(BWV 525-530),以双手的旋律作为上声部,脚踏板作为低音声部,这6首曲子均采用三乐章制,这时的巴赫所作的协奏曲风格旋律更明快,和声更干净。
钢琴曲
早在魏玛时期巴赫就已经开始创作键盘音乐,如触技曲(BWV 910-916)等,巴赫键盘音乐的创作主要集中在科滕时期至莱比锡市初期和后期。
巴赫的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BWV 846-869,870-893),被誉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十二平均律,是将八度平均分为十二个半音,使每个半音程之间的比例保持绝对的平均。这部平均律钢琴曲集分为上下卷,上卷是为了教学目的编创,下卷是巴赫一生古钢琴作品的合编,各包括24首前奏曲赋格,各按12个大小调排列,展示了十二平均律所能使用的各种可能性,乐曲调性都是从C开始,按半音阶序列排列。这一作品是在现代调性体系建立后,第一部完整使用所有调的键盘曲集。
另外,巴赫还创作了三套各6首古钢琴组曲,分别是《英国组曲》(BWV 806-811)《法国组曲》(BWV 812-817)《组曲》(BWV 825-830)。组曲起源于十六世纪欧洲民间或宫廷舞曲,由两种不同的舞曲组合为基础,十七世纪后,组曲中的舞曲从伴舞音乐转化为纯器乐曲。《法国组曲》这首曲子是巴赫亲笔题词献给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的,由六首古钢琴组曲组成,结构清晰,类似生活音乐所采用的形式。他在莱比锡市时期还创作了一部古钢琴作品《哥德堡变奏曲》(BWV 988),也称《键盘练习IV》,这首曲子旋律流畅,结构扎实,除赋格前奏曲等不同的变奏外,巴赫还以每三首变奏为一组设置卡农曲,逐渐扩大音程之间的距离,最后再以开始的抒情调结尾。
赋格的艺术》(BWV 1080)是巴赫的遗作,于1751年出版,它没有引起什么注意,直到1756年,伊曼纽尔·巴赫将其出售时,只卖出了30份。其中包含四首卡农与十四首赋格,是用简单主题创作的赋格曲,其中涵盖了大量对位法技巧,也是巴赫对自己一生复调创作的总结,可惜直到逝世都没有完成。
室内乐
巴赫的室内乐作品大多按照教堂奏鸣曲的模式组成,创作主要集中在科滕时期。《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BWV 1001-1006)是音乐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作品之一,它就是按照教会奏鸣曲慢-快-慢-快的结构完成。《无伴奏大提琴曲》(BWV 1007-1012)则是按四种不同节奏的舞曲按顺序排列,速度为中-快-慢-快,在此基础上还加了一首节奏自由的前奏曲
巴赫也为其他乐器写过组曲,如《无伴奏长笛组曲》(BWV 1013)、《鲁特琴组曲》(BWV 996,997)。在科滕时期,巴赫还写了《小提琴与大键琴奏鸣曲》(BWV 1014-1019),这套作品衔接了附有数字低音的旧式小提琴奏鸣曲与近代的二重奏奏鸣曲,具有过渡意义。
音乐的奉献》(BWV 1079)是巴赫晚年所作,内容是根据普鲁士腓德烈大帝御赐的主题为基础创作的复调曲集,与《赋格的艺术》同属巴赫对位法技巧应用的巅峰,其中包含一首三声部赋格、一首六声部赋格、十首卡农与一首四乐章的三重奏鸣曲。在内容的编制上,包含了独奏曲(羽管键琴)与其他的乐器组合(长笛、小提琴)。
管弦乐
巴赫的管弦乐大多作于科滕时期。协奏曲(原文Concerto)又叫竞奏曲,起源于十七世纪中叶,是为交响乐队和独奏乐器协同演出而写的大型音乐作品。巴赫时代的协奏曲通常分为管弦乐协奏曲(无独奏者)、独奏协奏曲(一个独奏者)、大协奏曲(一群独奏者)。这一时期的管弦乐是以弦乐器和数字低音为基础,根据乐曲的需要增添其他键盘乐器或者管乐器的形式。巴赫的协奏曲具有戏剧性的内容和深刻内涵,扩展了室内乐体裁创作的界限。
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BWV 1041-1043)采用了快-慢-快三乐章的结构,更接近近代协奏曲。BWV 1043是为两把小提琴所作,形式偏向古老风格,两把小提琴严格按照奏鸣曲的原理,进行相同主题的模仿。
勃兰登堡协奏曲》(BWV 1046-1051)是巴赫于1721年受托为宫廷乐队创作的6首管弦乐队乐曲,演奏规模并不大,多为二件或四件器乐组合而成的独奏乐器组。巴赫在科滕创作了这组作品,并于1721年3月24日将这些杰作与一封信寄给了勃兰登堡侯爵。这组作品是古典前期协奏曲的典范之作,为古典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为管弦乐杰作的《管弦组曲》(BWV 1066-1069),共四首,每首都有一个法国式序曲作前导,后面再加上各式舞曲的组合。巴赫的键盘协奏曲(BWV 1052-1065)结构上也采用了三乐章制,包含了单台大键琴(BWV 1052-1059)、两台大键琴(BWV 1060-1062)与三台大键琴(BWV 1063-1064)所作的作品,BWV 1065是以安东尼奥·维瓦尔第Op.3/10的四把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的四台大键琴协奏曲。
巴赫借用小提琴独奏协奏曲中的手法,创立了钢琴协奏曲这种体裁形式,区别在于,不是乐队伴奏,而是在两层键盘的古钢琴上弹奏。
创作特点
复调音乐大师
巴赫是复调音乐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展示了对多声部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卓越掌控。他的赋格卡农等作品体现了高度复杂的对位技法,通过不同旋律线条的交织与互动,创造出丰富的音乐纹理。
和声与调性创新
巴赫在和声运用和调性结构上有着独到的创新。他常常通过大胆的和声进行和不寻常的调性变化,增强音乐的情感表达和戏剧效果。例如,他的《平均律键盘曲集》展示了24个大小调的全面探索,为后来的作曲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情感深度与宗教性
巴赫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和宗教信仰的表达。他的宗教作品如《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不仅是音乐杰作,更是对基督教信仰的深刻阐释。他通过音乐表达出信仰的力量和人类情感的复杂性。
多样的音乐体裁
巴赫的创作涵盖了广泛的音乐体裁,包括协奏曲奏鸣曲清唱剧、康塔塔和组曲等。他在每种体裁中都展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和创新能力,如《勃兰登堡协奏曲》在协奏曲形式上的创新和《哥德堡变奏曲》在变奏曲形式上的卓越表现。
主要成就
体裁及数量广大
巴赫的作品多达上千首,目前保留下来的五百多部作品中,就有近三百首大合唱曲,上百首大键琴乐曲和前奏曲,二十三首小协奏曲,二十三首奏鸣曲,四首序曲以及五首弥撒曲等乐曲。记录了巴洛克时期除歌剧外几乎所有的音乐体裁,其中包括各种题材样式的声乐器乐作品。
主题丰富
巴赫的艺术创作扎根于德国民族音乐的传统,作为虔诚的路德教徒,他认为进行音乐创作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荣耀雅威。在宗教音乐创作上,巴赫的康塔塔、弥撒曲、圣诞节复活节清唱剧、受难曲以及众赞歌前奏曲是宗教音乐的典范。此外,他还用卓越的艺术手段创作了大量的世俗音乐,包括键盘曲、协奏曲、管弦乐、室内乐
器乐
复调音乐
巴赫是最后一位伟大的复调音乐大师,他将复调音乐发展到高峰,挖掘了音乐艺术历史发展的所有可能性。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证实了平均律理论的优越性,巴赫的赋格,标志着大小调体系的成熟与完整,被誉为十七、十八世纪复调音乐的百科全书。
主调和声
巴赫完善了大小调和声功能体系,促进了主调和声风格音乐的形成,与一系列音乐体裁和形式的确立,使和声和复调两种对立因素取得了完美平衡。
装饰音技法
巴赫注重音乐中的动感与戏剧性,强弱对比明显,并附有繁杂的钢琴装饰音。他的装饰音风格融合了意大利、法国、德国等不同流派的风格。常见的有颤音、倚音、回音、波音四种奏法,强调情感表达与戏剧性对比。他为儿子威廉·弗里德曼·巴赫创作的《二部创意曲》是学习装饰音以及钢琴基础的材料。
作品结构
巴赫在音乐创作中结合了古希腊戏剧与意大利歌剧及德国宗教作品的传统,作品曲式规模宏大,展现出主题的对比,同时采用了丰富多彩的音调体系。
声乐
在巴赫的音乐创作中,声乐占了非常大的比重。从16世纪开始,巴赫对前奏曲和幻想曲、托卡塔与赋格做了进一步完善和定型。
歌词
在声乐创作中,巴赫的康塔塔与受难乐都有合唱、独唱和管弦乐,歌词取自宗教书籍,其中,巴赫在受难乐中还结合了古希腊戏剧与意大利歌剧,如《B小调弥撒》。
人物影响
音乐史影响
巴赫在世时的声誉可与亨德尔、泰勒曼等大师相比,他在欧陆其他地区也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但死后声誉很快下降,因为巴赫的音乐在当时被认为是过时的。当时人们对于巴赫的评价仅局限在已出版的作品,而巴赫真正的重要贡献在于键盘作品和音乐教育的价值。到1860年代时,巴赫与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并称为“德国3B”,也就是音乐史上三个时期的代表性作曲家。
巴赫的音乐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反复出现,从古典音乐到流行乐,各个流派的音乐家都从他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并不断对他的音乐重新诠释。巴赫的音乐创作标志着德意志民族音乐的开端。巴赫的音乐作品展示了巴洛克艺术所能表现的纯净和质朴、崇高与庄严的极致,并使德国在当时领先于其他音乐国家。巴赫改变了世界音乐史的进程,他的音乐跨越了年龄、知识和背景的界限。他的音乐思想、创作技法与演奏方式对近代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直到现在,巴赫被认为是德国的民族象征之一,是宗教音乐巴洛克音乐复兴的里程碑。巴赫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其器乐作品和声乐作品都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
音乐作品影响
巴赫的音乐影响了早期浪漫主义作曲家,比如费利克斯·巴托尔迪的圣母赞主曲,显然是受到了巴赫的启发。罗伯特·舒曼在1845年出版了《为B-A-C-H动机的六首赋格》。当时巴赫的音乐被泽尔特、弗朗茨·李斯特等作曲家改编成符合当代风格的曲子,同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瓦格纳以及安东·布鲁克纳等人也对巴赫的音乐推崇备至。弗朗茨·海顿沃尔夫冈·莫扎特路德维希·范·贝多芬都受到了巴赫音乐的影响,海顿有《平均律键盘曲集》与《B小调弥撒》的手稿副本,莫扎特在维也纳前期已开始研究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学习巴赫的对位法并抄写了巴赫的器乐组品,启发了他创作复调音乐的兴趣,贝多芬更是在11岁时就演奏了《平均律键盘曲集》。
音乐技法影响
巴赫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的作品中对位法的运用(将两个或多个独立旋律组合成一个和声结构,每个旋律都保留其线性特征),尽管这项技术并非巴赫所发明,但他将对位法的应用探索到所能达到的极限,彻底转变了变调和和声的概念。他对四声部和声的复杂方法定义了西方音乐中音高排列的主要形式——音调系统。另外,巴赫的装饰音技法也影响了多年来在流行音乐中使用的装饰技术。
音乐教育影响
巴赫、格奥尔格·亨德尔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等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的作品,早已大量分布于各类音乐初级教材中,更多作为技法训练的材料。另外,还有专门研究和培训巴赫及其同时代作曲家音乐作品的教育机构,如巴赫国际研究学院,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钢琴家沃尔特·布兰肯海姆就策划一系列关于如何诠释巴赫键盘作品的大师班及讲座,到世界各地讲演。
文艺作品中的致敬
巴赫的音乐还启发了其他不同种类和风格的音乐,浪漫主义后期的作曲家布梭尼将巴赫的许多键盘作品改编成了钢琴曲,另外一些爵士歌手也采用巴赫的音乐风格或将其重新诠释。迪士尼公司《幻想曲》采用了巴赫的音乐作品。除此之外,《猫和老鼠》《七宗罪》等知名影视作品中都有巴赫作品的出现。20世纪的古典乐作曲家也将巴赫音乐作为参考,如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的24首前奏曲赋格
巴赫的影响不仅限于已故的古典作曲家,他也是流行音乐界一直以来最受欢迎的作曲家。不出所料,最常被借阅的作品似乎是他的作品《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以大约四十种新形式重新出现。其中包括著名摇滚乐队“Deep Purple”键盘手 Jon Lord 的演绎,他在 1982 年的专辑《Before I Forget》中使用了 BWV 565 。使用对位法的流行音乐的现代例子包括齐柏林飞艇的“天堂的阶梯”、赛门与葛芬柯的“斯卡布罗集市/颂歌”和披头士乐队的“为无人”。
人物评价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第一次听到巴赫的音乐时,他说:“这哪是小溪(德语:Bach)啊,这明明是大海呀(德语:Meer)!”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对巴赫音乐的评价更加精辟:“巴赫音乐,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雅威创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动,我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内在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英国管风琴家奥古斯都·弗雷德里克·克里斯托弗·柯曼(Augustus Frederick Christopher Kollmann)设计了这幅太阳铜版画,于1799年出版在《普通音乐期刊》第一卷中,巴赫被放置在中间位置,旁边围绕着其他德国作曲家,弗朗茨·海顿认为巴赫正是一切真正音乐智慧的源头。
罗伯特·舒曼更是对巴赫给予了最高评价:“巴赫之于音乐,如同创教者之于宗教。”德国著名作曲家马克斯·雷格说:“巴赫是所有音乐的起点和终点。”
英国广播公司音乐杂志2019年12月刊中,将巴赫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其《哥德堡变奏曲》被誉为“永恒的艺术品”,并于1997年上映了《伟大的作曲家:巴赫》的纪录片。
后世纪念
墓地
巴赫于1750年7月28日晚上8点去世,两天后被埋在圣约翰墓园中,这也是他第二任妻子安娜·巴赫的墓地。但当时他的坟墓没有任何标记,在最后一个孩子去世后,巴赫的墓地就被遗忘了。直到1894年才被重新打开辨认,当新教堂完工后,巴赫的遗体于1900年7月16日被埋在祭坛下的地下室。
纪念雕像及邮票
整理出版和演出活动
1805年,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巴托尔迪(Felix Mendelssohn)的父亲亚伯拉罕(Abraham Mendelssohn)购买了大量的巴赫作品手稿(间接来自C.P.E. 巴赫),并将其捐赠给柏林声乐学院。门德尔松在复现巴赫的作品上奉献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到了1829年,已经开始有一些代表性的键盘音乐作品出版。这一年,德国音乐家爱德华·德弗里特(Eduard Devrient)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在《马太受难曲》的百年纪念演出中将巴赫音乐推向复兴的高潮,引发了世人对巴赫的兴趣。它和《圣约翰受难曲》都在1830年出版;随后是《B小调弥撒曲》(1832-45)。莱比锡的出版商彼得斯于1837年开始出版 钢琴和其他器乐作品集;1844-1852年又出版了管风琴作品。
罗伯特·舒曼的努力下,巴赫公司(BG)于1850年成立,目的是为了出版巴赫的全部作品。到1900年,所有已知的作品都已印刷完毕,BG由新巴赫协会(NBG)继承,该协会至今仍存在,他们组织音乐节并出版当下的流行版本,其主要出版物是关于它的研究杂志《巴赫年鉴》(1904年起)。到1950年,BG版的缺陷已变得非常明显,于是又成立了巴赫研究所,总部设在哥廷根市莱比锡市,负责制作新的标准版(新巴赫作品,简称NBA),这一出版物最终超过了100卷。1950年,史密首版了“巴赫作品目录”(BWV),巴赫档案馆与巴赫学会合作出版了“新巴赫全集”。
相关研究
巴赫去世后的50年里,他的音乐被忽视了,一方面是因为欣赏巴赫音乐的对象多为资深的音乐家,另一方面,教堂音乐会因宗教思想的变化而失去作用。1800年后,巴赫音乐逐渐复兴,德国作家约翰·尼古拉斯·福克尔(Johann Nikolaus Forkel)在1802年出版了一本关于巴赫的生活和艺术的研究报告,这是第一部巴赫的个人传记。
在其他关于巴赫的传记和评论作品中,最重要的是德国音乐学家菲利普·斯皮塔(Philipp Spitta)的巨著《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2卷,1873年),不仅包括巴赫的生活和作品,还包括大量的历史背景。剧作家克劳斯·埃达姆《巴赫传》也是一本关于巴赫的研究传记,记录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真实的一生”,其中穿插了许多作者的个人见解。道格拉斯·郝夫斯台特写的《哥德尔、埃舍尔·巴赫》也对巴赫的音乐与其他学术连结做了深入的研究。到了20世纪,关于作曲家的研究和传记陆续出现,包括阿尔比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克利斯多夫·沃尔夫(Christoph Wolff)等人的著作。沃尔夫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博学的音乐家》是由一手资料搭建起来的巨著,作者使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以极其丰富的细节讲述了巴赫的一生。
新教教会
为了纪念巴赫对教会音乐作出的巨大贡献,圣公会与路德宗皆在圣人历中追奉巴赫,以其忌辰7月28日为瞻礼日。
人物轶事
由于巴赫写了大量的宗教音乐作品,因此19世纪的艺术家通常将巴赫刻画成一种圣徒式的人物,但近代发现的资料渐渐破除了这一想象,有本书记录了巴赫的在校成绩,资料显示,巴赫上小学的拉丁文学校,他在第三学年的89名小学生中名列第46名,且各种课程加起来逃了96节。
据《悼词》的记录显示,年少的巴赫在月光下偷偷抄写弗罗贝格尔(Froberger)、约翰·帕赫贝尔等人的键盘乐作品,但被哥哥抓到并无情没收。
巴赫一直很崇拜管风琴格奥尔格·亨德尔,但亨德尔三次回故乡都没能见上面。1719年,亨德尔回到哈雷,巴赫听讯立即从科滕过去拜访,然而亨德尔刚好在他到达的当天离开了。第二次亨德尔回到哈雷时,巴赫因为生病没能见到面,亨德尔第三次回去的时候,巴赫已经去世了。
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夏尔·古诺的《Ave Maria》,其使用的伴奏是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Well-Tempered Clavier 1)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46)的前奏曲部分。另外据说他自称“破译”了巴赫的平均律第一首的秘密,从中挖掘出了圣母颂这首曲子的旋律。
目录
概述
人物关系
家世
人物经历
魏玛时期(早年生活,1717年之前)
科滕时期(1717-1723)
莱比锡时期(1723-1750)
晚年生活
主要作品
巴赫作品目录
清唱剧
康塔塔
弥撒及其他宗教合唱作品
受难曲及神剧
管风琴曲
钢琴曲
室内乐
管弦乐
创作特点
复调音乐大师
和声与调性创新
情感深度与宗教性
多样的音乐体裁
主要成就
体裁及数量广大
主题丰富
器乐
复调音乐
主调和声
装饰音技法
作品结构
声乐
歌词
人物影响
音乐史影响
音乐作品影响
音乐技法影响
音乐教育影响
文艺作品中的致敬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墓地
纪念雕像及邮票
整理出版和演出活动
相关研究
新教教会
人物轶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