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农
曲式的名称
卡农(Canon)是一种曲式名称,并非特指一首曲子,是一种古老的音乐体裁, 一种复调音乐,其原意为“规律”,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交织着演奏互相追随,让人有无退延伸的感觉。卡农全长仅有五分钟,旋律简单朴实,却具备精密完美的音乐结构,表现出对位法的严谨与平衡。
卡农经常作为一种独立的小型乐曲或大型乐曲中的一个段落而被运用, 许多交响作品里都会用 《卡农》 的技巧部分, 比如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 《命运交响曲》,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 《五首卡农变奏曲》 等。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帕赫贝尔 (Johann Pachelbel)的《D 大调卡农》 (Canon and Gigue in D), 也称作 《帕赫贝尔的卡农》。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卡农作为复调音乐的一种体裁,其最早历史可以追溯到 13世纪的民间音乐形式。1600 年-1750 年前后是西方艺术史上的巴洛克时期,这一时期是西方文化的重要转折点,在众多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面貌焕然一新。在思想上,不再依靠雅威和神学观念。人们从理性角度来阐述人的存在和认识活动,理性主义思潮对传统的宗教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也在探索与创新中具有了新的生命力。随着德国饱受三十年战争之苦,经济落后和政治分裂。这一时期,人们把精神生活寄托于宗教,德国音乐也在宗教这块沃土上发扬滋长。全国从大城市到小村庄,都有教堂和全职的管风琴师,宗教音乐成为德国音乐家擅长的领域,17 世纪的德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管风琴师,形成著名的管风琴学派。约翰·帕赫贝尔正是生活在这一变革时期,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卡农体裁在约翰·帕赫贝尔的手中达到高峰。他的作品也因此具有了时代所赋予的特征。直到 21 世纪,许多作品中都有运用到卡农的技巧。
作者背景
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 ,1653-1706)是巴洛克时期德国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他在管风琴宗教音乐室内乐方面成就卓著,将南德管风琴艺术推向了巅峰,对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早期音乐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约翰·帕赫贝尔生前名声赫赫,创作了500多首音乐作品,涉及多种音乐体裁。但大多数作品并未保存下来。
帕赫贝尔自幼对音乐有着特殊的天赋。他早期的音乐训练是由当地两名顶尖的导师海因里希·施韦默(Heinrich Schwemmer)和 G.C. 韦克(Wecker)教导的。施韦默教授他基本的音乐知识,韦克教授他作曲和器乐演奏。 帕赫贝尔于 1669 年进入阿尔特多夫大学(Altdorf)学习,1670 年春天被选入雷根斯堡高级中学接受教育,并在校外跟随 K.普伦次(Kaspar Prentz)学习作曲。在普伦次的带领下,约翰·帕赫贝尔开始接触德国南部和意大利天主教作曲家的作品。他结合以前接受的严格和传统的音乐创作训练,形成了在清晰简洁基础上强调对位和旋律清晰的新风格, 成为当时领先的专业音乐家。 1673 年,帕赫贝尔前往天主教城市维也纳,担任圣斯蒂芬大教堂风琴手一职,并师从约翰·卡斯玻尔·克尔(Johann Caspar Kerll)学习音乐。1677 年,帕赫贝尔成为艾森纳赫的宫廷风琴师。几年后,他离开了爱森纳赫,担任埃尔福特(Erfurt)普雷迪格教堂(Predigerkirche)的管风琴师。12年来在普雷迪格教堂工作中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让约翰·帕赫贝尔一跃成为第一流管风琴作曲家。离开埃尔福特后,帕赫贝尔来到斯图加特符腾堡(Würtemberg )宫廷担任音乐家和风琴演奏家,并得到了马格达莱娜·西比拉公爵夫人(Duchess Magdalena Sibylla)的赞助,这个地方给了他很多专业上的自由度。1692年秋天,帕赫贝尔在法国入侵前被迫逃亡,去了纽伦堡,不到几周就回到图林根州(Thuringia)。11月8日,成为哥达市(Gotha)的风琴手。经过 20 年的漂泊和历练,约翰·帕赫贝尔耳濡目染了南德、意大利、法国作曲家们精湛的技艺,创作日臻成熟,在德国管风琴音乐的创作和演奏领域声名显赫。1695年4月20日,帕赫贝尔回到家乡纽伦堡,继承以前的管风琴老师克尔在圣塞巴德(St. Sebald)大教堂的职位,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帕赫贝尔写下了许多被视为他晚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果说管风琴合唱是帕赫贝尔在埃尔福特时期最具特色的作品,那么为管风琴创作的华丽赋格曲和声乐作品则最好地总结了他在纽伦堡的岁月。
发展历史
卡农是复调音乐的一种体裁,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就叫作卡农曲。在卡农一词出现之前,人们还使用了许多其他术语:14 世纪出现了术语rondellus、chace、caccia和caca,它们都被用来描述今天所谓的卡农。卡农一词在理论专著广泛讨论之前,已在音乐资料中普遍使用。在没有总谱记载的时候,卡农曲经常只记一个声部,其余声部都跟随着这个声部“蹓达”。
早期的卡农体裁有:罗塔舞曲(rota),因发现于里丁修道院而被称为“里丁罗塔”或“里丁轮唱歌”(Reading Rota)、狩猎曲(caccia)、追赶曲(catch),其本质也是狩猎曲。然而使用赋格这个术语来描述严格模仿比使用卡农这个术语要早,直到 18 世纪,赋格仍然是对卡农织体更为精确和普遍的描述。因此,赋格的历史与卡农的历史密不可分。
文艺复兴时期,卡农是被作为“带有蹓的声部的体裁”来理解的,只在局部与现在的概念相符合。15-16 世纪,法-弗兰德乐派作曲家若斯坎·德·普雷(Josquin des Prez)、雅各布·奥布雷赫特(Jacob Obrecht )常在费解的作品中用一句话标出该曲的题词,其他声部按照写出的声部顺序进行,卡农体裁这一称呼由此而产生。弗兰德乐派创作的卡农曲形式多样,有简单的直接卡农、复杂的直接卡农、有比例的卡农(即有量卡农)、线型卡农、逆行卡农、省略卡农。至于带有未写出答句的卡农后来称作神秘卡农(或多态卡农),此种卡农还有各种变体。
巴洛克时期,卡农体裁在约翰·帕赫贝尔的手中达到高峰。《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所做的 D 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是帕赫贝尔最具影响的作品之一,该作品是由两支乐曲组合而成:《卡农》和《吉格》,第一部分《卡农》简称《帕赫贝尔的卡农》或《D 大调卡农》。和巴洛克时期一些作曲家的作品一样,《D大调卡农》在几个世纪中曾被人们遗忘,直到20世纪才被重新发现。1919年,《卡农》(无伴随吉格)被学者古斯塔夫·贝尔曼(Gustav Beckmann)第一次出版,他曾在一篇关于约翰·帕赫贝尔的室内乐文章中提到这份乐谱。1929 年,著名的音乐学者和编辑家马克斯·舍弗特在《奥尔加农》系列中出版了《D 大调卡农与吉格舞曲》的改编版,添加了许多原始乐谱中没有的连奏和断奏标记、力度标记、速度标记。1940年,阿瑟·费德勒(Arthur Fiedler)将这首巴洛克时期的作品结合流行元素进行演奏,对古典音乐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指挥家卡拉扬在维也纳音乐节上演奏了《D大调卡农》的改编版本。1968年让·弗朗索瓦·派拉德室内乐团录制《卡农》改编版本的唱片,演奏以更加浪漫的风格完成。Paillard录音由Erato Records唱片公司在法国发行。同年,希腊乐队爱神之子(Aphrodite's Child)发行了单曲《Rain and Tears》,这是改编自《D大调卡农》的巴洛克式艺术摇滚歌曲。1970年,旧金山的古典广播电台播放了Paillard录音,受到众多听众的喜爱,该曲获得的声誉越来越多。1974年,伦敦唱片公司对该唱片感到兴趣,重新发行了由斯图加特室内乐团在1961年演绎的阿尔坎格罗·科莱里的《Christmas Concerto (Corelli)》专辑,该专辑也包含了此曲,并重新命名为《Pachelbel Kanon: the Record That Made it Famous and other Baroque Favorites》。这张专辑是在 1976 年中最畅销的古典音乐专辑。
20 世纪80年代,新世纪十大音乐大师之一的钢琴家乔治·温斯顿对《D 大调卡农》进行改编,使其钢琴版本的《卡农变奏曲》家喻户晓。在器乐领域,吉他竖琴、长笛等器乐的世界顶级演奏者带来了《卡农》的改编版本,深受推崇。韩国明星全智贤演绎了《卡农》的改编版《Canon Flying In The Sky》,后有中国香港明星容祖儿将之演绎为《挥着翅膀的女孩》。 1980年,该作品被选作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普通人》(Ordinary People)的配乐,进入大众文化和公众视野。而乔治·温斯顿用爵士乐手法演绎的《卡农变奏曲》(《 Variations on the Canon by Pachelbel》),则为《D 大调卡农》的传播和发展增添了重要的一笔。之后此曲在电视电影配乐、动画配乐、流行音乐、声器乐演唱(奏)中多次出现。到目前为止,已有 2000 余种改编版本,其和声模式更是对流行音乐产生重大影响。
1994年,由 Decca 唱片公司发行的《帕赫贝尔:卡农》,是由克里斯托弗·霍格伍德指挥古乐学会乐团演奏灌录。透过古乐学会乐团精细的考据,乐曲质感已经相当接近 17、18 世纪之原貌,更加表现出巴洛克音乐令人爱不忍释的魅力。2003 年,贝塔斯曼音乐集团 唱片公司发表了一张囊括世界顶尖音乐家和知名乐团演奏(唱)且具有时代意义的专辑,内含15首不同编曲及演奏风格各异的《卡农》版本,来纪念这位伟大的作曲家。版本包括:长笛协奏版、现代版电子合成、钢琴二重奏版、室内管弦版、弦乐四重奏版、铜管五重奏版、吉他炫技版、F 大调古乐器版、新世纪民俗音乐风版、弦乐四重奏变奏版、原汁原味版、无伴奏合唱版等。
主要类型
正格卡农 
导句和应句在节奏上和旋律进行方向上完全一样 ,根据它们之间的音程距离可把它们分为四度 、五度、同度卡农等。而在正格卡农中 ,除了八度 、同度卡农以外 ,其他音程差数的卡农通常用自由模仿 ,这样才能避免形成调性的重叠。在此中,四度和五度卡农除了可以用 自由模仿来保持调性的统一以外 ,也可以采用严格模仿 ,使应句转到属调 或下属调 。
变格卡农
应句是主句的变化形式 。如果是主句的时值成倍地扩大 ,就变成增时卡农 ,反之则变成减时卡农 。如果是主句各音做反向的模仿 ,就被称为倒影卡农或者是反向卡农,如果是把主句各音出现的次序颠倒进行模仿,就被称为蟹行卡农或者是逆行卡农。如果应句是主句的逆行并且倒影的,则称为逆行倒影卡农 。
二重或三重卡农
两对或三对不同旋律的卡农同时进行。
无终卡农
卡农的结尾和乐曲的开始相连接,使音乐循环进行的形式 。
有终卡农
指应句不再进行模仿 ,加上结尾部分来构成终止的形式 。
作品结构
本曲调式为 D大调,单一调性,旋律简单自然,速度较慢,平稳流畅,4/4 拍,富有变化感,是一首以严格模仿为主,采用固定低音方法写成的卡农曲。由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乐器(大提琴羽管键琴)演奏。Sostenuto 意思是持续的、绵延的、稍慢的。全曲共分为 3 段。共 57 小节,以大提琴和羽管键琴启奏,大提琴演奏低音,羽管键琴演奏和弦。低音弦乐器和羽管键琴奏出的 8 个音提供了全曲的基础——固定低音。声音厚实、饱满,节奏平稳、单一,速度徐缓,力度变化不大。羽管键琴拨奏出的琶音音响尤为突出,音乐稳健、平和,具有深度。
第一段(1-18 小节),前 2 小节为引子部分,固定动机,由大提琴羽管键琴启奏。第一小提琴演奏的主题仅出现一半时,第二小提琴进入,重复第一小提琴之前奏出的主题。第三小提琴以相同方式进入时,第一小提琴上出现新的素材。3-18 小节旋律是由 4 小节的四分音符、4 小节的八分音符、4 小节的十六分音符,再加上 4 小节跳进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组成,表现出一种宁静、谐和的氛围,具有歌唱性。
第二段(19-42 小节),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条旋律,也是许多现代流行音乐都会 借鉴的音乐素材。第一小提琴声部密集而紧凑的三十二分音符、奔跑而灵动的音阶式经过句,是该曲的代表旋律。与第一小提琴声部相对应的是第二小提琴、第三 小提琴声部音型的简约和固定低音的稳重,三个声部构成动与静、密与疏的搭配。
第三段(43-57 小节),是对第一段音乐的扩展再现,从这个角度看,本曲在结构 上与带再现的三部曲式有相似之处,但是在和声上没有变化,调式也未出现转调。43 小节开始,第一小提琴主题变得带有歌曲风格,大跳与级进混合的旋律激动而富于歌唱性,第二、第三小提琴紧接着模仿。三个声部交织在一起,是全曲最富表情 的段落,音乐随着音响的丰富而愈发深刻。最后,主题回到原有的简洁、明朗的风格, 每一个音都被演奏得饱满而充满力量,连续大跳的八度音程与附点节奏、切分节奏使作 品更加气势恢宏,不断渐强,乐曲在亢奋与激昂中结束。
代表作品
以上参考资料:
作品影响
《D 大调卡农》作为巴洛克时期的古典乐曲,在当代已然获得新的诠释和内涵,与流行音乐完美融合,赋予了作品时代意义。古典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应用,加深人们对古典音乐的印象。打破音乐会的传统形式,对古典音乐会的形式进行创新,吸引听众的目光。走出剧场,走向自媒体平台。利用自媒体平台,以特殊的方式来宣传古典音乐。越来越多的流行音乐创作者选择将古典音乐元素融合到流行音乐中。将古典音乐融入流行音乐,或以流行音乐的形式来表现古典音乐,都逐渐消除了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之间的障碍。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并不是对立的,本质上两者都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
复调音乐的一种,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参考资料
..2024-01-16
卡农介绍.豆瓣.2024-01-12
卡农赏析.weixin.2024-01-12
..2024-01-14
..2024-01-14
canon-歌单-网易云音乐.music.163.com.2022-06-14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作者背景
发展历史
主要类型
正格卡农 
变格卡农
二重或三重卡农
无终卡农
有终卡农
作品结构
代表作品
作品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