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曲
概念
组曲是一种器乐套曲体裁。指由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章,在统一艺术构思下排列、组合而成的作品。
早期的古组曲一般包括4首舞曲,在速度和节奏上构成乐章之间的对比。近代组曲的各乐章可采用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以及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奏鸣回旋曲式等多种多样的曲式,有时也采用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组曲和套曲的区别
组曲的英文是suite
具体分的话一种比如巴赫的各种组曲,都会有相对固定的元素和顺序(阿拉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等等等等)。另外还有一些类似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老柴的胡桃夹子组曲等等,算是对@洛克利亚调\u0026amp;#39;圣歌 的一个补充。
套曲的英文是Cycle
狭义上来说,中文语境里常用的是比如弗朗茨·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之类的),英语是 Song cycle. 但广义来说正如@刘Alfie所说,只要是成套写的,无论小至声乐套曲、奏鸣曲,大至交响乐、弥撒,都是Cycle,suite自然也是. (音乐中cycle还可以有音高和声学等概念,不在本讨论范围内了)
名称释义
组曲(suite)
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章,在统一艺术构思下,排列、组合而成的器乐套曲。
早期发展
古组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联会舞曲组合。16世纪,作曲家将2拍子与3拍子舞曲并置为一组,如帕凡-加利亚德舞曲,或者把三个或更多舞曲结合在一起。
发展历程
巴洛克时期
1600年以后,组曲朝着民族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德国音乐家弗洛贝格把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舞曲和17世纪中叶法国巴洛克风格结合起来,形成最早古组曲。德国的标准古组曲由阿兰曼德(德)-库朗特(法)-萨拉班德(西)-基格(英)四个基本部分组成,一些其他舞曲(如小步舞曲、加沃特舞曲等)可以作为选择自由插入。德国组曲的代表人物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的代表作有《法国组曲》《英国组曲》以及6首键盘《帕蒂塔》。在法国,典型的组曲没有固定形式,处于一种松散自由的状态,段落的数量不定。代表人物为弗朗索瓦·库泊兰。
除了键盘乐组曲外,巴洛克时期其他形式的组曲也很流行。具有代表性的有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所创作的4首《管弦乐组曲》、6首《大提琴组曲》以及格奥尔格·亨德尔的《水上音乐》组曲和《烟火音乐》组曲。
古典主义时期
18世纪后半叶,随着古典主义时期理性和逻辑思维的影响,古典组曲逐渐失去了巴洛克时期的繁荣,只有弗朗茨·海顿沃尔夫冈·莫扎特写过一些组曲性作品,叫做“娱乐曲”、“小夜曲”等。
浪漫主义时期
随着浪漫主义时期的到来,组曲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面貌。19世纪后期形成的新型组曲不再局限于舞曲,所表达的内容与形式比古典组曲更加广泛,被称为近代组曲。它既有选编于已经存在的歌剧、舞剧、话剧以及电影配乐,也有根据标题性内容,民俗音乐或现实题材独立创作的。例如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根据歌剧创作的《卡门》组曲,俄罗斯作曲家彼得·柴可夫斯基根据舞剧改编的《芭蕾舞天鹅湖》组曲,爱德华·格里格根据话剧音乐改编而成的《培尔·金特》组曲。
作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产物,近代组曲常采用标题音乐的形式,多具有描写性质,各乐章间并非具有逻辑连续性,但统一于标题。近代组曲作为套曲形式的一种,结构宽松、自由,符合了浪漫主义自由奔放的特性。因此在浪漫主义时期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20世纪
20世纪组曲的发展,顺应了作家们音乐观念的变化,形式变得更加多样,既有与传统相似的组曲,如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芭蕾舞剧组曲《火鸟》、《春之祭》,也有选编于电影的组曲形式,如阿隆·科普兰的《我们的城镇》《小红马》;还有吸收流行音乐特点的组曲,如拉索为布鲁斯乐队和交响乐队作的3首作品等。
主要分类
结构特点
18世纪以前的古组曲通常以4首舞曲作为基本组成部分,这4首舞曲在速度和节奏上构成乐章之间的对比。所有舞曲用一个调性统一起来,不作调性对比。古组曲中的各种舞曲多采用古二部曲式。
代表人物
古典组曲
组曲作为音乐体裁的名称,最早见于1557年,但其结构形式长期变化不定。其典型形式公认是由萨克逊键盘作曲家J.J.弗罗贝格尔定型的。1650年流行的组曲形式常由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3种舞曲构成,弗罗贝格尔也按此创作了不少组曲。嗣后,吉格插入组曲,有时置于库朗特之前,有时置于其后。弗罗贝格尔死后,1693年,他的组曲曲集出版,其舞曲排列的次序,被公认是古典组曲型式的楷模。
古典组曲是按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的次序排列构成,间或冠有前奏曲和插入布雷、加沃特、小步舞曲等乐曲,有时甚至插入特性曲及标题小曲。各乐章均使用同一调性,都以二段式写成,每段各自反复演奏 1次。当时许多著名的作曲家,如英国的H.珀塞尔、法国的F.弗朗索瓦·库普兰意大利的A.阿尔坎格罗·科莱里德国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及G.F.格奥尔格·亨德尔等,都创作了不少组曲,其中以巴赫的《英国组曲》及《法国组曲》最为著名。
芭蕾组曲
芭蕾组曲,其类型及数目随舞剧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一形式始于J.-B.让·吕利,由1首序曲及1组舞曲组成,后人称之为序曲。巴赫曾仿此写了4首乐队组曲,亦称序曲。
1750年后,奏鸣曲、交响曲及协奏曲崛起,引起作曲家的兴趣,组曲渐趋衰微。但当时流行的一些弦乐曲,如小夜曲、遣兴曲、嬉游曲等也由多乐章组成,亦具组曲的性质。古典乐派的大师们大都作有这类乐曲。
现代组曲
19世纪70~80年代,现代组曲兴起。这类组曲亦由若干不同体裁、不同性格、不同调性的乐曲集合而成,大致可分5类:
①集锦式组曲。由配剧音乐、舞剧、歌剧、电影音乐或配乐朗通等音乐中选出若干乐曲辑成,如G.乔治·比才的《阿莱城姑娘》组曲、E.爱德华·格里格的《彼尔·英特》组曲、彼得·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组曲等。
②独立的标题性组曲。如Н.А.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山鲁佐德》、G.古斯塔夫·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等。
③特性曲组曲。由19世纪出现的各种特性曲及标题小曲组成,如R.罗伯特·舒曼的《狂欢节》、柴科夫斯基的《第三管弦乐组曲》(1884)等。
④民族风格的组曲。随19世纪民族意识的高涨而产生,如安东·德沃夏克的《捷克》组曲、Н.И.佩科的《摩尔达维亚》(1950)等。
⑤仿古组曲。这类组曲,19世纪已有,至20世纪,因受新古典主义思潮影响,更为突出,如爱德华·格里格钢琴组曲《霍尔堡时代》、M.拉韦尔的《库普兰之墓》、P.保罗·欣德米特的《1922》等。
中国的近代组曲,始见于20世纪30年代。作品有:马思聪的《缓远组曲》、丁善德的钢琴组曲《春之旅》、李焕之的《春节组曲》、瞿维的交响组曲《白毛女》、吴祖强的舞剧《鱼美人》组曲、蒋祖馨的钢琴组曲《庙会》等。
参考资料
组曲.知乎.2021-11-24
目录
概述
组曲和套曲的区别
名称释义
早期发展
发展历程
巴洛克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
20世纪
主要分类
结构特点
代表人物
古典组曲
芭蕾组曲
现代组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