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840年—1893年),毕业于
圣彼得堡音乐学院,
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乐派作曲家,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
柴可夫斯基自幼梦想成为音乐家,长大后边从事司法工作,边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这期间,他写下许多早期名作,舞剧《
芭蕾舞天鹅湖》即在此期间诞生。1878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
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
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1879年11月他写出《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1885年9月,完成《曼弗雷德》,1887年5月,完成《女巫》宣告,同年7月,完成《莫扎特风格》交响乐
组曲及《随想小品》
大提琴及交响乐曲。1888年8月完成《第五交响曲》,随后,又完成
歌剧《睡美人》的编写,1893年,他完成《第六交响曲》,这是他所有乐曲中的杰作,同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
圣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11月6日因病离开人世,享年53岁。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体量宏大,体裁广泛,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
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
芭蕾舞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其作品继承了
俄罗斯音乐传统,又汲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将旋律、戏剧性冲突和民族韵味相融合。被誉为是继
沃尔夫冈·莫扎特、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后的人类音乐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40年5月7日,柴可夫斯基生于俄国沃特金斯克。他的家世背景丰富,
曾祖父是一位名叫费奥多尔·柴卡 (Fyodor Chaika) 的
扎波罗热市哥萨克人,在1709年的
波尔塔瓦会战中,在
彼得大帝麾下屡立战功。他的祖父彼得·费多罗维奇·柴可夫斯基出生于
俄罗斯帝国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尼古拉耶夫卡村,曾担任军医助理,后来官至维亚特卡格拉佐夫市州长。父亲名为伊里亚·彼得洛维奇·柴可夫斯基,是一家
铁矿公司的经理,母亲亚历山德拉·安德列耶夫娜祖籍
法国,说一口流利的
法语和
德语,她比伊利亚小18岁,夫妇二人都有较好的音乐基础。柴可夫斯基有6个兄弟姐妹,其妹妹与列夫·达维多夫结婚后生下的孩子弗拉基米尔·达维多夫(绰号“鲍勃”),是后来柴可夫斯基非常亲近的人。
1844年,家族聘请了一位法国家庭女教师范妮·杜巴赫(Fanny Dürbach),当时柴可夫斯基因为年龄较小,没有被安排学业,但他的坚持打动了老师。到6岁时,他就能熟练地说法语和德语,并且因为母亲的冷漠,老师给柴可夫斯基带去了母爱的感觉。与此同时,柴可夫斯基也开始接受音乐教育。他自幼爱好弹钢琴,尤其崇拜
沃尔夫冈·莫扎特。1845年,家里为柴可夫斯基请来一名钢琴教师,不到3年的时间他即可拿起乐谱即席演奏。
1848年9月,柴可夫斯基就读于
圣彼得堡一所寄宿学校,感染了
麻疹,被同学称为“乡巴佬”,还经常受到老师的刁难。1849年,柴可夫斯基举家迁居阿拉里约斯克,其父担任阿拉里约斯克工厂的厂长。虽然柴可夫斯基很有音乐天赋,但当时
俄罗斯音乐家的社会地位较低,加之父母希望他尽早独立,便于1850年将他送到圣彼得堡帝国法学院预科就读,两年后,柴可夫斯基正式转到帝国法学院开始为期七年的学习,军营式的学校生活,使他的性格变得越发孤僻和忧郁。
1854年7月,柴可夫斯基的母亲感染
霍乱病去世,他从小就缺失的母爱更加无法得到补偿,由此他的情感创伤更加剧烈,同时亲人的去世也促使柴可夫斯基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同年8月,他写出了第一首有名的乐曲,他还考虑过为诗人奥克亥佛斯基的独幕歌剧谱曲,但是没有实现。
1855年,柴可夫斯基开始随昆丁格学习钢琴。
1859年,柴可夫斯基以全班第13名的成绩从法学院毕业,随后在司法部工作,仅仅用9个月的时间就升任主任书记官的高级助理。此时的他,还是剧院与芭蕾
舞厅的常客与宠儿。
音乐学院求学
柴可夫斯基曾表示,第一次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音乐是《唐·乔凡尼》,这首剧乐唤起了他对音乐的痴迷,而莫扎特使他终生献身音乐,使他对音乐的爱好远超过一切。
1859年,大公夫人埃琳娜·帕夫洛夫娜和音乐家
安东·鲁宾斯坦成立了俄国音乐协会(RMS),它举办定期音乐会,并开展培训,培养本土音乐人才。1861年起,柴可夫斯基决定把音乐作为工作的重心,他开始在俄国音乐协会师从崇尚德国音乐派的尼古拉·查伦巴,专注古典乐学习,课程包括旋律配合法、声乐、横笛、钢琴和风琴等。1862年,俄国音乐协会扩充为
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柴可夫斯基成为首批学生之一。在学院,他跟随查伦巴学习和声与对位法,跟随鲁宾斯坦学习乐器和作曲。音乐学院的求学经历使柴可夫斯基受益匪浅。他由此成为一名音乐专业人士,对欧洲大陆音乐形式的深入接触让他初步产生了音乐的国际主义,即自己的音乐单纯是
俄罗斯或西方的。这种心态对于柴可夫斯基在其作曲风格中协调俄罗斯和欧洲的影响十分重要。他相信并试图证明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交织且相互依赖的”。他的这种探索也成为其他俄罗斯作曲家建立个人风格的灵感和起点。
1863年4月27日,柴可夫斯基正式离开司法部开始专心于音乐创作,由父亲提供一间小屋和些许食物,靠教授钢琴的有限收入维持生活。1864年夏,柴可夫斯基成为葛理斯坦太子的上宾,音乐风格开始脱离学院派束缚。他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本《暴风雨》创作了一首序曲,并将它作为暑假作业上交去,因犯了音乐学院使用管弦乐的大忌,遭到院长安东·鲁宾斯坦一顿责骂。这首《暴风雨序曲》,直到柴可夫斯基死后才被编入作品集问世。
1865年10月30日,柴可夫斯基创作的《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在
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演出。1865年年底,柴可夫斯基为音乐学院的毕业典礼谱了一首抒情
声乐歌曲,即康塔塔《欢乐颂》,并大获成功,不料由于过度紧张,错过两天后所举行的毕业生口试,恼火的
安东·鲁宾斯坦宣称不让他毕业,好在最后他气消了。但这首抒情歌曲却意外惹起一场批判风暴,遭到安东·鲁宾斯坦和一些有名的作曲家的否定,甚至一位作曲家连着几个月都在对它作无情的攻击,只有拉罗什对柴可夫斯基心悦诚服。
创作初期
1866年,柴可夫斯基经安东·鲁宾斯坦介绍前往
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该学院的负责人
鲁宾斯坦正是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
1866年3月16日,柴可夫斯基的《F大调序曲》由尼古拉·鲁宾斯坦指挥作首度演奏,大受欢迎,而他的《G小调交响曲》,却受到批评,身心未做好准备的他对批评之声久久不能释怀。
1866年9月13日,莫斯科音乐学院新址启用,柴可夫斯基在酒会中演奏格林卡的钢琴曲。随后,尼古拉·鲁宾斯坦邀请柴可夫斯基根据
丹麦国歌编写一首乐曲,作为庆贺沙皇太子与丹麦公主结婚的礼物。11月,他第一次演奏这首祝贺乐曲,获赠一对金袖扣。
1868年2月3日,柴可夫斯基的作曲生涯第一次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他的第一首交响曲《冬日的幻想》初次在莫斯科作盛大的演奏。他还首次在一场慈善音乐会中担任指挥,演奏的乐曲包括了里姆斯基·科萨柯夫的《塞尔维亚主题幻想曲》。慈善音乐会结束几天后,有人写文章批评《塞尔维亚主题幻想曲》,气恼的柴可夫斯基写了一篇长文为里姆斯基·科萨柯夫辩护,获著名的评论家斯塔索夫的拥护,此事在社会上轰动一时,并使得柴可夫斯基与
俄罗斯新派作曲家产生了亲密、和谐的接触。
1867年3月,柴可夫斯基根据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本编写歌剧,因疏忽大意丢失了原稿,随后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合作宣告破裂。但他并未气馁,期间他还写了一组由三首曲子合成的钢琴乐曲赠送给薇拉·达维多夫,其中,编为第二号的乐曲名为《哈布沙尔的回忆》,同年12月,他完成了歌剧《Voyevoda》。
1869年2月11日《Voyevoda》举行首次公演,热情的观众使柴可夫斯基谢幕15次之多,但他对歌剧的兴趣却在《Voyevoda》第四度上演之后即告消散。两个星期后,柴可夫斯基的作品《Fatum》由尼古拉·鲁宾斯坦在莫斯科初次指挥演奏,受听众热烈欢迎。
1869年11月至12月,柴可夫斯基写出了第一套歌曲,其中包括有名的《寂寞的心》。1870年1月,柴可夫斯基把莫特·富克著名的故事《水妖记》译成俄文
歌剧,却在送往
圣彼得堡审查时,由于主事者互相推诿,直至1871年仍未获通过,两年后他将乐曲取回烧毁,只留下部分章节:一章结婚进行曲以后成为《第二交响曲》的第二章;一章爱情二重奏成为《天鹅湖》中有名的慢板乐曲,而且在配以抒情器乐曲以后,更成为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雪娘》乐曲中的一部分。
1870年3月16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序曲由尼古拉·鲁宾斯坦指挥,在莫斯科举行首演。由于当时尼古拉·鲁宾斯坦牵扯于一桩诉讼案件,听众把好奇心全部集中在他本人身上,反而对乐曲漠不关心。之后柴可夫斯基对这一序曲加以修改,1871年5月出刊发行,多年后这一作品才广受欢迎。
1870年5月,巴拉基列夫因在音乐立场与喜好上与音乐学院院长意见相左,被迫辞去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工作,柴可夫斯基发表文章攻击院长这是对艺术工作的不正当干涉,那篇文章使得柴可夫斯基和爱国主义者之间的关系更为加强。1870年6月,柴可夫斯基赴曼海姆参加贝多芬诞辰100周年音乐节。
1871年3月28日,柴可夫斯基乐曲音乐会举行,他演奏的节目包括《寂寞的心》及《Voyevoda》中的选曲,还有《D大调弦乐四重奏乐曲第一号》也在这时作首次的公开演奏,音乐会空前成功,当时正在
莫斯科访问的小说家
伊凡·屠格涅夫也出席了本次音乐会。
1872年,为庆祝
彼得大帝200岁诞辰,他受托撰写纪念性的
清唱剧,同时,着手《C小调第二交响曲》,并在11月底将它完成,1873年2月7日,该曲由
鲁宾斯坦指挥,在莫斯科首次演奏,获空前成功。
1873年3月,柴可夫斯基接到莫斯科皇家剧院的邀请,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新剧《雪娘》配乐,他的名望进一步提升。他因此获得250
俄罗斯卢布的报酬,使他得以在第二年前往
德国、
瑞士、北
意大利及法国巴黎旅行,旅游期间他又恢复了记日记的习惯,坚持了10年之久,在他死后,他的弟弟按他的遗愿将这些日记全部焚毁。
1874年初期,柴可夫斯基第二首《F大调弦乐四重奏》完成,在尼古拉·鲁宾斯家中的音乐晚会上演奏,受到安东·鲁宾斯坦的否定,但在3月22日第一次公开演奏却非常成功。同年4月24日,《禁卫兵》在
圣彼得堡首演,几乎
莫斯科音乐学院所有的人都出席了那场成功的演出,柴可夫斯基在演毕的宴席中,获得300
俄罗斯卢布的奖金,不过报界对这一作品评价却褒贬不一。
1874年6月,俄国音乐协会举办征曲竞赛活动,入选者除了可以获得现金奖以外,作品还可以在
马林斯基剧院上演,为此,柴可夫斯基在一个月内完成了参加竞赛的作品《铁匠瓦库拉》,但他未注意收件截止日期是在一年以前的同一天,之后他无顾不可公开参加竞赛人姓名的应征规定,径自游说纳甫拉夫尼克等人允准他的应征作品演出,受到了严重斥责,还被要求给纳甫拉夫尼克递交了一份很长的道歉书。
1875年,皇家剧院委托柴可夫斯基编写《
芭蕾舞天鹅湖》
芭蕾舞组曲,这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第一部舞剧。10月底,他的《铁匠瓦库拉》获得
歌剧竞赛的
一等奖。11月13日,《第一钢琴协奏曲》在
圣彼得堡的首演,效果不佳。11月19日,《第三交响曲》在莫斯科首演大获成功。
1876年初,柴可夫斯前往
法国在巴黎欣赏歌剧《卡门》的演出,这是他一生中最喜爱的歌剧。1月22日,他带着新写的《弦乐四重奏》返回
莫斯科。2月6日,《第三交响曲》在圣彼得堡的首演,成绩不佳。3月1日,为纪念前一年亡故的当代第一提琴手,柴可夫斯基用降E小调编写第三首四重奏乐曲完成,3月28日首度演奏,大受欢迎。4月22日,他编写的《
芭蕾舞天鹅湖》
组曲大功告成,但由于操劳身体大受损,于6月前往
维也纳治疗。
1877年初,《天鹅湖》开始排演后,始终未获好评,3月4日首演宣告失败。直到柴可夫斯基去世后,《天鹅湖》才又引起了注意。经由一个专业人士(《睡美人》芭蕾舞蹈部分的设计者)个人的努力,1895年1月《天鹅湖》首次作完整演出,获得空前成功。
1878年12月6日,《铁匠瓦库拉》首演,柴可夫斯基称其为“光荣的失败”,随后《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巴黎及维也纳的演出也不理想。
在柴可夫斯基创作的初期,他也兼顾音乐评论,特别是在出国旅行期间,他曾发表文章赞扬贝多芬,认为勃拉姆斯被高估,批评了舒曼的配器,欣赏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他也指出俄罗斯歌剧不容乐观的局面。
创作中期
1877年8月23日,柴可夫斯基开始编写《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9月11日,开始编写《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第一幕。1878年1月7日,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完成,这一作品他创作的一个里程碑,令他找到了自信的声音,2月22日在莫斯科首演。3月22日,《第一钢琴协奏曲》在莫斯科演奏。4月,《叶甫盖尼·奥涅金》和《提琴协奏曲》完成。
1878年10月19日,因创作工作繁忙以致身体状况欠佳,加上开始受到梅克夫人的资助,柴可夫斯基辞职离开莫斯科音乐学院。
1879年3月29日,《叶甫盖尼·奥涅金》在莫斯科举行首演,被安东·鲁宾斯坦认为缺乏伟大歌剧的形态。
1880年8月初,柴可夫斯基开始编写《1812序曲》和《弦乐小夜曲》,《弦乐小夜曲》后来成为柴可夫斯基的最佳作品之一,甚至连
安东·鲁宾斯坦也认为它不同凡响。1881年2月25日,《奥尔良的少女》首演,反响热烈,柴可夫斯基出场谢幕不下24次之多。
1882年初,柴可夫斯基着手编写的《钢琴三重奏》乐曲,在几个星期后完成,他把这首作品献赠给去世的
鲁宾斯坦。
1883年1月,柴可夫斯基在巴黎为庆祝5月沙皇
亚历山大三世加冕的名为《莫斯科》的
清唱剧谱曲,并准备一首在加冕大典一星期后演奏的进行曲。1884年2月15日,《马捷帕》在莫斯科初次演出,盛况空前,皇室在几天后也宣布要授给柴可夫斯基第四等奖章。
1887年1月31日,柴可夫斯基回到
莫斯科指挥《铁匠瓦库拉》的演出,这是他多年来首次在指挥台上公开露面。同年5月,《女巫》宣告完成。同年7月,柴可夫斯基前往
亚琛探望生命垂危的康德拉契耶夫,在这期间,他完成了《莫扎特风格》交响乐
组曲及《随想小品》
大提琴及交响乐曲。同年11月1日,《女巫》由柴可夫斯基指挥首演,此后又再上演4次,他深信这是他最好的
歌剧作品,但听众反响平平,第五次演出时座上观众只有五成左右,使得柴可夫斯基备感屈辱与恼怒。
创作晚期
1888年4月,柴可夫斯基搬到伏罗洛夫斯克的乡下房屋居住,8月底他的E小调《第五交响曲》完成,随后又立即编写《哈姆雷特幻想序曲》献赠给
爱德华·格里格。不久后,这些新作品都在
圣彼得堡首度演奏,而且均由柴可夫斯基亲自指挥。同年11月17,E小调《第五交响曲》首演,11月24日,《
哈姆雷特》也公开露面,两场音乐会却都惨败。随后,他完成
歌剧《睡美人》编写,于1889年,2月2日做首次的排演。1890年1月3日,他的
芭蕾舞《睡美人》在圣彼得堡初演。1890年1月14日首次公开演出时,沙皇
亚历山大三世亲自前往观赏,评语只有“很好”两个字,让柴可夫斯基感到很失望。
1890年1月30日,柴可夫斯基抵达
佛罗伦萨,着手编写新歌剧《黑桃皇后》,12月19日,《黑桃皇后》在
圣彼得堡举行首演,大获成功,柴可夫斯基两天前彩排时就获得了躬亲观赏的沙皇颁发奖状。
1891年1月18日,柴可夫斯基回到伏罗洛夫斯克,忙着谱写《哈姆雷特》的伴奏曲,随后,他开始根据
歌剧院供应的题材编写《胡桃夹子》芭蕾舞曲大纲,于3月18日前往西欧旅游,期间得知妹妹亚历山德拉死亡的消息。
1891年他开始编写新
歌剧《Yolanta》,后又编写大型交响乐曲《Voyevoda》,并且于11月18日在莫斯科由他指挥举行首度演奏,以后,《Voyevoda》经他重新改写,于他死后被编为78号问世。
1892年3月,《胡桃夹子》全部芭蕾舞曲完成。5月17日,他前往为三个乐曲的指挥工作履行前约,包括古诺的《浮士德》、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魔鬼》等,他住在索伏朗诺夫在克林乡下为他准备的新屋,这也是柴可夫斯基最后的住处。索伏朗诺夫在柴可夫斯基死后将它买下,1897年交给了莫杰斯特和达维多夫,后来,那地方成为柴可夫斯基博物馆,最后俄国政府取得它的所有权,1941年曾受德军掠夺,后由俄政府出面将之收回。12月17日,《Yolanta》和《胡桃夹子》举行首演,沙皇
亚历山大三世对它们推崇备至,然而这两者都不能算是成功,因为评论普遍不佳。
1893年1月14日,柴可夫斯基前往
巴黎及
布鲁塞尔。10天以后他又到奥德萨督导《黑桃皇后》的排演及指挥全部都是他自己乐曲的音乐会。他也腾出时间,坐下来让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库兹涅佐夫为他画那幅有名的画像。1893年2月初,他回到克林,突然感觉到自己再也没有前途可言了。直到他开始着手编写《第六交响曲》,这是他所有乐曲中的杰作。不到四天就已经完成了第一乐章,全部大纲在4月15日完成。3月14日,柴可夫斯基作品音乐会在
哈尔科夫举行。
1893年6月1日他在伦敦指挥自己的《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的演出,大受听众欢迎,6月12日她在
剑桥大学举行的颁奖典礼上,指挥演奏他的交响乐诗《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被
卡米尔·圣桑评为“伟大天才及超特的技巧”。6月13日,他与圣桑、
马克斯·布鲁赫等四位作曲家获颁剑桥大学荣誉学位。
1893年10月19日,柴可夫斯基前往
圣彼得堡,于10月28日,在俄国音乐协会举办的季节性音乐会揭幕时,指挥新完成的《第六交响曲》演奏,听众及报界反应冷淡,但他始终相信这首交响曲是“他已经编写完成或将要编写的乐曲中的最佳作品”。第二天,他给《第六交响曲》加上《悲怆交响曲》的名字,发给尤尔根松出版。
逝世
1893年11月1日,柴可夫斯基病重,有传言因喝了一杯生水,感染
霍乱。莫杰斯特回忆说,他在
昏迷状态中,一直以一种恼怒口吻提到那个“该诅咒的人”,莫杰斯特认为柴可夫斯基指的是
梅克夫人。1893年11月6日早晨3点,柴可夫斯基离世。三位医生和他的兄弟尼古拉、阿纳托里、莫杰斯特,以及达维多夫、忠诚的仆人索伏朗诺夫都在床边陪伴着他。
个人生活
邂逅初恋
1868年9月23日,柴可夫斯基在观赏意大利歌剧团
焦阿基诺·罗西尼的《奥泰罗》表演时,爱上了黛西莉·阿尔托,他毅然地把新交响诗《Fatum》的编写工作抛在一边,立即改写了一首钢琴曲《F调浪漫曲》给她,两人随后陷入热恋。最后以黛西莉·阿尔托不打招呼与西班牙男中音歌手在华沙结婚,两人恋情结束。
红颜知己
1876年12月,46岁的富孀
梅克夫人请柴可夫斯基为她编写提琴及钢琴乐曲,很快就收到了他的作品,两人因此结缘通信。此后13年间,两人往来了一千一百多封信函,并且梅根夫人每年资助柴可夫斯基6000卢布,但除了有限的几次短暂会面外,他们不常见面。
1890年10月4日,柴可夫斯基接到梅克夫人的信,说她濒临破产边缘,要停止他的津贴补助,后柴可夫斯基得知梅克夫人的财务危机得以解决,但由于梅克夫人精神病问题,两人此后通信断绝。
不幸婚姻
1877年6月,柴可夫斯基向米柳柯娃求婚,起初他是拒绝这位女同学的求爱的,后来在米柳柯娃的自杀危险下开始动摇。两人于同年7月18日结婚,这场婚姻被柴可夫斯基称为“可怕及痛苦的噩梦”。10月初,他因婚姻的折磨曾衣着整齐地跑进水深及腰的冰冷河中,只为想患染肺炎以了结生命,之后两人离婚。
主要作品类型
交响乐
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工作两年之后,柴可夫斯基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交响曲《冬日的幻想》,它以标题音乐的方式和鲜明的民族旋律,表现了
俄罗斯独特的冬季景象和风俗生活。其后,他又接连创作了一系列交响作品,一生创作了7部交响曲、4部管弦乐
组曲、3部
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一 部
大提琴与乐队的《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和若干单乐章
交响乐作品,如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庄严序曲《1812》、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朗切斯卡》等。在交响套曲方面,早期写作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交响曲属于风俗抒情性质的作品,风格近似“强力集团”的创作,承袭了
米哈伊尔·格林卡的传统,将
俄罗斯民俗音乐音调渗透其中,以音符刻画着俄罗斯的自然风景和民族风情。中期和晚期创作的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和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属于戏剧冲突性质的作品,它们创作于当时战争的背景之下,采用俄罗斯农村民歌的模式,取了城市歌舞音乐素材和借鉴西欧专业音乐成果,以具有浓郁情感和独特个性的抒情戏剧性音乐语言倾吐了作曲家内心的隐秘,刻画了人生的苦难和对幸福生活的热切追求,揭示了黑暗社会的现实与美好理想的矛盾冲突。
歌剧
柴可夫斯基一生写作了10部歌剧,其中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最为著名。《叶甫盖尼·奥涅金》被称为“抒情场景”,其将重点放在刻画不同人物的个性和抒发他们的内心情感上,营造一种朴实无华、生活真实、充满诗情画意的整体风格。《黑桃皇后》是柴可夫斯基创作成就的集中体现,它以在音乐语言上契合
亚历山大·普希金文学原著格调,深刻地揭示角色的内心世界,真实反映时代社会的风貌。
舞剧
柴可夫斯基的三部舞剧《
芭蕾舞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是享誉世界的古典芭蕾舞剧的代表作,它们不仅奠定了柴可夫斯基在俄国音乐史上舞剧音乐创作的开创性地位,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其最大贡献在于使舞剧音乐戏剧化和交响化,不仅能与舞蹈表演融为一体,而且可以离开舞蹈作为独立的管弦乐作品来欣赏,更具独立性。
主要作品
以下作品信息来源于:
创作特征
民族特色浓郁
保罗·亨利·郎在《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书中提道:“个别作品的世界价值并不是和它们的特殊的民族性成正比例的。”他认为区分音乐的两种价值,即民族性和西方普遍意义,正好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完美融合。柴可夫斯基擅于通过作品反映出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这源于他自幼受
民俗音乐熏陶长大,他曾说:“我避免使用外国的题材,因为我只熟悉也只理解俄罗斯人、俄罗斯的姑娘、俄罗斯妇女。”后来,受致力于发展
俄罗斯民间音乐的组织“强力集团”影响,作品题材与风格民族性更富强烈,但他也并不完全排斥西方音乐。如《1812序曲》,用音乐语言描述了从和平的生活,到战争的发生,再到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击溃
法军的过程,体现出俄国人民胜利的喜悦。
戏剧色彩强烈
赋予音乐作品以戏剧性是柴可夫斯基音乐的艺术力量所在。他擅于把自己对时代、社会和人们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冲突的深刻体验,通过艺术的提炼和加工,形象化地概括为善与恶、爱与恨、生与死、欢乐与痛苦、理想与现实、幸福与恶运、光明与黑暗的对立冲突。如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和
歌剧《黑桃皇后》等的悲剧性内容,冷酷无情的音乐主题来代表人生道路上的障碍或敌对势力,催人去战斗,去克服,在黑暗中去追求光明的生活。
富有浪漫格调
早期,受教于
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柴可夫斯基接受的是欧洲古典、浪漫乐派典型的作曲技法教育,后期,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创作理念,认为追求音乐的美和音乐的艺术性是至高无上的原则,在创作中将西欧古典音乐与俄国民族音乐相融合。如《第六交响曲“悲怆”》,彼时创作的他正经历梅克夫人通信断绝,妹妹、朋友相继离世等多重精神打击,全曲四个章节悲痛与凄凉笼罩,完成其内心自我情感的宣泄,巴拉基列夫曾评价:“一个人要经历过多少苦难才能写成像这样的作品啊!”,而将人生悲痛淋漓尽致的刻画于音乐之中,正是柴可夫斯基所营造的浪漫。
抒情特色鲜明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以其抒情式的主题旋律为特色。曲调婉转悠长,节奏跌宕起伏,韵律亲切自然,以富有抒情的音乐语言突出表现旋律的感情色彩,是作曲者发自内心的倾诉和表达,让听众倍感心灵共鸣。《天鹅湖》的音乐像一首首具有浪漫色彩的抒情篇章,极为出色地完成了对场景的描写、对戏剧矛盾的推动及对各个角色内心的刻画。
此外,柴可夫斯基身处
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的
俄罗斯,自身早年经历坎坷,在跌宕的生涯中体会到现实种种矛盾冲突,他感到幸福和理想难以追求,常感到怅惘迷茫,这与俄罗斯知识分子阶层对于现实的无力感和惶恐不安的心理互相呼应。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对民众生活和社会悲剧的体认,让他的音乐充满了悲歌的调子。
人物影响
音乐影响
柴可夫斯基作为俄罗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在世界乐坛亦享有盛誉。他的作品体裁广泛,以光明与黑暗、生与死、善与恶的斗争为内容,将西欧音乐特色与
俄罗斯民间传统音乐相结合,
歌剧创作兼具抒情性与戏剧性,
芭蕾舞音乐偏重管弦乐色彩,交响曲感情夸张,构思深刻,其鲜明的音乐特色和作曲手法对后世作曲家深有影响。他的音乐作品被认为是俄罗斯以及全世界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 作品的听众数量在俄罗斯首屈一指,很多人听了他的作品以后都充满了乐观精神或者深沉的思索。在音乐史上,他被认为是继
沃尔夫冈·莫扎特,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 为纪念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曾将1990年定为“纪念柴可夫斯基年”。
教学影响
1870年,柴可夫斯基任教
莫斯科音乐学院期间,写作了他的和声学书籍《实用和声学指南》(Руководство к практическому изучению гармонии;Guide to the Practical Study of Harmony;目前在售的中文版由王旭青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书中写下了柴可夫斯基“理论为根基,创意为双翼”的概念说明,列举了众多案例,讲解简明透彻,是
俄罗斯第一本和声
教科书,于1872年出版,于1872-1957年出版近十次,更有德译本和英译本,被广泛流传。
人物关系
亲友关系
与“强力集团”的关系
俄国音乐的先驱者
米哈伊尔·格林卡的创作,为俄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后新一代作曲家团体“强力集团”(由鲍罗丁、
莫杰斯特·穆索尔斯基、
巴拉基列夫、
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居伊五位作曲家组成的作曲家群体,也称“强力五人组”)对这项事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柴科夫斯基作为俄国最早接受学院教育的专业音乐家,与“强力集团”作曲家处于同一时期,在音乐方面有比较深入的交往。
柴可夫斯基同巴拉基列夫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都有密切往来,影响了其作品的题材和艺术技法。如其作品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幻想曲《暴风雨》就是在他们的建议下创作的。而创作于19世纪60年代的《
马勒第一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引子又包含有
莫杰斯特·穆索尔斯基《
图画展览会》中“漫步”式的和声音响的织体。而且,他们都敬仰
米哈伊尔·格林卡,立志继承和发扬以格林卡为代表的
俄罗斯专业音乐的传统,强调音乐应该发挥积极作用,民族
民俗音乐是发展专业音乐的源泉和基础。
但是柴可夫斯基与强力集团也有许多分歧,如强力集团的创作更突出历史题材和神话传说,更注重采用民歌素材,喜欢汲取“异族情调”来丰富俄国音乐,提倡音乐的思想性、标题性、形象性和通俗性,音乐风格纯朴粗犷,而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则更强调戏剧性、抒情性,更具备浪漫的格调。此外,强力集团的作曲家们几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对柴可夫斯基的母校
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及其创始人
安东·鲁宾斯坦进行过口头和书面攻击。
人物轶事
曾被认为缺乏音乐天赋
柴可夫斯基曾经受教于一位
德国著名钢琴家,这位钢琴家对柴可夫斯基的作曲才能赞誉有加,却劝柴可夫斯基的父亲说不要让儿子从事音乐工作。他说:“首先,我看不出柴可夫斯基在音乐方面有什么天赋,其次,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音乐家想要在俄国生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几年以后,这位老师认识到自己看走了眼,他表示:“当时我如果知道他会有今天的成就,一定会把每天的进度都记录下来。现在我要厚着脸皮说,没想到他真的有音乐细胞……他的确是个天才,听力和悟性都不错,而且别具风格,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资质可以显示他能成为作曲家或者是杰出的音乐演奏家。”
死亡背后的秘密
关于柴可夫斯基的死因,尽管传记上普遍以死于
霍乱记载,但百余年来其死因一直是音乐史上最大的谜团。有说其死于“服砒霜自杀”,也有人认为他是被一个秘密法庭处死,自宣判日起,每日服少量砒霜,积累至一定量时死去,而法庭处死他的原因是他被认为是一个同性恋者,在沙皇时期的
俄罗斯,同性恋是十恶不赦的大罪。
保持美丽的距离
柴可夫斯基和
梅克夫人是相爱却相约不见面的关系,这种约定源于他们害怕朦胧的美和爱在见面后被某种太现实、太物质、太世俗的东西所代替。但在一次阴差阳错下,他们相遇了。那是一个夏天,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计划一个外出,另一个留在家里。但是在计算上出了差错,两个人同时出门,马车在大街上渐渐靠近,当两驾马车交错的时候,柴可夫斯基无意中抬起头,看到了梅克夫人的眼睛,两人彼此凝视了好几秒钟,柴可夫斯基一言不发地欠了身子,梅克夫人也同样表示了一下,就让马车夫继续赶路了。柴可夫斯基回到家就给
梅克夫人写了一封信:“原谅我的粗心大意吧!维拉蕾托夫娜!我爱你胜过其他任何一个人,我珍惜你胜过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一生中,这是他们最亲密的一次接触。
人物评价
柴科夫斯基正是
俄罗斯第一位用国际音乐语言表达、却又极少丧失民族特色的伟大作曲家。他的音乐以民族元素为内在性格,汲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将旋律、戏剧性冲突和民族韵味相融合。被誉为是继
沃尔夫冈·莫扎特、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后的人类音乐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1865年底,当柴可夫斯为毕业典礼创作的抒情歌曲受到否定时,拉罗什却对柴可夫斯基心悦诚服评价说:“坦白地说,我认为只有柴可夫斯基才是俄国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他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他的创作或许在五年内不会公之于世,但他那些成熟的正统乐曲较之任何其他的音乐作品都来得好,我对他未来成就的期望是远胜于对他那已完成作品的敬仰。”
俄罗斯文豪
列夫·托尔斯泰评价:“从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中可以看到俄国人民的灵魂。”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评价:“倾听柴可夫斯基的钢琴曲,我可以创作出更加优秀的小说。”
音乐家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评价:“他的作品已经成为作曲家们的一部独特的‘技术百科全书’。”
美国音乐史家保罗•亨利•朗在《十九世纪音乐文化史》评价柴可夫斯基:“俄国从来没有一个大音乐家具有比柴科夫斯基更为彻底的国际性。……也许他的特点在于:虽然完全处于
德国、
法国的影响之下,他却回避了瓦格纳,甚至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他被门德尔松一伙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者和法国的多情善感的一派强烈吸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