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湖》(
俄语:Лебединое Озеро,英语:Swan Lake)是由
彼得·柴可夫斯基作曲,文策尔·莱辛格尔担任编导,别吉切夫和盖里采尔编剧的四幕
芭蕾舞。该剧于1877年3月4日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演。后来又经
法国编导大师佩蒂帕及其弟子伊万诺夫改编。《天鹅湖》是柴可夫斯基三部
芭蕾舞舞剧代表作品之一,与《胡桃夹子》《睡美人》并称为“芭蕾皇冠上最璀璨的三颗钻石”。
1875年,柴可夫斯基应
俄罗斯皇家剧院之约开始创作《天鹅湖》的音乐。早在1871年,柴可夫斯基就曾根据德国童话《天鹅池》创作了一段独幕芭蕾音乐。这段音乐里就已经包含了天鹅主题,这段音乐成为后来《天鹅湖》中第二幕的音乐基础。另外,
彼得·柴可夫斯基也将他创作的
歌剧改编进《天鹅湖》中。有研究者认为,别吉切夫和盖里采尔改编的《天鹅湖》剧本是借鉴了《被盗的面纱》《约琳特和耶林格尔》等多个童话创作而成。
《天鹅湖》讲述了一位公主奥杰塔在天鹅湖畔被恶魔变成了白天鹅。王子对奥杰塔一见钟情。王子挑选新娘之夜,恶魔让他的女儿黑天鹅伪装成奥杰塔以欺骗王子。王子及时发现,奋击恶魔。关于《天鹅湖》最后的结局,至今为止有很多个版本,悲喜不一。《天鹅湖》中著名的舞段“白天鹅双人舞”“四小天鹅舞”“天鹅大群舞”“黑天鹅独舞”等,标志着芭蕾艺术在19世纪末取得的最高成就。《
四小天鹅舞曲》是剧中最受欢迎的舞曲之一。
由于编导对音乐的理解不透彻、演员对舞蹈的不适应等多方面因素,1877年《天鹅湖》首次公演并不成功。1895年,由
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帝国芭蕾舞团首演的佩蒂帕和伊万诺夫共同编导的《天鹅湖》大获成功,从此该剧被公认为是俄罗斯学派的经典代表作,世界各大芭蕾舞团争相上演和效仿。《天鹅湖》是
芭蕾舞史上最负盛名的经典之作,更成为各国芭蕾舞团必不可少的保留剧目。其中,黑天鹅32个"挥鞭转”成为衡量芭蕾演员和舞团实力的
试金石。在音乐方面,《天鹅湖》填补了一流音乐家在舞剧音乐领域中创作的空白,其场景音乐以及四小天鹅舞曲等已经成为世界经典。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芭蕾是在十七世纪末的时候传入
俄罗斯,并且随着芭蕾舞的兴起,在1773年的时候有人在俄国首都莫斯科内开设了芭蕾舞蹈班。而后又发展起了固定的芭蕾舞歌剧团,至此,俄罗斯
芭蕾舞形成了雏形,为今后俄罗斯成为芭蕾舞剧核心区域奠定了基础。1875年,
彼得·柴可夫斯基应俄罗斯皇家剧院之约开始创作《天鹅湖》的音乐。一方面是因为他需要这笔报酬,因为他当时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执教,年俸仅1500
俄罗斯卢布,而为《天鹅湖》谱曲的酬金是800卢布;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想在舞剧
音乐创作上做一次尝试。这部作品创作于柴可夫斯基的“
莫斯科”时期,这一时期他的音乐充满了明朗乐观、肯定生活的思想感情,但其中也隐现了作曲家后来特别强烈的“悲剧性”思绪。
创作取材
早在1871年,柴可夫斯基在他的妹妹家,就曾根据德国作家穆索斯《德国民间童话集》中的《天鹅池》创作了一段独幕芭蕾音乐,作为送给孩子们的礼物。这段音乐里就已经包含了天鹅主题,而且这段音乐成为后来《天鹅湖》中第二幕的音乐基础。另外,
彼得·柴可夫斯基将他创作的
歌剧《水仙》中的男女爱情二重唱改编成大提琴和小提琴的二重奏作为奥杰塔与王子双人舞的音乐;将他创作的歌剧《督军》中的亚里安旋律作为《天鹅湖》第四幕的间奏曲。
而在后世的研究者中,有人认为,《天鹅湖》的文学剧本取材于穆索斯的另一部童话作品《被盗的面纱》,也有人在19世纪
德国作家
格林兄弟的童话《约琳特和耶林格尔》、
古罗马诗人
奥维德的《变形记》,以及19世纪德国诗人
海因里希·海涅的作品中,找到了相关的线索。可见别吉切夫和盖里采尔改编的《天鹅湖》剧本中,是借鉴了多个童话精华的精心创作,进而塑造剧中的人物形象。
剧情简介
关于《天鹅湖》最后的结局,至今为止有很多个版本。
参考资料
主要角色
参考资料
舞剧音乐
音乐曲目
参考资料
天鹅主题
天鹅主题在第一幕结尾、第二幕开场、第三幕、第四幕中均有出现,但根据剧情需要,每次出现的面貌和性格或同或异、各有干秋。在第一幕结尾、第二幕开头与结尾处,天鹅主题以原形出现,但第二幕中的天鹅主题与第一幕相比有所不同;在配器上,由
双簧管变为
提琴和
圆号,曲式结构有所扩展,力度有所加强。在第三幕,当奥杰丽娅诱惑王子时,天鹅主题出现两次,起到预示矛盾与悲剧宿命的作用。在第三幕结尾,天鹅主题片段一闪而过,调性也有变化,
和弦震音音型充满着不详的意味,力度由原来的弱奏变成了很强,用小号和短号吹奏出凄厉绝望的呼喊。到第四幕,天鹅主题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在王子深切忏悔的时候,旋律深情激动;在与魔鬼搏斗的场景,天鹅主题再次出现,整个旋律由乐队以极强的力度奏出一邪恶势力与纯洁爱情势不两立,在乐曲结尾,天鹅主题在B大调上奏出,色彩明亮辉煌,与b小调的初次呈示的悲剧性格形成对比,预示着伟大爱情战胜了残暴的命运。
四小天鹅舞曲
《
四小天鹅舞曲》是舞剧中最受欢迎的舞曲之一。这首
舞曲音乐轻松活泼,节奏干净利落,质朴动人的旋律富于田园般的诗意,形象地描绘出了小天鹅在湖畔嬉戏漫游的情景。四小天鹅舞曲的
八分音符奏出活泼跳跃的伴奏音型,以二重奏的形式奏出轻快的乐句,形象地刻画了小天鹅天真活泼可爱的形象。《四小天鹅舞曲》曲调优雅活泼,
和声学纯朴简炼,乐旨通俗亲切。
匈牙利舞曲
《
匈牙利舞曲》采用匈牙利民间查尔达什舞曲的风格来进行创作,是一首形象鲜明的匈牙利舞曲。全曲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用a旋律小调写成,缓慢而伤感,称“拉苏”;第二部分热烈而迅疾,节奏明快,朝气蓬勃,表现了舞蹈者的粗犷称为“弗里斯”。整个
舞曲的标志性牙利风格就是其独有的
切分音。
西班牙舞曲
《
西班牙舞曲》采用
回旋曲结构:A+B+A+B+C+尾声。粗犷豪放、气氛热烈个性鲜明,具有鲜明的
西班牙节奏特点和热情奔放的西班牙音乐风格。首先,这段音乐使用了西班牙特有的乐器一一
响板(Castagnetti),这一特色乐器的出现直接起到了切换场景的作用。瞬间把人们带到了热情的西班牙。其次,这段音乐采用了西班牙特有的包列罗舞曲的节奏,这个节奏与西班牙乐器一一响板相结合,加上
提琴的断音演奏,生动地表现了西班牙民族粗犷热辣的特性。这一节奏型贯穿整部
舞曲,加之力度、速度的变化对比使得整部作品充斥着西班牙风情。
那不勒斯舞曲
《那不勒斯舞曲》旋律轻快、流畅,神采飞扬,展示了意大利人特有的愉悦,主奏乐器是小号,是《天鹅湖》中的著名音乐段落。《那不勒斯舞曲》分为两个
乐段。第一乐段在四小节引子后,首先由小号在D大调上吹奏出轻快活泼的那不勒斯小调,从容而又惬意:紧接着,节奏和音调都有所变化和发展;接下来,速度越来越快,情绪越来越热烈。第二乐段节奏急促,紧张而热烈,展现了与第一段完全迥异的音乐风格。节拍也变为塔兰泰拉舞曲独特的6/8拍形式,体现出浓厚的
意大利塔兰泰拉舞曲的音乐风格。
舞剧舞蹈
第二幕中《白天鹅双人舞》《四小天鹅舞》《四大天鹅舞》《天鹅大群舞》等舞段,标志着
芭蕾舞艺术在19世纪未取得的最高成就。第二幕还经常作为经典选场单独演出,其中的《白天鹅双人舞》已成为各大国际芭蕾比赛中,检验男女新秀音乐感优劣与表现力强弱的经典舞段,而第三幕中的《黑天鹅独舞》中的32个“挥鞭转”是芭蕾舞者炫耀高难技术的最佳手段,甚至成为任何芭蕾舞团是否拥有上演《天鹅湖》全剧资格的硬性标准。在第三幕中,表演了四段性格舞:
西班牙的《斗牛士》、
意大利的《那不勒斯》、
匈牙利的《恰尔达什》和
波兰的《马祖卡》。
白天鹅双人舞
奥杰塔与王子的双人舞宛若二重唱一般,动作舒缓,舞姿优雅,难度并不是很大,但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奥杰塔胆小的性格与悲伤的命运,十分考验舞者的肢体控制力,及其对角色性格的细腻把握。
四小天鹅舞
这一舞段用一系列整齐划一的走、跑、跳等动作,勾勒出奥杰塔天真、活泼、可爱的童年时期形象,四位舞者相互手拉手站成一排,头部如曲线般摆动,腿部灵活轻巧,富有弹性,极具表现力。
三大天鹅舞
这一舞段配以优雅的3/4拍音乐,选用具有华尔兹旋律般抒情的动作,勾勒出了一个优雅、成熟的少年奥杰塔,舞蹈反复地振翅欲飞,象征着奥杰塔欲摆脱束缚,冲向自由的内心。
天鹅大群舞
这一幕中的天鹅大群舞主导动作为阿拉贝斯跳、换脚步,在主导动作基础上的拓展。形成类化“和声”的效果,既是奥杰塔忧伤、脆弱的内心外化,也为舞剧的发展做了铺垫。
黑天鹅独舞
《天鹅湖》第三幕著名的黑天鹅奥吉莉娅独舞变奏中,黑天鹅要一口气做32个被称作“挥鞭转”的单足立地旋转。在这一个动作中,要求舞者用脚使劲蹬地,另一只脚迅速翘起,两臂向侧平举,身体旋转起来,随着两臂和腿的收回,速度加快,如同陀螺一般呈高速旋转之势。这一动作由
意大利芭蕾演员皮瑞娜·莱格纳尼于1892年独创,在圣彼得堡版演出中出现。舞者以细腻的感觉、轻盈的舞姿、坚韧的耐力和完美的技巧,诠释了白天鹅和黑天鹅完全不同的心灵世界,这一动作至今保留在《天鹅湖》中,成为衡量芭蕾演员和舞团实力的试金石。
版本演变
莱辛格尔版
1877年3月4日(俄历2月20日)《天鹅湖》于莫斯科大剧院上演,该版由
彼得·柴可夫斯基作曲,文策尔·莱辛格尔担任编导,编剧是别吉切夫和盖里采尔,布景设计为尚金、瓦尔茨和格罗皮厄,服装设计是西蒙娜和沃尔门科。莱辛格尔不理解柴科夫斯基芭蕾音乐的革新意图和
俄罗斯民族特有的艺术风格,只是单纯地追求形似效果与表层概念。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他让舞者们浑身紧裹白纱来象征天鹅的羽毛,手臂支撑起两只大木棍代表翅膀扇动。
由于当时的舞剧音乐只是用优美的旋律加上简单的伴奏,因此,面对这样既能表现戏剧内容,又能展示人物性格的交响化的音乐,编导和演员都觉得无所适从。于是大剧院方面对《天鹅湖》音乐进行了删减。1877年的首次公演以失败而告终。
彼得·柴可夫斯基却将《天鹅湖》的失败归咎于自己,并因此而苦恼不已。他有心修改原稿,还没来得及动手,便于1893年不幸去世了。
佩蒂帕-伊万诺夫版
目前流行于世界各地的版本是佩蒂帕和
谢尔盖·鲍里索维奇·伊万诺夫师徒改编的。1894年3月1日下午,在为纪念柴科夫斯基逝世举办的音乐会上,佩蒂帕的弟子伊万诺夫为
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芭蕾舞团成功编导了发生在天鹅湖畔的第二幕,如潮的好评促使佩蒂帕决定,师徒二人分工合作,由佩蒂帕编导宫廷中火红热闹的第一、三幕,伊万诺夫编导天鹅湖畔朦胧月色下的第二、四幕。据西方舞蹈专家推测,《天鹅湖》中最具标志性的舞蹈语言——“天鹅”们翩跹飞舞的手臂动作很可能来自邻国蒙古民间的《天鹅舞》,而伊万诺夫很有可能亲睹过这个舞蹈。
1895年1月27日(俄历1月15日),《天鹅湖》在圣彼得堡的玛林斯基剧院举行了改版后的首演,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文学剧本由
彼得·柴可夫斯基的弟弟摩杰斯特·柴可夫斯基,在1877年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的修改,音乐则依然采用彼得·柴可夫斯基的
交响乐,并由该剧的乐队指挥理查德·特里果和编导一起,对个别段落的顺序作了调整。目前,在世界各国《天鹅湖》有众多大同小异的版本,但都是在此版基础上进行复排的。
俄罗斯国内版本
关于《天鹅湖》的不同版本,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国际舞蹈百科全书》将它们分成了俄罗斯国内与国外两大部分。其国内部分包括戈尔斯基(1901、1912、1920)、瓦冈诺娃(1933)、梅塞雷(1937)、洛普霍夫(1945)、谢尔盖耶夫(1950)、布尔梅斯特(1953)、格里戈洛维奇(1969)等编导分别为马林斯基芭蕾舞团和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创作的版本,这些版本均以佩蒂帕-伊万诺夫的版本为基础,但在具体的处理上会有细微差别。
俄罗斯国外版本
《天鹅湖》在俄罗斯国外的传播情况为:1907年,在
布拉格的国家剧院上演全剧,编导是维斯库西。1910年,在伦敦演出第二幕,而佳吉列夫
俄罗斯芭蕾舞团则于翌年在这里演出了由
福金复排的二幕三场版本。同年,《天鹅湖》在纽约的
大都会歌剧院首演。1934年,俄国舞蹈家谢尔盖耶夫运用自己的
舞谱,为伦敦的维克·威尔斯芭蕾舞团复排演出了佩蒂帕-伊万诺夫版本的全剧,为随后在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演出提供了标准版本。
如巴兰钦1951年为
纽约芭蕾舞团,克兰科1963年为
斯图加特芭蕾舞团,阿希顿1963年为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努里耶夫1964年为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麦克米伦1964年为
柏林的德意志歌剧院芭蕾舞团,布鲁恩1966年为
加拿大国家芭蕾舞团,诺伊梅尔1976年为汉堡芭蕾舞团,达雷尔1977年为
苏格兰芭蕾舞团,道尔1987年为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汤姆林森1988年为
旧金山芭蕾舞团,邵富斯1992年为柏林歌剧院芭蕾舞团,马丁斯1996年为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复排的诸多版本。
其中有的版本少量地增加了舞段、场景,比如王子在邂逅奥吉塔之前的独舞,恶魔率其女儿奥吉丽娅在第三幕中风驰电掣般地登场,也有几个版本对情节做了修改,比如布鲁恩1966年的版本将恶魔表现为一个女性,以此暗示王子饱受吸毒综合征的痛苦;加布尔1992年为英国北方芭蕾舞剧院的版本将恶魔表现为一个
法西斯主义的独裁者,而威尔顿2006年为宾夕法尼亚芭蕾舞团的版本则讲述了一位年轻舞者幻想中的浪漫故事。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还有多位西方编导对《天鹅湖》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编,其中数
美国编导诺伊梅尔1976年的“古堡梦魔”版、
瑞典编导埃克1987年的“恋母情结”版、
英国编导伯恩1995年的“雄健男鹅”版、法国编导马约2011年的“人性反思”版最具影响力。而瑞典编导艾克曼2014年的版本则最具颠覆性。主要体现在:他没用
彼得·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改用当代作曲家的作品来为新的主题服务;在舞台上设置了一个大水池,让舞者们在水中狂欢作乐,表现人类对大自然的明抢豪夺;以机器天鹅作为压轴出场,表现人类在毁灭了大自然后又毁灭了自己,最终导致连天鹅都变成了机器的世界末日。
重要演出
舞剧演出
参考资料
音乐录制
参考资料
作品鉴赏
叙事特色
在题材的选择上,《天鹅湖》继承浪漫芭蕾的优秀传统,从
民间文学中选取了爱情童话。它的故事情节单纯凝练,只是讲述一位天鹅公主与王子的爱情遭遇,这与浪漫芭蕾中的“仙凡之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天鹅湖》的叙事主体有两个层次,分别是内隐的大叙事者和外显的次叙事者,导演作为内隐的大叙事者把控着这部剧的节奏和走向,而作为外显的次叙事者,演员们通过肢体语言将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剧中的五个主要人物王子、奥杰塔、魔王以及只出场了一次或者两次的奥吉莉娅和王后,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处事逻辑。《天鹅湖》有四个叙事主题一一“爱情”“自由”“欺骗”“理想”。此外,这部舞剧用的是线性叙事的结构,从开头到结尾按照时间先后和事件发展顺序叙事,这样的设置能够便于观众理解,在内容上,每一幕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链,序幕与四幕合起来是一个更大的完整故事链。
舞蹈特色
在审美观念上,《天鹅湖》继续崇尚浪漫芭蕾“轻盈飘逸”的原则。随着训练体系的日趋成熟,“开绷直立、轻高快稳”的标准与要求确立下来。芭蕾舞者们必须具有轻盈的身体、飘逸的舞姿,才能演绎出理想中的童话故事、爱情传说,去追求天上的神灵或羽化成仙。在动作指向上,依旧遵守垂直向上的标准。
芭蕾舞自诞生之日起就属于高调性的舞蹈,舞者们身体的垂直向上,是为了到达天国去“问候诸神”(塞尔玛·珍妮·科恩语)。
芭蕾舞剧《天鹅湖》很好地使用了性格舞蹈来烘托第三幕宫廷
宴会这一宏大场面,表现剧中用四种性格的舞蹈来表现万国来朝的盛大,这些舞者还身着代表本民族的服饰,因此,
西班牙的张扬跋扈、
意大利的柔和细腻、
匈牙利的庄严沉稳和波兰的欢快激情一览无余。在本剧中,性格舞蹈以群舞形式出现,但事实上,独舞、双人舞、三人舞以及群舞都可以是性格舞蹈的呈现方式。性格舞蹈能够让舞剧更加多样和立体,以不同的民族风格给观众审美上的良好体验。
在第三幕中,西班牙的《斗牛士》、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匈牙利的《恰尔达什》和
波兰的《马祖卡》4段性格舞,不仅演了情节发展的需要,丰富了
芭蕾舞艺术的语言,而且还用风格迥异的动律和五彩斑斓的服装强化了整部舞剧的视觉冲击力,全方地体现出芭蕾的国际品格,揭示出民间舞与芭蕾之间的源流关系。
音乐特色
《天鹅湖》将
交响乐与芭蕾舞剧相融合,让芭蕾舞剧焕发新生。音乐对于提高舞蹈质量,让舞蹈动作更有序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天鹅湖》这种芭蕾舞而言,它的音乐戏剧化的特色非常明显。《天鹅湖》用音乐和舞蹈动作完整无缺地歌颂了一个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天鹅湖》有来源于世界很多民族音乐的成分,所以通过欣赏《天鹅湖》,观众不仅能体会到
欧洲很多国家的民族音乐特色,同时还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俄罗斯风格。
音乐交响化
《天鹅湖》音乐的特殊性在于
彼得·柴可夫斯基实现了舞剧音乐交响化,丰富了舞剧音乐的表现力,提高了艺术效果,使音乐由附属、陪衬地位转为舞剧的灵魂。在舞剧中运用交响乐队是柴可夫斯基的大胆革新,这使《天鹅湖》成为舞剧的典范之作。
首先,《天鹅湖》的音乐交响化体现在乐队配置上。这部舞剧用
交响乐的思维来创作《天鹅湖》音乐,所用的是双管编制,并使用了多种民族
打击乐器,同时还加入了一些
铜管乐器,提高了乐队的表现力。其次,《天鹅湖》音乐交响化的另一个原因是作曲家专业的配器技术及他合理使用各种乐器、巧妙设计演奏技巧。
音乐戏剧化
彼得·柴可夫斯基从小就非常喜爱戏剧,以至于在
音乐创作中他也融入了戏剧成分,《天鹅湖》在音乐戏剧化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天鹅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部音乐、一段舞蹈,而是通过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讲述了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天鹅湖》一共四幕,分别由9、5、10、5个分曲组成。在第三幕中,柴可夫斯基根据剧情发展采用了新娘圆舞曲的音乐戏剧结构,使这部分音乐有较强的逻辑性,又有丰富的表现力。在这部舞剧中,柴可夫斯基把表现力丰富的音乐结构原则与戏剧情节紧密结合,丰富了舞剧表现力,增加了音乐感染力。
音乐民族化
彼得·柴可夫斯基从小就不断接受
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影响,所以他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基本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带有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在《天鹅湖》中,这种特色更为强烈。芭蕾舞剧《天鹅湖》有来源于世界很多民族音乐的成分,所以通过欣赏《天鹅湖》,观众不仅能体会到欧洲很多国家的民族音乐特色,同时还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俄罗斯风格。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天鹅湖》的音乐素材,使之走向全世界,让各个国家的人民都能感受到它的美,引起观众的共鸣。
作品评价
《天鹅湖》是
彼得·柴可夫斯基创作的第一部舞剧,以富于浪漫色彩的笔触,表现了诗一般的意境,刻画了主人公优美纯洁的性格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北方网王亚东评)
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是芭蕾艺术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芭蕾历史上一部最伟大的杰作。在中央芭蕾舞团近六十年的发展历史上,《天鹅湖》也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文化和旅游部评)
《天鹅湖》是一部讲述光明与黑暗势力、善与恶、爱与恨,充满斗争与戏剧张力的史诗爱情剧,是与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齐驱并驾的世界级悲剧作品。(武汉交通广播评)
《天鹅湖》的音乐像一首首具有浪漫色彩的抒情诗篇,每一场的音乐都极出色地完成了对场景的抒写和对戏剧矛盾的推动以及对各个角色性格和内心的刻划,具有深刻的交响性。这些充满诗情画意和戏剧力量,并有高度交响性发展原则的舞剧音乐,是作者对
芭蕾舞音乐进行重大改革的结果,从而成为舞剧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其中许多音乐都是流芳百世佳作。(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
作品影响
《天鹅湖》是芭蕾舞剧史上最负盛名的经典之作,更成为各国芭蕾舞团必不可少的保留剧目。《天鹅湖》填补了一流音乐家在舞剧音乐领域中创作的空白。《天鹅湖》是世界上一流的音乐家在舞剧音乐领域中的一次成功尝试。继
彼得·柴可夫斯基以后,又有一些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在舞剧领域中作过一些尝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一流音乐家的创作把舞剧音乐的整体水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舞剧中的音乐更加有内容、有思想、有深度,使舞剧的整体效果更加完美。
《天鹅湖》改变了音乐是舞蹈的陪衬和简单伴奏的地位。在《天鹅湖》以前,舞剧音乐只是舞蹈的简单伴奏,没有内容,更没有思想因此芭蕾舞剧只是让人们去欣赏舞蹈家高超的舞蹈技巧。《天鹅湖》音乐的创作使音乐不再是舞蹈的简单伴奏,更是抒发情感、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为舞剧音乐的灵魂。
《天鹅湖》使
芭蕾舞成为与
歌剧、
交响乐一样高雅的艺术。在《天鹅湖》之前,芭蕾舞剧始终被认为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二流艺术。一流音乐家不涉足舞剧音乐使舞剧音乐长期处于不被重视的陪衬地位。舞剧音乐的缺陷直接影响了舞剧的整体艺术效果,使之更加登不上艺术的殿堂。这种恶性循环造成了芭蕾舞剧长期的不被重视。芭蕾舞剧《天鹅湖》通过交响化音乐的运用,使音乐与舞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曲曲优美动人的旋律在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
听觉享受的同时,更能够引起强烈的心灵共鸣。《天鹅湖》的成功使
芭蕾舞一举跨入艺术的殿堂,成为和
歌剧、
交响乐一样的高雅艺术。
衍生作品
1900年11月,
彼得·柴可夫斯基将原作改编成了在音乐会上演奏的《天鹅湖》
组曲,并随之出版。此外,还有
加林娜乌兰诺娃、杜金斯卡娅和谢尔盖耶夫(1953年)、普利谢斯卡娅和法捷耶夫(1957年)、叶芙季娃和马尔科夫注(1968年)先后主演的3个电影版本。
2010年,由
戴伦·艾洛诺夫斯基执导的电影《黑天鹅》(Black Swan)上映。该片由
娜塔莉·波特曼、
米拉·库妮丝、
文森等主演。影片讲述一位舞者在争取
彼得·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的主角过程中努力保持理智的故事。
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妮娜·赛耶斯是一名
芭蕾舞演员,她完美符合《天鹅湖》中白天鹅的角色,但对黑天鹅的表现力不及另一位舞者
莉莉·辛格。妮娜鲁莽、不顾一切地探索自己的黑暗面,在强大的心理暗示下,她逐渐滑向黑天鹅的角色。该片在
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包括
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在内的4项提名,女主角
娜塔莉·波特曼凭借该片获得
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奖。
相关事件
《天鹅湖》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演时,原本预备首席女演员却卷入一场纷争,被政府高官控告。无奈,只能由卡尔帕科娃临时替补。由于演员缺乏排练准备,指挥不满曲谱过于复杂以及落后的布景设计,于1877年3月在莫斯科大剧院的首演不可避免地以失败告终。
在
苏联时期,
中央电视台曾多次在重大突发事件播放《天鹅湖》垫片,直到政府为新闻定稿,才终止播放《天鹅湖》。每逢国家领导人逝世,苏联中央电视台也会播放《天鹅湖》。1991年
苏联解体前夕,电视台也循环播放了该芭蕾舞剧。
2022年,
俄罗斯和
乌克兰发生冲突,抵制俄罗斯的浪潮蔓延至西方国家,
英国和
爱尔兰多个剧院临时取消了俄芭蕾舞团的演出。《天鹅湖》《胡桃夹子》等
彼得·柴可夫斯基作曲的经典芭蕾舞剧被禁止登上舞台。俄罗斯独立新闻频道Dozhd(也称为“TV Rain”)被迫停播,选择以《天鹅湖》结束其最后一期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