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
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俄语: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Островский,1904年9月29日—1936年12月22日),苏联无产阶级作家、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著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904年9月29日出生于乌克兰沃伦省奥斯特罗格县维里亚村的一个工人家庭。奥斯特洛夫斯基10岁时为地主放马,11岁时做童工,12岁时在车站食堂做烧水工。1919年中国工农红军进入乌克兰时,15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第一批加入共青团,之后加入红军第一骑兵师,投入苏俄内战。在战场上奥斯特洛夫斯基奋不顾身,后因头部和腹部受重伤于1920年退役。1923年任乌克兰别列兹多夫共青团支部书记,1924年加入乌克兰共产党,次年健康情况恶化。1929年全身瘫痪,1930年移居莫斯科,同年彻底失明,开始创作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终于1933年6月完成。1932年成为无产阶级作家协会成员。193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被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1935年,被苏联政府授予列宁勋章。1936年留下最后一部作品《柯察金的幸福》,1936年12月22日,奥斯特洛夫斯基逝世,年仅32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问世之日起,就激励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为了理想献出自己的一生,成为无数人的精神力量之源。苏联作家亚历山大·法捷耶夫曾高度评价这部作品:“整个苏联文学中暂时还没有如此纯洁感人、如此富有生命力的形象。”
人物经历
童年经历
1904年9月29日,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于俄罗斯帝国沃伦省奥斯特罗格县维里亚村(今乌克兰境内),1910年就读于当地教会初级学校。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父亲是一家酒厂的临时工,脾气暴躁经常酗酒。母亲出身贫穷,只能从事一些低收入工作。奥斯特洛夫斯基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有2个哥哥和1个姐姐。
由于家境贫穷,奥斯特洛夫斯基只能早早辍学打工补贴家用。起初奥斯特洛夫斯基给地主放牛放马,12岁在火车站食堂烧开水,备受欺凌。14岁以后,奥斯特洛夫斯基进入发电厂打杂工。奥斯特洛夫斯基虽然没读过很长时间的书,但十分好学,对知识十分渴望。他最喜欢的作品是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牛虻》,并且将小说中主人公视作自己的偶像。
参加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之前,奥斯特洛夫斯基结识了几位布尔什维克,走上了革命道路。1919年7月20日,奥斯特洛夫斯基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8月9日,红军离开舍佩托夫卡时,奥斯特洛夫斯基瞒着家人加入了红军,跟随队伍加入苏俄内战前线。他先是在科托夫斯基部队同波兰白军作战,大腿受伤。伤愈后加入红军第一骑兵师。期间,奥斯特洛夫斯基先后担任通信兵、侦察员和骑兵,因作战英勇被多次嘉奖。
1920年8月,16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进攻里沃夫的战役中头部和腹部被炸伤,昏迷了13天。因颅骨受伤,右眼彻底失明。10月,尚未完全康复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要求回到前线作战,但组织决定将其留在后方,后将其派往基辅铁路工厂负责共青团工作,参与建设一条铁路支线。在铁路工地上,有很多工人死于恶劣的环境、自身的疾病和白匪的袭击,但奥斯特洛夫斯基顽强地坚持了下来。后来因双腿红肿,无法继续走路,还感染伤害昏迷,被送回家乡修养。身体有好转后,在劳动之余进入技工学校担任电工助手。后因在冰冷的河水中抢救木材再次病倒。
1922年,因过度劳累,18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因为严重的关节炎被医疗鉴定委员会诊断为重度残疾,并为他签发了一等残疾证明。1923年,奥斯特洛夫斯基担任乌克兰别列兹多夫共青团支部书记和全民军训第二营政治委员;10月27日,成为乌克兰共产党预备党员。
1924年8月3日,20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加入乌克兰共产党。之后担任共产主义青年团舍佩托夫卡支部书记、沃伦州团委委员等职务。
开始创作
1927年,23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病情加重,最终全身瘫痪。同年,开始创作关于科托夫斯基师团的战士英勇事迹的中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但这部作品的手稿被邮局遗失。12月,参加函授大学的学习。1928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1929年,毕业于函授大学,1930年迁居莫斯科休养。
1930年4月,奥斯特洛夫斯基开始创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一部,1931年10月25日完稿,并于1932年5月7日《青年近卫军》杂志四月号开始刊登。这部小说以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事迹创作而来,奥斯特洛夫斯基开始创作时,视力已经严重衰退,只能依稀看见人影,只能在妻子的帮助下完成手稿。创作期间,奥斯特洛夫斯基用惊人的毅力完成高强度的工作,每日工作超过12个小时。
1932年6月,奥斯特洛夫斯基一边在“红色莫斯科疗养院”治病,一边开始创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部。1933年4月20日,小说第二部在《青年近卫军》杂志上发表前6章,6月6日全部完成。
弥留之际
1934年夏天,在《青年近卫军》杂志上发表文学评论《争取语言的纯洁》。6月1日,奥斯特洛夫斯基被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会员证由俄国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亲自签发。12月,开始重新创作《暴风雨所诞生的》。
1935年5月,奥斯特洛夫斯基参与编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电影剧本;11月21日,被苏联政府授予列宁勋章,11月24日举行授予列宁勋章的仪式。
1936年5月,奥斯特洛夫斯基和家人返回索契,居住在乌克兰政府为他兴建的住所。
1936年12月15日,奥斯特洛夫斯基突发肾结石;12月22日19时50分病逝,年仅32岁。
人物关系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荣誉奖项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当选为;被授予。
创作特点
浓厚的时代气息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真实地反映了苏联1915年至三十年代初的历史时期,包括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的社会生活状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认识价值。不论是对十月革命前夕,劳动人民备受压迫和剥削的黑暗生活,还是后来苏联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带领下与地主资产阶级旧制度波澜壮阔的战争,都描写的极其详细,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给读者带来极强的代入感。
通过保尔·柯察金的童年艰苦境遇,作者呈现出了十月革命前底层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而苏联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推翻了以沙皇为代表的地主资产阶级旧制度,建立了自己的苏维埃政权。而在苏维埃政权与旧阶级的斗争中,读者可以深切地了解到斗争的残酷和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在内战结束之后,苏联人民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经济建设的工作中。
彼时的苏维埃人曾经真诚地相信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胜利,相信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的实现,相信他们所从事的事业的伟大和光荣,相信会建设起美好幸福的生活。这是当时真实的时代写照和历史原貌。奥斯特洛夫斯基真实地在线了那个时代苏联人民的信念、理想和情操,真实地再现了苏联人民在那个时代的奋斗精神和忘我的劳动热情,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英雄模范人物。而小说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就是那个时代中千千万万英雄儿女中的一个。
作者在描写主人公的成长和时代的变革时,并没有掩饰革命时期的矛盾和困难,而是把握了时代的阶级和历史的发展趋势,在广阔的范围内充分反应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真实和时代特点。
成功塑造英雄形象
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保尔·柯察金从一个童工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过程。在少年时,保尔跟随先辈为创立苏维埃政权斗争;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保尔奋勇杀敌,英勇无畏;在经济建设时期,保尔不为名利,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就算是在之后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保尔也没有自暴自弃,仍然保持乐观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勤劳地完成写作,用生命诠释了一首英雄的赞歌。
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
在任务典型化描写方面,奥斯特洛夫斯基经常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保尔身边形形色色人物的描写,例如强奸妇女的匪徒、流氓成性的法罗等等,来衬托保尔高尚的品格。
在保尔性格成长方面,奥斯特洛夫斯基习惯采用语言的描写。通过不同时期保尔的语言风格转变,可以看出来保尔通过革命与学习,逐渐从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童工成长为一个有文化、有思想的共产主义战士。与之类似的手法还有对保尔书信的描写,也展现了保尔精神世界的变化。
作者的语言简洁准确,特点鲜明行文流畅,极具感染力,善于抓住人物的内心活动。在刻画人物肖像时,着重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勾勒,让人物更加立体生动。
精神体现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中,奥斯特洛夫斯基通过对保尔·柯察金成长经历的描写向世人展现出3次精神方面的探索。
对自由的探索
保尔从小在乌克兰生活,那时由于乌克兰受沙皇的独裁专制统治,加上各大官僚与商人的蛮横压迫,人民整日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反抗精神从小就深深地扎根在保尔的心中,但是保尔在初期对于自由的理解并不深刻。在接触了共产主义之后,他才第一次明白了自由的意义,随之将自由和革命联系在了一起。因此保尔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在工地上,他都能够拼死拼活的工作。作品对于保尔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修铁路的场景描写是非常感人的,保尔的一生都在真诚而执着的追求真理,寻求生活的意义。
现实中,奥斯特洛夫斯基童年经历也是极其曲折艰苦。最一开始对革命的理解并不深刻,但是当他真正加入布尔什维克后,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解放所有被压迫人民的伟大事业中,用自己的毅力对抗凶狠的敌人和严酷的自然环境,将自己的一生奉献在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中。而书中对保尔在思想上转变的描写也是作者本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对生命的探索
保尔身体健康情况的恶化也对应了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的真实情况。由于战争造成的创伤和后来艰苦的工作条件,保尔最终双目失明,身体瘫痪成了残疾人,他再也不能投身到火热的战斗中去,这让他痛苦不堪,保尔甚至一度想以自杀了结自己的生命,但一生都坚强不屈的保尔最终决心要和病魔做斗争,不能干具体的体力活,他便想到可以住书立说从事精神工作。于是不足小学文化程度的保尔克服了文字上的困难以及疾病带来的肉体上的痛苦,写出了长达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和病魔作斗争,显示了保尔坚强的毅力。现实生活中,在视力极度衰弱的情况下,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亲人和妻子的帮助下,克服了生理和心理上双重的障碍,最终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史诗般的巨著。
对感情的探索
个人情感上,保尔也在不断的探索少年时期的保尔曾和自己的青梅竹马冬妮娅·图曼诺娃相爱,这是纯洁浪漫的初恋,保尔对于这种情感非常忠诚,但这种真诚的浪漫和纯洁是人在青年时期特有的,随着保尔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之后,他逐渐意识到他和冬妮娅存在着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分歧,最终不得不分手。后来保尔在工作中就认识了丽达,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志趣使他们很有可能走到一起,但由于保尔当时受小说《牛虻》中的主人公革命者亚瑟的影响,把革命和爱情对立起来,为了革命,最终拒绝了利达,与美好的爱情失之交臂。后来保尔对此后悔不已,最后保尔终于找到了满意的伴侣。这表明保尔在情感方面也是始终处于不断的探索和追求中。
人物影响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一生都在于不幸和困扰顽强地斗争。即使后来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奥斯特洛夫斯基依然没有放弃心中的理想,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将自己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凝聚在这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传递给无数有志青年,用自己的生命和坚韧的意志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诗,指引他们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奋斗终生。
在这部家喻户晓的作品中,奥斯特洛夫斯基以自己为原型创造了一位有血有肉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苏德战争期间,成千上万的苏联青年以保尔·柯察金为自己的人生榜样,为保卫祖国献出了青春与生命,在战后的和平建设时期,又有许许多多保尔式的英雄人物,积极参加恢复国民经济的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在中国翻译出版。在那个动荡时代,无论是在病床上与命运抗争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还是他笔下为了苏联革命奉献终生的保尔·柯察金,都对当时广大的优质青年起着强烈的激励作用,无数人把这位作家视为自己的榜样。无论是在当时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后来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几十年间,奥斯特洛夫斯基和他的这本著作都是一代代青年人心中的力量之源和精神支柱,在祖国发展的各项事业中发挥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引领无数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奋不顾身地投身国家的建设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物评价
世界著名电缆技术专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大金质奖章得主、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梅先什尼克这样评说:“奥斯特洛夫斯基为全世界树立了伟大的自强与勇敢精神的榜样。”
第一位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则如此评说:“这样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俄罗斯女文学史家格罗兹诺娃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命运是“人类的一个极为罕见的现象”。
中国翻译家王志冲评价奥斯特洛夫斯基:“他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惊人的钢铁意志和个性鲜明的生死观。”
人物争议
有评论家指出,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描绘共产主义社会的愿景与奋斗时,似乎过度迎合了斯大林模式的意识形态,导致其作品流露出一种对个性意识的忽视和过度强调服从性的倾向。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一度加入工人反对派,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表示反对,这被视为他基于阶级情感而非深思熟虑的立场(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情节在最终版本中已被删去)。保尔的思想转变揭示了时代背景对奥斯特洛夫斯基深刻思考苏联、现实与共产主义关系能力的限制。他虽然拥有朴素的工人阶级意识,如憎恶导致贫富分化的经济制度,但这种意识尚不足以支撑他“自由、独立”地探索科学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
后世纪念
苏联时期,至少共有6座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或纪念馆,分别在莫斯科、索契、诺沃罗西斯克、舍佩托夫卡、波亚尔卡和维利亚,都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其中位于索契的博物馆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故居,区中陈列了大量他的照片和纪念品。
2015年9月22日,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国立大学清华大学捐赠奥斯特洛夫斯基青铜雕像仪式在清华大学文科图书馆举行。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俄罗斯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国立莫斯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院长弗拉基米尔·利沃维奇·叶廖明,俄罗斯著名雕塑家和艺术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青铜雕像作者格利高里·波多茨基等出席捐赠仪式。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童年经历
参加革命
开始创作
弥留之际
人物关系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荣誉奖项
创作特点
浓厚的时代气息
成功塑造英雄形象
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
精神体现
对自由的探索
对生命的探索
对感情的探索
人物影响
​人物评价
人物争议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