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共产党
1994年成立的组织
乌克兰共产党(乌克兰语:Комуністична партія України,英语:Communist Party of Ukraine),简称“乌共”。
乌共前身为俄罗斯帝国时期位于今乌克兰境内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的各级组织。
内容
基本介绍
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共产党人报》(1994年2月起发行,乌俄双语,发行量约230万份)
中央委员会理论刊物:《乌克兰共产党人》(1999年5月起发行,发行量约1.5万册)
乌共前身为俄罗斯帝国时期位于今乌克兰境内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的各级组织,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各地先后响应,在乌克兰地区,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机关“拉达”取得了政权,以独立为主要目标。“拉达”政权对内不积极解决工农群众的合理要求,对外亲近德奥同盟国,同时支持白卫军,最终陷入了空前危机,于德国占领乌克兰地区后被德解散。
与此同时,乌克兰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于12月11日在哈尔科夫领导召开了全乌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乌克兰工农政府,经过与“拉达”和德国入侵者的反复较量,乌克兰苏维埃最终在1919年确立了在乌克兰的统治地位,这其间为便于开展乌克兰工作,1918年7月5日,乌克兰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在莫斯科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改组为乌克兰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列宁全程指导了大会。
此后长达70年的时间里,乌共一直是乌克兰的执政党,同时是苏共重要的组成部分,1952年苏共十九大后,乌共遵循大会决议也将自己党名后的(布尔什维克)去掉,苏联解体前夕,乌共党员达400万之多。
剧变前后
80年代后期,随苏联整体局势的变化,乌克兰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反对组织,1990年3月4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反对党参加的最高苏维埃选举举行。选举的结果:在450名议员中,共产党只占239 席,这其中还包括以莫罗兹为代表的“民主改革派”,因而丧失了左右政局的能力。“8·19”事件后,乌克兰于8月24日宣布独立。8月26日乌议会宣布暂停共产党的活动,8月30日正式宣布取缔乌克兰共产党。
重新活动
虽然党被取缔,但党的组织仍然存在,经过乌克兰广大共产主义者的斗争,1993年5月14日,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被迫宣布:“信仰共产主义的乌克兰公民可以依照乌克兰的有关法律建立党的组织。”于是乌克兰共产党于1993年6月21日在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告重建。党员人数有6万,原顿涅茨克州委第二书记彼得·尼古拉耶维奇·西蒙年科(Петра Симоненко)当选为党的第一书记,后他连选连任至今。
1995年3月11-12日,乌共在基辅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许多外国左派政党也参加了这次大会。这次大会宣称乌共是苏联“8·19”事件后被取缔的原苏联时期乌共的合法继承者。因此,“一大”又被追认为乌共第二十九次代表大会。
两党统一
乌克兰政权更迭后,以苏联时期最后一任乌共中央第一书记古连科为首的乌共曾在1991年7月完成注册。乌议会在1991年8月取缔的即是该党。但并非所有成员都参与了1993年乌共的重建活动,因此,在2001年乌克兰宪法法院裁定乌最高苏维埃取缔乌共违宪之后,古连科的前乌共于12月重新获准注册。同样的两个政党存在显然不利于统一行动,于是在2002年5月26日,由西蒙年科主持,在首都基辅举行了乌共联合代表大会。来自乌全国各地的423名代表投票通过了将两党合并统一的决议,以保障乌共产主义运动组织的统一性。决议终止了古连科的前乌共的职能,保留了权利。并对乌共章程进行了相应修改,党员达到14万以上。
现行党纲
乌共现行党纲为1995年党代会通过,要点如下:
奋斗目标
乌共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本身的存在及其在社会经济和精神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国家、对人民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产生了绝对性的影响。苏联的榜样作用加快了社会主义革命在欧洲、亚洲和美洲的一系列国家取得胜利,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在民族解放运动的打击之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社会主义的成就、工人运动积累的压力迫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作出实质性让步。现在,全球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危机的爆发显示,资本主义体制的历史局限性和毫无前途更是显而易见,各帝国主义强国的利己主义政策导致从未有过的全球性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民族问题,这些问题威胁着人类本身的生存。一系列欧、亚国家社会主义的暂时失败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崩溃。乌共坚信社会主义必胜,因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把人类文明的所有成果用于为劳动人民造福,用于真正的进步,保证社会发挥最佳职能。
党的建设
乌共指出工人阶级依然是乌共的社会支撑力量,同时,要联合乌克兰社会的知识分子、农民、老战士、青年,等等。
乌共强调,不论是现在,还是任何时候,工人阶级都是乌共的社会基础,是主要支柱。目前,乌克兰国内的劳动者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部分:除产业工人阶级外,服务行业和小商品生产相关的以及在农业中就业的雇佣工人持续不断增长,国家管理机构中的雇佣工人不断增多,他们天然是社会主义的支持者,社会主义对工人阶级是最有利的社会制度,因而,工人阶级依然是乌共依靠的主体力量。
在社会立场和意识方面接近工人的教师、医生、学者、文化工作者以及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军人、权利保护机构的工作人员,他们是乌共争取的对象。
在争取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一贫如洗的农民天然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
在当代乌克兰,复辟的资本主义制度使1300万老战士失去了阶级鉴别力,乌共党组织有责任帮助他们,把他们变成乌共可以依靠的力量。
新社会阶层——中、小生意的代表人物不断增长。根据各种评估,他们构成经济活跃人口的10%。他们实际上是孱弱的、不受保护的小资产者。小资产者有值得称道的特点:他既是劳动者,又是占有者。正是因此,小资产者常常是反动的、政治上无原则的。同时,小占有者信仰“社会民主主义”思想。要把他们争取成为工人阶级的政治伙伴。
青年人的意识和世界观是在近20年狂热的反共产主义、民族极端主义高涨、历史被篡改、思想道德堕落的环境下形成的。他们不了解祖国的历史真相,很大一部分青年对共产党有成见,但是,也有一些青年对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党感兴趣,他们希望仔细研究当代现实的复杂过程。乌共要有目的性地做他们的工作。
总结苏联解体
关于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乌共认为,它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它开启了一个新纪元。正是十月革命开启了乌克兰人民当家作主、摆脱帝国主义剥削和奴役的道路。
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乌共认为: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改革和创新解决社会矛盾、缩小苏联和发达国家生活水平差距的时候,却被反社会主义力量所利用,他们打着“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旗号,将党和国家引向一条导致资本主义复辟的灭亡之路。苏联解体是那些占据着党和国家机关领导职位的胆小鬼和共产主义叛徒发动的一场反革命政变。政变导致反人民力量掌权,政变为资本主义复辟、破坏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社会主义基础、取缔苏维埃民主政治模式、灌输资产阶级和民族沙文主义思想开辟了道路。苏联的解体不是不可避免的,苏联当时遇到的问题在社会主义体制的框架内完全能够成功解决,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是暂时的。
乌共认为,苏联共产党亡党的主要原因在于:苏共粗暴地破坏了列宁的党建原则;没有保证党员队伍的纯洁;党内生活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未得到贯彻;脱离群众,形成党内权贵阶层,一些不坚持原则的人攫取了党的最高领导权;等等。
党的任务
在政治领域,争取改革和完善国家管理机构,取消总统制和州长制,将国家一切权力交给劳动者代表苏维埃,强化地方代表大会的作用是当务之急。总统制和州长制是所有这些执政高层发生争夺权力的残酷斗争的根源,诱发了持续不断的冲突,导致国家的稳定局势退化,加深了社会分化。建立独立民主的法制国家。
在经济领域,力争由最高苏维埃制定到2015或2020年的中期发展计划,以解决目前面临的最尖锐的经济、社会和民族问题。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越南共产党古巴共产党的经验,考虑到劳动人民的利益,乌共提出了能够战胜体制性危机的新经济纲领。重要举措为:把重要的部门和企业战略性地民族化,抑制通货膨胀,消除失业,支付合理的工资、退休金和养老金,为第一部类商品和服务设定人人享受得起的价格和税率,恢复高水平的免费教育,保障高质量的卫生服务和文化财富的大众性。乌共新经济纲领的具体构 思如下:实施具体的民族经济纲领以解决最主要的国民经济问题;停止战略项目的私有化,把有重要国民经济意义的战略性项目的所有权归还国家;不许出卖具有农业用途的土地,全力支持恢复农工生产的集体化形式,采取激励措施促进其发展。在世界粮食危机尖锐化的条件下,乌克兰应该利用自身农业的优势,扩大粮食资源及其在世界市场上的获利贸易;启用先进的纳税制度,对收入高者征收高税率;恢复和巩固祖国科学的地位,树立科研工作者、教师、医生的劳动威望。终极目标是恢复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恢复国家对国有经济的管理和控制,制止国家财产私有化,反对解散集体农庄,以实际措施使国家摆脱危机。
在社会领域,要尽量消除贫富两极分化,保障充分就业,实施免费的教育和医疗,等等。
在对外关系方面,恢复同苏联各个原加盟共和国的兄弟关系,废除《别洛韦日协议》,恢复作为社会主义主权国家自愿联合体的平等兄弟民族的联盟。反对加入军事政治集团和权利不平等的经济联盟,主张中立,等等。
在思想层面,反对纳粹主义和奴役民族思想的“民主化”,反对个人主义、消费至上、财富第一及仇视其他民族,反对西方价值观念,反对贬低劳动人民,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选举成绩
乌共重建后,先后参加了六次最高苏维埃的选举,前两次成果不俗。
1994
1994年:取得96席,占议员总数的四分之一,成为第一大党。
1998
1998年:得票率24.65%,议席123个,超过排名二、三、四位政党的总和。
2002
2002年:得票率20.01%,输于“我们的乌克兰”联盟的23.57%,同时在单席位选区上又输给了“为了统一的乌克兰”联盟,导致议席骤降到66个,沦为第三大党。
2006
2006年:得票率3.66%,历史最低,也是该届议会人数最少政党,分得21席,其余被地区党(32.12%)、“季莫申科”联盟(22.27%)、“我们的乌克兰”联盟(13.94%)以及社会党(5.67%)所瓜分。
2007
2007年:得票率5.39%,总票数125.7万,议席27席,成为议会第四大党。
2012
2012年:得票率13.18%,议席32席,为议会第五大党。
此外,乌共推举的总统候选人西蒙年科还在1999年总统选举中进入第二轮与时任总统列昂尼德·库奇马展开较量,最终以37.89%的得票率输给了库奇马的56.18%,但这个成绩相当鼓舞人心。
2014
2014年:乌克兰政府以支持分离主义为由在选举前夕驱逐了乌克兰共产党,之后又以选举得票率不足5%,致使乌克兰共产党从乌克兰独立以来第一次没能进入议会。
乌共势衰原因
特定历史背景
应当看出,乌共在重建后到21世纪初的抢眼表现,是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的,库奇马治国无方,总理在其任内多次更换,丑闻频爆,经济状况大幅下滑,乌共适时提出了基于苏联时期体制的治国纲领,赢得了大多数怀念苏联时期稳定生活的百姓支持。但同时,苏联时期的种种弊病令人们并不想真正的回到当年,1999年总统选举的失败多少能说明一些问题。
而乌共对此认识不足,长期未能针对环境的改变提出适合乌克兰国情的重建社会主义道路,丧失了历史给予的良好时机;乌克兰“非政党政府”和总统制的政体也并不利于乌共重掌政权,致使乌共虽然两度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却只能够左右政府的垮台与否,充当“最大的反对党”,而不能组建政府上台执政,无法将施政理念付诸实施。
政治风向转变
2000年后,乌克兰国内政治风向开始转变,由左右之争向亲俄还是亲美转变,乌共此时再犯错误,从传统上来讲,乌共是亲俄的,但长时间以来乌克兰东西部之间存在严重隔阂,随着政坛主题转换,这一现象同样在党内激化,其结果就是部分党员由于地域之争而抛弃共产主义原则,演化为简单的亲俄或亲美,并且愈演愈烈,乌共却并未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2002年选举的失利本身已经削减了党的实力,内部的分裂更加速了党的弱化过程,与此同时,得到寡头支持的亲俄政党“地区党”崛起,分流了不少因民族原因成为乌共选民的人。
后果
2004年总统选举,西蒙年科只得到5%多的选票,其后亚努科维奇和尤先科的总统之争以及橙色“革命”,乌共的声音几乎消失尽。党员也从高峰期的25万回落到9.3万,基层党组织也萎缩到9000个左右。
沦落为个位数支持率的乌共基本只能充当地区党的配角,虽然2007的选举乌共实力回暖,但是乌共重返政治舞台主角,仍然任重道远。
乌克兰当局于2014年7月8日试图禁止该国共产党的活动,原因是据称乌克兰共产党在主张脱离乌克兰的东部地区支持亲俄叛乱分子与政府军为敌。乌克兰共产党立即作出回应,谴责司法部长帕夫洛·彼得连科试图借基辅地区法院之手限制乌克兰人民的政治权利。俄国家杜马第一副议长、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第一副主席梅利尼科夫则表示,俄共对乌克兰共产党可能遭禁表示愤慨,但坚信国际社会将帮助乌共在司法机构为自己的权利抗争。
对华政策
俄罗斯“世界-24”电视新闻网2013年1月5日消息,乌克兰共产党领袖彼得·西蒙年科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乌克兰应该向中国看齐。
西蒙年科说:“我们已提出一项计划,以回答困扰居民的一切问题。我们的口号是:‘把国家还给人民’。我们号召劳动者为掌握国家而战。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这一点。对我们而言,这令把国家还给人民的问题更加复杂。”
而就若乌共成为执政党如何“把国家还给人民”的问题,西蒙年科建议以中国为榜样。他说:“在乌克兰,共产党人不喜欢谈论过去,但没有人不说,现代中国共产党令中国成为超级强国。”
与此同时,西蒙年科指出,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乌克兰人民能够“有吃有穿”。他认为:“如果不是中共,那么乌克兰人可能会衣不遮体,因为欧洲商品那样的物价令他们无法购买。”
目录
概述
内容
基本介绍
剧变前后
重新活动
两党统一
现行党纲
奋斗目标
党的建设
总结苏联解体
党的任务
选举成绩
1994
1998
2002
2006
2007
2012
2014
乌共势衰原因
特定历史背景
政治风向转变
后果
对华政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