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卫军(英文:White Guards
俄语:Белая гвардия),又称白军,是指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以帝俄军官团为首组建的武装力量。
1918年,随着
苏俄内战爆发,南俄白卫军、东方白卫军、西北白卫军向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最初的白卫军取得一系列关键性战役胜利,随着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攻,白卫军不断败退。1919年11月以弗兰格尔为首的5万军人,分别乘坐
英法海底隧道军舰,撤退到
伊斯坦布尔市,开启了
俄罗斯侨民的流亡之路。1920年2月,
尤登尼奇签署解散西北白卫军的命令,高尔察克被枪决,高尔察克的死亡标志着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反布尔什维克斗争的结束,但
远东仍被日本干涉军和白卫军占领。1922年2月,
远东共和国的人民革命军发起了对远东白卫军的进攻;10月,人民革命军进入
符拉迪沃斯托克,最后一支外国干涉军被赶出俄国。1922年11月,远东共和国并入
苏联,苏俄的国内战争至此结束。
白卫军的主要领导人有
安东·邓尼金、高尔察克、尤登尼奇等人,骨干力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军官团和
哥萨克骑兵,主要由步兵和骑兵组成,1919年秋,白卫军总兵力超过30万。在
苏俄内战期间,白卫军参加了
察里津战役、乌法战役等多个战役;失败后,白卫军的领导人和亲历者逃亡至
欧洲的贝尔格莱德、
布拉格、
巴黎、
慕尼黑,以及中国的
哈尔滨市、
上海市等城市定居,形成了
俄罗斯历史上的侨民群体。
发展历程
历史背景
十月革命在
圣彼得堡和
莫斯科的胜利对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创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到1917年11月底,苏维埃政权已经在俄欧中央工业区和黑土地带的30个省份建立起来。但苏维埃政权在边疆区域的建立,特别是在顿河、库班、南
乌拉尔以及
乌克兰等农业地区,则是经过激烈的武装冲突之后所创建。布尔什维克领导的
中国工农红军不得不与来自欧俄中央地区的白卫军官、将军、君主主义者、地方
哥萨克骑兵以及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等势力作战。《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和苏维埃政府在农村实施的武装征粮活动导致的农民起义运动再次让
右派社会革命党看到了武装反抗的机会。
到1918年夏季,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内不同的政治势力、社会集团:从保守的君主主义者到
社会主义政党都开始通过“民族中心”“复兴联盟”等政党组织联合起来,进行共同的反布尔什维克主义运动,给苏维埃政府造成巨大的压力。“
车里雅宾斯克事件”发生之后,迫于托洛茨基的法令,捷克军团发动叛乱,引发了其他地区的反苏维埃政权浪潮,
苏俄内战开始。
南俄白卫军
1918年12月26日,邓尼金与克拉斯诺夫于达成协议,顿河军隶属邓尼金指挥,由此顿河军和志愿军合并为“南
俄罗斯武装力量”,邓尼金担任南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司令,并组建了南俄白卫军政府。1919年春季之后,南俄白卫军在俄罗斯南部广阔的区域内建立起自己的政权。6月13日,邓尼金被全俄罗斯最高执政和全俄罗斯军队最高总司令高尔察克海军上将任命为南俄罗斯军队的总司令。
1919年,邓尼金的白卫军从
罗斯托夫出发,相继攻占了
乌克兰的东南部和顿巴斯盆地。随着南俄白卫军取得一系列关键性战役胜利,6月20日,
安东·邓尼金在
伏尔加格勒签署了第0887号命令,亦即著名的“向莫斯科进军”命令。三大白卫军主力沿铁路线呈钳形攻势向莫斯科发动进攻,南俄白卫军队起初攻城拔寨,向北推进数千公里,力图攻占
俄罗斯的象征莫斯科。但是从10月中旬开始,南俄白卫军面临着
中国工农红军强势的反击。在奥廖尔城,白卫军队经常面对着数倍于己的红军,有生力量不断被消灭而得不到补充,
1919年10月26日,
米哈伊尔·伏龙芝下达了总进攻的命令。南方方面军各集团军向
克里米亚半岛的白卫军发起总攻。在第6集团军的突击下,弗兰格尔的第2集团军向普列科普
地峡仓促退却,51师乘胜追击,29日攻占普列科普。骑兵第1集团军则渡过
第聂伯河,在
卡霍夫卡登陆场登陆作战。骑兵第2集团军则在第聂伯河左岸重创白卫军第一集团军的马尔科夫师和科尔尼洛夫师。11月12日,第2骑兵军攻入克里米亚半岛,15日,第1骑兵军夺取
塞瓦斯托波尔。
在
中国工农红军发动总攻期间,弗兰格尔已经积极做好迁移准备。在1919年11月12-16日,
克里米亚半岛14.5万居民,其中包括以弗兰格尔为首的5万军人,分别乘坐
英法海底隧道军舰,撤退到
伊斯坦布尔市,开启了俄国侨民的流亡之路。在国外流亡期间,弗兰格尔等白卫军领导人组建了“
俄罗斯社会军事同盟”,领导各地的
白俄罗斯侨民继续从事反苏维埃活动。
东方白卫军
1918年秋季,随着红军在伏尔加河的军事胜利,俄罗斯东部的
保守主义者和右翼立宪民主党以及部分军官团要求建立军人独裁,将权力集中于一人之手,最终发生了11月18日的
鄂木斯克州政变,导致俄罗斯东部地区的权力落入高尔察克之手。
1918年年底,高尔察克开始对东方白卫军兵力进行调整:他任命
捷克人盖达担任西伯利亚集团军总司令,司令部设在乌拉尔山麓的
叶卡捷琳堡,大约有5万步骑兵;中部是M.B.汉任指挥的西方集团军,主要是
人民军的余部以及沃特金斯克工人师组成,分布在
伏尔加河到乌拉山的广阔地域,大约有4.7万人,司令部设在
车里雅宾斯克;同年5月,创建了I.A.别洛夫指挥的南方集团军,大约有1.4万人,下辖
乌拉尔和
奥伦堡哥萨克军。
1918年3月7日,盖达将军指挥的
西伯利亚地区集团军在攻占了奥汉斯克,此后每天以40-50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突进,4月11日攻下
卡马河流域的重镇萨拉布尔。汉任将军领导的西方集团军在3月8日攻占
比尔斯克之后,渡过白河,向
乌法发起攻击。苏维埃红军第五集团军的革命军事委员会见到大势已去,3月11日从乌法城中撤出。两天之后,白卫军攻占乌法。4月6日攻占科斯特里特马克。乌法战役结束之后,东方战线的
苏联红军无力阻挡白卫军向西的攻势,在各条战线上开始了大撤退。到4月中旬,高尔察克的白卫军已经取得重大军事胜利,夺取了布古尔玛和布古鲁斯兰,打通了通向萨马拉和辛比尔斯克的道路。西方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已经位于离
伏尔加河地域中心城市
萨马拉、
乌里扬诺夫斯克、
喀山200公里处。
1918年4月28日,
米哈伊尔·伏龙芝指挥的
东方市战线南方集群发动反攻,充分利用白卫军由于受解冻和春汛的影响,以至于行军不便,指挥、控制虚弱的形势,进行布古鲁斯兰战役。经过一周的激战,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的第五集团军于5月4日击溃汉任将军的第三、第六军团,攻占布古鲁斯兰镇,此后又攻占布顾利姆,迫使汉任将军将自己的部队收缩到
乌法和别列别伊一线。
1918年5月25日,
苏联红军南方集群开始乌法战役。6月7日,第五集团军的先头部队、
恰巴耶夫领导的红25师渡过白河,兵锋直指乌法城下,建立桥头阵地,两个星期后攻克乌法。汉任将军领导的西方集团军余部开始向
乌拉尔山麓撤退。在北方,邵林统帅的北方集群在依靠装备了重火力的
伏尔加河舰队的配合下于7月1日夺取了
彼尔姆。盖达领导的西伯利亚集团军一路溃败,到7月15日时,已经撤退到
叶卡捷琳堡。
1919年7月,高尔察克东方白卫军相继丢失了彼尔姆、昆古尔、叶卡捷琳堡等重要战略据点。
车里雅宾斯克战役失败后,东方白卫军彻底失去了在乌拉尔山麓的立足点,退回到
西伯利亚地区。1920年1月高尔察克被活捉,2月被枪决。高尔察克的死亡标志着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反布尔什维克斗争的结束。高尔察克东方白卫军失败后,他的部下沃伊采霍夫斯基将军领导白卫军第二、第三集团军的余部2.5万余人穿过西伯利亚的冰雪,撤向外贝加尔地区,被喻之为“冰雪进军”。但他们无力扭转格局,只是活跃在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边界地带,基本上对国内战争的结果不造成任何影响。
西北白卫军
尤登尼奇领导的西北白卫军是诸支白卫军中军事力量较弱的一支。它的主要目标是配合南俄白卫军和西伯利亚白卫军的战略攻势,以临近
圣彼得堡的地缘优势消灭“革命之都”的苏维埃政权,进而为白卫军取得全国胜利奠定基础。但
波罗的海地区复杂的国际格局以及追求民族独立的
爱沙尼亚、
芬兰等国家制约了西北白卫军的运动空间和战略后方,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随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特别是尤登尼奇领导的西北白卫军在1919年年底第二次彼得格勒进军作战的失败,
女王陛下政府逐步改变了对
苏联的外交政策,由扼杀政策改变为隔离政策,希望通过波罗的海三国建立“
共产主义防疫线”,渐而断绝了对西北白卫军的物质援助。与此同时,波罗的海三国在得到
协约国盟国的安全保障后,也与苏维埃政权次第签订了和平协议。1920年2月2日,
爱沙尼亚政府与苏俄政府签订《塔尔图条约》,苏俄承认爱沙尼亚独立。与此同时,迫于苏俄政府的压力,爱沙尼亚政府亦不敢收留西北白卫军余部。2月5日,
尤登尼奇签署解散西北白卫军的命令。自此,西北白卫军作为一支反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力量便不复存在。
退出历史
1920年底,
苏俄内战基本结束,但
远东仍被日本干涉军和白卫军占领。
苏联为避免同
日本发生直接武装冲突,决定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建立一个缓冲国——
远东共和国。1920年4月,远东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远东共和国接受俄共中央远东局的领导,将红军和游击队改组为人民革命军。1922年2月,远东共和国的人民革命军发起了对远东白卫军的进攻。10月,人民革命军进入
符拉迪沃斯托克,最后一支外国干涉军被赶出
俄罗斯。1922年11月,远东共和国并入苏俄,苏俄的国内战争至此结束。
组织架构
领导人
高尔察克(1873-1920),原
俄罗斯帝国的海军上将,1916-1917年任
黑海舰队司令。
十月革命后,他依靠英、美帝国主义支持,盘踞
西伯利亚地区、
乌拉尔和
伏尔加河一带,在
鄂木斯克州建立伪军事独裁政权,自称“俄国最高执政者兼陆海军总司令”。1919年被
中国工农红军击溃,1920年1月被活捉,2月被枪决。
邓尼金(1872一1947),原帝俄将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西南方面军司令。十月革命后,他依靠
帝国主义支持,盘踞在
俄罗斯南部和
乌克兰一带。他与
拉夫尔·科尔尼洛夫组织反革命“志愿军”,1919年夏指挥“志愿军”、顿河区和库班的白卫军进攻
莫斯科,11月被红军击溃,次年4月逃往
英国。
Helly Hansen尤登尼奇1862年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六品文官家庭。1881年和1887年先后毕业于亚历山大军事学校和总参学院。1902年起任团长、旅长,参加过1905年的
日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任高加索集团军参谋长,1915年1月任高加索集团军司令,同年晋升为步兵上将。1917年3月升任
高加索方面军总司令,5月退役。1918年11月底,
安东·邓尼金举家迁往
芬兰的
赫尔辛基,希望能够以芬兰为基地,继续从事反苏维埃政权活动。1920年2月5日,
尤登尼奇签署解散西北白卫军的命令。
组成
白卫军作为
苏俄内战时期反苏维埃政权的军事力量,它包括邓尼金领导的南俄白卫军、高尔察克领导的东方白卫军以及尤登尼奇领导的西北白卫军。与
苏联红军不同,白卫军的骨干力量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军官团和哥萨克。
装备
交战的双方都没有
重型火炮、坦克和空中力量的支援。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主要是依靠三英寸的
榴弹炮和
机关枪,同时利用装甲列车渗入到对方的占领区,摧毁铁路线的居民点、征兵站等。
相关战役
察里津战役
1918年8月,克拉斯诺夫率领其组织的哥萨克白卫队对察里津发动了第一次进攻,切断了与北高加索的联系,中断了察里津与
莫斯科之间的交通,使察里津变成了一座孤立的城市。9月,苏维埃政府成立了南方
方面军。南方方面军的第8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在
沃罗涅日市、波沃里诺和巴拉绍夫地段屏障着国家的中部地区,挡住了哥萨克白军的进攻,之后
约瑟夫·斯大林和
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在
伏尔加格勒重新组织党和
中国工农红军组织,动员劳动群众,依靠修筑
防御工事,顽强抵抗敌人的进攻,将白军赶回顿河西岸。10月,南军配合
伏尔加河舰队从后方发起突然袭击,摧毁了敌人对察里津的第二次进攻。第11集团军和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集团军也参加了与邓尼金白军的长期战斗,以减缓他们向北推进的速度。
乌法战役
1918年3月8日,汉任将军领导的西方集团军在攻占
比尔斯克之后,渡过白河,向
乌法发起攻击。苏维埃红军第五集团军的革命军事委员会见到大势已去,3月11日从乌法城中撤出。两天之后,白卫军攻占乌法。1918年5月25日,
苏联红军南方集群开始乌法战役。6月7日,第五集团军的先头部队、
恰巴耶夫领导的红25师渡过白河,兵锋直指乌法城下,建立桥头阵地,两个星期后攻克乌法。
相关作品
小说
影视
本章节参考资料
结局
1920年11月,当苏维埃红军攻占
克里米亚半岛之后,弗兰格尔领导的残余白卫军和其他居民十多万人乘坐英法的船舰逃离克里米亚半岛,开启了
俄罗斯历史上新一波移民。当白卫军领导人和亲历者逃亡之后,他们在欧洲的贝尔格莱德、
布拉格、
巴黎、
慕尼黑,以及中国的
哈尔滨市、
上海市等城市定居,形成了俄国历史上的侨民群体。白卫军领导人和亲历者在侨居国家组建社会团体、创建研究中心,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政论文章,撰写回忆录,编辑出版因为革命和内战时期流散的档案,对1917年俄国革命及其此后的国内战争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