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半岛
欧洲东部、黑海北岸的半岛
克里米亚半岛(乌克兰名:Кримський півострів,英文名:Crimean peninsula),又称克里木半岛。是欧洲东南部、黑海(Black Sea)北部的半岛。克里米亚半岛南临黑海,东扼亚速海(Sea of Azov),位于乌克兰(Ukraine)主体部分之南和俄罗斯(Russia)主体部分之西,其大部分被黑海环绕,仅在北部通过宽约5~7千米的彼列科普地峡(Perekop 地峡)与东欧大陆相连。克里米亚半岛的南北宽度为207千米,东西最长长度为324千米,面积为2.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超过2500千米。
克里米亚半岛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晚侏罗纪贝里亚世(Late Jurassic-Berriasian)时期的裂谷活动。中新世以来发生的后裂谷构造事件进一步塑造了克里米亚半岛的地貌,并引起了广泛区域的抬升和地层的不整合面。克里米亚半岛72%为平原地区,20%为山区,8%为湖泊和其他水域,平原地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南部是克里米亚山脉,最高峰是罗曼-科什(Roman-Koš),海拔1545米。
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平原地区,气候属于温和大陆性气候,而在克里米亚南岸则具有地中海气候的特征。克里米亚半岛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认定的欧洲八个植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现代植物群落中有2775种高等维管植物,其中10%是特有种,另外,还栖息着556种脊椎动物、1万多种无脊椎动物。
在距今约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克里米亚半岛已经有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定居。公元前4世纪,克里米亚北部的草原地区由斯基泰人(Scythians)统治;随后,哥特人(Goths)和匈人(Huns)相继到来;在10至11世纪,克里米亚成为基辅罗斯(Kievan Rus')的一部分;13世纪,蒙古族入侵。1779年,克里米亚被正式并入俄罗斯帝国版图;1954年5月,克里米亚被划归乌克兰。2014年3月17日,克里米亚发起公投,参与投票的居民中有95.5%同意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尽管该公投结果被联合国和一些国家和联合国大会认为无效,但实际上改变了克里米亚的政治现状。克里米亚半岛从此成为俄罗斯和乌克兰双方争议的焦点区域。自2022年2月2022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克里米亚半岛安全形势日趋紧张。
命名
克里米亚半岛又称克里木半岛,这个名字源自鞑语“克里木”(Qırım),是鞑靼人早期可汗的名字。
克里米亚最早名称是可萨利亚(Kosalía),因为可萨人(Kosaí)曾在那里居住过。近代的几个世纪以来,克里米亚半岛被称为塔夫里达(Tavrida)。在俄罗斯帝国时期,克里米亚是塔夫里达省的一部分。
大约从17世纪开始,在意大利语中开始用克里米亚(la Crimea)称呼该地区,18世纪开始,克里米亚半岛这一称呼逐渐流行起来,并逐渐取代塔夫里达这一称呼。
位置境域
克里米亚半岛是欧洲东部、黑海北部的半岛,位于亚速海咽喉的东侧,与土耳其隔着黑海相望,向西可眺望巴尔干半岛,北面与乌克兰全境和东欧平原相连,东部则俯瞰高加索地区,地处乌克兰主体部分之南和俄罗斯主体部分之西,地理坐标为东经34°49′,北纬45°34′。
克里米亚半岛的大部分被黑海环绕,仅在北部通过长达30千米、宽约5至7千米的彼列科普地峡与东欧大陆相连,地峡的西侧是卡尔基尼茨卡湾(Karkinit Bay),东侧是希瓦什湖(Syvash Lake)。
半岛西部与俄罗斯的塔曼半岛(Taman Peninsula)之间由宽约5千米的刻赤海峡(Kerch Strait)分隔,刻赤海峡是通往亚速海的门户,亚速海将克里米亚半岛从东北方向环绕。
克里米亚半岛从北到南(从彼列科普地峡到萨里奇角Sarych Cape)的长度为207千米,从西到东(从塔尔汉库特半岛Tarkhankut Peninsula的普里博尼角Priboiny Cape到刻赤半岛Kerch Peninsula的灯笼角Fenerbahçe Cape)的长度为324 千米。克里米亚半岛总面积为2.7万平方千米。
成因
古生代晚期,在赫尔西尼阶段的构造运动下,东欧板块的西南边缘形成了折叠构造,其中包括斯基夫年轻地台(Scythian Platform)。此时该地区存在两个边缘性(裂谷型)的沉降盆地,即北部的普雷-多布鲁茨克(Pre-Dobrudzky)裂谷和南部的克里米亚-高加索(Crimean-Caucasian)裂谷。
中生代时期,克里米亚半岛经历了重要的构造变动。三叠纪侏罗纪交界时期,普雷-多布鲁茨克裂谷和克里米亚-高加索裂谷发育了低厚度的海洋沙-粘土沉积物,形成较浅海盆地。侏罗纪时期,克里米亚-高加索裂谷生了火山活动,形成酸性熔岩和火山碎屑物,且大部分为水下形态。在晚侏罗纪末期(1.5亿年前的贝里亚世时期),活跃的构造运动导致多处隆起,克里米亚半岛东边缘的海洋沉积停止,陆地沉积物广泛积累。由于克里米亚造山运动的影响,该地区大部分变为陆地,克里米亚半岛经历了碳酸盐岩沉积形成的前裂谷层序。在早白垩世的阿尔比阶时期(约1.12亿年前),裂谷活动引发了局部断陷带和半断陷带的形成,并导致了硅质碎屑沉积物的快速积累。这些裂陷带和断层沿着克里米亚半岛的海岸线延伸,对该地区的地质演化产生了显著影响。
中新世以来(约1,500万年前至今)的倒转运动过程中,克里米亚山脉形成,整个半岛大部分地区都受到了隆起。在上新世末期和更新世初期,伸展构造引起了克里米亚南部的裂谷断层平面上的再生运动。该地区发生的后裂谷构造事件进一步塑造了克里米亚半岛的地貌,并引起了广泛区域的抬升和地层的不整合面,从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克里米亚半岛。
地理特征
气候
克里米亚半岛受地形地貌和海陆分布影响,可分成三个气候亚区。北部、中部地区属于平原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明显,干燥,温差大,降水分布不均匀;南部海岸具有地中海气候特征,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而克里米亚山脉则属于山地气候,因高度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但因靠近海洋,同样夏季炎热而干燥,冬季湿润而温和。
平原地区1月的平均温度为-2~0℃,7月的平均温度为23℃;南部海岸1月的平均温度为2~4℃,7月的平均温度分别为23.5~24℃;克里米亚山脉主脊山地(亚伊拉Yalta)的1月平均温度4~-5℃;7月平均温度15~21℃。
克里米亚半岛年降水量平均为350~450毫米,北中部的平原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大约在400-600毫米之间,南部海岸为500~600毫米;在主脊山脉的西侧山区,降水量增加到1000~1500毫米。平原地区的降水高峰一般出现在6月至7月,而在克里米亚半岛南岸和主脊山脉的山地则出现在1月至2月。
地质
地质构造
克里米亚半岛大部分地区(东北部)属于斯基夫年轻地台(Scythian Platform),其地质构造由古生代褶皱基底和中生代至新生代的沉积盖层组成。这些沉积岩沉积物,填满了南部山区和北部欧亚大陆之间的构造盆地。沉积序列的顶部包括冲积和风成沉积物(主要是黄土)。
克里米亚山脉是基米尔-阿尔卑斯造山带(Kimmerian-Alpine orogen)的一部分,属于多布鲁日-克里米亚-高加索-科佩特达格山脉系(Dobrudzhan-Crimean-Caucasus-Kopetdag mountain system)的一环。该造山带的南翼通过断层下降至黑海水平以下,延伸至克里米亚半岛的海底边缘。山区和山前地带由一系列褶皱和断层形成的沉积岩组成,跨越了晚三叠世到古近纪的时期,中、晚侏罗纪的火山岩与沉积岩相互交错。
克里米亚半岛南部是地震活跃区,曾发生过8级以上的地震,例如1927年的雅尔塔地震,是克里米亚半岛有历史记载的最强烈地震。
地层特征
克里米亚半岛平原地区的地质基底主要由古生代岩石构成。在基底之上,存在着丰富的沉积盖层,沉积盖层主要由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物组成。在费奥多西亚(Feodosia)地区以东,位于克里米亚-塔曼横断(Crimea-Taman 地峡)的西部地区,填充有厚厚的上渐新统至中中新统的沉积物,其中包括与克里米亚半岛粘土矿床有关的迈科普粘土系(Maikop clay formation),显示出泥浆喷流和火山活动。
克里米亚半岛南岸及辛菲罗波尔(Simferopol)以南的阿尔玛河(Alma River)、卡恰河(Kacha River)和贝尔贝克河(Belbek River)上游盆地的地表露出较厚的上三叠统至下侏罗统的沉积物
克里米亚山脉的内部和外部山脊主要由下白垩统至上新生代碳酸根沉积物组成。南坡发育着上新统至第四纪的混乱沉积的斜坡堆积。
岩石特征
克里米亚半岛平原地区的地质基底主要由变质岩花岗石片麻岩古生代岩石组成。基底之上的沉积盖层,则主要包括砂岩、泥岩、砾岩粉砂岩等。巴赫奇萨赖(Bakhchisaray)市区主要分布着水泥石灰岩和泥灰岩,斯卡利斯托耶(Skalistoye)、阿尔明斯科耶(Alminskoye)、英克曼(Inkyman)群岛分布着石灰石,彼得罗巴甫洛夫斯科耶(Petrobaplovskoye)、洛佐夫斯科耶(Lozovskoye)则分布着大理石玄武岩辉长岩
克里米亚半岛南岸包括砂质粘土、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的角石、以及角石、石炭纪和三叠纪的石灰岩碎屑岩
侏罗纪的火山岩和中至上侏罗纪的珊瑚石灰岩构成了克里米亚山脉主要山脊的覆盖层,向南转变为砾岩,向东转变为沉积物。克里米亚山脉中还存在一些小型岩浆侵入体(如滴形岩体和岩脉),主要由中侏罗纪的辉长岩、二长岩和斜长花岗石组成,呈链状结构,其中一条链延伸至克里米亚山脉南坡的底部,形成了经过侵蚀形成的岩溶地貌。
矿产资源
克里米亚半岛已知的矿产资源包括位于刻赤半岛的沉积型铁矿石、位于萨基(Saky)市区的石盐和疗养泥浆湖、位于平原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
克里米亚半岛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4700万吨,天然气储量为1653亿立方米,此外还有1820万吨天然气凝析物。在半岛上有44个油气田,其中包括10个石油田、27个天然气田和7个天然气凝析物田。此外,在黑海陆架上有5个天然气田和3个天然气凝析物田,其中黑海海面上的斯基夫斯卡(Skifska)和福罗斯(Foros)区域年产能源相当于每年700万吨石油。而在亚速海陆架上有6个天然气田。
地形地貌
克里米亚半岛72%为平原地区,20%为山区,8%为湖泊和其他水域,平原地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是乌克兰草原的延续;南部是克里米亚山脉,由狭窄的山麓和覆盖着森林和高山牧场的低山链组成,最高峰是罗曼-科什,海拔1545米,这也是克里米亚半岛的海拔最高点;山脉下方是南部狭窄(2~12千米)的沿海低地。
克里米亚半岛的海岸线超过2500千米;其中近50%位于锡瓦什湾(Sivash)口区域,约750千米位于黑海沿岸,约500千米位于亚速海沿岸。
平原地区
克里米亚半岛的大部分地区由低洼的平原和高地组成。低洼平原包括普里西瓦什河平原(Prisivashye Plain)、印多尔斯卡娅平原(Indol'skaya Plain)、阿尔米恩斯卡娅平原(Alminskaya Plain),海拔不超过30米。而高地则包括塔尔汉库特斯卡娅高地(Tarkhankutskaya Highland)、中克里姆斯卡娅高地(Central Crimean Highland)和刻赤高地(Kerch Highland)。
山区
克里米亚半岛的南部延伸着克里米亚山脉,由三个平行的山脊组成:内侧山脊和外侧山脊,它们是典型的构造隆起,北坡较缓,仅由两组尖峰隔开;南坡陡峭,从海拔大约1200米降至海平面。
最高峰罗曼-科什由一系列平坦的台地状山峰组成,被称为“yayla(高原)”(土耳其语中的台地)。yayla的西部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台地状山峰,包括拜达尔斯卡娅(Baidarskaya)、艾佩特林斯卡娅(Aypepetlinskaya)、雅尔京斯卡娅(Yal'kinskaya)、尼基特斯卡娅(Nikitinskaya)、古尔祖夫斯卡娅(Gurzufskaya)、巴布干-雅伊拉(Babugan-Yayla)。而在yayla的东部则呈现出分散的山地特征,如查特尔达赫(Chatyrdag)、德梅尔贾-雅伊拉(Demerdzhi-Yayla)、多尔戈鲁科夫斯卡娅雅伊拉(Dolgorukovskaya Yayla)、卡拉比-雅伊拉(Karabi-Yayla)。yayla的山顶地表上广泛发育着岩溶地貌形态,包括地表的岩溶漏斗、岩溶台地、塌陷洼地等,还有地下的溶洞、井和矿坑。其中,基齐尔科巴(Kyzyl-Koba)(也称为红洞窟)是位于多尔戈鲁科夫斯卡娅雅伊拉上的最长洞穴系统,长26千米,最深的是巴布干-雅伊拉的索尔达特斯卡娅洞穴(Soldatskaya Cave),深度517米。
水文
主要河流
克里米亚半岛的水文网络在海拔600~1000米的高地上最为发育,这些地区集中了大部分的泉源,形成了许多小溪和河流。克里米亚半岛共有1657条河流和临时水道,总长度达到5996千米。其中大多数是长度不超过10千米的小河流,唯有萨尔希尔河(Salhir River)长达232千米。克里米亚半岛的河流大多短小且水量较少,夏季经常干涸,降雨后则会出现洪水。
克里米亚半岛的河流网络最为密集的地区位于山区。由于克里米亚山区呈不对称形状,南坡陡峭,北坡较为缓和,这种不对称性也影响了山区的水文系统。流经南坡的溪流主要是小型山间激流,而流经北坡的溪流具有较大的集水区,携带更多的水量,并最终通过北部平原的河道排入海中。南坡的山地河流,如德梅尔贾河(Deimerdja River)、塔拉克塔什河(Taraktash River)、阿武恩达河(Avunda River)等拥有壮丽的瀑布,其中乌查恩苏瀑布(Uchan-Su Waterfall)高达98米。北坡则有阿尔玛河(Alma)、卡恰河(Kacha)、贝尔贝克河(Belbek)、切尔纳亚河(Chernaya)、萨尔吉尔河(Salgir)等河流及其支流的上游区域。这些小河流的长度通常为8~12千米,其中有5~10条长2~5千米甚至更短的支流。
萨尔希尔河(Salhir River)
萨尔希尔河是克里米亚半岛最长的河流。全长232千米,流域面积3750平方千米,平均径流量为2立方米/秒。它发源于查特尔达赫(Chatyr-Dag)山脉,经过辛菲罗波尔(Simferopol)并向北流动,逐渐向东流,最终注入亚速海的斯维亚什湖(Syvash Lake)。
北克里米亚运河(North Crimean Canal)
北克里米亚运河是位于赫尔松州(Hersonska oblast)和克里米亚的一条长运河系统,从德聂伯河上的卡赫夫卡(Kakhovske)水库经过彼列科普地峡到达克里米亚的刻赤市。克里米亚于1954年被划归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后,运河的主闸门于1956年与卡赫夫卡水库同时在塔夫里斯克(Tavriisk)的新卡赫夫卡东侧建造。运河的建设分两个阶段进行:1957年开始从卡赫夫卡到克里米亚的克拉斯诺佩雷科普斯克(Krasnoperekopsk),到1963年完成;然后经过克里米亚,到1975年达到刻赤市的郊区。
运河的长度为402.6千米,最大宽度为60米,深度在6~13米之间变化。主运河由一个不间断的长达200千米的区段【从卡赫夫卡到詹科伊(Zhanakoi)】和四个装有水泵和闸门的区段组成,这些区段将水提升103米。平均年水流量为300立方米/秒,最大容量为380立方米/秒。运河沿线设有24个调节站,包括5个水库和118个泄洪闸门和泵站。运河的东南端是刻赤水库,水通过管道供应给刻赤市。该运河为赫尔松州和克里米亚的大草原地区提供灌溉网络,总灌溉面积约为27.7万公顷。
在2014年夏季,克里米亚经公投加入俄罗斯后,乌克兰在卡兰恰克(Kalanchak)附近修建了一座带有流量控制和测量功能的大坝。由于俄罗斯不同意进行补偿,乌克兰封堵了向克里米亚供水的通道。
2022年2月2022俄乌冲突爆发后,克里米亚的俄罗斯部队控制了位于赫尔松州的北克里米亚运河,并于2月26日炸毁了卡兰恰克附近的混凝土大坝,从而释放了水流供应给克里米亚。
主要湖泊
克里米亚半岛上有50多个盐湖和盐场,其中最大的是位于西南海岸的锡瓦什湖(Sivash Lake)。其他湖泊包括阿克塔斯湖(Aqtas Lake)、科亚什科耶湖(Koyashskoye Lake)、基亚茨科耶湖(Kiyatskoe Lake)、基尔勒茨科耶湖(Kirleutskoe Lake)、基兹尔亚尔湖(Kizil-Yar Lake)、巴卡尔斯科耶湖(Bakalskoe Lake)和多努兹拉夫湖(Donuzlav Lake)等。
克里米亚半岛上延伸着一个约2600平方千米的浅滩和沼泽湖泊网络,被称为锡瓦什湖。锡瓦什湖非常浅,最深处约为3米,大部分区域的水深在0.5至1米之间。湖底覆盖着厚达5米的淤泥层。由于湖泊极浅,夏季锡瓦什湖的水体会变得很热,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因此该地区被称为“腐海”或“臭海”。锡瓦什湖的浅水域和不同的化学成分呈现出桃红色、芥末色、酸橙绿色、蓝色、蓝绿色、米色和棕色。厚厚的淤泥层里富含石盐,估计各种盐类的总量达到2亿吨,足以满足当地化工厂的需求。
地下水
克里米亚半岛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克里米亚山脉的上侏罗纪石灰岩中,以及克里米亚平原的上白垩纪古新世和新近纪地层中。这些地下水主要受到降水的补给,以及来自山区和附近河流的入渗水。
克里米亚山脉的主要地下水资源与岩溶化的上侏罗纪石灰岩有关,这些石灰岩的厚度可达1千米。岩溶高原(yayla)由陆源和陆源-火山沉积物组成,其水力导度较低。这些高原是主要的补给区域。主山脉的石灰岩岩体在潜水带中提供相对较小的岩溶水储存,并通过2000多个泉眼排放,主要位于海拔200-600米的范围内。岩溶泉的排放量从几升到每秒数百升不等,其中有19个泉眼的排放量超过100升/秒,约占总排放量的75%。这表明地下水流主要集中在少数高透水性的岩溶通道中。
克里米亚平原的地下水主要存在于非围闭含水层中,由降水入渗和河流渗漏供给。其中的地下水压力差异较大,部分地层中的水头压力可超过3000千帕,表现出较高的水头差。另外,在刻赤半岛的地下水中,与泥火山相关的水具有独特的同位素特征,显示出与岩石的同位素交换作用以及与泥火山水的混合。
土壤
克里米亚半岛的土壤类型主要受到地质、气候和植被分布的影响。以下是克里米亚半岛常见的土壤类型:
黑土:黑土是克里米亚半岛最常见的土壤类型之一。它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合农业生产,并且有较好的保水能力,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的南部和中部。
棕壤:棕壤在克里米亚半岛北部较为常见。它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的北部。
山地土壤:克里米亚半岛的山地地区主要由山地土壤覆盖。这些土壤通常较浅,石质含量较高。
沙质土壤:沙质土壤在克里米亚半岛的沿海地区较为常见。它们通常排水良好,但对水分和养分保持能力较低。
盐碱土:在克里米亚半岛的一些地区,由于地下水盐分过高,土壤可能呈现盐碱化的情况。这种土壤对大部分农作物的生长不利。位于锡瓦什湾周围的北部地区土壤呈盐碱化,即属于该类型。
生物多样性
克里米亚半岛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认定的欧洲八个植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现代植物群落中有2775种高等维管植物,其中10%是特有种,另外,还栖息着556种脊椎动物、1万多种无脊椎动物。
植物
克里米亚半岛由于其边缘半隔离的地理位置,拥有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克里米亚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为欧洲八个植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目前,克里米亚半岛的植物区系包括2775种高等维管植物,其中有10%是特有种。尤其是克里米亚山脉是植物特有性最高的地区,有超过50个特有种,其中包括库兹涅佐夫仙客来、毕伯施泰因卷耳、伊朗槭和波亚尔科夫山楂等。
克里米亚半岛的平原地区以典型的岩石地带和沙质地带的草原为特征,如猫儿大草原(Festuca valesiaca)、菊苣草原(Cirsium eriophorum)和羽茅草原(Stipa pennata),但目前大部分已被耕地所取代。在克里米亚半岛北部的草原地带发育着深棕壤土,而在相对湿润的中部地区主要是黑土。普里西瓦什(Przhevalskia silenoides)地区主要是干燥的蒿草盐碱草原,而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则形成盐碱地。
克里米亚山脉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植被带分布。在山麓地区的北侧,形成了一个森林草原带,包括湿地草原和灌木丛,常见植物有山楂、麝香藤和波亚尔科娃山楂。海拔350~400米以上开始出现由毛橡树和岩生橡树组成的山地森林(尽管经历了频繁砍伐,通常为次生森林)。在橡树林下生长着石楠、欧白莓、山楂、冰草等植物。海拔700~800米以上,逐渐取代橡树林的是高大的山地欧洲山毛和欧洲榛子树林。山顶的岩石表面下发育着山地湿草地和湿地草甸。较低山体(高度达到1200米)上有森林湿草甸。长期的放牧活动导致下层山体的森林区面积显著减少。
在山麓地区的南侧,海拔350~400米以下生长着低矮的橡树-榛子树混交林,分布在棕壤地上。这些林地主要包括毛橡树、高山杜松、山楂等树种,以及常绿灌木,如小果草莓、齐贝拉豆、岩薄荷等。然而,这些森林的面积在历史上已大幅减少,被灌木丛群落如钩叶多枝柽柳所取代。海拔1000~1100米以上主要是松树林(克里米亚松在西部南岸较为常见)和橡树林(自古尔祖夫Hurzuf以东开始),而在1100~1300米的海拔上,生长着常绿橡树和常绿松树林,其中还包括一些珍贵的老龄树(200~250年)。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克里米亚山脉的山坡进行了大规模的梯田化和植树造林工作,人工松树林得到了广泛的分布。
克里米亚半岛总面积的13%被森林所覆盖,其中克里米亚山脉的森林覆盖度最高,约占50%。自然景观占据了半岛土地的25%,其中10%是山地森林,15%是草原。
动物
克里米亚的动物群落是克里米亚半岛独特的物种组合,具有与高加索、巴尔干和乌克兰大陆部分等地的相邻地理区域相隔离的特点。克里米亚的动物群落具有高水平的特有种数量,结合了山地森林(与西高加索、东欧和巴尔干半岛相连)、平原草原(与北黑海和亚速海地区相连)和亚地中海地区(与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地区相连)的动物群落特征。在克里米亚的动物群落中,发现了一系列物种,它们的分布仅限于东欧地区的克里米亚。主要涉及到一些蝙蝠物种、昆虫等。
克里米亚半岛上栖息着31种淡水鱼,116种沿海海洋鱼类,6种两栖动物,14种爬行动物,53种哺乳动物(包括18种翼手目动物、14种啮齿目动物、8种食肉目动物、6种食虫目动物、4种偶蹄目动物、3种鲸目动物、2种兔形目动物),336种鸟类(包括283种繁殖或常见鸟类;没有特有种)。克里米亚蜥蜴是克里米亚半岛的特有物种,仅分布于山区和半岛的南部海岸线。
在克里米亚地区记录到了超过10,000种无脊椎动物,包括17种沙蚕,60种差翅亚目,约3,000种甲虫;700多种倍足纲,100多种直翅目昆虫,5种螳螂,8种蜚蠊目,7种蚱蜢;超过2,200种凤蝶总科,其中约700种属于尺蛾和灰尺蛾,至少116种蛱蝶,包括黑海天蛾这一特有种,以及25种灰蛾科,64种幼虫蛾;40种吸血蚊子,190种锹形蝇,55个属;500多种蜘蛛,110多种陆地软体动物门(其中19种是特有种)。在弹尾目中,有洞穴特有种卡拉比恩西亚濑蛛和克里米亚矮齿特尾虫。
膜翅目昆虫中包括以下几个群体:86种蚂蚁【其中70多种分布在克里米亚南部;3种是特有种:克里米亚纤腰蚁、阿诺德纤齿蚁、卡拉瓦耶夫斯蚁,50多种黄蜂,100多种蜜蜂属,24种大黄蜂,157种和60属挖土和沙蜂(胴蜂科、缨蜂科、穿花蜂科),9种剑蜂,90多种折翅蜂(包括1种蝉小蜂亚科、76种大蜂亚科、3种胡蜂亚科和7种黄蜂亚科),以及其他寄生蜂、锯蜂等。
鞘翅目昆虫,或者说甲虫,包括以下几个群体:步甲科约有500种,天牛科约有150种,斑蚁科约有350种,金虫科约有145种,金花虫科科约有96种,蠹虫科约有81种,蚂蚁甲科约有62种,瓢虫科约有40种,火甲科约有29种,萤金龟科约有56种,虫科约有47种,水甲科约有57种,赤背虫科约有17种,豆金龟科约有34种,锯角娇金花天牛科约有30种,拟步甲科约有83种,还有其他一些群体(如象鼻虫科和短翅甲科等)。其中的一些是特有种,例如克里米亚疑蚁蛛和亚科布松疑蚁蛛。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克里米亚半岛已知的矿产资源包括位于刻赤半岛的沉积型铁矿石、位于萨基(Saky)市区的石盐和疗养泥浆湖、位于平原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
克里米亚半岛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4700万吨,天然气储量为1653亿立方米,此外还有1820万吨天然气凝析物。在半岛上有44个油气田,其中包括10个石油田、27个天然气田和7个天然气凝析物田。此外,在黑海陆架上有5个天然气田和3个天然气凝析物田,其中黑海海面上的斯基夫斯卡(Skifska)和福罗斯(Foros)区域年产能源相当于每年700万吨石油。而在亚速海陆架上有6个天然气田。
水资源
克里米亚半岛的水资源并不丰富,年总量为0.83立方千米,主要集中在克里米亚山脉。克里米亚平原的水资源仅为每年0.04立方千米。自1963年起,建于1961年~1971年间的北克里米亚运河(North Crimean Canal),开始将乌克兰本土的第聂伯河水(Dnieper river)输送至克里米亚半岛。这些水主要用于克里米亚半岛北部和东部的灌溉和供水。北克里米亚运河极大地增加了半岛的水资源。在1963年至2014年期间,第聂伯河水在克里米亚的供水量占比在70%至86%之间。
2014年,由于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政治对抗,长达50年的“水资源丰富”时期结束,北克里米亚运河被关闭,导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2018年,约1204口自流井开采了约0.12立方千米的水量。这超过了最大可持续开采量(0.04立方千米)。过度开采进一步加剧了过去对最经济可行的浅层含水层的不受控制开采所造成的耗竭情况。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需要开采更深的含水层(300~500米)。
自然灾害
克里米亚半岛是东欧最活跃的地震区之一。它位于一个从罗马尼亚(Romania)延伸到高加索地区(Caucasus)的断裂带内,经常发生轻微的地震。与此同时,更强烈的地震也是克里米亚半岛地震历史的一部分。在1927年,一次6.8级的地震袭击了半岛,尤其是塞瓦斯托波尔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造成了数人丧生。类似的地震也在1341年发生过。
在公元二世纪,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湾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震中坐标大约为东经33.3°、北纬44.7°,疑似震级达到7级左右。海水退缩了500米,冲高超过了2米,引发的海啸强度约为II到IV级。
1341年,在克里米亚半岛的西海岸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据推测震级为6.5,震中位于东经28°、北纬41.5°附近,并引发了海啸。这次地震引起的海水溢出显著改变了海岸线。在叶伊瓦托利亚(Yevpatoriya),冲浪高度超过了1米,这次海啸的强度可以被视为II到IV级。
1869年10月11日,克里米亚东南部苏达克镇附近发生了一次疑似震级为6的地震,震中坐标大约为东经35°、北纬44.7°。雅尔塔、塞瓦斯托波尔和苏达克地区的地震强度约为7~8级。
1927年的克里米亚地震发生在6月份和9月份,地震位于克里米亚半岛附近的黑海水域。这一系列的地震中,每次地震都引发了海啸。相对而言,6月份的地震震级为6.0,而9月11日的大地震则规模巨大,以6.7级的矩震级袭击了克里米亚半岛,深度为35千米。这次破坏性地震发生在UTC22:15,并被多个早期地震仪记录下来。九月份这轮地震至少有一次余震也引发了海啸。在9月大地震后,海底释放的天然气在沿海地区形成可见的火焰,伴随着明亮的闪光和爆炸声。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旧石器时代,大约距今10万年前,克里米亚半岛已经有尼安德特人的定居点。在青铜时代(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800年),印欧人口出现在克里米亚,并从事畜牧和农耕。
关于克里米亚半岛的最早记载与阿尔戈英雄的远征和特洛伊战争有关。从公元前7世纪开始,塔乌尔(Tauri)人和希腊人在克里米亚沿海地区建立了城市,这些城市逐渐形成了波斯波罗斯王国,并在公元1世纪被罗马帝国吞并。
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北部的草原地区由斯基泰人统治。公元前3世纪以后,克里米亚半岛成为斯基泰人活动的中心。其统治一直延续到公元4世纪。
4世纪末期,一小部分东哥特人逃往克里米亚半岛并定居,之后东哥特人在克里米亚半岛以独立民族的身份存在了超过一千年。
随后,哥特人、匈人相继到来,第4至8世纪期间则是由保加尔人进行统治。
在10至11世纪,克里米亚是基辅罗斯的一部分,基辅罗斯被认为是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发源地。公元1016年,克里米亚成为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但在1050年被接近塞尔柱帝国的库曼人征服。
1243年,蒙古族入侵克里米亚,并一直统治该地直到18世纪。
1345年,蒙古军队在攻打卡法城时,因为久攻不下,蒙古军队便将军队中因为感染黑死病死亡的士兵尸体,用投石机掷入卡法城中。黑死病迅速在卡法城中蔓延,城中的意大利商人纷纷踏上逃亡之路,并将黑死病带入欧洲大陆。其后短短两年间,黑死病把欧洲1/3的人口送入地狱,2000多万人消失。
从公元17世纪开始,为了争夺克里米亚半岛,俄罗斯奥斯曼帝国先后进行了九次战争,最终克里米亚半岛被俄国收入囊中。在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眼里,这是她对俄国最大的贡献。1778年,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占领克里米亚半岛。1779年,克里米亚被正式并入俄国版图。因为克里米亚半岛从东欧平原南端一直延伸至黑海中央,具有十分突出的战略地位,因此又被称为"黑海门户"。其南部的塞瓦斯托波尔港口一直是俄罗斯帝国苏联以及俄罗斯海军舰队的基地。
1853年10月俄国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爆发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军队在克里米亚半岛遭遇全面失败。1856年3月30日,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奥地利普鲁士王国撒丁王国与战败国俄国在巴黎签订《巴黎条约》,正式结束克里米亚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阿道夫·希特勒军队于1941年进攻克里米亚,并于1942年占领了该地区。
1944年,苏联红军发动了克里米亚战役,全歼了约10万名德军,并解放了克里米亚。
1945年2月,美国、苏联和英国的领导人在克里米亚南部的雅尔塔举行了会议,制定了雅尔塔协议,奠定了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
1954年5月,为了纪念乌克兰与俄罗斯联邦合并300周年,赫鲁晓夫决定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
经济活动
克里米亚半岛的经济主要依靠农业、珍珠牡蛎科养殖、工业制造、旅游和港口。工业厂区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地区,包括叶夫帕托里亚(Yevpatoria)、塞瓦斯托波尔(Sevastopol)、费奥多西亚(Feodosia)和刻赤。少数工业厂区位于北部的阿尔米亚斯克(Armiansk)、克拉斯诺佩列科普斯克(Krasnoperekopsk)和詹科伊(Dzhankoi),以及中部地区,主要是辛菲罗波尔行政区(Simferopol)和尼日尔戈尔斯克(Nizhnegorsk)。其中,詹科伊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它拥有重要的铁路连接。
乌克兰对克里米亚半岛的统治期间,据人均投资水平计算,克里米亚的人均投资水平比乌克兰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20%。乌克兰政府修建了北克里米亚北运河,以解决克里米亚80%以上人口的淡水需求。按照国际水价计算,这条运河每年带来高达2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2014年,克里米亚共和国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为43亿美元,平均工资为每月290美元,预算赤字为15亿美元。
自2014年以来,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半岛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仅在前五年内,就吸引了1600家公司入驻克里米亚。截至2022年初,俄罗斯已经投资了1.3万亿俄罗斯卢布(约1830亿美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工程基础设施、供水系统、交通综合体等方面的发展。2021年克里米亚半岛人均收入为25953卢布(约355.62美元)。
农业活动
克里米亚半岛的气候炎热,干燥的空气非常适宜葡萄生长,葡萄种植业是当地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克里米亚南部山区两侧种植着无边无际的葡萄园,同时还建有一个名为“金色麦穗”的葡萄酒博物馆,里面展示了各类葡萄酒品种。现在,克里米亚与克拉斯诺达尔(Krasnodar)和达吉斯坦共和国(Republic of Dagestan)并列为俄罗斯三大葡萄酒种植区。克里米亚有100多家企业从事葡萄种植,截至2020年数据,种植面积达到2万公顷,其中最大的葡萄园占地4000公顷,相当于5600个足球场大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葡萄酒被酿制和储存下来,现在这些葡萄酒被拿出来进行拍卖,其中一瓶的成交价甚至高达1.7万美元。
交通运输
克里米亚半岛通过狭窄的彼列科普地峡与大陆相连,该海峡上有公路、铁路、北克里米亚运河和高压输电线路。2015年,俄罗斯开始在刻赤海峡建设一座横跨克里米亚与塔曼半岛的公路和铁路桥梁,以连接克里米亚与塔曼半岛。
克里米亚大桥
克里米亚大桥,也被称为刻赤海峡大桥,是一座跨越刻赤海峡、连接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Krasnodar Krai)与克里米亚半岛的铁路和公路双功能桥梁。总长19千米,其中海上部分长7.5千米,被誉为俄罗斯的“世纪工程”。克里米亚大桥作为克里米亚半岛和俄罗斯本土之间唯一的陆路连接,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2015年1月,俄罗斯政府宣布兴建连接克里米亚半岛和俄罗斯本土的克里米亚大桥,2018年5月15日,连接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塔曼半岛和克里米亚半岛刻赤市的大桥公路部分通车,2019年12月23日,克里米亚大桥的铁路部分正式开通,克里米亚大桥正式建成。该桥日通行能力为4万辆汽车、47对列车,列车年载货量可达1300万吨,年载客量1400万人次。工程整体造价约228亿俄罗斯卢布(约合人民币26.8亿元)。
2023年7月17日,克里米亚大桥传出爆炸声,克里米亚大桥桥墩没有受损,但靠近克里米亚半岛一侧的大桥路面遭到破坏。该事故造成2人死亡、1名未成年人受伤,并导致克里米亚半岛和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Krasnodarskiy )地区的交通中断。
港口
塞瓦斯托波尔港(Sevastopol Port)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西南部,毗邻阿赫季亚尔斯卡湾(Achtiar Bay),形成了一个壮丽的天然港口。这座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殖民地赫拉克利斯(Heracleotic Chersonese)建立在现代城市的西部。在历史长河中,塞瓦斯托波尔先后属于蓬图斯王国(Kingdom of Pontus)、克米尔博斯普鲁斯王国(Kingdom of Cimmerian Bosporus)、罗马帝国(Roman Empire)和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公元988或989年,基辅(Kiev)的弗拉基米尔大公(Grand Prince Vladimir)攻占了该城并在那里受洗,他将其归还给了拜占庭帝国。1783年,俄罗斯吞并了克里米亚半岛,并于次年开始在那里修建一个名为塞瓦斯托波尔的海军基地和要塞。在1804年基地建成后,它成为黑海舰队的总部所在地。
陆路走廊
2024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宣布将建成通往克里米亚的陆路走廊。普京表示,别尔江斯克马里乌波尔之间的道路已经修复,最终将通往克里米亚,成为克里米亚大桥的替代方案。
民族与文化
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克里米亚半岛在过去经常受到南方海洋民族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并受到控制乌克兰大陆的国家的争夺。然而,克里米亚半岛本身相对较小,无法充分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并建立一个强大而独立的国家。它往往成为大国争夺的对象。克里米亚很少在政治上统一,也从未在种族上一致。其北部与大陆上的人民有密切联系,而南部则受到地中海民族的殖民影响。几个世纪以来,各种游牧民族的后代在克里米亚山脉寻找庇护所。
约瑟夫·斯大林统治时期,克里米亚半岛的鞑靼人因被指控与德国纳粹合作而遭到集体流放,近180,014人被驱逐出半岛,大批俄罗斯族人迁入,半岛的居民结构被永久性改变。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苏联解体和政策放宽时期,许多克里米亚鞑靼人得以重返故土。然而,此时克里米亚鞑靼人已经成为少数民族,仅占总人口的约11%,远低于俄罗斯族的61%和乌克兰族的24%。
现在的克里米亚半岛是以俄罗斯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200万人口中有六成是俄罗斯人,由于历史和文化上的因素,俄语在日常交流中被广泛使用,并且俄罗斯的文化影响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绝大多数居民只使用俄语进行交流,俄文报刊和杂志的数量比乌克兰文的多出20倍。此外,只有不到10%的克里米亚人观看基辅电视台的节目。
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
克里米亚半岛面临着几个主要的环境问题。
其中,灌溉和排水方面的水资源损失是一个重要问题。北克里米亚运河从德聂伯河流域供水,但约有42%的水量被浪费、蒸发或排放到锡瓦什湖中,导致农田大面积次生盐渍化和地区水浸的问题。
平原地区的土壤和水源受到农药和肥料的严重污染。克里米亚山区存在着频繁的山体滑坡和崩塌活动,尤其是克里米亚南海岸西部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滑坡事件,其中包括由无规划建设、休闲活动和水泄漏等人为因素引起的滑坡。
作为休闲区域,克里米亚半岛最大的威胁来自于黑海亚速海沿岸水体受到工业和城市污水的污染。此外,固体废物的收集、储存和处理也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环境保护
根据2020年的统计数据,克里米亚半岛上共有8个具有特殊保护地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190个地区级和1个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2250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8.6%)。
卡赞提普自然保护区(Kazantip Nature Reserve)位于刻赤半岛上的卡赞提普(Kazantip),卡拉达格自然保护区(Karadag Nature Reserve)位于卡拉达格(Karadag)火山区的主脊,天鹅岛自然保护区(Тhe Swan Islands Nature Reserve)位于卡尔基尼特湾(Karkinit Bay)的6个岛屿,享有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的地位,并受到《拉姆萨尔公约(Ramsar Convention)》的保护。奥普克自然保护区(Opuk Nature Reserve)位于奥普克角(Cape Opuk)和岩石船岛(Rocky Ship Island)的沿海水域,也是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并受到《拉姆萨尔公约》的保护。雅尔塔山林自然保护区(Yalta Mountain Forest)位于克里米亚山脉的南部山坡。此外,克里米亚国家公园(Crimea National Park)位于皇家狩猎区的位置,继承了俄罗斯最早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的领地,创建于1923年。还有卡尔基尼特自然保护区(Karkinit Nature Reserve)和菲洛菲尔菲尔尼亚自然保护区(Phillophor field Nature Reserve)。
风景名胜
克里米亚半岛因其气候条件优越,是知名度假胜地,岛上的著名度假区包括南海岸的雅尔塔阿卢什塔(Alushta)地区,西海岸的叶卡捷琳堡(evpatoria)和萨克(Sak)地区,东南海岸的费奥多西亚(Feodosia)和苏达克(Sudak)地区。
雅尔塔和阿卢什塔(Alushta)地区
雅尔塔
雅尔塔位于黑海南岸,是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雅尔塔以其宜人的气候、迷人的海滩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雅尔塔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城市中最著名的地标之一是雅尔塔会议的举办地,该会议于1945年在雅尔塔举行,由苏联、美国和英国的领导人参加,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和重建计划。雅尔塔会议会址是俄罗斯沙皇的一座度假行宫——利瓦迪亚宫(Livadia Palace)。此外,雅尔塔还拥有一些历史建筑和文化景点,如斯旺索别墅(Swallow's Nest)和阿尤-达格修道院(Ai-Petri Monastery)。著名文学家亚历山大·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和马克西姆·高尔基等,都曾在此居住并留下了难忘的诗篇和文章。
阿卢什塔市
阿卢什塔市区地处克里米亚南海岸最广阔的山谷中,位于乌鲁-乌兹恩河(Bolshaya Voda)和德梅尔吉河(Demerdzhi)之间,该地区西部与雅尔塔市区接壤,西北部与巴赫奇萨赖市(Bakhchisaray)区接壤,北部与辛菲罗波尔市(Simferopol)区接壤,东北部与别洛戈尔斯基市(Belogorsk)区接壤,东部与苏达克市(Sudak)区接壤,南部被黑海的水域所环抱,是岛上是交通最便利的度假胜地。阿卢什塔是一个气候度假胜地。其保健度假胜地主要治疗非结核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和个别的神经系统疾病。在阿卢什塔地区,有194家疗养和旅游部门企业,总床位数达到23,700个。在游客数量和保健度假胜地数量方面,该市在克里米亚度假区中仅次于雅尔塔,排名第二。
叶夫帕托里亚(Yevpatoria)和萨基(Saki)地区
叶夫帕托里亚位于克里米亚半岛西岸,滨临黑海,是儿童海滨疗养胜地。因每年的晴天数高达242天,又被称为“阳光明媚之城”。海滨浴场的黄金沙滩长达8千米,宽20~100米,是理想的儿童浴场,有利于儿童骨结核、佝偻等病的医治和疗养。
萨基温泉胜地以其神奇的治疗泥浆而闻名,这些泥浆从萨克湖的底部提取。泥浆疗法和温泉疗法成为整个休闲过程的基础,并与海水浴和气候疗法相结合,取得了出色的效果。
费奥多西亚(Feodosia)和苏达克(Sudak)地区
费奥多西亚是一个位于克里米亚黑海沿岸的海港城市和度假城市,总面积约为33平方千米。它是一个气候和温泉疗养胜地,拥有许多海滩、矿泉水和泥浴疗养场。另外,费奥多西亚以著名的俄罗斯海景画家伊凡·艾瓦佐夫斯基(Ivan Aivazovsky)一生的居住和创作之地而闻名。同时,费奥多西亚也是俄罗斯航空公司的诞生地。该城市还有一座名为“普拉内尔纳亚(Planernaya)”的山,至今仍被用于滑翔伞运动。旅游季节从6月开始,高峰期在7月和8月,几乎所有的游客来自俄罗斯。该城市当前经济的基础由度假胜地和海上交通构成。
苏达克,位于克里米亚半岛东南部海岸中部,是一个以葡萄酒制造为中心的度假城镇,距离阿卢什塔约47千米,距离费奥多西亚约42千米,面积为23平方千米。苏达克是克里米亚唯一拥有石英沙滩的城市,且因为天气温和晴朗,拥有长达138天的游泳季节,是克里米亚半岛游泳季节最长的一个城市。
相关文化
神话传说
拜占庭文学的不少译作记载了罗马教皇克雷芒一世(Климент I,卒于约98年或约101年)为追求宗教信仰不惜在“赫尔松涅斯”(Херсонес)历尽干难万险的传说。这一传说后来构成了克里米亚神话的一部分。
克里米亚神话中更广为人知的是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Vladimir I)在赫尔松受洗的传说。据记载,大公弗拉基米尔正是受到克雷芒一世的感化,从赫尔松向当时的罗斯派遣了大量神职人员,东正教因而才得以在古罗斯传播。
历史研究
希罗多德(Herodotus)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被誉为历史学之父。他在公元前5世纪的《历史》一书中详细描述了克里米亚半岛的历史、地理和文化。希罗多德提到了克里米亚半岛上的不同部落和国家,包括塞提(Cimmerians)、斯基泰(Scythians)和波斯人(Persians)。他描述了克里米亚的地理特征,包括山脉、河流和城市。他还记录了克里米亚的贸易和军事活动,并提到了克里米亚战争波斯帝国对该地区的征服。
文学作品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
普希金(1799年~1837年)是俄罗斯的一位杰出的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他被公认为俄语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普希金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在1820年代,普希金被放逐到克里米亚半岛。这段流放生涯对普希金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克里米亚半岛,他体验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南方的气候。普希金创作了许多以克里米亚为主题的作品,其中包括《普罗塞耳皮娜》《巴赫奇萨拉的喷泉》《南方的海浪发出醉心的喧响》《海神》《塔夫利达》等。这些作品描绘了克里米亚半岛的美丽风景、充满神秘色彩的历史传说以及希腊神话的元素。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Ivan Alekseyevich Bunin)
蒲宁(Ivan Alekseyevich Bunin)是一位俄罗斯著名的作家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有一章专门描述了主人公对克里米亚战争的印象。通过主人公的视角,蒲宁生动地描绘了克里米亚战争时代的多个方面,包括多棱堡、突袭猛攻以及农奴制度时代的士兵等。在小说中,蒲宁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和体验,展示了克里米亚战争时期的残酷和血腥。他描述了战场上多棱碉堡的防御工事,突袭和猛攻的战斗场景以及士兵们在战争中的艰辛生活。伊凡·蒲宁的《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复杂情感的作品,通过对克里米亚战争的描写,他反映了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和迷茫。这部小说也体现了蒲宁作为一位杰出作家的才华和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洞察力。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v Nikolayevich Tolstoy)
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托尔斯泰重新服役,参与了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托尔斯泰创作了一部以克里米亚战争为背景的作品,名为《塞瓦斯托波尔故事》(The Sebastopol Sketches)。这是一系列短篇小说,通过描述战争中的个人经历和感受,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挣扎。这些故事以写实的手法呈现了战争的真实面貌,包括士兵们的勇敢、战斗的残酷以及士兵们之间的情感纽带。《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中的短篇小说包括《塞瓦斯托波尔的第一天》(The First Day in Sebastopol)、《战争报》(The War News)和《塞瓦斯托波尔的第二天》(The Second Day in Sebastopol)等。这些作品以列夫·托尔斯泰自身的经历和观察为基础,以鲜明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塞瓦斯托波尔故事》展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作家的写实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入探索。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托尔斯泰早期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他对克里米亚战争和战争主题的独特贡献。
领土争议
2014年3月17日,乌克兰克里米亚共和国发起公投,公投有两项选择,一是加入俄罗斯联邦;二是恢复1992年克里米亚宪法,争取更大化自主权留在乌克兰。参与投票的居民中有95.5%同意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根据公投结果,克里米亚最高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克里米亚独立”的声明,宣告克里米亚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即克里米亚共和国。塞瓦斯托波尔拥有特殊地位。17日当天,克里米亚最高委员会向俄罗斯提出请求,申请作为新的联邦主体加入俄罗斯联邦。同日,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签署总统令,承认克里米亚共和国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在克里米亚议会宣布公投决定后,乌克兰代理总统亚历山大·图尔奇诺夫宣布,乌克兰最高议会将解散克里米亚议会,以坚决维护乌克兰的主权完整。
联合国大会于2014年3月27日举行全会,通过有关乌克兰领土完整问题的决议。决议确认,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及南部港口塞瓦斯托波尔3月16日举行的“脱乌入俄”全民公投无效。决议草案以100票赞成、11票反对和58票弃权的表决结果获得通过。美国和欧盟国家投了赞成票,俄罗斯投了反对票,中国和巴西等国弃权。决议促请所有国家、国际组织和专门机构不承认在这两次全民投票基础上,对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地位的任何变更。
尽管该公投结果被联合国和一些国家和联合国大会认为无效,但实际上改变了克里米亚的政治现状。克里米亚半岛从此成为俄罗斯和乌克兰双方争议的焦点区域。2022年2月2022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克里米亚半岛安全形势日趋紧张。
注释
①罗斯受洗:罗斯在988年接受基督教洗礼,这是俄罗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此前,东斯拉夫人信奉多神教,但对基督教并不陌生。在10世纪期间,一些基督徒已经存在于罗斯。最终,在弗拉基米尔大公的统治下,罗斯选择了东正教作为国教。此举巩固了基辅罗斯公国的封建政权,并对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语言、文学和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罗斯的受洗事件成为东斯拉夫三国之间的历史纽带。为纪念这一重要事件,俄罗斯于2008年将每年的7月28日定为"罗斯受洗日"。
参考资料
Crimea.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UKRAINE.2023-07-09
КРЫ́МСКИЙ ПОЛУО́СТРОВ.Больш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2023-07-09
Кримський півострів.Енциклопедія Сучасної України.2023-08-08
Crimean Peninsula.Britannica.2023-08-08
История.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 Республики Крым.2023-07-09
Krvavá historie polostrova.novinky.2023-07-09
克里米亚的前世今生.文澜新闻网.2023-07-09
КРЫМ – ЖЕМЧУЖИНА РОССИИ.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Автоном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Деловой и культурный центр Республики Крым".2023-07-09
..2023-08-08
The Mediterraneanization of Crimea.OpenEdition Journals.2023-07-09
North Crimean Canal.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Ukraine.2023-07-09
Sivash, Ukraine.NASA.2023-07-09
FLORA OF CRIMEA.Republic of Crimea.2023-07-10
为什么偏偏是克里米亚?.第一财经.2023-07-09
Sevastopol.Britannica.2023-07-09
..2023-08-08
Crimean Protected Areas.Заповедный Крым.2023-07-10
ALUSHTA CITY DIRECT.INVESTMENT PORTALOF THE REPUBLIC OF CRIMEA.2023-07-09
Feodosia, Crimea.Crimea guide.2023-07-09
Sudak city, Crimea.Crimea guide.2023-07-09
罗斯受洗.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7-10
目录
概述
命名
位置境域
成因
地理特征
气候
地质
地质构造
地层特征
岩石特征
矿产资源
地形地貌
平原地区
山区
水文
主要河流
萨尔希尔河(Salhir River)
北克里米亚运河(North Crimean Canal)
主要湖泊
地下水
土壤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动物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水资源
自然灾害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经济活动
农业活动
交通运输
克里米亚大桥
港口
陆路走廊
民族与文化
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
风景名胜
雅尔塔和阿卢什塔(Alushta)地区
雅尔塔
阿卢什塔市
叶夫帕托里亚(Yevpatoria)和萨基(Saki)地区
费奥多西亚(Feodosia)和苏达克(Sudak)地区
相关文化
神话传说
历史研究
文学作品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Ivan Alekseyevich Bunin)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v Nikolayevich Tolstoy)
领土争议
注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