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甫盖尼·奥涅金》(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是
俄罗斯著名小说家
亚历山大·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创作于1823-1831年,共历时8年完成。并于1833年3月23日首次以小说的形式完整出版。
小说以19世纪初期的俄罗斯社会为背景,讲述出生在贵族家庭的奥涅金的爱情经历和人生经历。奥涅金家境优渥,青年时期的他接触了欧洲资本主义思想,想要摆脱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到乡下的奥涅金轻浮地拒绝了当地地主的女儿达吉雅娜的告白,在决斗中开枪打死了至交好友连斯基。多年之后,奥涅金又遇到了美好的达吉亚娜,并向她求爱,但遭到了拒绝。
亚历山大·普希金在创作这篇小说时,
俄罗斯上流社会已经开始接触西方资本主义和启蒙思想,一部分贵族青年萌生了要改变现状的想法,但是由于他们自身就处于统治阶级,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限制,无法真正做出改变。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奥涅金正是这类人的代表,思想觉醒但是又无力改变现实,使得他一事无成,最后一无所有,成为社会的“多余人”。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创造的“多余人”形象,以及奥涅金和达吉雅娜的故事,对于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之后,俄国杰出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将这部诗体小说改编成了同名
歌剧,在世界各地上演。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叶甫盖尼·奥涅金》创作于1823-1831年,19世纪前半期的
俄罗斯仍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阶段,农奴制下农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地主之间明争暗斗,压榨剥削农奴。而此时的西欧国家都已经走上了
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两相对比,俄国与西欧国家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差距愈来愈大。1812年反抗
拿破仑·波拿巴的
苏德战争打响,这场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1825年,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战争使得俄国的一部分贵族青年接触了
孟德斯鸠、
让-雅克·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先进思想,掀起了反对农奴制和专制制度的斗争,俄国封建主义农奴制社会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和启蒙思想的强烈冲击。
个人背景
亚历山大·普希金的创作时期可以分为5个阶段:皇村学校时期、南方时期、米海罗夫斯科耶时期、波尔金诺时期、彼得堡时期。普希金在创作《叶甫盖尼·奥涅金》之前,被沙皇流放到南俄四年(1820-1824)。在南方流亡时期,
亚历山大·普希金了解了十二月党人的相关思想,并在创作上受到其思想的影响。1923年,普希金开始创作这部长篇诗体小说,普希金曾说:“任何一个民族,每当遇到大灾大难和重大事变,便有牧师祈祷,诗人吟咏,学者沉思。”十二月党人的灾难之后,
亚历山大·普希金开始对人生意义和
俄罗斯未来进行思考。1824年-1826年,他在米哈伊罗克斯克村对民族文化做了深入研究,也逐渐认识到十二月党人悲剧中蕴含的民族精神,认识到这场革命是先进的社会意识与落后的俄罗斯社会碰撞的结果,是俄罗斯社会前进必须经历的过程。
内容情节
作品的主人公是出身贵族的
圣彼得堡青年叶甫盖尼·奥涅金,因厌倦了枯燥无味的上流社会生活而选择逃离到俄国农村,在这里他结识了当地地主家庭出身的纯朴少女达吉雅娜。达吉雅娜对风度翩翩的奥涅金一见钟情,她在经历长期的思想斗争之后,给奥涅金写了一封满含深情的告白信。由于奥涅金长期混迹在上流社会的交际圈,见惯了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他决绝地拒绝了达吉雅娜的一片真情。达吉雅娜遭遇到感情的挫折之后,在奶妈的安排下来到了
莫斯科。
另一方面,奥涅金看不惯水性杨花的奥尔加,不赞成自己的好友连斯基和奥尔加的关系。连斯基为了维护自己心爱女人的名誉,选择了和奥涅金决斗,在决斗中奥涅金杀掉了自己的好朋友连斯基。之后他不得不逃离农村。
时过境迁,当奥涅金和达吉雅娜再次相遇时,达吉雅娜已经从当年纯朴的农村少女出落成女神般的上流贵族夫人,而奥涅金却一切如旧。此时的奥涅金却又不顾一切地迷恋上了达吉雅娜,进而狂热地追求她。
已经成为将军夫人的达吉雅娜无法违背自己内心的责任感和道德感,礼貌而又坚决地拒绝了他的追求:她对他的爱仍在,但她却再也不能属于他了,对丈夫的忠诚才是她最应该遵守的。
人物角色
叶甫盖尼·奥涅金
奥涅金首先是一个花花公子,他出身名门,自幼接受贵族教育。他相貌俊美,风度翩翩,举止得体,谈吐优雅。他深谙上流社会的规则和游戏,通宵达旦流连于各种宴会、
舞厅和剧院,周旋于名媛贵妇之间,谈情说爱,逢场作戏。他见识了贵族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虚与委蛇和装模做样,他厌烦这样的生活,但是又缺乏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勇气,不能和生活中的恶正面对抗,也不能挺身而出,对社会做出什么积极的贡献。他有时还表现得非常傲慢,比如,他因为自私和自大开枪打死自己的好友。他和他所属的上流社会格格不入,但他又是一个消极懒散、一事无成的人,他并不具备改变现状的坚定信念。奥涅金这种思想和性格特征使他在社会生活中无所适从,于是,他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达吉雅娜
达吉雅娜身上具备了包括纯洁、高尚、自我牺牲、忠诚在内的一系列美德。她未出场时,在“我”的眼中,已经是一个“忧郁、沉默、孤傲不群,像只林中的小鹿,怕见生人”的多愁善感的女孩,她最重要的精神生活就是根据小说家和诗人们的作品,幻想自己的“骑士”,她对爱情充满着期待与盼望。
而当奥涅金这一“理想的人物”出现在达吉雅娜的生活之中时,达吉雅娜的精神生活就围绕着奥涅金转动,她等待着、期盼着奥涅金的爱。在意识到等待无果时,她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给奥涅金写了一封表达爱意的情书。她逾越了当时贵族社会的规范,具备了主动爱的能力,这与传统的规则是背道而驰的。
被奥涅金拒绝之后,达吉雅娜来到了
莫斯科,嫁给了老将军。作为将军夫人的达吉雅娜雍容华贵,具有完全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当旧情人奥尼金再次出现,婚姻和爱情产生了正面冲突,达吉雅娜毅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选择了忠于传统的婚姻道德。她具备爱的勇气和能力,同时也绝对忠于丈夫和家庭,勇敢地承担自己的家庭责任。
连斯基
连斯基和奥涅金是亲密好友,但是“水浪与顽石,冰与火,或者散文与诗,都没有他们间这样的差异。”连斯基既漂亮又有钱,他与奥涅金有着共同的爱好,他见识广泛,大家都想把姑娘嫁给这位年轻的小伙子,但是他并不相信真挚的感情。直到他遇见了多情且美丽的奥尔加,他深深地爱上了她,并且不惜与自己的好朋友决裂,公开进行决斗,最后死在了奥涅金的枪下。
奥尔加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尔加天真烂漫,青春动人,她的美丽就像小说和诗歌中描写的一样。于是连斯基疯狂地迷恋上了奥尔加,而奥尔加对于连斯基却没有太深的感情,在连斯基死后,尸骨未寒之际,她便被一位
骠骑兵用情场上几句献媚的话俘虏,在神坛前羞答答地转嫁他人去了。
拉林娜
拉林娜是达吉雅娜的母亲,她在年轻的时候也恋爱过,也有过自己的追求,然而她不得不嫁给自己不爱的人。起初,她也抗争过,并差点跟丈夫离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习惯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她不再伤心,并且慢慢学会了管理账目,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操持家务上。她在家庭中找到了所谓的自我,她的个性也在一天天处理家务的过程中磨平了。在达吉雅娜被奥涅金拒绝之后,也是拉林娜把达吉雅娜带到了
莫斯科这个婚姻市场,让她嫁给了老将军。拉林娜不自觉地也成了传统的家长,她让女儿也重蹈了自己的覆辙。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亚历山大·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以达吉雅娜和奥涅金的感情关系为主线,通过叙述奥涅金拒绝达吉雅娜的表白之后又狂热地追求她,表现出奥涅金苦闷、孤独、空虚,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头脑看似清醒,但行动上毫无建树,无法树立坚定的信念,没有实力改变周围的环境,最终精神上陷入痛苦,生活上一事无成,一无所获,这就是“多余人”的特征。这种“多余人”在当时的
俄罗斯社会普遍存在,是当时俄罗斯贵族青年所共有的思想与性格特征,
亚历山大·普希金在奥涅金这个形象上,写出了俄罗斯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多余人”之所以“多余”,是因为他们所反抗的阶层就是他们所处的阶层,也是他们的父辈他们的祖辈所处的阶层,由于思想上已经接受新的文化的熏陶,无法让自己继续堕落的
寄生生活,但是长期以来的阶级属性影响又使得他们无力勇敢前行。奥涅金正是反映了这种普遍存在于俄国贵族青年中的精神状态。
创作特色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的这部长篇诗体小说主要有以下三种创作特色。
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
《叶甫盖尼·奥涅金》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来进行创作,且这个叙述者“我”并非作者
亚历山大·普希金,“我”具有明显的自我意识。
“我”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是故事的见证者和叙述者,在作品中,“我”在真实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和读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如第三章最后一节,当达吉雅娜在花园见到奥涅金时,故事突然停止,“关于这场意外的会见——它的后事如何,亲爱的读者,今天,请原谅我不想多说。我已经写了很久,感到疲倦,我该休息休息,散散步,然后再把故事慢慢叙述。”在剧情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我”的疲倦,故事戛然而止,使得情节变得跌宕起伏,制造了悬念。
独特的“奥涅金诗节”
《叶甫盖尼·奥涅金》使用的是西洋十四行诗体。十四行诗原本起源于
意大利,是欧洲诗歌的一种固有形式。这种诗体每首都是十四行,其以严格的结构、工整的韵式和节奏闻名。在十四行诗流传的过程中,各国诗人根据各国不同的语言、语调对韵式进行调节,逐渐形成了十四行诗的不同体制。
亚历山大·普希金在
乔治·拜伦等人的经验之上进行了创新。他采用了西洋十四行诗的诗节形式,结合
俄罗斯诗歌的四音步抑扬格和公元1世纪部分
法国诗的韵式,创制了十四行诗的一种特殊体例,《叶甫盖尼奥涅金》就是用这种独特的格式写成的,后人把这种诗体以奥涅金的名字命名为“奥涅金诗节”。
“奥涅金诗节”是俄罗斯诗歌中最长的诗节形式。从结构上看,它每首十四行,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两个四行诗;后一部分是两个三行诗,也可以看作是三个四行诗和一个两行诗组成一首。从韵律上看,“
亚历山大·普希金诗节”采用了几种韵式相结合的形式,前四行押交韵,第二个四行押对韵。关于后面六行韵律的分析有两种,一种说法是互有联系的两个三行,另一种说法是四行押抱韵和两行对韵。
这部作品反映的是19世纪
俄罗斯当代贵族青年的生活和思想精神状态。普希金在多余人形象的塑造上更加深入而具体地探索和表现了人性,揭示出人性固有的个体与社会的矛盾。
这是这部作品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色彩的一面,另外它也有浪漫主义的一面。
《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浪漫主义特点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亚历山大·普希金把自己对于女性美的一切憧憬和想象都集中地表现在达吉雅娜身上。达吉雅娜从出生到长大,到恋爱、结婚……她在生活中每一个环节的表现、感受都和周围其他女性不同。作品中凡是有达吉雅娜出现的章节,作者都大量使用浪漫主义文学所惯用的抒情手法。
出版历史
关于《叶甫盖尼·奥涅金》最早的记录是
亚历山大·普希金在1823年11月4日给甫柴姆斯基公爵的信(从奥德萨寄到
莫斯科)里:“至于我的工作,现在写的不是小说,而是诗体小说——这有非常之大的差别。”
亚历山大·普希金在1830年曾经亲笔把《叶甫盖尼·奥涅金》全诗的写作大纲写在草稿里的一页纸上,并且注明了各章写作的年代和地点。现将写作时间、地点以及出版时间、地点整理汇集如下:
《第一章》的创作开始于1823年5月28日晚上,吉希纽夫,完成于1823年10月22日,敖德萨;出版于1825年2月15日,
圣彼得堡。
《第二章》在1823年10月23日开始,完成于1823年12月8日夜;1826年约10月20日出版,
莫斯科。
《第三章》创作开始于1824年2月8日夜,完成于1824年10月2日;1827年10月11日至12日出版,彼得堡。
《第四章》23节注着1824年12月31日及1825年1月1日。
《第五章》开始于1826年1月4日,完成于1826年11月23日;1828年1月31日至2月1日至2日与《第四章》联合出版,
圣彼得堡。
《第六章》创作开始于1826年,完成于1826年8月10日;1828年3月22日至23日出版,彼得堡。
《第七章》创作开始于1827年3月18日,
莫斯科,完成于1828年11月4日;1830年3月18至19日出版,彼得堡。
《第八章》(第一版的《第八章》已节删,现存版本的《第八章》为第一版的《第九章》)构思于1829年,完成于1830年9月25日,波尔吉诺;1832年1月出版,彼得堡。
(第一版中有《第十章》内容,于1830年10月19日焚毁)
1831年11月5日插入《奥涅金给达吉雅娜的信》。
第二版以整体小说的形式在1833年(约3月23日)出版。第三版在1837年作者逝世的前几天出版。
作品评价
亚历山大·普希金作品中的国家和世界意义的问题首先是由
别林斯基提出的。他认为,
亚历山大·普希金“忠实地描绘了
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图景”,并把《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部著作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在《论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中,
赫尔岑对奥涅金形象的典型性给予评价:“奥涅金,这是俄国人,他只有在俄罗斯才能产生;他在俄国是必然的,你在俄罗斯到处都可以看见他……你经常可以在自己的身边或者在自己本身找到他……问题在于我们只要不是被注定要做官或者地主,或多或少总有点奥涅金的成分。”
俄国文学在中国流传之初,
鲁迅在《
摩罗诗力说》中专论了
亚历山大·普希金:“普式庚(鲁迅译普希金名)……而后巨制,曰《阿内庚》(鲁迅译普希金名)诗材至简,而文特富丽,尔时俄之社会,情况略具于斯。”赞扬普希金文采华丽,《奥涅金》反映了广阔的
俄罗斯社会生活。
瞿秋白旅居俄罗斯期间所作的《俄国文学史》中,也有一章专论普希金,他认为普希金是“俄罗斯诗的太阳”,而《欧仁·沃聂琴》(即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最有名的著作,奥涅金是俄国文学中“多余的人”的始祖。
作品影响
一、《叶甫盖尼·奥涅金》被称作当时俄罗斯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描绘了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社会各阶层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作品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揭示了时代的疾病,引导读者思考社会弊端。
二、
亚历山大·普希金以此奠定了
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普希金在小说中提出了贵族青年发展方向和道路的问题,随着这部作品的发表,这个问题引起了俄罗斯整个社会层面对贵族阶级命运的思考。这部作品不仅反映出当时
奥涅金一类“多余人”的迷惘和颓废,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束缚人发展的社会环境和阶级制度的批判。从对世界文学的影响来看,奥涅金形象也引起了正在经历社会转型的其他国家对青年发展问题的关注。
三、奥涅金之后,“多余人”的形象相继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中,如莱蒙托夫《
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
伊凡·屠格涅夫《
罗亭》中的罗亭,
太宰治《
人间失格》中的
大庭叶藏,
钱锺书《
围城》中的
方鸿渐,《
雷雨》中的周觉民等,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其形象和思想特点都受到
亚历山大·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影响。
四、作为
俄罗斯经典传世之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译。迄今为止,该部著作已被译为英语、
德语、
法语、意大利语、
西班牙语、汉语、
日语等近百种语言,围绕原作及其译本开展的翻译研究,以英译本、法译本、德译本、意大利语译本为主。
衍生作品
由于《叶甫盖尼·奥涅金》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俄国杰出作曲家
彼得·柴可夫斯基根据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的诗体小说改编成了同名
歌剧,目前该歌剧在世界各地各大剧院仍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