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标题音乐”,简单地说,就是有文字作标题的音乐。标题音乐是
浪漫主义作曲家将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等其他姊妹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又一综合性音乐形式,这是一种用文字来说明作曲家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曲。这种说明主题思想的文字,就是标题。在
器乐音乐中,“标题音乐”往往与“纯音乐”(非标题音乐)相对应,“纯音乐”意指没有标题说明的器乐形式。
概念
所谓标题音乐(program music),是用文字、标题来展示情节性乐思(表现文学性内容)或通过模仿、象征、暗示等手段模拟自然音响(表现绘画性内容)的乐曲,产生于19世纪早期
浪漫主义音乐。标题音乐是音乐与其它姐妹艺术有机结和的产物,音乐与文学、美术等非音乐因素相融合不但提高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力而且对演奏、欣赏等实践环节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标题音乐与之相对应的是纯音乐,也称为绝对音乐,即无标题音乐,是在音乐表17-18世纪以前的作品大多为无标题音乐。
对于标题音乐,人们往往有个误区,就是认为作品只要有标题就是标题音乐。我们熟悉的
器乐作品像
弗朗茨·海顿的交响曲《时钟》、《惊愕》,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
钢琴奏鸣曲《
月光》、《热情》等作品虽有标题但却不是标题音乐,这些作品的标题是出版商、评论家后来加上的,标题只是启发听众的想像力,引导听众的思路,对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稍作揭示。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在音乐表现要素、曲式结构、内容题材方面有明显区别,判断一部作品是否是标题音乐的首要标准是看作品是否表现文学性、绘画性内容。标题音乐与文学、绘画联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作品内容直接取材于文学或绘画,如
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乐《天方夜谭》、
莫杰斯特·穆索尔斯基的
钢琴组曲《
图画展览会》、
贝德里赫·斯美塔那的
交响诗《我的祖国》用;二是音乐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或进行风景描绘,如
艾克托尔·柏辽兹的交响乐《
幻想交响曲》、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另外,标题音乐专指
器乐作品,
声乐作品不包括在内。标题音乐的标题一般为作者所加,标题与音乐有紧密联系,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概括,是作者创作意图的展示。
产生
标题音乐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6-17世纪,在约斯堪文艺复兴歌谣曲中,在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送兄远行随想曲》中,在维尔瓦弟《
四季》等器乐作品中都出现过标题音乐描写性、象征性因素;标题音乐在
古典主义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世纪
浪漫主义思潮出现,追求自由、崇尚个人主义成为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浪漫主义在音乐中体现为强调音乐的表情意义,将抒情和情感的因素提到了重要的地位。
浪漫主义音乐更多的追求自由、运动,强烈地激情,寻求更多的变化、剧烈地对比、
戏剧性的冲突及多种情绪的极端化。为更好的表现感情,音乐敞开了自己的大门,与文学、戏剧、美术等艺术密切联系。
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在19世纪
浪漫主义运动中标题音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十九世纪
浪漫主义时期是标题音乐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标题音乐得到了完善并被发扬光大。美国音乐理论家约瑟夫·马克利斯在《音乐欣赏》一书中指出:“标题音乐在19世纪这样的时期是特别重要的。在这个时期里音乐家敏锐地意识到他们的音乐更加接近于诗歌和绘画..”对于标题,浪漫主义作曲家有了更深的理解,“只有出于诗意所需作为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理解整体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标题或曲名才是必要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在创作中认为传统的音乐语言不能完全体现他们内心所要表现的内容,古典主义的均衡、秩序、约束、理性令人难以接受,他们更深入的介入生活,表达对生活的情感,抒发对
宇宙间自然万物现象的情感,对人类最富有个性的细微情感甚至瞬间感觉作以展现。他们需借助于戏剧、诗歌等文学艺术的形象来寻求音乐之外的意义,从而提高了音乐的想像力和表现力。
标题音乐是
弗朗茨·李斯特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他曾说:“在我们看来,
器乐作品标题性中所包含的诗意叙述与其说是器乐枯竭、蜕化的征兆到不如说是我们时代发展所促成的现象,是当代艺术前进道路必经的一步,在某些不为大家所熟悉的形式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它们具有动人的魔力便逐渐为艺术家和广大听众中有见地的人所承认”。李斯特对标题音乐有过系统的研究,他指出:“标题音乐可以不再让欣赏者们随意猜测,以免与作曲家的原意造成不统一错误的理解;标题音乐在标题上已把含义作较明确的提示”。
发展轨迹
标题音乐的第一个发展点是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
田园交响曲》。它通过带有文字说明有内在逻辑的五个乐章为标题音乐开了先河。《田园交响曲》的五个乐章带有情节逻辑性,第一乐章:初见乡村景色时的愉快;第二乐章:溪旁景色;第三乐章:乡民的欢乐聚会;第四乐章:雷电—暴风雨;第五乐章:牧歌,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和感激心情。贝多芬在这部作品总谱的扉页上写有这样一句话:“感情的表现多于音画”,在他创作中标题因素处于从属地位,主要表达人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感受,而不仅仅单纯的进行音画描绘。《田园交响曲》与以往的交响曲相比较有四大突破:一,传统的古典交响曲大多都为四个乐章,《田园交响曲》突破了古典章法设有五个乐章;二,《
田园交响曲》五个乐章都有标题;三,《田园交响曲》的五个乐章情节上密切联系,内容上有逻辑关系;四,《田园交响曲》的二、四乐章通过模仿、象征等手段表现鸟的鸣唱、暴风雨,展现大自然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壮丽景象。《田园交响曲》是最早的标题交响曲,为以后作曲家的创作构思产生了重要影响。
标题音乐的第二个发展点是韦伯的《
邀舞》。《邀舞》后来经
艾克托尔·柏辽兹配器改编为管弦乐,提高并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这首作品具有圆舞曲的风格,细腻的描绘了19世纪上层社会
舞会中男女宾客相识、邀请、交往、告别的有趣过程。《邀舞》是标题音乐的早期代表作,为标题音乐提供了范例。
标题音乐的第三个发展点是柏辽兹的《
幻想交响曲》。柏辽兹是
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创导者,他使文学性情节和
戏剧性构思侵入交响曲领域,并首先体现于《幻想交响曲》中。这部交响曲有一个副标题———“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断”,
艾克托尔·柏辽兹是把自己的爱情经历写进交响曲,他爱上了
英国女戏剧演员斯密逊,遭到拒绝后被一种强烈而又无法抗拒的痛苦所困扰,作品把文学和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整部交响曲像没有歌词的音乐戏剧,音乐与舞台形象相联系。柏辽兹的创举体现于通过“固定乐思”的手法为标题音乐提供最宝贵的经验。柏辽兹在全曲前写有一段文字:“一个具有病态的敏感并富于幻想的青年音乐家,由于失恋在绝望中吞服
罂粟自杀,但因服用剂量不足未能丧命陷入沉睡之中,在梦境中出现奇异的幻想。他的感觉、情绪、记忆在脑海中变成了音乐意象和构思,他所爱的女人化为一个旋律,一支反复出现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在《
幻想交响曲》代表意中人的固定乐思,它在各乐章以不同的面貌和性格出现,第一乐章:梦幻热情;第二乐章:
舞会;第三乐章:田园景色;第四乐章:赴刑进行曲;第五乐章:魔鬼夜宴的梦。首先以快板的奏鸣曲式开头,接着是华丽的圆舞曲,然后是怪怪诞诞的进行曲,最后以幻想的辉煌场面结束。《幻想交响曲》开辟了音乐艺术一个新表现领域,
艾克托尔·柏辽兹以后的浪漫派作家相继运用固定乐思手法创作了大量标题音乐作品。
标题音乐的第四个发展点是
弗朗茨·李斯特。李斯特深受柏辽兹影响,提出“标题音乐”这一概念,并把标题音乐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说:“音乐和文学、美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依靠并运用这种联系,音乐就能达到人的思想、情感意志、愿望所交织的一个焦点”。李斯特最大的贡献是他首次创作了
交响诗————单乐章标题交响曲这一体裁,他把传统交响曲四乐章结构浓缩于一贯到底的单乐章结构中,主体动机的发展变化、曲式的自由处理都服从于对文学内容的整体理解。这类作品不严格遵循古典结构,标题含有诗意。他作有十三首交响诗,如《前奏曲》、《普罗米修斯》、《塔索》等,内容大多取材于诗歌、戏剧、绘画,表现某种思想意向,突出的主题往往是人生苦难及其思索与奋斗。
标题音乐的第五个发展点是瓦格纳。
奥托·瓦格纳将标题音乐推向了顶峰,完成了实践与理论两大突破。他在艺术上的最大贡献是在
歌剧改革和创作方面。他宣称自己的歌剧是诗歌、戏剧、美术、音乐高度结合的乐剧,主张在这个最高的“综合艺术品”中音乐只是手段,戏剧才是目的,最能体现他乐剧理论的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他的歌剧音乐写作中,加强了管弦乐队的表现力,管弦乐被提高到十分重要的地位,音乐有很强的交响性;并大量运用了“主导动机”的手法,瓦格纳所写的主导动机有很强的概括性,由于音乐与其他艺术相联系使得他的歌剧具有独特的美感,音乐形象更加具体、生动、鲜明。
奥托·瓦格纳因此被誉为是
德国浪漫派
歌剧的巨匠。
标题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对19、20世纪作曲家多样化并富有个性的艺术创作起到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标题音乐是一种较具体的音乐形式,它极大的促进了音乐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发展,提高了音乐的表现力,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手法,扩大了音乐的表现范围,成为世界各国作曲家创作的重要领域。
举例
如
弗朗茨·李斯特的
交响诗《塔索》、
彼得·柴可夫斯基的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标题音乐”是一种与“纯音乐”(即“无标题音乐”)相对的音乐形式,它是一种带有文学或图画联想性的
器乐作品。这就是说,作曲家在创作这种音乐的时候,脑子里面总有某个文学作品、美术作品或民间传说的影子,而“纯音乐”则没有文学或图画的含义。19世纪,“标题音乐”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并产生了“标题音乐”的几种常见形式。这就是“标题音乐会序曲”、“标题交响曲”、“
交响诗”和“戏剧
配乐”。“标题音乐会序曲”的代表作品有
费利克斯·巴托尔迪的《芬格尔山洞》、
彼得·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等;“标题交响曲”的主要代表作品就是
艾克托尔·柏辽兹的《
幻想交响曲》、《哈罗德在意大利》、戏剧交响乐《
罗密欧与朱丽叶》,
弗朗茨·李斯特的《浮士德》等;“交响诗”则以李斯特的《前奏曲》等13部交响诗为代表。“戏剧配乐”的代表作是门德尔松的《
仲夏夜之梦》、
乔治·比才的《阿莱城姑娘》等。“标题音乐”总的原则是强调音乐的文学性和描绘性,以显示音乐与生活的关系。
创作方法
创作时按照标题进行构思,并要求听众依据标题的提示去听赏的
器乐作品。“program”为“纲领”之意,不是指题目。F.李斯特给标题所下的定义是:“作曲家写在纯器乐曲前面的一段通俗易解的话,作曲家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听音乐的人任意解释自己的曲子,事前指出全曲的诗意,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东西。”(《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
标题音乐可以根据作曲家自己的构思进行创作,如H.
艾克托尔·柏辽兹的《
幻想交响曲》;也可以取材于文学、戏剧和美术等作品,如П.И.
彼得·柴可夫斯基依据
但丁·阿利吉耶里《
神曲》中的《地狱篇》创作的
交响诗《里米尼的弗兰契斯卡》、柏辽兹依据
莎士比亚的同名悲剧创作的管弦乐序曲《
李尔王》;
弗朗茨·李斯特的交响诗《匈奴之战》则受
德国画家W.von考尔巴赫的壁画的启发。
体裁形式
作品的题目有说明调性调式和体裁形式的,如《E大调夜曲》、《c小调变奏曲》、《F大调弦乐四重奏》等;有说明曲牌和板式的如《柳摇金》、《夜深沉》、《三六》、《老六板》等;也有说明作品的一般气氛、色彩和情调的,如《悲怆奏鸣曲》、《春天交响曲》、《
光明行》等,这些都不属于标题的范畴。标题是说明作品具体内容的一段文字,但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仅仅是一个题目,如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真正的标题是
莎士比亚的同名悲剧;小提琴协奏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真正的标题是同名的民间故事。
来源
标题音乐作者意图用音乐来表现自然现象和生活情景,这种意图在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中都有鲜明的表现。中国古代音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风光、生活情景、狩猎和战争场面的乐曲,如琴曲《
高山流水》、《
醉渔唱晚》,琵琶曲《海青拿天鹅》、《
十面埋伏》等,都属于标题音乐的范畴。古代
欧洲也有许多表现这一类内容的
声乐作品,如
法国作曲家J.瓦扬的《小鸟经文歌》,C.
克莱门特·雅内坎的《鸟之歌》、《战役》、《狩猎》;器乐曲如
英国作曲家W.伯德的键盘
组曲《战争》,
德国作曲家J.库瑙的《圣经故事奏鸣曲》等。但把标题构想作为创作思维的原则,把标题音乐作为一种美学范畴来对待,则是19世纪的事。标题音乐的名称始于
弗朗茨·李斯特,他是标题音乐的热情倡导者。音乐会序曲、
交响诗、标题交响曲、标题组曲等各种类型的标题音乐,大多音乐形象鲜明,内容引人入胜,易于为听众所接受。
在中国
标题音乐在中国现代
器乐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不仅交响诗(
施咏康的《
黄鹤的故事》)、
辛沪光的《
嘎达梅林》、
瞿维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音乐会序曲(
吕其明的《
红旗颂》、
黄安伦的《春祭》)和标题交响曲(
王云阶的《抗日战争》、
丁善德的《长征》、罗忠□的《在烈火中永生》)都有鲜明的标题构思;就是那些过去惯常用于纯音乐的体裁,如协奏曲、弦乐四重奏等,在中国现代创作中也常常是表现特定形象和意境的标题音乐,如何占豪、
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
吴祖强等的
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践耳、
施咏康的弦乐四重奏《白毛女》等都属这类标题音乐。
标题音乐,是和不依赖文字说明具体内容的纯音乐(又称“绝对音乐”)相对称的。标题音乐的作者是以标题为经纬进行构思的,所以音乐所表现的形象比较具体,有时还有一定的情节。但纯音乐同样也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曲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表现形象、意境和思想感情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是以有无标题为转移的。在历史上,标题音乐本来是从纯音乐发展起来的;反过来说,标题音乐的某些表现手法,也可以适用于纯音乐。所以标题音乐和纯音乐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音乐史
《阿尔卑斯交响曲》 理查德·施特劳斯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