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
何占豪、陈钢于1958年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全称为《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何占豪陈钢于1958年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取材于民间传说,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并吸取越剧曲调为素材。该作品在1959年5月27日于上海兰心大戏院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献礼作品首演,由时年18岁的上海音乐学院学生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该曲协曲旋律优美,色彩绚丽,通俗易懂,艺术性很强,总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相爱”,描写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草桥结拜,同窗共读的幸福生活和长亭惜别的情景;第二部分“抗婚”,表现了祝英台梁山伯楼台相会,互诉衷情以及哭灵投的感人情节;第三部分“化蝶”,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赞美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忠贞爱情。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妇孺皆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新中国成立后,交响音乐民族化里程碑式的作品,分量极重,家喻户晓。2022年5月,该曲入选中国艺术研究院发布的在“讲话”精神的照耀下百部文艺作品榜单。
命名
该曲是取材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为此取名为《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晋朝时期,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清风书院求学。在那里,她与淳朴善良、博学多才的青年书生梁山伯同宿三年,建立了深挚的感情。梁山伯始终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儿身,欲向祝家提亲,但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鄮县太守之子马文才。之后,梁山伯成为县县令,然山伯不久即悲愤死去。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队伍的前进,祝英台下花轿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投入坟中。之后,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翩翩飞舞。“彩虹万里百花开,花间彩蝶成双对”,梁祝故事成为千古传咏的爱情故事。
创作背景
《梁祝》的创作起步于1958年,当时上海音乐学院有个规矩,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下乡演出,为老百姓服务。学生何占豪和同学们在乡下演出时,演奏的大都是国外经典名曲,同学们很努力,但台下的观众却不太买账。经过观察和分析,何占豪他们得出了结论,当地的乡亲都是听越剧等地方戏长大的,于是用小提琴演奏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音乐的想法油然而生。
1958年8月,在老师鼓励下,何占豪与丁芷诺、俞丽拿、沈西蒂、张欣、朱英等六位同学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同学们平时除了学习学校规定的功课外,还在民俗音乐方面花费了不少功夫,他们走街串巷,搜集民歌民谣,改编民间歌曲和戏曲从中汲取了很多养分。期间何占豪根据自己喜欢的戏曲音乐,以越剧为基调,编配了一首《梁祝四重奏》。这是他第一次用小提琴演泰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当老百姓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时,都纷纷翘起了大拇指,何占豪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与此同时,在这一年秋天,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发出“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优异成绩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十周年献礼”的号召。为向国庆10周年献礼,“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报送《大炼钢铁》《女民兵》《梁祝》3个题材给校党委审查。时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的孟波冒着风险在表现爱情的“梁祝”旁打了勾,因为当时正处“大跃进”的政治气候中,在这样的环境下作出这样的决定,显示了孟波的魄力和领导水准。
当《梁祝》协奏曲的题材确定后,何占豪曾经产生过畏难情绪,觉得自己是个业余作者,不敢接受这么重大的任务。为此,学院特地让作曲系四年级学生陈钢(民国著名音乐家陈歌辛的长子)加入“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与何占豪他们联手创作。何占豪有民俗音乐的底子,擅长写旋律,对小提琴的性能比较熟悉;而陈钢对曲式结构、和声配器等作曲专业知识的掌握比较全面,有相当的钢琴演奏基础。根据何占豪与陈钢当时各自的特长,很自然地形成了二人合作。1959年5月27日,《梁祝》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参加上海市音乐舞蹈会演的节目,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正式首演。
音乐结构
该乐曲总共分三个段落进行描述,分别为“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作曲家采用奏鸣曲式将乐曲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部分进行创作,这三个部分分别描述了故事中的三部分情节。呈示部,首先描述了祝英台梁山伯与草桥结拜的情节;展开部,描述了祝英台与封建礼数的抗衡,坚决反对家长对于自己婚姻的安排的情节;再现部,是对呈示部旋律的重复和变形,表现了失去英台的梁山伯痛心不已,在英台坟前痛哭,最终与英台二人化成凤蝶总科的情节。
演奏技巧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运用最多的就是滑音技巧,表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可歌可泣的唯美爱情故事。滑音的运用可以使演奏者更准确的掌握大跨度的换把位,更容易找到音准,同时,适当的运用滑音可以将整首乐曲的感情表现得更加细腻,有丰富乐曲内容的作用。
滑音是具有装饰效果的装饰音,又被称为滑奏,滑音可以分为上滑音、下滑音,时值则是介于两个音的中间。不同的演奏滑音的方法,表现出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比如,当手指仅上下滑动,则音高没有改变,这种滑音的音色是优美舒适的,会出现在大部分抒情的作品中。
配器
《梁祝》是小提琴协奏曲,是一件独奏乐器(小提琴)与乐队的竞奏;同时又是一个乐章的协奏曲,所以称为小提琴协奏曲。基本是标准的管弦乐团配置,木管有长笛,双簧管单簧管,铜管有圆号,小号,长号,大号。打击乐有定音鼓,碎镲,吊镲(滚奏)。弦乐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外加上竖琴
首演情况
1959年5月27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正式上演,由樊承武担任指挥,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学生管弦乐队协奏,丁芷诺任乐队首席。当时,乐队奏完全曲最后一个音,场内居然鸦雀无声,过了好一阵子,才响起了掌声。演员、指挥鞠躬谢幕,掌声不停;何占豪从乐队中站起来,陈钢从观众席中走上台表示感谢,掌声还是不停;指挥破例地把乐曲的后半部分再重奏了一次,才满足了听众的要求。自此,《梁祝》奏响全国,传遍世界。国人称它是“中国人自己的交响乐”。这部长达26分钟的协奏曲,其唱片的发行量已突破百万大关。
作品赏析
独特主题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作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民间爱情故事,该故事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人物打破封建传统父母之命媒之言的局限,勇敢追求自由爱情的精神。使得该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性,而且在叙事手法上它是一首单乐章协奏曲,并且标有相应的小标题,在开展故事情节以及冲突的技巧方面,借用了中国的传统越剧的表现手法,同时还借鉴了越剧的音腔唱法进行演奏,融合了中国大量的民族器乐的演奏技巧,例如二胡琵琶古筝等。
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的局势下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顺应时代发展,以反对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为切入点,歌颂了男女追求爱情自由的精神。在这首小提琴作品中,以爱情自由为音乐创作的主题思想,以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形式演绎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隽永魅力。
艺术手法
该曲融入越剧音调进行艺术再创作,为了更好地凸显梁祝的爱情色彩,整个协奏曲中特意凸显了清幽婉转的江南风情,而削弱了西方交响乐中的庄重严肃感,尤其是在爱情主题板块中,结合了中国传统的越剧唱腔作为素材,采用民间戏曲音乐与交响乐结合的表现手法,再利用三个部来分别呈现了梁祝的主要三个场景,呈示部叙述草堂结拜,展开部叙述英台抗婚,再现部叙述坟前化蝶,整个剧情发展深入而细腻。
此外,《梁祝》在表现上与西方的交响乐结合起来,同时将越剧曲调添加到旋律中,选择世界三大乐器之一的小提琴作为主要的演奏乐器,首先这样的阵容就能很好地呈现出形式美。在旋律上拥有鲜明的个性以及高潮的技巧,小提琴的独奏有着明显的记忆点,并且对西洋乐器的模仿也是别具一格的,通过西洋弦乐的音色来实现我国琵琶二胡古筝等音色的模仿,体会到艺术不分家这句话的内涵,它不仅仅是音色上的交流,更多的是作品音色美的形成;中西方调式之间的融合让节奏变得更加多样,这样就出现了节奏美;在旋律上,跟随着情趣不断波动,这样就体现出旋律美;高低音之间的相互交替,这就是音区之美;整部作品将一个故事完美演绎出来,乐器的情绪表达刚刚好,体现出情感之美;对于庞大的乐队,可以演奏得如益鸟般轻巧灵动,也可以表现出激昂的情绪,而小提琴的独奏更好地展现出高音区的力量,也能体现出低音区的惋惜,这一力度之美是无法被取代的艺术魅力。
音乐形态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艺术形态主要表现在通过生动而优美的旋律,蕴含丰富的感情,鲜明的人物形象,艺术表现形式变得更加丰富。该曲在选择旋律中融入歌唱式旋律,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抒发出乐曲中的人物情感。因该乐曲充斥着情感的语言,利用生动形象的音乐语言,呈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性格,而不同的音乐色彩直接渲染出壮丽的爱情诗篇,将《梁祝》的爱情故事完美呈现。
此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将戏曲的唱腔和乐器的演奏技法结合起来,突显了这首小提琴音乐的民族化审美风格。在这首音乐作品的演奏中,小提琴运用滑音演奏技巧模仿戏曲唱腔来表现整首乐曲所要呈现的悲壮爱情故事。小提琴的滑音演奏可以缓冲演奏者大跨度的换把演奏,以便于找到音准。同时,运用滑音演奏还能将乐曲中细腻的情感表达出来。此外,小提琴还借鉴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滑音演奏技巧,突出了音乐旋律的民族化色彩。可见,滑音演奏法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重要演奏技巧,进一步增强了乐曲演奏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作品评价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评价:《梁祝》的爱情主题是人类共通的永恒主题,在全世界都能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梁祝》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彰显出独特的民族性。《梁祝》在音乐语言方面充分吸取了中国传统艺术精髓,比如越剧、古筝曲、绍剧、昆曲等,该曲是古典音乐民族化的典范。
《北方音乐》评价:该曲已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最具国际声誉的经典交响乐名曲。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梁祝》的成功在于它选择的是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使用的西方的交响音乐作为表现语言。它是中西音乐文化结合的典范。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音乐文化,将中国的音乐和文化推向了世界。
作品影响
艺术
《梁祝》作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故事之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作品之中包含有丰富的民族音调,也就是在创作中越剧素材的添加。针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一部作品,通过西方交响乐演奏法和中国戏曲之间的结合,如草桥结拜这一主题下就将演绎的《如歌的行板》运用到民族调式D徵调式。《梁祝》本身体现出了民族色彩,通过小提琴大提琴之间对答式的演奏,仿佛让听众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诉说的情景。在第二段,从节奏4/4转化成为2/4,B徵调式,在抗婚这一主题下,又选择F徵调式,节奏再一次回到4/4,小提琴的和声演奏方法因为有了越剧元素的融入,让整体变得更加细腻雅致交响乐本身的音响效果可谓是排山倒海,作者在不破坏彼此音调和声走向的前提下直接将中国的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结合,选择七声调式的不稳定音级——导音,这也会对应改变和声织体,实现中西方调性之间的融合,旋律和谐而优美,情节具有极强的层次性和张力。在节奏方面,中西方音乐都有着自身固有的模式,但是中国的音乐更加自由,这就是乐曲中小提琴散板的运用。通过这一种创新方式,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听众,并且作为十周年的献礼作品,成为中国音乐真正迈出国门的标志,具有非凡的意义,也让世界聆听中国音乐,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播
自《梁祝》首演后奏响中国,传遍世界。中国人称它是“中国人自己的交响乐”。这部长达26分钟的协奏曲,其唱片的发行量已突破百万大关。在2000年香港电台举办的一次民意调查中,《梁祝》与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彼得·柴可夫斯基等古典乐坛上家喻户晓的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一起,被评为“千年最受听众欢迎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可见该曲无疑是民族音乐现代化和外来东西民族化的一次成功尝试,此后作曲者何占豪和陈刚又将《梁祝》改编成古筝版、高胡版、二胡版和钢琴版等多种版本,将《梁祝》之美演绎到了极致。
轶事
《梁祝》在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10周年献礼的时候,顺利通过,声誉鹊起。然而,有人认为,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的作曲家孟波组织《梁祝》创作,表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告到中央,以致周恩来碰到孟波时,劈头一句话就是:“怎么?你在排斥西方的东西!”陈毅一次到上海市视察经济工作,突然打电话给孟波,说要马上到音乐学院看节目,并指出,要全部西洋的。在看完演出之后,陈毅表示满意,在即兴发言中,他严肃地强调:“不能排斥西方优秀的艺术”,接着,他又补充道:“当然也不能没有我们民族自己的东西。”来自国家高层领导的责询,使孟波蒙受难以言喻的委屈。随后,孟波指出,要创造中华民族自己的交响音乐,首先要向优秀的古典作品学习、借鉴。在践踏科学的年代,给科学以最高的尊重,这就是《梁祝》协奏曲的成功之本。
重要改编版本
2019年,俞丽拿廖昌永雷佳、王亚彬、王志飞徐俊金培达、萧丽河等多位名家共同参与创作演出的音乐剧场《真爱·梁祝》在全新落成的上海上音歌剧院首演。该剧目根据《梁祝》的爱情主题,使用音乐剧场(musical theatre)这一连贯的主体和线索,依循音乐的叙事逻辑,将舞剧、话剧、音乐剧以及小提琴协奏曲融为一体。四种形式,对应着四个古今爱情故事:对莫高窟“一见钟情”的樊锦诗与生活中的爱侣彭金章分居十九年,爱侣过世后,她带着爱人的照片回到敦煌小屋;巴金为萧珊放弃了“不婚主义”,两人相濡以沫,萧珊病逝后,他将爱人的骨灰安放在床头;文成公主为了国家利益出塞远嫁,与松赞干布缔结了流芳后世的姻缘;梁山伯与祝英台忠于爱情,至死不渝,化蝶相伴,这份唯美、诗意和坚贞传颂千古。四个爱情故事中流露的生死不渝的爱恋、慷慨一生的选择、家国情怀的加持、时代命运的洪流,使作品在更广阔的时空中展开对真爱的探寻,也使《梁祝》的爱情主题更为完整进而升华。
目录
概述
命名
创作背景
音乐结构
演奏技巧
配器
首演情况
作品赏析
独特主题
艺术手法
音乐形态
作品评价
作品影响
艺术
传播
轶事
重要改编版本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