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导
1995年塞伦·希德主演的电影
《劝导》(英语:Persuasion)是一部1995年的时代剧情片,由罗杰·米歇尔执导,根据简·奥斯汀1817年同名小说改编。主演阿曼达·鲁特塞伦·希德。影片讲述了女主角安妮在八年前因受到他人劝导而拒绝了贵族军官温特沃斯的求婚,八年后,命运让他们再次相遇,两人的心中仍有爱意,但当年的决定成为了他们之间的隔阂。影片于1995年9月27日在美国上映,获得了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五项大奖。
剧情简介
影片中的女主角安妮,早在八年前就和一位年轻的贵族军官温沃斯订婚,但是她却在好友的劝阻下解除婚约,原因是温沃斯家里没有钱,她怕过穷苦生活,这件事在两人心中都留下了不可抹灭的伤痕。八年后,安的家道中落,温沃斯却衣锦荣归,虽然彼此的心中都还有爱,但八年前的事却成了要命的隔阂,加上其他有心人的搅和,使得事情越变越复杂。
影片制作
简·奥斯汀小说改编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突然复兴,发行作品包括《劝导》在内有六部之多,传媒戏称“奥斯汀狂热”。改编作品热卖往往催生同类新作,但此次“奥斯汀狂热”的不同在于许多项目同时铺开,例如《劝导》就是同电视剧《傲慢与偏见》、电影《理智与情感》同期制作。电影学者安德鲁席格森等人认为这纯属巧合,各项目制片人分属不同公司,没有证据表明他们通过任何约定促成如此局面。
英格兰制片人菲奥娜·芬莱多年来一直想把奥斯汀1817年著作《劝导》改编成电影,独立电视网曾于1971年把小说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安·弗班克领衔。芬莱觉得小说情节“非常浪漫”,“大家都能找到共鸣点,失去已久的爱情非常感人”。她对尼克·迪尔在舞台剧领域的建树非常满意,特别是取材威廉·霍加斯的剧作《成功艺术》,请他改编奥斯汀的原著。迪尔起初建议取材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或《傲慢与偏见》,但看过《劝导》后同意改编。在他看来,《劝导》作为奥斯汀最后完成的小说,比其他作品更成熟。
迪尔事后表示,《劝导》表面上只是“灰姑娘模式爱情故事”,但“立足现实、情感真挚”,特别是讲述两人分离与重聚的情节。改编过程困难重重,迪尔两年才写出一稿。忠于原著的叙事结构、主人翁在上半场几乎没有对白,“所以无法像传统核心人物那样推动剧情”都是他创作期间面临的挑战。迪尔还需努力适应奥斯汀的巧妙措辞,“一切人物特征几乎全靠角色本身传达,字里行间的机智与幽默已超出多数人能力所及。把小说翻译成电影语言非常不易,需要精雕细琢。”
罗杰·米歇尔的戏剧和电视剧导演经验丰厚,《劝导》是他首次执导电影长片。米歇尔从小就很喜欢奥斯汀的作品,与其他男同学截然不同:“全班男生只有我特别喜欢奥斯汀”。他觉得《劝导》是作者最动人的小说,也是她最接近自传的作品。米歇尔认为原著是“充满色欲的情色爱情故事”,导演本片时注重体现小说中的对比,如“凯林奇庄园冷冰冰的礼节,上层社会的温暖潮湿感”。英国皇家海军也是本片创作的关注重点,温特沃斯这类军官复员后的确在财富和经历上超人一等。导演希望通过军官复员后“与过去截然不同的语言和行为习惯”来体现文化交融。
选角
“安妮一生致力服务他人,变成老处女也在所不惜。她的人生因忽视心愿‘黯然失色’,竭力避免面对悲伤的负担。”
——阿曼达·鲁特谈论出演人物
主人翁安妮是鲁特出演的第一个院线电影人物,她宣称“英格兰所有女演员”都曾为出演该角色努力。鲁特曾与导演在1993年电视剧《郊区佛爷》合作,她给米歇尔写信取得试镜机会后通过。鲁特很想出演安妮这种“难驾驭”的人物,自称喜欢诠释人物“从压抑到快乐绽放的成长历程”。参与制作的波士顿WGBH电视台本想找更出名的演员扮演主人翁,看过鲁特的试镜表现后改变主意。
鲁特发现原著的叙事风格足以表达主人翁心理,但改编电影对白很少,“大部分时间必须在不开口的情况下传达一段又一段剧情。我根本没考虑技术问题,只管反复阅读(原著),设法传达其中感受。”本片按剧情时间顺序摄制,方便鲁特了解主人翁“心中不快会造成多大差异”,与片尾心境开阔后人也变美对比有多显著。在鲁特看来,安妮远比她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扮演的迈克尔白夫人等人物沉默。饰演弗雷德里克·温特沃斯的爱尔兰男演员塞伦·希德认为奥斯汀“深知男人心理有时多么脆弱”。他特别认可温特沃特工作称职,但一遇到安妮就“不善交际”的描写。诠释拉塞尔夫人的苏珊·弗利特伍德曾与米歇尔在《郊区佛爷》合作,她在摄制收工后不久去世,本片是她的遗作。
化妆与服饰
米歇尔力图避免电影太过雕琢,在化妆和服装上立足现实。米歇尔力求忠于原著,尤其注重避免他对其他19世纪时代剧非常反感的人工雕琢痕迹。他自称“竭力想把电影拍得好像隔壁人家的故事。我想描绘真实的人,而不是梳妆、发型、地毯”。导演认为真实表现人物年龄能增强戏剧感,要求演员不要化妆,也不要总收拾得干干净净。鲁特接受采访时自称“基本没化妆,发型显然很不讨喜,感觉灯光也很刺眼,大家都不好看”。她还在另一次采访时表示,主人翁平淡无奇但还不至痛苦不堪,在生活中找到自我满足的渠道,只是身边总有人喋喋不休,影响人物情绪。鲁特认为,真实反映人物年龄是本片重要卖点。
负责本片服装的亚历山德拉·伯恩着眼令服装“立足现实”,看上去“穿过”。伯恩也曾投身《郊区佛爷》,《劝导》是她首次为电影设计古装。本片经常要与同期摄制的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剧《傲慢与偏见》争夺服饰与道具,剧组后来只能从意大利澳大利亚购买替代品。伯恩因本片获英国电视学院奖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奖。
英国电影协会旗下“银幕在线”网站刊登露易丝·沃森的文章,称本片服装与化妆有助于表现主人翁类似灰姑娘的完整转变过程。起初她为家庭牺牲的价值为人忽视,仿佛错过花期的花朵。松松垮垮的服饰暗示回绝温特沃斯后她是多么憔悴……她重拾信心如花朵般绽放,穿着得体、眼神闪亮,形象变得生机勃勃。”保莱特·理查兹指出,片中沃尔特爵士等“靠不住”的男人都身着华丽服装。现代文化的“真汉子”往往不在乎衣装,所以片中浮华对现代观众而言特别明显。片中温特沃斯经常穿海军制服,与布莱恩·马歇尔在1971年版改编电视剧的着装风格对比显著。制服令温特沃斯从众多男角色中脱颖而出,人物形象既浪漫又孤独。吉娜·麦克唐纳与安德鲁·麦克唐纳看法类似,称赞本片用上层阶级的奢侈时尚对比英国皇家海军道德品质,准确捕捉奥斯汀的讽刺笔触。与原著其他改编作品不同,片中海军人员经常身穿制服,着重体现人物职业。
摄制
拍摄地点:本片基本在巴斯取景,片尾镜头在胜利号战舰拍摄。
《劝导》本是英国广播公司独家制作,预算75万英镑,制片商后提议与美国波士顿WGBH公共电视台合作,双方过往合作项目包括美国选集电视剧《杰作剧场》、电视剧《傲慢与偏见》等文学改编作品。《杰作剧场》执行制片人丽贝卡·伊顿同意与英国广播公司合作,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劝导》 是她眼中奥斯汀最好的作品。剧组预算随之增长。伊顿认为本片堪称电视项目小额投资典范之作,但她事后表示如果本片由两小时电影改为六集迷你剧效果会更好。法国麦勒西姆制片也投身本片制作,换取节目在法国的电视播映权,影片拍摄预算至此升至一百万英镑。《杰作剧场》主要赞助商埃克森美孚也参与本片投资。
电影投资商众多,剧组需听取各方意见。麦勒西姆制片对片中部分内容不满,例如该司认为发生在莱姆的剧情“太无聊”,要求全部剪掉。波士顿WGBH向英国广播公司提供详细笔录,内容后纳入剧本,其中一项调整涉及结局。安妮与温特沃斯最终走到一起的高潮戏拍有两版,主要差异为是否接吻。迪尔的剧本完全忠实原著:安妮与温特沃斯在巴斯街头相聚,两人亲切交谈并牵手。伊顿认为要是等待两小时后两人连个嘴都不亲,观众“会难受、烦闷得要发疯”,“吻能提供情感宣泄”,波士顿WGBH也认为增加吻戏能让更多受众满意。米歇尔同意妥协并拍摄英国美国两版,美国版两人亲吻。本片国际版海报采用美版结局画面,男女主角紧紧拥抱。部分奥斯汀作品爱好者对美版吻戏不满,鲁特对此表示:“经过长时间的悬念,临近结局你已急不可耐地想看到安妮与温特沃斯上校走到一起,急不可耐!电影毕竟是视觉传媒,或许不用看到他们上床,但亲吻应该不过分。”
与20世纪70到80年代的名著改编作品相比,英国广播公司90年代的同类作品预算显著上涨,《劝导》因此受益,剧组得以在莱姆里杰斯、巴斯、东南英格兰乡村实地取景。莱姆、巴斯都是奥斯汀原著涉及的重要地点。迪尔希望片头能在与时代相符的英国皇家海军舰艇取景,但剧组只能借到霍雷肖·纳尔逊的胜利号战舰。船停在旱坞,属朴次茅斯地方博物馆,演职人员需赶在战列舰不向公众开放的短暂时间拍摄。片尾男女主角看向大海的镜头取自1984年历史题材电影《叛舰喋血记》。电影预算不高,片头克罗夫特上将乘舰艇在海上航行的镜头同样取自《叛舰喋血记》。
影片特色
对原材料的更改
虽然《亲爱的》因“显著地保留了原著小说的大部分复杂情节和众多人物”而受到赞誉,学者已经注意到电影与原著之间的显著差异。莎拉·R·莫里森(Sarah R. Morrison)观察到,电影版的安妮表达了该角色在小说中永远不会说的想法。莫里森在影片中引用了安妮对她拜访史密斯夫人的坚决辩护——安妮拜访了一位可怜的老朋友,而不是去参加一位有头衔的亲戚的聚会——作为例子,因为“奥斯汀的叙述者非常清楚地表明,安妮永远不会竟敢就这种绝对平等的条款与她父亲发生争执”。影片中的安妮还做出了小说中未见的行为,例如,当温特沃斯因对自己职业的贬低言论而感到受到侮辱时,她急忙阻止温特沃斯离开音乐会。托妮·莫里森将这些差异归因于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困难,特别是后者缺乏叙述者来传达安妮·勃朗特的内心想法。
这部电影还通过夸大人物的情感和某些场景来扩展奥斯汀微妙的人物塑造。例如,在小说中,在一场早期的聚会上,安妮主动提出像往常一样弹钢琴。这样做的时候,她有点流泪,但也“非常高兴能被雇用”并且“未被注意到”。相反,迪尔的剧本让温特沃斯迅速将座位让给安妮,然后立即与穆斯格罗夫姐妹跳舞,进一步加剧了安妮和其他人之间的对比。根据大卫·莫纳汉的说法,奥斯汀的小说展示了社会变革的“相对激进的愿景”,例如挑战地主绅士旧秩序的专业阶级的崛起。卡梅隆·莫纳汉认为,这一愿景吸引了迪尔和米歇尔,他们使用视觉和动作来强调这一变化。然而,两人将安妮和温特沃斯描绘成“一心一意”面向未来,从而迎合20世纪观众的情感,这与原始材料“显着背离”。
苏·帕里尔 (Sue Parrill)指出,《劝导》的制作预算较大,使剧组能够在外景拍摄大量内容,“使电影制作人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场景来表达象征意义和营造情绪”。例如,天气对于小说中安妮的心态尤为重要。 《劝导》的开场场景确立了其历史背景以及埃利奥特家族所处的财务困境。事实上,对于雷切尔·布朗斯坦来说,通过以水手的描绘来开场,导演面临着对奥斯丁作品的常见抱怨——她没有提及拿破仑战争。海军和埃利奥特派之间的并列确立了他们的分歧,前一组讨论拿破仑·波拿巴的垮台,而后一组讨论超支带来的相对较小的不便。
阶级和性别
“这个故事本质上描述了一个旧秩序逐渐走向衰落,而一个新部落,一个精英政治,脱颖而出。换句话说,它标志着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之间的转折点。”
——编剧尼克·迪尔
在对已出版剧本的介绍中,迪尔表示,他之所以被改编成《劝导》,部分原因是它描绘了一个“转型中的世界”。对他来说,这部小说展示了“一个旧秩序逐渐走向颓废,一个新部落、一个精英政治正在脱颖而出”。在执导时,罗杰·米歇尔觉得故事包含了“后现代家庭的原型”——安妮的母亲去世了,父亲破产了,“旧的社会秩序正在崩溃”。鲁特将安妮描述为“前女权主义时期的女权主义者”和“坚强、独立的性格”,尽管故事的时代背景,现代观众仍能与她产生共鸣。
奥斯汀学者研究了电影与阶级和社会变革的交叉点。卡罗尔·M·多尔 (Carole M. Dole) 指出,在 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奥斯汀作品中,《劝导》是唯一一部“持续引起人们对阶级问题的关注”并“为英国阶级制度的运作提供了引人注目的视觉见证”的作品。 她补充道,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关注仆人的面孔,衡量他们对事件的负面反应来实现这一目标的。理查兹也发现米歇尔“在视觉上更了解”下层阶级,并补充说,影片中黑人仆人的加入暗示了支持阶级和地位优越者的“殖民地财富来源”。安妮·玛丽·舒尔茨写道,这部电影和艾玛·汤普森的《理智与情感》都强调了阶级主题,但方式不同。与《理智与情感》不同的是,《劝导》描绘了一般的阶级划分,而不仅仅是工人阶级如何影响主角——镜头聚焦在仆人和劳动人民的面孔和表情上,将他们人格化。
在米歇尔看来,奥斯汀是一位“原始女权主义者”,“对世界对女性不利的方式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作为证据,米歇尔引用了书中的一个场景,其中安妮讨论了关于女性善变的歌曲和谚语如何都是由男性写的。肖尔茨认为,安妮在影片中作为女性的边缘地位与仆人的地位有关。安妮乘坐载有动物的马车去厄珀克罗斯的旅程传达了阶级和性别之间的相似之处。朱丽安·皮达克补充道,导演“通过将古板社会的古板内部与诱人、开放的大海地平线并置,尖锐地突出了阶级和性别社会约束的主题”。作为一个例子,皮达克讨论了安妮住在巴斯一处封闭式住宅中的情况,她从楼上的窗户向外凝视,寻找下面街道上的温特沃斯。对她来说,温特沃斯和大海代表着自由和可能性。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影片评价
起初的《劝导》并没有引起很多评论。当《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于1995年底在英国上映并取得巨大成功时,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奥斯汀在影评人中的受欢迎程度变得明显,他们的反响使早期的电影摆脱了默默无闻。《劝导》获得了主要影评人的高度好评,影评聚合网站烂番茄的好评率高达 86%。《纽约时报》的卡林·詹姆斯认为这是“评论家的选择”,称赞“演员阵容与奥斯汀温暖而尖锐的风格完全同步”。《波士顿环球报》的杰伊·卡尔(Jay Carr)强调了鲁特的表演,称其为“令人心碎的沉默却光荣的处女作”。
德森·豪在《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文章中表示,“《劝导》有一种美妙、从容的微妙,就好像所有参与制作的人都知道,如果给予时间和耐心,奥斯汀的天才就会显现出来。得益于有保证的表演、严格的要求方向,当然还有富有灵感的写作,它以微妙而辉煌的方式做到了。”评论家肯·塔克在《娱乐周刊》上为这部电影评分为“A−”,称它“甚至应该让那些没有读过小说的人着迷”。塔克总结道,这部电影是“一种充满激情而又精确的喜剧,让我想起为什么奥斯汀仍然是一位如此重要的作家”。十九世纪文学教授苏珊·奥斯特洛夫·韦瑟称这部电影是“奥斯汀世界的忠实游行”,并称赞鲁特是这部电影的“皇冠上的明珠”,因为她扮演了“极其聪明、遗憾而又沮丧的安妮·埃利奥特”具有微妙性和细微差别”。2008年,《独立报》的詹姆斯·兰普顿将其评为史上第四好的奥斯汀改编作品。
获奖记录
票房与发行
《劝导》于 1995 年 4 月 16 日复活节在英国电视频道BBC Two首播。估计有 380 万观众观看了这部作品。BBC 第二台于 12 月 25 日圣诞节再次播出。该节目随后于 1997 年 4 月 6 日在美国电视频道PBS播出。
拍摄接近尾声时,丽贝卡·伊顿注意到好莱坞围绕奥斯汀和古装剧的“嗡嗡声”日益高涨。WGBH 以前从未制作过院线电影,但“决定在大银幕上碰碰运气”。 索尼经典电影公司看到了改编版的剪辑版,并请求允许在美国电影院放映,于 1995 年 9 月 27 日上映。在那里,它被描述为“艺术影院”电影,有小众观众。它在多伦多芝加哥国际电影节上放映。《劝导》在纽约上映首周票房为 56,000 美元,在洛杉矶票房收入为 150,000 美元。美国总票房为 5,269,757 美元。这部电影还于1996年在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进行了有限的影院上映。它在经济上不如几个月后在电影院上映的流行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成功。该影片于1996年11月12日以VHS格式发行;DVD 版本于 2000 年 2 月 1 日推出。
制作公司
上映日期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影片制作
选角
化妆与服饰
摄制
影片特色
对原材料的更改
阶级和性别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影片评价
获奖记录
票房与发行
制作公司
上映日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