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巨匠
夏目漱石高度评价,
周作人先生再三推荐的
日本经典文学作品
成人的作者,儿童的视角,别具一格的审美品格的自传体小说
一本充当
教科书的儿童文学作品,日本儿童真正的精神世界展现,被称为学生的“心灵的粮食”
日本百年长销书籍,中国读者不可错过的经典
编辑推荐
一个人总有许多眷恋,许多怀念,譬如对故乡,对童年。这种眷恋与怀念,往往是真挚的,无暇的,它可以涤荡人的灵魂,使人心变得明净清澈。《银茶匙》这部作品不仅向人们展示了童年绚丽多彩的生活、丰富美好的情感世界,也表现出了诗一样的韵味与情调,给人以温暖,以慰藉,以启示。
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思者深也。”正因为作者
中勘助所见者真,所思者深,书中真情处处流淌,历经数十年后再次出版,依然超越时代的局限,得到阅读者的共鸣。
★文坛巨匠
夏目漱石高度评价,鲁迅先生再三推荐的经典文学作品
文坛巨匠夏目漱石推荐、作为散文在《东京朝日新闻》上连载发表,获得读者持续好评。现代中国学者
周作人曾在《知堂书话》 中对此书推崇备至,并亲自翻译了一段。历经数十年再版不断,超越时代局限,得到阅读者的共鸣,经久不衰。
★成人的作者,儿童的视角,充满深度和美感的文字,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品格
《银茶匙》是作者根据自己少年时代的记忆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成年后的作者,以少儿的视角回忆童年往事,所以能从较高的境界俯视社会人生,又能以澄澈明净的语言来细述孩提时的往事,文字充满散文般的质感,平淡而又奇妙。
本书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明治时代一位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男孩的成长环境,描绘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
东京的自然风景和风俗习惯,这是极其珍贵的资料。百年来日本老百姓用切实的购买行为和阅读行为肯定了这本书。通过它可以窥视日本人真正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日本孩子的精神世界,是一部难能可贵的佳作。
内容简介
日本作家
中勘助的自传体小说。创作于1910年至1913。以19世纪末
明治维新后的东京地区为舞台,描写了主人公从幼年到少年时期的成长过程,笔法细腻,视角独特,感情饱满,也毫不掩饰主人公对
日本对外侵略行为的朴素质疑和厌恶。1950年代至1980年代,大阪滩中学教师桥本武擅做主张,以本书一册代替
教科书讲授初中三年的语文,获得惊人的升学奇迹,并为日本社会各界输送了众多栋梁之才,此事被传为奇谈。
作者简介
中勘助
日本作家,诗人。1885年出生于日本东京。
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毕业。大学时代起就师从文学巨匠
夏目漱石,但性格孤高,一直与日本文坛政治保持距离,不属于任何派别。其处女作兼代表作《银匙》由夏目推荐在
东京朝日新闻上连载发表后,单行本至今再版不断,百年来获读者持续好评,累计销售量数百万册。另有小说《提婆达多》《犬》以及诗集、全集等,均未被完整介绍到中国。1965年去世(去世50年以上)。
黄了湛 译者
1968年
上海市出生。1987年赴日留学,毕业于
京都大学工学部,后曾长期在
日本企业任职。有中译日书籍「2015产业统合のチャイナ・エンジン」出版(原著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15产业整合的中国动力》)。
大家点评
最初认识这作品的价值的是夏目漱石氏。
夏目漱石指出这作品描写小孩的世界得未曾有,又说描写整洁而细致,文字虽非常雕琢却不思议地无伤于真实,文章声调很好,甚致赞美。第二年因了漱石的推荐,这篇小说便在
东京《
朝日新闻》上揭载出来。在当时把这作品那么高的评价的人除漱石外大约没有吧。但是现在想起来,漱石的作品鉴识眼光确实是很透彻的。
我得了这部《银茶匙》,与文泉子的《
如梦记》同样的喜欢,希望把它翻译出来,虽然也知道看惯了油腻的所谓小说的人未必赞赏,不过是想尽我野人献芹的微意而已。译稿完成之后,想查阅一遍,再设法发表,可是搁在寒斋的壁厨里已是两年,一直未曾校阅,这回因为把希腊神话暂时中止,想拿这书来补白,看了几节,先行发表,读者如能在这里看到一点近代日本儿童生活的情景,因而对于本国的儿童生活也感到兴趣,加以思量,总是有益的事,鄙人屡次三番将《银茶匙》拿出来介绍的本愿也可以算是达到了。
——周作人
精彩书摘
一
我书斋中有一个
书柜里装满了杂物,其中一个抽屉里一直放着一个小箱子。那是软木做的,板子与板子的结合处贴了牡丹花模样的画纸,本来可能是装进口碎烟草片的,也不算特别漂亮,就是因为木材的色调素雅、摸上去手感柔和、还因为关上盖子时那饱满的“砰”的一声,所以我至今仍把它当作宝贝。里面放的尽是些安产贝、椿籽等小时候玩的零零碎碎的小东西,其中有一个形状奇特的银制小茶匙,我从来没有忘记过。那个东西有个直径五分左右的盘形头和一条稍稍反弯的柄,因为比较厚实,拿着柄端感觉沉甸甸的。我有时会从小箱子中把它取出,细心擦拭,久久凝视。我最初不经意地发现这个小银匙的时候,还是在很久以前的儿时。
那时家里有一个茶具厨。我踮起脚来,手刚好够得着,可以把厨门打开,将抽屉抽出来,饶有兴趣地体验各种不同的手感和吱吱呀呀的声音。那里面并排有两个带
玳瑁把手的小抽屉,其中一个状态不佳,以小孩的力气很难抽出来,这偏偏增添了我的好奇心。有一天,我费尽力气终于把它硬生生抽了出来,又兴致勃勃地把里面的东西一股脑儿倒翻在榻榻米上,一眼就在风镇、印笼的坠饰之类东西中看到了这把银匙,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我马上拿着它跑到母亲那里,对她说:“这个给我吧。”
母亲正戴着眼镜在茶室做家务。她显得有些意外。“记着好好爱护它,不要弄丢了。”她竟然立刻同意了。我非常高兴,又为失去了一次争执而感到有些落空。早在我们从神田搬家到山手的时候,那个抽屉彻底坏了,拉不开了,所以连母亲也已经遗忘了这把颇有来头的银匙,现在看到了才想起来。于是,母亲一边作针线活一边就讲了它的由来。
二
母亲生我的时候没想到难产,被那个有名的接生婆放弃了,只好去请中医东桂先生。光靠那个东桂先生的煎药,我一点出来的迹象也没有。父亲性子急,暴跳如雷,像要咬人的样子。东桂先生实在为难,就翻开中药书,挑些片段读出来,以证明他的配方没有错,一边等待时机。就这样把我母亲折腾得半死后我终于出生了。此刻几乎走投无路的东桂先生在手指上沾上唾液一边一页一页地翻书,一边从药箱中舀出药。那个样子后来被我
姑母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模仿取笑。我就是由那位爱开玩笑的姑母领大的。
我本来很虚弱,生来又长着严重的瘤子。据我母亲的形容,那像一个个
马尾松,爬满了头上和脸上,于是我们只好继续接受东桂先生的治疗。东桂先生为了不让
肉瘤内攻,每天让我服用乌黑的炼药和乌犀角。那个时候无法用普通的汤匙向婴儿的小嘴里灌药,我姑母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这把茶匙,这才让我含住了药。听到这事,自己虽然完全不记得,但居然也有一丝怀念。
因为我全身都是疙瘩,痒得日夜无法安睡,母亲和
姑母就轮流用装着
赤豆的糠袋在疮痂上轻轻敲打,这样我的小鼻子才一动一动,显得有些舒服。此后直到长大,我一直体质虚弱,神经过敏,三天两头犯头疼。家里人都说那是因为脑袋被糠袋砸坏的,每次都向来客散布这样的说法。因为我让母亲吃了这么多苦才诞生,再加上母亲产后康复不顺,忙不过来,而那时姑母又正好不尴不尬地呆在我家,于是我就由姑母一手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