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
日本作家、文学评论家
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年2月9日-1916年12月9日),出生于牛迂马场下横町(现新宿喜久井町),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近代作家代表人物。
接受了完整的中小学教育后,夏目漱石又于1893年在东京大学英文科毕业。同年7月起,他先后在东京师范学校爱媛县松山市中学和熊本市第五高等学校任教。1900年,夏目漱石去英国留学,留学经历为他后来构建理论专著《文学论》的奠定了基础。1903年回到日本后,在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一高等学校任讲师。1905年,夏目漱石出版了处女作《我是猫》,小说以猫的视角审视、反省人类社会。次年,夏目漱石又发表中篇了讽刺幽默小说《少爷》。期间,《伦敦塔》《琴的空音》《幻影之盾》等短篇小说出版,描绘出脱离现实且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奇异世界。1906年,以青年画家为主人公的俳句式小说《草枕》问世。次年,夏目漱石入职朝日新闻社,发表了长篇小说《》,之后陆续发表了号称前期三部曲的以中青年知识分子恋爱问题为主题的小说《》《其后》《门》。1910年始,夏目漱石创作出被称为后期三部曲的短篇小说《》《心》《春分之后》。夏目漱石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明暗》为未完之作,他于1916年12月9日因病逝世。
在作品中,夏目漱石塑造了很多充满矛盾和追求、充满迷惘又不甘堕落、充满理想又与残酷的现实格格不入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提炼出F+f文学公式,提出了“自我本位”“余裕论”“则天去私”等文学创作及批评思想,以及“真、善、美、庄严”的美学理想。芥川龙之介野上弥生子等多名日本学者都是他的学生。他被称为日本的“国民作家”。1984年,日本发行的1000元面额纸币采用了夏目漱石的头像。夏目漱石的作品已被译介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文、中文、等多种文字的版本。评价夏目漱石是明治文坛上新江户城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学者川端康成说:在夏目漱石以后,我们已经找不到一本值得信赖的文学概论。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867年(庆应义塾大学三年)2月9日,夏目漱石出生于东京牛马场下横町(现东京新宿喜久井町)的“名主”之家。祖上可以追溯到武田信玄。祖父夏目小兵卫直基为下横町等11个町的名主,父亲夏目小兵卫直克沿袭了这个职位。夏目漱石的出生日期为庚申之日,按传统说法,这天出生的人会成为江洋大盗,为了压制命数,他被起名为金之助。母亲夏目千枝并不喜欢这个最小的孩子。夏目漱石出生后不久,江户幕府天皇氏击败,身为名主的夏目小兵卫直克受到牵累,家道中落。不久,夏目漱石被送给一家杂货铺作养子。姐姐看到夏目漱石无人照顾,将其带回家。1869年(明治天皇二年十一月)被送给曾是小兵卫直克书童的盐原昌之助作养子,改姓盐原。两年后随养父迁至浅草区(现台东区)诹访町。
求学生涯
1874年(明治七年),夏目漱石入读浅草寿町户田小学。两年后,他被大哥接回亲生父母家,并转学进牛込市谷柳町的市谷小学。1878年(明治十一年)2月17日,夏目漱石的文章《正成论》刊登在学生自办的传阅杂志上,初步展现了自己的写作天赋。他在文中写道:凡为臣之道,在于不仕二君。心如铁石,以身殉国救君之危急。同年4月,夏目漱石转入锦华小学并于10月毕业。次年3月,免试进入东京立第一中学。1881年(明治天皇十四年)1月,母亲夏目贵志千枝去世。夏目漱石从东京府立第一中学退学,进入三岛中州的二松学舍学习汉学。后来,他在《木屑录》里说,自己少年时对汉学感兴趣,喜爱诵读中国唐宋时期的文章。
1883年(明治大学十六年)7月,夏目漱石转入成立学舍,并开始备考东京大学预科(相当于附中)。1884年(明治十七年)7月,被养父盐原昌之助私自卖掉其名下房产,后被诉讼驱离。同年9月,考进东京大学预科。期间,与日本近代俳句创始人正冈子规相识,两人切磋诗文,书信往来不断,成为终生挚友。入学第二年,他因为阑尾炎而考试落第。他以此为耻,发奋图强,将成绩保持在年级第一直至毕业。在这期间,他还兼职江东义塾教师,赚钱学费。
1888年(明治天皇二十一年),在夏目贵志漱石22岁的时候,他将姓氏由盐原改回夏目。同年7月,他从第一高等中学(东京大学预科在1886年改名为第一高等中学)预科毕业,升入第一高等中学本科。也是在这年,他在自己创作的汉诗中首次使用笔名“漱石”。次年8月,去房总半岛旅行后,夏目漱石写下汉诗游记《木屑录》。1890年,他考入东京大学文学院英文科。次年,将《方丈记》译成英文。1892年(明治二十五年),夏目漱石将户籍转为北海道户主,这样他就可以合法规避兵役。6月,他撰写了哲学论文《老子的哲学》。7月,成为《哲学杂志》编辑,后在该杂志相继发表文章《文坛平等主义代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歌》《英国诗人的天地山川观念》。
日本任教
1893年7月(明治天皇二十六年)7月,夏目漱石毕业于东京大学,又进入研究生院继续学习。同年10月,任东京师范学校英语特约教授。在此期间,他曾去镰仓圆觉寺的分院归源院参禅,尽管未能在佛法有所参悟,但居住寺庙的经历却为他后来创作长篇小说《门》提供了素材。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夏目漱石转赴松山中学任教,并在校刊《保惠会双志》发表《愚见数则》,在这一年,他开始专心研究俳句,在圈内有颇有名声。1896年(明治二十九年),夏目漱石转任熊本第五高等学校教授。同年6月,迎娶夏目镜子为妻,二人的夫妻关系并不融洽,经常分居。1898年至1899年间,夏目漱石在《杜鹃》上先后发表了文章《不言之言》《英国文人与报纸杂志》《小说批评》。
英国留学
从1900年起,日本政府决定派遣高中教师赴英留学,同年10月,夏目漱石作为第一批留学生赶赴英国,学习英语教学法和英国文学。留英期间,见识到日本与西方国家在文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巨大差距,让夏目漱石遭受到强烈的心理冲击,使他对学习文学的意义产生了怀疑。身处异乡的孤独感,更是让他陷入苦闷之中,以致陷人极度的神经衰弱。作为留学生,夏目漱石需要每年向日本文部省递交一份研究报告。他觉得没有什么可以报告的内容,就一直没有写。在日本文部科学省一再催促之下,夏目漱石就寄回一份空白报告。文部省觉得奇怪,从另一位赴英留学的日籍学生了解夏目漱石的近况,得知夏目漱石一连数日躲进黑屋,经常以泪洗面。以讹传讹之下,夏目漱石精神失常的消息就成为了日本新闻。1903年初,他回到了日本。这次留学之旅,夏目漱石的最大收获是构建了理论专著《文学论》的雏形。
大器晚成
1903年(明治天皇三十六年)4月,夏目漱石担任了东京大学文科大学讲师。他讲授的课程有《文学形式论》《织工马南》《文学论》《莎士比亚》,同年,他发表了《自行车日记》。但他在授课时遭遇到了挫折,学生们更喜欢他前任外籍教师小泉八云富有感情色彩的授课方法,并不喜欢夏目漱石偏重理论的教学方式。这让夏目漱石很苦恼,常常考虑辞职问题。后来,他接受了高滨虚子的建议,开始动笔写作。
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1月,《我是猫》开始在《杜鹃》杂志连载。夏目漱石原本只是打算创作一篇“写生文”,因备受好评,他就续写了下去,使得《我是猫》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夏目漱石还连续发表了《伦敦塔》《克莱伊尔博物馆》等7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汇集成为《漾虚集》。作品接连问世且好评不断,让夏目漱石声名鹊起。不少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年纷纷拜访他。夏目漱石很欢迎这些青年的来访,但每天的接待工作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后来,作家铃木三重吉与夏目漱石商定,自1906年11月起,每周四下午三点为共同会面时间,这就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星期四聚会”。内田白间、野上弥生子等小说家,安倍能成和辻哲郎等学者,包括当时还是学生,后来成为著名小说家的芥川龙之介久米正雄等都是“星期四聚会”的座上常客。
1907年(明治三十九年)4月,为了专心文学创作,夏目漱石辞去教职,受聘进入朝日新闻社,成为专属作家。入社之后,夏目漱石发表的第一部作品是长篇小说《虞美人草》,发表后广受好评。这个时期,夏目漱石在《朝日新闻》上陆续连载了以中青年知识分子恋爱问题为主题的小说《三四郎》《其后》《门》,被合称为夏目漱石文学的前期三部曲。其中,《三四郎》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日本自然派作家田山花袋对夏目漱石观点并不认同,他们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论。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9月,夏目漱石应邀前往东北地区朝鲜旅行。回国后,他开始创作《满韩漫游》。
1910年(明治四十三年)6月18日,夏目漱石因胃溃疡住院,出院后去修善寺疗养。8月24日,他突然口吐鲜血,生命垂危。在东京住院一段时间,夏目漱石身体渐渐康复。日本政治风气的严酷转变、身体状态的每况愈下,对妻子的不如意,让夏目漱石对现实生活的愈发失望,他的作品开始显露出低沉悲观的风格。1910年之后,他创作出了短篇小说《行人》《心》《春分之后》,这几部著作被称为夏目漱石后期三部曲。
1911年(明治天皇四十四年)2月,日本文部省决定授予夏目漱石博士称号。因为生病住院,他表示放弃博士称号。2月与4月间,夏目漱石与日本文部科学省交涉多次,最终没有接受博士称号。4月15日,他发表了《博士问题的演变》一文,表示无论外面如何,自己都会忠实自己的想法。1915年(大正四年)6月开始,夏目漱石以自己的童年不幸遭遇和养父对他的纠缠不断为主要内容,创作了自传体性质的长篇小说《路边草》(即《道草》)。1916年(大正五年)5月26日开始,他在《朝日新闻》连载长篇小说《明暗》,这是一部未完之作。
因病去世
胃溃疡住院后,夏目漱石几乎每年都要因病住院。1916年11月22日,夏目漱石再次因溃疡病卧床不起。当日,他写下了自己的最后一首汉诗《无题》,诗中言:眼耳双忘身已失,空中独唱白云吟。在又经历了两次大出血之后,夏目漱石于1916年12月9日离世。法名“文献院古道漱石居士”。12月28日,他的骨灰葬于杂司谷墓地。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批判现实
夏目漱石的作品极具批判主义精神,从多数的视角描写日本明治时代的现状,真实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地揭示现实的矛盾。在《我是猫》中,夏目漱石以夸张手法,塑造了清高、自命不凡的知识分子形象,充满了愤世嫉俗、调侃、讥笑。他化身为教师苦沙弥家的一只“猫”,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描绘,以批判者的视角,以失望和憎恨的口吻对当时日本社会阴暗面、金钱万能等现象进行嘲讽。而在作品《哥儿》中,夏目漱石以第一人称,用讽刺幽默的手法,讽刺了当时的社会:具有单纯和坦率品质的人被嘲笑,而卑劣的人则获得成功。在这样的世道,学校课本应该传授说谎法和骗人策,把教导诚实守信丢在一边。夏目漱石以平实的语言,表现了其批判现实精神。
知识分子形象
夏目漱石的小说大多取材于知识分子,探索他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他们的生活状况,因此,他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知识分予文学的开拓者。明治时代,西方的各种思想文化涌进日本,东西方文明发生了碰撞,日本知识分子在不同的文化价值的冲突中进行反省和选择。夏目漱石将其笔触伸向知识分子的灵魂深处,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个个充满矛盾和追求、充满迷惘又不甘堕落、充满理想又与残酷的现实格格不入的知识分子形象。
夏目漱石所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并不单一,各个时期有很大差异,在美学意义上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在前期作品中,注重刻画的是外在的人物形象,多描绘他们的言行举止乃至喜怒哀乐,有一种轻松嬉戏的性质。如在《哥儿》中,夏目漱石将小说中的人物相互对立的两类,一组是哥儿、数学教师崛田,懦弱的英语教员也算是这组的人;另一组是校长、教务主任、图画教员。故事就在这两组人物的矛盾、冲突中展开并深入。而在夏目漱石中后期的作品中,他致力于探索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特别是后期的创作,更是将犀利的笔触转向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人物的思想与内涵较早期作品的人物要丰富深刻得多。
叙事结构
结构是表现作品内容,显示作品主题的重要的艺术手段。夏目漱石小说中独特的结构艺术技巧,也是其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的独特结构分为“海参式”结构、报章体结构、时空结构等。
“海参式”结构
我是猫》的结构是一种技巧灵活、伸缩自如的结构,夏目漱石本人把这种结构称之为“海参式”结构。特征是写多写少、写长写短都可以任意安排。《我是猫》由11个“片段”组成,该作品没有曲折的故事,没有悬念的情节,只是由一些插话式的细节组成的作品,给人以缺乏整体框架之感,然而其深层结构却是紧密相扣、层层铺垫的。即通篇以猫的见闻和感受为主线,以珍野苦沙弥及周围人物的活动为中心,表达起来灵活、自由,主题并不平行发展却是在不断深入,不断升华。《我是猫》的每一章节都充满活力,主要也是由于运用了“海参式”结构的结果。这种结构的奥秘就在于:通篇都是由生活流堆砌而成,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相当松散,随时可以切断而并不影响作品的完整。
报章体结构
夏目漱石进入报社成为专业作家后,其小说都是采用报纸连载的形式发表的,他往往只在小说中用“一、二、三”或“上、中、下”等连缀小说,保持叙事的连接,结构紧凑、情节性较强,且文字篇幅也比较均匀。继《虞美人草》之后,夏目漱石的所有小说都是以报纸连载的形式发表的,他更多地采用几个短篇连缀起来构成一个长篇故事的结构方法,并且让登场人物讲述故事。这样,故事情节虽独立成篇,但在叙事结构上确实紧密相关,成螺旋式发展趋势,起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时空结构
夏目漱石使用时空结构的作品有《道草》,小说中有许多零散的画面,却似乎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作者打破了小说情节的自然流程。如健三和“既往”的那个人之间的事情;健三对童年痛苦经历的回忆;健三和妻子之间的矛盾;健三同父异母的哥哥、姐姐的事情;姐姐和姐夫之间的事情。夏目漱石使用这样的结构,避免了读者线性的对待故事的发展,使读者在一系列流动变换的事件中去发现、感悟小说中所揭示的超越时空的历史观。
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在小说中的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现了叙事作品的审美个性。夏目漱石小说的叙事视角分为内聚焦式的叙事视角、全知的叙事视角、双重视角。
内聚焦式的叙事视角
在创作小说时,夏目漱石会运用内聚焦式的叙事视角,即以叙述者的意识与感官了解到的事情为界描述故事。在小说《心》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以第一人称“我”担当叙事者,“我”认识先生后去拜访他,观察到先生每个月都去扫墓,但对背后的因由不得其解。小说的第三部分,先生成为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将个人的经历、痛苦和小说之前部分埋下的谜团一一揭露。这种叙事方式的叙述者,因为明确控制了其活动范围与权限,作品的真实感反而大大加强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也能合乎情理地展现出人物真正的想法、真实的内心世界。
全知的叙事视角
夏目漱石在其小说如《三四郎》《道草》《明暗》等作品中,都采用了全知的叙事视角。即叙述者处于故事情节之外,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叙述故事,引导读者和叙述眼光一起去观察、去经历作品内容,以展现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如自传体小说《道草》,正是因为采用了这种叙事视角和方式,既能帮助读者理解小说主人公健三的生活状态、内心世界,也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把握作家本人的成长经历、心路历程等。
双重视角
夏目漱石运用双重视角,既以事件的经历者,又充当叙事者向读者讲述故事。在作品《我是猫》中,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主观性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的客观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发挥到极致,成一种可以自由抒发思想、表达感情的方法。让猫用感官和思想来描述评论身边的事事物物。猫在作品中是一个独立的形象,它既有动物的特性,又被赋予人的感情,具有人的观察力和理解力,不时对于所见所闻发表议论,道出许多作者不便直言或不敢直言的话。对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与黑暗,尽情地加以讽刺和嘲弄,从而加深了对于人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主要思想
文学思想
F+f文学公式
夏目漱石以汉学为基础,又借鉴了西方文艺学,著成一部学术性很强的著作《文学论》。在该书中,夏目漱石创造性提出F+f文学公式,以之探讨文学的基本原理,确定科学的文学批评标准、读者欣赏和作家创作理论,研究文学流派演变规律。夏目漱石认为,凡是文学内容都需要有“F+f”,都可以用“F+f”的形式表现出来。F意味着焦点印象或观念,它是对万事万物的印象、观念,是主观的,可分为感觉的F、人事的F、超自然的F、知识的F和审美的F等,而f是指依附于F的情绪。依据夏目漱石的观察,F和f可以分为3种关系:只有F没有f,比如F是几何概念三角形、四边形等词语,接触到这个词语时,人们只会产生观念,不会有喜怒等情绪;既有F也有f,比如春花、秋月、落叶等词语,人们会产生欢快哀愁等情绪;没有F只有f,这是基于人体机能合成的结果即普通感觉的变化,不受理智活动的支配。比如,某些无来由的恐惧等。这三种情况里,只有F+f同时存在的情况,才可以当做文学创造的内容,F与f是不可分的,f是附着于F的情绪。离开印象、观念等认识的要素,情绪也就无从说起。F是多种多样,也是不断变化的,可分为感觉的F、人事的F、超自然的F、知识的F和审美的F等。
则天去私
文学评论时,夏目漱石创造了一个词语“武则天去私”。但无论中国和日本,自古以来都没这个词。学者何少贤认为,在《后汉书·逸民列传序》里有:“是以尧称武则天,不屈颖阳之高。”“则天”是以天为法之意。而“去私”,可能取自《吕氏春秋》卷一《去私篇》,墨家的独子犯了杀人罪,这个墨家大义灭亲处死了儿子。关于则天去私的含义,《大正六年文章日记》中有过解释,则天是顺应自然,去私,就是要去掉小主观、小技巧。文章应该自然,天真流露。则天去私理念在夏目漱石最后的小说《明暗》中也有着深刻的体现。在《明暗》中“自然”“天然”等词语多次出现,意为去除人为执念、顺应自然,可以说是漱石思想的重要体现。夏目漱石借用登场人物小林之口阐述了他顺应自然的人生观,他说:“与夫人相比,我的确少了很多技巧,但我已打算要顺应天然自然。”小林所说的“天然自然”即“无目的”、一切顺应自然之天的命令,即是“则天去私”。
自我本位
由于风俗、习惯、人情以及国民性格等原因,夏目漱石的想法和英国的批评家发生了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他就提出了以我为主地评论西方作家思路,即“自我本位”。自我本位是相对我“他人本位”而言的,他人本位指的是模仿他人的行为,对于别人做过的事情,听其品评后不假思索地全盘接收。夏目漱石的自我本位,既包含了对自身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思考,又包含了他对西洋复杂扭曲的感情。其同时含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含义。积极方面,它意味着独立、自主、个性、自尊;消极方面,则是狭隘、自利、自闭、脆弱。
道德情绪
在《文学论》中,夏目漱石还阐述了文学、情绪、道德之间的关系。他表示文学内容以情绪为主,文学靠情绪才能成立,而道德也是一种感情,即文学的骨子是情绪。而产生情绪的原因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道德属心理学家里博所说的复杂感情,它也是产生情绪的原因之一。道德是文学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
余裕论
夏目漱石从作品的题材出发,将小说划分为有余裕的小说和无余裕的小说。区别在于是否写了人生的重大事件,没有余裕的小说就是写了人生的重大事件,不涉及人生重大事件的就是有余裕的小说、有低徊趣味的小说。两者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漱石认为世界是广阔的,生活方式是多样和多变的,品茶浇花,抽空作画,雕刻,垂钓、入浴、避暑、看戏和唱谣曲等都是余裕,从这些生活方式中得到的快乐也是余裕,在一旁观察、体会还是余裕。余裕既有描写的价值,也阅读的价值。
美学思想
在世界美学史上,真、善、美是个常识问题。很多理论家认为真、善、美应该统一,比如约翰·济慈就提出:真就是美,美就是真。为了驳斥这个观点,夏目漱石提出:美未必真,真未必美。他批判吸收了真、善、美的理论,又继承了卡修斯·朗基努斯《论崇高》中的“崇高”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词语“雄壮”“壮大”,最后,夏目漱石在著作《文艺的哲学基础》开创性地中提出了真、善、美、庄严四个理想,构建出系统完整的美学概念。
教育理念
在大学教育学论文《中学改良策》里,夏目漱石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他认为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他提出教育应启发受教育者的固有才力,涵养其天赋的德性,使学生具备上等人的资格。他批评了“教育为国家”的国家主义口号,认为“教育为国家”与教育为金钱、为名誉等等一样,都是教育以外的目的,都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他还认为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差异,在引用西方教材时,教师应该说清楚,防止学生受到西方思想的污染,以至“培养出在日本人的身躯上,安着西洋人的头脑的怪物来”。他把不顾自己的血统族裔,盲目崇拜西方的日本人称为怪物。
人物影响
对日本的影响
夏目漱石所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日本经历大变革的时代,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身强国之列,“全盘的西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主要标志,文学领域也受到了新文化的影响,新文学对传统文学甚至是日本人根深蒂固的传统审美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在夏目漱石的作品中,他将日本传统审美与西方现代文明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且把如何保存、怎样保存传统审美作为文学界的一种新思潮根植在人们心中。学者于学英认为,夏目漱石在保存日本传统文学和审美方面有着很大贡献。
2000年下半年,日本朝日新闻社协同日本文学团体共同举办了本“千年(1000年—2000年)文学者”民意评选。由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填写了20569张选票,评选出日本干年文学家50人。夏目漱石得票3516张,位居榜首。日本人将夏目漱石称为国民作家,日本文学史家认为他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作家,将夏目漱石和森鸥外并列为日本近代文学的两位巨匠。日本中小学越南语课程都选用了他的作品作为教材,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读过他的作品。1984年,日本发行了以夏目漱石头像的千元纸币,他是日本第一位登上纸币票面的作家。
对世界的影响
夏目漱石的作品已被译介成英文、法文、德语、意大利文、文、中文、等多种文字的版本。他的文学理论《文学论》,“余裕论”思想,以及作品都为其他作家提供了指引和创作灵感。英国学者埃德温·马克雷兰将夏目漱石的小说《心》翻译成英文出版,美国学者瓦尔德·维尔蒙翻译了《明暗》,英国学者达米安·弗拉纳甘将《伦敦塔》译成英文出版,并评价夏目漱石是可与莎士比亚比肩的世界文豪。鲁迅从夏目漱石那里借来“余裕”这个词,使之成为自己作品的核心词,并把它改造成为表述自己文学观的一个重要概念。周作人表示,鲁迅的《阿Q正传》受到了夏目漱石的影响。著成《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该著作中谈到运用心理学研究文学的代表著作是夏目漱石的《文学论》。同时,周作人也借鉴了夏目漱石的观点,否定了自己在《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中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否定和摒弃的观点,转变为以“治历史的态度”去研究中国文学的变迁。
人物评价
鲁迅评价夏目漱石:夏目漱石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早年所登在俳谐杂志《子规》上的《哥儿》《我是猫》诸篇,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漱石全集》的韩语版译者朴裕河评价夏目漱石:夏目漱石生活在高唱进化论的军国主义的时代,却并没有随波逐流,不为他人的欲望所动,始终保持着富于自由、伦理、道德的个人意识。他的文学不是无聊的过去时代的故事,而是对生活在现代的每个人所面临的状况、苦恼所做的深刻洞察”。
学者川端康成评价夏目漱石:在明治四十年代,根据心理学美学撰写了出色的文学概论的夏目漱石的见识,可以说是出类拔萃的。然而在夏目漱石以后,我们已经找不到一本值得信赖的文学概论。
日本文学评论家生田长江评价夏目漱石:夏目漱石具有批评家的天分,也有批评家的修养。作为作家,他的天分优于坪内逍遥森鸥外,而批评眼光又不次于他们俩人。
日本文学评论家吉田精一评价夏目漱石:在思想的深刻性上,作家和文学家之中无人能及夏目漱石。
学者何乃英评价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作家中,夏目漱石堪称结构作品的能手,不仅主张无技巧、无结构的自然主义作家不能与之媲美,其他作家也很少在结构方面与之比肩。夏目漱石作品的结构巧妙而且富有变化,往往能够令人读来爱不释手,颇有吸引力。
人物关系
学生
其他人物关系
相关轶事
笔名由来
“漱石”的典故出自中国古代散文集《世说新语》,西晋文学家孙楚欲隐居,而把“枕石漱流”误说成“枕流漱石”,别人反问:“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楚回答道:“枕流欲洗耳,漱石欲磨牙也。”1889年,夏目漱石读了正冈子规的汉诗文集《七草集》大受启发,就在卷末用汉文写了评论和九首七绝,落款是“漱石狂批”。同年在房州旅行后,他写的汉诗文集《木屑录》封面上署名“漱石顽夫”。从此,漱石正式成为了他的笔名。学者何少贤认为,笔名漱石反映出夏目漱石对孙楚式人物的羡慕向往,前者著述《旅宿》的主人公就是孙楚式人物的化身,漱石两字包含了他的人生态度。
家有“恶妻”
对于夏目漱石来说,妻子夏目镜子并不是他所理想的美人,文化低,教养差,爱睡懒觉。刚结婚时,夏目漱石经常饿着肚子去上班。在英国留学期间,夏目漱石经常给妻子写信,告诫她要改掉睡懒觉的毛病。但夏目镜子常常不回信,夏目漱石对此很不满。他们的子女多是女孩,生活有些困难,让二人的夫妻关系并不融洽,经常需要分开一段时间。夏目漱石曾两次休妻,并到处讲镜子的坏话,让外人以“恶妻”唤之。1906年,夏目漱石在给铃木三重吉的信里,表示自己对美食、美服、美女之类的理想幻灭,感觉到世界与自己想象的完全相反。
猫的原型
夏目漱石37岁那年,一只黑色豹猫闯进夏目漱石家中,他领养了它。后来,夏目漱石创作《我是猫》,他把这只黑猫当成了故事原型。1908年9月13日,黑猫去世,漱石给好友发送了猫的死亡通知,还为猫立梁启超墓,将它埋在书房后面的樱花树下,小小的墓碑上写有一首和歌“此の下宵”(大意是:也许某夜此下会有闪电)。夏目漱石还在随笔《永日小品》的《猫之墓》一篇中记录了猫死去前后的情形。在死期临近的时候,猫眼神暗淡,眼中似乎有微弱的闪电。
艺术形象
电影形象
电视剧形象
后世纪念
夏目漱石纪念馆
夏目漱石纪念馆坐落于东京“喜久井町”的街道上,原为夏目漱石故居。该纪念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一座两层的小楼,里面地上一层是夏目漱石的生平图片展览,还放映一些关于作家的影像资料;地下一层是一个与他有关的图书馆,陈列的是他的作品集和关于他的研究论著。纪念馆的另一部分则是夏目漱石的故居庭院,内里有一个书房,故居入口有一座夏目漱石的半身石像。夏目漱石的书房是一座典型的主要以木头为材料建成的日式木屋,古趣盎然,门旁有个牌匾,曰:道草庵。院落内有一座“猫冢”,也就是夏目漱石的成名作《我是猫》中的原型猫的坟墓。
纪念活动
漱石与鲁迅百年对话
2017年10月21日,由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研究科、中国鲁迅文化基金会、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朝日新闻社协办的“漱石与鲁迅百年对话”国际论坛在日本东京大学举行。会议主要由“演讲·研讨”和“孙辈所论漱石与鲁迅”两大环节构成。
《联合文学》特刊
2016年5月,《联合文学》发布了以纪念夏目漱石逝世一百年为题的特刊,聚焦于与夏目漱石有关的文学地景。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求学生涯
日本任教
英国留学
大器晚成
因病去世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批判现实
知识分子形象
叙事结构
“海参式”结构
报章体结构
时空结构
叙事视角
内聚焦式的叙事视角
全知的叙事视角
双重视角
主要思想
文学思想
F+f文学公式
则天去私
自我本位
道德情绪
余裕论
美学思想
教育理念
人物影响
对日本的影响
对世界的影响
人物评价
人物关系
学生
其他人物关系
相关轶事
笔名由来
家有“恶妻”
猫的原型
艺术形象
电影形象
电视剧形象
后世纪念
夏目漱石纪念馆
纪念活动
漱石与鲁迅百年对话
《联合文学》特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