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汤寨原名小金庄,商代时,是北部边界的军事要寨。金汤寨历史悠久,经济文化繁荣,民风民俗极具特色。在金汤寨南侧有一个歇马店村,古驿道穿村而过,相传因
刘秀在此歇马而得名。
金汤寨位于
方城县城东10公里古庄店乡境内,古驿道北侧,处于脱脚河与高庄河汇集而成的“月牙形”突兀地带上,三面环水,一面系陆地,长450米,宽400米,总面积1 8万平方米,寨内五个村民组约780人。金汤寨历史悠久,是原始社会
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仰韶中晚期的红陶高领罐形钵,圆柱状略呈方形和鸭嘴形的夹沙红陶鼎及陶杯;屈家岭时期的鼎口、鼎足;龙山时期的鼎足、擂钵、蛋壳形黑陶杯、镂、孔高足豆柄,红陶、口沿、底残片,带孔蚌刀;以及各时期的骨是、陶环、陶拍子、磨制带孔石刀、石斧、石凿、石铲等,据考证,系仰韶、屈家岭、龙山三期
文化遗址。
金汤寨原名小金庄,商代时,是北部边界的军事要寨。驻守大将名叫金汤,因城防坚固,易守难攻,因而长期安定,经济繁荣。商王为表其功,依据原名“金”字和三面环水之势命名为“金汤寨”,并赞扬说:“大商边防均固若金汤大将所守村寨,将万世无忧。”后经逐步演变,“固若金汤”就用来形容城防坚固,牢不可破,成语“固若金汤”典故传说即源于此。
据碑文记载:为防匪患,柏营村秀才刘业俊,号召附近53个村庄集资捐劳重新筑寨。并仿造当年金汤寨,面积18万平方米,呈南北长方形,墙高7米,顶宽5米,四周每隔2米留有一雉垛,设嘹望台5个,墙外围有2米高的拦坝墙,东西各一大门,仍在西大门刻有
北宋时的对联和横批,东南角一小门,工程于
同治元年竣工。
现存的寨墙依地形沿陡峭河岸筑起,雄伟坚固。在西寨门上刻有对联一幅,上联为“金城永固直同汉寨三千”,下联为“汤池环绕不亚秦关百二”,横批为“固若金汤“。现金汤寨村古城墙、
护城河、“金汤寨”石刻匾额等遗址尚存。后经多次战乱,寨墙多处受损,至今有墙基、寨壕、“金汤寨”石刻,保存有寨内
清代兴建的闫家大院,北宋时期的
关帝庙。
《
宋史》记载:“
范致虚,福建州建阳人,在其知
邓州市时,其父随其流寓
方城县,赠太子、
太师,殒后葬于金汤寨。”在寨西300米,已发现有
北宋尚书
兵部侍郎范致虚母亲强氏墓,1958年1月,
河南省文物队在此墓清出遗物150余件,现存
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县文化馆。寨内还有北宋尚书兵部侍郎兼侍讲同修国史范致虚之父范通直及其弟南安军判官范致祥(仲和)之墓,县文化馆、地区文物部门分别于1972年2月和1986年4月对此墓进行了清理,出土文物现存方城县文化馆和
河南博物院,其碑文如下:
范通直墓砖碑文:一、有宋绍圣甲戌为
建安郡高平范府君之墓,尚千万年其永固。注:1、宋:指
北宋;2、
绍圣甲戌:指哲宋皇帝时,即1094年;3、范府君:指范通直。二、人孰无亲,亦既念子。衰我人斯,负土封此。毋伐我宫,毋斧我松。我筑孔艰,我植孔勤。勒铭于,以告后人。宋建安范府君之墓,绍圣改元,男,致君,致明,致虚,致祥,致厚,泣血铭。
范仲和墓墓石碑文:一、有宋范氏长兄,
编修国朝会要,所捡阅文字,致君。次兄
殿中侍御史致明。朝尚书
兵部侍郎兼侍讲国修国史致虚季弟。同学
进士致原。同葬殁故南安军判官致祥,于先府君通直墓之东北隅。原之痛,风树缠悲,呜呼衰哉。崇守二年七月卜地,次年四月六日掩。注:
崇宁二年,指1103年。
金汤寨历史悠久,经济文化繁荣,民风民俗极具特色。寨内居民能歌善舞,上至八十老翁,下至十岁小孩,都有文化表演特长,尤以舞狮、旱船、
腰鼓、秧歌等杂技项目最为擅长。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金汤寨都要举办舞狮等文化活动,参与人员达200余人,寨内居民家家有人会,户户都参与。2006年12月,为保护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省文化厅命名金汤寨村为“
河南省特色文化村”,2007年举办金汤寨第一届特色文化
中国艺术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
金汤寨村民能歌善舞的特点以及舞狮的传统都极具西域特色,这些历史遗存与
张骞和丝绸之路源头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可以肯定地说,金汤寨是古缯关内的重要军事和文化中心,是古代重要的南北交通要道。在金汤寨南侧有一个歇马店村,古驿道穿村而过,相传因
刘秀在此歇马而得名。莽军千里追杀刘秀,当时天气炎热,刘秀驱马至此,人困马乏,见这里是一大土岗,岗上有泉水,可居高望远,是驻军的好地方,便驻扎安宿。刘秀解甲睡下,蚊子便嗡嗡地围了上来,一会儿身上便叮得燥痒难熬,不得安寝。刘秀自言自语说:“要是这里没有蚊子多好哇!”话刚落音,这里的蚊子象听话似的都飞走了,从此这个地方再也没有蚊子了。这座岗后来成了一个村庄,由于在官道上,所以就叫歇马店,现在歇马店村西南2公里有一土岗,当地群众称作“晾甲岗”,因
刘秀晾晒甲而得名。
与歇马店和金汤寨呈三角形、紧临古驿道有一古屯村,和歇马店原是一个行政村。歇马店村西北角现有一座
小庙,房舍三间,内有青石佛像一尊,石像高约1.3米。但是,远近群众都将此庙称作“大庙”,村里老人讲:此庙甚古,原来庙宇占地十余亩,庙产庞大,故称大庙。民国时仍存有正月十九日庙会,香火旺盛。相传
黄巢起义兵败后在大庙出家,死后葬于古屯村南半里。古屯村南确有一土岗,当地群众称为“
黄巢坟”,相传即为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坟墓。岗上近两米高的石人以及石猪、
岩羊等古物尚存,墓内曾流出高约70CM的石人,形态各异、雕刻精美。1956年文物部门曾在这里发掘,出土大量文物,现存于省、市、县文物管理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