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𬶋(学名:Squalidus argentatus)是
鲤科、
银鮈属的小型鱼类,也称壳壳、亮幌子、油鱼仔、白头明鱼。该物种分布于中国的
元江、
长江、
富春江、
珠江及
黄河等地区,以及
俄罗斯。银𬶋身体细长,背面两侧有黑色斑点,侧面有浅灰色和黑色的斑块,背鳍软条10枚,臀鳍软条9枚,体长可达9.8公分。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长江。
背鳍Ⅲ-7;臀鳍Ⅲ-6;
胸鳍Ⅰ-14~16;腹鳍Ⅰ-7~8。侧线鳞39~42;背鳍前鳞10~12;围尾柄鳞12。第一鳃弓外侧鳃耙5~10。下咽齿2行,3.5~5.3。脊椎骨4+33~36。
体长为体高的4.1~5.4倍,为头长的4.0~4.5倍,为尾柄长的5.5~6.3倍,为尾柄高的10.8~12.0倍。头长为吻长的2.9~3.5倍,为眼径的2.9~3.5倍,为眼间距的3.3~4.5倍,为尾柄长的1.3~1.5倍,为尾柄高的2.5~3.2倍。
体细长,前段近圆筒形,背部在背鳍基之前稍隆起,腹部圆,尾柄部稍侧扁。头长,近锥形,一般其长常大于体高。吻稍尖。口亚下位,微呈马蹄形。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无角质边缘。唇薄,光滑,下唇较狭窄。唇后沟中断。须1对,位口角,较长,与眼径相等,或略超过,末端后伸达眼正中的垂直下方或更后。眼大,常与吻长相等。体被
圆鳞,中等大小,胸、腹部具鳞。侧线完全,几平直。
背鳍无硬刺,起点距吻端较至尾鳍基部为近,约与背鳍基部后端至尾鳍基的距离相等。
胸鳍末端较尖,向后伸不及腹鳍起点。腹鳍短,末端靠近或达肛门。肛门位近臀鳍,约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的后1/3处。臀鳍短,其起点位于腹鳍基与
尾鳍基的中点。尾鳍分叉,上下叶末端稍尖,等长。下咽齿主行侧扁,末端钩曲;外行齿细小。鳃耙较短,不发达。肠管短,多数不及体长,为体长的0.8~0.95倍,少数为1.0~1.1倍。鳔大,2室,前室卵圆,后室长圆,末端微尖,后室长约为前室的2倍。腹膜灰白色。
背部银灰,体侧及腹面银白。体侧正中轴自头后至尾鳍基部有银灰色的条纹,保存在
甲醛水溶液液中此纹变黑。背、尾鳍均带灰色,其他各鳍灰白。
分布于中国、
俄罗斯。在中国分布极广,除西北少数地区外,几遍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在中国
长江5月中旬至8月上句为繁殖季节。成熟亲鱼体长65~16毫米,重3.4~67.66克,多数为2~3龄。绝对怀卵量1732~32284粒,相对怀卵量为22147粒/克。为一次性产卵类型。成熟卵卵径为0.7~1.2毫米。卵微黏性,属漂流性卵。产卵期水温为17.5~27.0℃。产卵场
一般分布在平均流速大于0.6米/秒、水流急缓交错、流态紊乱、沙量较大、有沙洲或
小岛的江段。
在中国长江河口地区另有2种近似种,即亮银鮈(Squalidus nitens)和点纹银鮈(Squalidus wolterstor)。该种与这2种近似种的区别在于侧线鳞较多,为39~42枚,后者仅为33~36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