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达邦,又名陈大榜,1900年生于湖南长沙,革命烈士赵一曼的丈夫,任弼时夫人
陈琮英之兄,毕业于
黄埔军校第六期。
陈达邦在湖南党组织的帮助下,于1926年考进黄埔军校,成为第六期学员,并于1927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政变后,经党组织决定,陈达邦被派往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
国际劳动节期间与赵一曼结为伉俪。1929年,陈达邦任
莫斯科外国出版社中国印刷部主任。1935年,陈达邦被调去巴黎主持《
救国时报》的印刷业务。1938年2月,共产国际中国部决定将《救国时报》迁往美国印刷出版,陈达邦继续留在
巴黎,等待接受新的任务。随后因美国出版报纸的计划一直没有消息,陈达邦只好靠自己的手艺,以经营印刷业务谋生。1942年陈达邦从巴黎动身回国。回国后他与
陈岳云在湖南长沙开办纸印公司,北伐战争开始后,纸印公司迁到武汉。陈氏两兄弟声名远播,被誉为“印刷大王”。1950年,陈达邦被调入
中国人民银行。1952年4月初,陈达邦作为秘密使者被派往苏联印刷人民币,与苏方接洽具体印币技术问题。1952年,具有魏、隶书法功底的陈达邦,亲笔题写了新版人民币上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在内的所有需要更换的汉字书法字体。1953年到1957年期间,他还秘密参加了印钞数量的清点和装箱运输等工作。“文革”期间,许多干部被打成“苏修特务”,遭到残酷批斗,陈达邦亦未幸免,他于1966年被迫害致死。1979年3月1日,“四人帮”被粉碎以后,国务院为陈达邦平反昭雪,并在
八宝山革命公墓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
陈达邦精通俄、法、英三门语言,并能在实际中熟练运用。在苏联留学时,他常为同学们担任翻译,因此得到“陈院士”的昵称。此外,他还是中山大学知名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成员之一。他曾亲笔题写了1953年版人民币上“
中国人民银行”等汉字。
人物生平
投身革命
陈达邦于1900年出身于湖南
长沙县的一家书香门第,在陈氏大家族中,排行老八。陈家与任弼时一家是姑表亲,陈达邦小时候曾和任弼时一起在
长沙市求学。陈达邦有一个妹妹,名叫
陈琮英,是长沙一家纺织厂的女工,由双方父母包办,与任弼时定下儿女婚姻。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创办
黄埔军校,培养革命政治军事人才。
五卅运动后,大革命运动掀起高潮,任弼时和陈琮英都认为,这是动员陈达邦参加革命的好机会。于是,他们二人联名写信到长沙县老家,动员陈达邦报考黄埔军校。在妹夫任弼时的引导下,根据其指引的途径,在
湖南省党组织的帮助下,陈达邦于1926年初考入黄埔军校,成为第六期学员。在此之前考入黄埔军校的时
长沙县(含今
望城区)籍青年,先后有
陈启科、刘畴西、李默庵、
黄杰、袁守谦、袁仲贤、
王劲修、何时达、谢鑫(谢白浪)、许光达等。1927年,陈达邦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政变后,经党组织决定,陈达邦被派往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出国留学
1927年七一五事件后,宁汉公开合流,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中共中央为保存革命力量和培养干部,选派了一批革命意志坚定的青年,赴苏联中山大学学习,陈达邦也在选派人员之列。他们一起出发的共有几十人,10人分成一组,陈达邦被指定为组长。当时在他这个组里,有一位姑娘,四川宜宾人,名叫李淑宁。李淑宁本名李坤泰,是个大家闺秀。她在军校里学得一身武艺,身体也算强健。但是,在前往
莫斯科途中,初次乘坐海轮的她
晕动病了,呕吐得一塌糊涂,幸亏组长陈达邦的照顾,得以顺利到达。她对他产生了感激之情。进入中山大学之后,李淑宁的中文名字改为李一超,俄文名字叫科斯玛秋娃。并在陈达邦的帮助下,提高了
俄语水平。1928年9月,因
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分道扬之故,
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者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
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共产主义大学(简称“劳大”)。陈达邦不仅在学术上表现出色,还因其政治成熟度而避免了
中山大学的派性纷争。两人长期相处后,于1928年结为夫妻。李一超怀孕后回国,从事党的秘密工作。而陈达邦则留在
苏联,负责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印刷业务。李一超怀孕后,经组织安排,离苏回国。1929年1月,赵一曼和陈达邦的孩子在动乱中降生,取名“宁儿”。可那时的中国,革命形势胶着、斗争残酷,丝毫没有给这对母子安宁的时光。妻子回国后,陈达邦继续在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中山大学解散,陈达邦继续留在苏联,任
莫斯科外国出版社中国印刷部主任,专门负责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印刷业务,同苏联印刷界有着广泛交往,也为他以后到苏联印钞票埋下了伏笔。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李一超改名为赵一曼,前往
东北地区参加抗日斗争。这段经历不仅见证了他们的坚定信仰,也展现了他们在革命道路上的坚定步伐。
前往巴黎
1935年,陈达邦在法国巴黎担任《救国时报》印刷部主任兼印刷厂厂长,他精通印刷业务和
法语,与巴黎印刷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确保了报纸的高质量印刷。陈达邦为每一期、每篇文稿付出了大量心血,他亲手排印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预示了国内抗战形势的重大变化。1936年春,赵一曼在与日军作战中负伤
昏迷被俘,在日军监狱中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同年6月2日壮烈牺牲,但此时的陈达邦并不知道自己妻子牺牲的消息。电影《
赵一曼》,就是她英勇斗争事迹的再现;她牺牲前留给儿子宁儿的一纸气势激昂、掷地有声的遗书,至今仍保存在
东北地区革命烈士纪念馆内。1938年,为扩大抗日宣传,《救国时报》计划迁往美国印刷出版,陈达邦留在
巴黎等待新任务。四年后,由于出版计划无法实现且中共代表团成员陆续撤离,陈达邦于1942年从巴黎返回中国。
回国置业
陈达邦精通多国语言,在
苏联学习时期常为同学担任翻译。回国后正值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最艰苦时期,他辗转来到重庆与五哥、五嫂和宁儿重逢。由于他们不以牟利为主而把支持抗日战争放在第一位,采用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客户迅速增长业务量不断扩大,因此名声远播被业内誉为“印刷之王”。
对亡妻的思念
陈达邦多年后才知道妻子李一超即抗日英雄赵一曼。电影《
赵一曼》上映后,赵一曼的事迹广为传播。周恩来收到关于李一超下落的信,但不知道她的具体情况。直到1955年,
陈琮英收到李坤杰的信,确认赵一曼即李一超,两家才重新联系。原来,中央工作的四川人何成湘认出赵一曼是他1931年领导过的同志,后与李坤杰相见并确认身份。1956年,《工人日报》记者找到赵一曼的亲友,进一步确认身份。1957年,陈达邦回国得知此事,为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为
赵一曼纪念馆写下深情回忆。
赴苏印钞秘使
1950年10月27日,任弼时因过度劳累导致脑溢血,不幸在北京离世。得知此消息的陈达邦,作为任弼时的亲属,立刻赶往北京进行悼念。在此期间,他偶遇了在巴黎共事过的老领导吴老,还重逢了曾在重庆南方局共事的董老。董老,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奠基人,曾致力于提升人民币的印刷品质。两位领导都对陈达邦的印刷技术给予高度评价,并联名推荐他给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正值货币改革筹备之际,南汉宸看中了陈达邦的才华。1950年11月,陈达邦调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印刷局任综合科科长,具体负责人民币的印刷工作。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筹备货币改革,因受各种条件制约,中国的印钞技术还跟不上要求,加上美、蒋常以伪钞输入捣乱,提高人民币的印刷质量,特别是防伪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但国内却一时难以解决。为此,毛泽东、周恩来在率代表团访苏时,提出了请苏联代印人民币的要求,得到了苏方的充许。于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增设国外业务局印刷处,陈达邦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国外业务局专门委员(全权代表),秘密前往苏联,商谈印钞事务。相关协议签定后,他又长驻苏联,负责监印相关工作。1955年3月1日,在苏联印制的新版人民币三元、五元和国内印制的二元、一元及角、分币共10种开始发行流通,陈达邦对此居功至伟。他亲笔题写了新版人民币上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在内的所需要更换的汉字书法字体,并一直沿用到第二、三、四套人民币,至今仍清晰可见。1957年回国后的陈达邦晋升为国外业务局印刷处处长,并以全权代表的身份秘密前往苏联处理印钞事务。1955年3月1日,新版人民币中的三元、五元及国内印制的二元、一元以及角、分币等10种面额开始流通。陈达邦亲自书写了新版人民币上所有需要替换的汉字书法字体,这些字体一直沿用至第三、四、五套人民币,至今仍然清晰可见。1958年,陈达邦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
含冤辞世
请
苏联代为印刷人民币,原意在于提升印刷质量和防伪效果,这本是件好事。然而,随着中苏关系的紧张,苏联利用掌握的人民币版样擅自印发钞票,给中国金融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为此,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通告,决定收回1953年版的三元、五元和十元纸币。这一决策在1964年4月15日开始实施,一个月后这些纸币停止流通。与此同时,国内反修反修的政治运动愈演愈烈,特别是在“文革”时期达到了顶峰。许多与苏联有关联的干部被扣上了“苏修特务”的帽子,遭受了残酷的批斗,陈达邦也未能幸免。他被指控的“罪行”主要有两条:一是作为“二十八个半”成员,长期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因此被打成了王明的“死党”;二是与“苏修”勾结,篡改人民币上的题字,涉嫌“投敌叛国”。在这一时期,印制人民币的机密已不再是秘密,许多参与批斗陈达邦的人都知道这一点。
平反昭雪
1966年,陈达邦在迫害中不幸去世。临终前,他向自己的孩子坦白了自己的清白,并告诉他们人民币改版题字是经过领导批准的。他的孩子宁儿怀揣着为父伸冤的告状信独闯中南海,结果却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最终选择了自缢。1979年3月1日,国务院为陈达邦平反昭雪,并在
八宝山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历史不会忘记这位在异国他乡工作近20年,为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共产党人,更不会忘记他那长眠在白山黑水的爱妻,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李一超)。
个人生活
感情生活
1927年陈达邦作为赴苏留学的领队,负责照顾赴苏留学的李一超等人。在船上,李一超因
晕动病而病重,陈达邦悉心照顾她,使她逐渐适应并恢复。两人因此产生了情感,但并未表达对相互的爱意。随后他们抵达
莫斯科进入中山大学,陈达邦和李一超两人长期相处后成为情侣关系,并于1928年结为夫妻。
赵一曼曾用名李一超,在莫斯科求学时与陈达邦相知相爱。婚后不久,她先行回国。在
东北抗日联军工作期间,她改名换姓,为保护陈达邦还坚称丈夫已死。1950年,电影《
赵一曼》让她的英勇事迹广为人知。1953年,周恩来收到一封寻找曾在上海中央机关工作的李一超的信,但周恩来和妇联主席蔡畅都不知她的下落。直到1955年,
陈琮英得知李一超就是赵一曼,两家人才重新取得联系。原来,电影公映后,曾在满洲省委组织部工作的何成湘认出赵一曼,并告知她的真实身份是四川宜宾人李一超。1956年,《
工人日报》记者也证实了这一点。1957年,陈达邦从
苏联回国才得知,苦寻多年的妻子就是这位国人皆知的抗日女英雄,他为赵一曼写下了深情的回忆文字,至今仍在纪念馆中展示。
家庭关系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陈达邦为人稳健,政治上比较成熟。李一超因为有他的帮助,两人都没有卷入中山大学的派性漩涡。(
环球网评)
陈达邦是有名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的丈夫,知之者多多。而陈达邦是
中国人民银行第一套人民币券面汉字题写者,却是知者寥寥。(人民政协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