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石
古时广州珠江中的白垩纪礁石
海珠石是一块巨大的白垩纪红色砂砾构成的大礁石,其位置在今沿江西路永安堂至爱群大厦一带,长130多米,宽50多米,因长期江水冲刷而浑圆如珠,水光波映,闪闪发亮,故得名。海珠石与浮丘石海印石并称为羊城三石,是历代游览胜地。2023年1月,海珠石入选《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
海珠石,又叫海珠岛,以镇城之石出名。“神人驱石立,涌出水晶”(明·伦以语)。明代梁储《海珠石》诗云:“是谁驱石到江心,天为羊城镇古会。”说这是广州市的镇城之石。岛上有慈度寺(又叫海珠慈度寺,建于南汉)、文溪祠、海珠炮台,民国初年辟为海珠公园,为历史上着名的旅游圣地,龙舟竞渡之地。
传说海珠石为异域商人遗珠所化,所以又叫走珠石。清人郑惠南有《海珠石》诗云:“贾胡手持摩尼珠,失手飞珠入东海。宝物通灵莫能秘,陆离夜夜吐光彩。卷白浮出明珠园,珠女贾珠不敢采。
介绍
秀丽的珠江,以及它那充满珠光宝气的雅号,曾经引起人们许多美好的遐想。传说南越国的开国皇帝赵佗有颗镇国之宝——阳燧宝珠,死了以后也成了陪葬品。到了汉代,有个叫崔的书生,有一次救了仙女玉京子(另一说法是鲍姑)。为了表示感谢,玉京子在征求了赵佗的同意后,带了崔祎到了赵佗的墓穴里参观,最后把那颗宝珠送给了崔祎。
唐朝,有个波斯商人,访知广州市有颗镇国之宝――阳燧宝珠,和自己丢失的那颗摩尼珠很相似。便愿以10万重金购买,几经交涉,终于得手。在运往异国的途中,商人欣喜万分,取出珠宝放在掌心端详,只见它光芒四射,璀璨夺目,更加爱不释手。谁知突然狂风骤起,白浪翻腾,一道白光从他掌心跃起,又潜入江中,化作一颗巨石,这就是有名的海珠石。那条江流,因此得名为珠江
端平二年(1235年),叛军围攻广州城,李昴英只身城劝说叛军解围。后人感于他的恩德,在寺旁建祠纪念他。岛上古寺幽深,江流拍岸,榕荫青葱,并有两棵苍劲古老的木棉;花开时节,红棉似火,江水碧绿,别有一番情趣。清代羊城八景之一的海珠秋月,就在这里。1931年,广州市修建珠江堤坎,把海珠岛与北岸连成一片。解放后又辟为海珠花园,供人游览。近年改建的一座园林式茶楼,亦是一方乐园。在它附近,还有海珠广场,海珠咱,海珠桥,迎珠街,连珠街,皆与这些传说有关。
历史
宋朝时海珠石仍居江中,后因泥沙冲积,与珠江北岸陆地相连,为历代的游览胜地。宋代时石上建有慈度寺,称“海珠晴澜”(以海珠石一带的珠江河段),为宋代羊城八景之一。清代同治时曾在此建炮台。
1905年,广州市始设水警。清政府在珠江水上设水巡总局,直属於广东水师提督衙门。中华民国成立後的1912年,隶属广东省城警察厅的水巡总局改称警察第十二区署及第一、二、三、四、五分署。警察第十二区署也设於海珠岛。民国六年(1917年)十月,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安国军政府海军舰队,在海珠岛设立海军办事处。
1928年建成海珠公园。公园原来通过浮桥与陆地的长堤大马路相连。由东至西的建筑或景点有程璧光像、铜壶滴漏、牌坊、李忠简公读书处、玻璃屋(南)、音乐亭、喷水池等。
1931年扩筑新堤(俗称新填地、今沿江西路)时,海珠区石沉埋地下,成为新堤的一段,现在的新堤一横路、二横路(以东)就是原来海珠公园的所在地。原来的程璧光像被移至永安堂(现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东面前安放,在填海前,海珠公园的东端是胡文虎的永安码头。在新建马路後,海珠公园并未被完全清拆。
新中国成立后,永安堂被充公,成为广东省总工会所在地。永安堂前的程璧光像遂被毁,换成今日见到的工人雕像;在1950至60年代,公园剩下的亭台楼阁建成了海珠花园餐厅,成为该餐厅的园林景观。
1990年代初,时任广州市市长的黎子流号令大拆广州富力足球俱乐部以兴建广州地铁。在这股风气下,当局又对原海珠公园的建筑进行清拆,但此後又无力开发一直丢空,曾有一面围墙将这些残垣断壁封闭多年。
2000年,在长堤下水道改造工程中,意外发现深埋地下近七十载的海珠石。市政府曾规划将显露部分(30至60米)保护起来,在海珠石的遗址上面用透明钢化玻璃铺砌观光道,重现海珠石风采。不过该计划後来并没有实现,海珠公园已被发展商兴建高层的住宅楼盤爱群荟景湾,海珠石的部分就是被大厦压在底下,剩馀部分的则被继续掩埋在沿江西路上。
参考资料
海珠石的前世今生.凤凰网文化.2023-12-27
目录
概述
介绍
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