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担任比利时根特大学中文系主任,精通中文、英文、
日语、希腊文和拉丁文等多种语言,对中国的文化、历史、哲学、宗教,尤其是
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的佛教艺术做出了深入研究。他曾经在中国、美国、
加拿大、
日本和
印度等国做过上百个有关汉学和佛学的学术报告,并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和许多学术文章。
魏查理教授对
中原地区的文化、历史、哲学、宗教都有深入研究,硕果累累,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和论文。作为二十世纪在欧洲较早开展汉语和汉学研究的专家,魏查理教授对欧美汉学界至今未能区分开汉学与中国学深表忧虑。在他看来,汉学与中国学不同,汉学是对文化、文明、
文言文的研究,是一种学问。汉学家不一定会说汉语,有可能仅仅是对文化感兴趣。中国学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那个时代需要很多人掌握外语,并进一步了解
亚洲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于是开始出现中国学。
中原地区学很实用,他们的目的是发出声音,了解社会,却并不一定会学习文化,学习诸如中国的“四书”、“五经”、“十三经”之类的典籍。因此,研究中国,首先应区分是以什么方式研究中国,并据此将汉学与中国学分开。
魏查理教授还阐释了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他指出,“文化”与“文明”不同。“文化”译成英文是culture,原为拉丁语,原意是“修”,以前不识字,以后能认字,能看书了,就可以说有文化了。“文明”译成英文是civilization,原来也是拉丁语,原意是“仕人”的文化,高级人的文化,跟生活在底层的人的文化没有关系。
魏查理教授还进一步追溯了欧洲文明和
亚洲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差异。他认为,历史悠久的文化不一定好,道理很简单,如果“古老”的文化好,就不会被现代文化所代替,所以无论
欧洲还是亚洲,都更要注重研究现在的文化,并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
针对目前欧美的
中原地区研究热,魏查理教授冷静地指出,目前欧美的很多汉学和中国研究中心过于注重形式,语言的、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形式,却忽略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许这是欧美对中国的研究一直不够深入和全面的原因,“比如我”,魏查理教授用流利的汉语幽了自己一默,“我不会说汉语,却是汉学家,而且还很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