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鹈(Pelecanus conspicillatus),英文名称为Australian Pelican,是属于鹈鹕科的一种鸟类。它属于
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鹈形目的一员,是鹈鹕属中的代表。澳大利亚鹈鹕是由Temminck于1824年命名的,目前尚未发现其
亚种。
澳大利亚鹈鹕是鸟界中体型较大的一种,其体重可达13公斤左右,身长测量后约1.8米,展开双翅时可达2.5至3米长。它们偏爱辽阔的水域,尽管飞行时间较短,但翅膀异常长,甚至比身长还要长。然而,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在于它们的嘴,长约半米,具有惊人的张口能力。嘴下方有一个喉囊,可伸缩自如,容量可达惊人的14公斤,超过了胃的三倍。这种嘴的长度和容量在自然界中几乎无与伦比,展现了澳大利亚鹈鹕独特而奇异的特征,其他鸟类难以望其项背。
澳大利亚鹈鹕是澳大利亚、
新几内亚岛、
斐济、
印度尼西亚和
新西兰等地的特有物种,广泛分布于各大洲的沿海地区、湖泊和河流附近。它们偏爱
潟湖、淡水和咸水湖等湿润环境,通常不生长
水生植物。
繁殖季节因地区而异,
热带地区繁殖期在冬季,澳大利亚南部则在春末。澳大利亚鹈鹕以
一夫一妻制繁殖,求偶过程涉及复杂的舞蹈和嘴部特征的展示。雌鸟
产卵于地面巢穴,父母共同孵化鸟蛋约32至37天。孵化后,父母将从喉囊反的液体喂养幼鸟,之后转为直接喂食小鱼和无脊椎动物。约28天后,幼鸟离开巢穴,加入托儿所,直到学会
捕食和飞行。
性成熟约需两到三岁,野外寿命可达10至25年。
形态特征
澳大利亚
鹈鹕属是中型鹈鹕,长1.52-1.8米,
翼展2.3-2.6米,重4-13
千克,大多数个体体重在4.54至7.7公斤之间。嘴形宽大直长,上嘴尖端朝下弯曲,呈钩状;下嘴分左右二支,其间有一巨大而能扩缩的皮肤喉囊;鼻孔小,而位于嘴基。眼前部裸出,颈长而较细小,翅宽阔,但形不长也不尖;尾短而呈方形;跗短而扁平,前面呈网眼状细鳞。主要呈白色,双翼的主羽呈黑色。喙呈淡粉红色。脸上的皮肤覆盖着非常不同的小斑点。眼睛的颜色各不相同,从白色到
栗色。所有这些个体差异,可以帮助成鸟在繁殖区识别自己的
早成雏。求偶期间,眼周皮肤和喙的远端四分之一呈
橙色,喉囊会变成深蓝色、粉红色和Scarlet色。非繁殖期成鸟的喙和眼圈为淡黄色,喉囊为淡粉色。幼鸟与成鸟相似,但黑色被棕色取代,上翼的白色斑块减少。
分布范围
澳大利亚鹈鹕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和
塔斯马尼亚州,也见于
印度尼西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
所罗门群岛,
东帝汶,偶尔在
新西兰和西
太平洋的一些岛屿,如:
斐济,
瑙鲁,新喀里多尼亚,帕劳,
瓦努阿图。它们没有特定的定期迁徙计划,只是根据食物供应的情况而移动。干旱经常引发迁徙,例如,1974年至1976年间,通常干旱的艾尔湖突然积水,只有少数
鹈鹕属留在沿海城市附近:当内陆大湖再次干涸时,鹈鹕群再次分散,成千上万只鹈鹕出现在北部海岸。有时,它们只是被风吹到新的地点。它经常出现在
新几内亚岛南部海岸,以及毕马克群岛和
所罗门群岛。它偶尔飘洋过海到
圣诞岛、瓦努阿图、斐济、
帕劳和
新西兰。1978年,澳大利亚鹈鹕大量迁徙到
印度尼西亚,达到了苏拉威西、爪哇,可能还有
苏门答腊岛。
栖息环境
澳大利亚鹈鹕喜欢生活在辽阔及没有太多植物的水面。有足够的鱼类供应,活动于淡水或沿海浅水水域,或有丰富的食物并对其有庇护作用的河口和泥滩,没有特定的行动模式,只会追随食物的供应。它们栖息的
栖息地包括大型湖泊、水库、河流、江河湖泊、
沼泽、干旱地区的暂时性洪水区、农田排水沟、盐蒸发池和沿海
潟湖。周围的环境并不重要:可以是森林、草原、沙漠、河口泥滩、
城市公园或工业废地,只要有能够支持足够食物供应的开阔水域。然而,它们似乎更喜欢繁殖时干扰相对较小的地区。它们也会栖息在泥滩、沙洲、
海滩、礁石和桩柱上。
生活习性
鹈鹕属性喜群栖,有时会成群在河里进行觅食。这时,鹈鹕往往采取“拉网战术”,许多鹈鹕在水里排成半圆形,将鱼群赶至浅水处,然后张开大嘴进行“兜捕”。它的嘴极长,上嘴扁平,下嘴有两分枝,在两分枝间有一个巨大而能伸缩的皮囊。平时,喉囊收缩,所以不很明显。当鹈鹕在水中游泳,进行
捕食时,它把大嘴巴张开,喉囊也伸长开来成为一个很大的“鱼兜”。这时,它一边留心搜索水面,一边游水前进,用大嘴巴和喉囊兜捕鱼类。当捉住一定数量的鱼以后,它把嘴闭合,收缩喉囊,把水挤出来,然后将全部“俘虏”吞下。除了鱼类,澳大利亚鹈鹕的食谱也包括昆虫、水生甲壳动物、
爬行纲、
两栖动物、小型哺乳动物,甚至其他鸟类及其幼鸟。
繁殖方式
澳大利亚鹈鹕2-3岁就开始繁殖。在
热带(即南纬26°以北),
繁殖季节始于冬天,南部的是始于春末,内陆地区的则很多是在雨季后。它们的巢是在地上的一个浅洼,有时会有草围边。在南
澳大利亚的
亚历山德里娜湖,也观察到了略微更复杂的巢,它们建在了Muehlenbeckia florulenta
灌木丛的顶部。鸟巢共享。每个繁殖季会生1-4枚卵,卵呈粉白色,约有93x57毫米大,孵化持续32至35天。经孵化后,较大的
早成雏会吃得较多,而最幼小的则因饥饿而死亡。孵化后前两周,雏鸟会吃双亲
反刍的食物,之后两个月则会吃鱼类及一些无脊椎动物。当幼鸟大约25天时,会形成喂食群。幼
鹈鹕属大约在三个月大时离巢。
种群现状
澳大利亚鹈鹕在适当的
栖息地通常相当常见。在1990年3月
艾尔湖暂时积水时,发现有超过20万只成年鸟在此繁殖。该物种受到法律保护,似乎并未受到污染的即时不利影响。在一些地区,如
西澳大利亚州的Monkey Mia海滩和
新南威尔士州的The Entrance,鹈鹕可能会与人类结伴,并且甚至会乞讨食物,但它们在筑巢时对人类的干扰非常敏感。只要水域中没有定期的划船活动,它们就会很容易适应人工水域,如水库。由于开放水域运动的普及,与整个
澳大利亚的
植被更茂密的湿地相比,澳大利亚鹈鹕的
栖息地受到的影响要小得多。澳大利亚鹈鹕在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被评为无危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