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村在1950年代根据民族政策正式命名,
回族居民在此地生活的历史超过一百年。全村总面积4242.24亩,居民总数超过1400人,其中回族约占三分之一,其余为
汉族。村内有一座建于1973年的清真寺,以及一座至少建于
同治年间(1860年代)的铁炉寺。
汉回村发挥村庄独特的资源优势,将具有民族宗教特色的旅游休闲与农业观光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先后成功引进3个土地流转项目,总面积近1000亩,总投资超7000万元。二是多渠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积极对原有驻村老企业进行转型改造,并成功办理25.81亩国有划拨用地和20.75亩集体建设用地各一处。三是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采取股份制众筹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既盘活村内土地,又带动整体旅游消费,同时也增加了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
汉回村注重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改造提升了村级卫生室,确保村民基本医疗需求得到满足。同时,成立了
互助协会,为困难户提供多方面的援助。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村庄新建了文化活动场所,开设了传统文化培训班,并定期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促进了村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汉回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显著,包括公路、电力、校舍和民居改造等项目。村内居民区已实现自来水、天然气和城市公交的全面对接。环境建设方面,村庄投资建立了游客公共厕所和移动式污水处理站,完善了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并通过绿化和植被恢复工作,提升了村庄的生态环境。
2015年,汉回村投入资金近200万元新建了游客公共厕所及移动式污水处理站各1处。进一步完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倡导村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减量,实行集中清运,成立专业保洁队伍及美丽乡村建设评比小组,将环境卫生纳入常态化管理。同时,还投入资金完成了村庄主干道路两侧及村内部分山林的美化、绿化及植被恢复工作,通过种植各种苗木,使全村绿化覆盖率达70%以上。村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了“家园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塘净化”。
一是落实保障政策,积极组织村民参加新农保,并对村级卫生室进行提质改造,结合乡村医生定点联系群众活动,村民就医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二是成立了“
回族一家亲”
互助协会,成功筹集善款1000900元,对全村困难户等及时提供助困、助老、助残、助医、助学等方面扶助。三是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先后新建了绿色网吧、村民图书室、群众健身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便民文化活动场所;开设了“民族政策大家学”、回民风俗培训等传统文化培训班等;每天在民族团结广场开展广场舞、民族舞、
腰鼓等群众文化活动,每月组织播放群众公共电影,每年定期开展广场舞大赛、全民才艺大赛,乡村旅游节等系列品牌活动,全村追求和美人生、营造和睦家庭、构建和谐
回族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