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来,他创作或参加编移植的主要剧目有:《
白蛇传》《
杜十娘》《
春草闯堂》《包公入狱》《赵氏孤儿》《钗头凤》《素月孤舟》和《
刘胡兰》。
其中拍成电影的有:《
火烧临江楼》《告亲夫》和《闹开封》。录相录音的有《彭湃》《火烧临江楼》和《抡伞》。
五五年在三正潮剧团任编剧期间,积极参加戏改工作,被评为
汕头专区戏曲改革二等功臣。六二年被评为五好演职员。
自50年代便登上
潮剧舞台,屡演不衰,成为保留剧上目的《
告亲夫》、《
刺梁骥》、《
闹开封》、《赵宠写状》四出传统戏,前三出并已拍成电影名扬海内外,还有建国后最先拍成电影的潮剧《火烧临江楼》,其剧本最先整理者是现已退休的潮剧老剧作家林劭贤先生。
林劭贤先生何以能整理出这样优秀的传统剧目呢?最根本一条是他有生活。解放初期他便由教师调到三正顺潮剧团任文化教员,贴近潮剧舞台,经常向
卢吟词、坤全师傅等老艺人请教,记录、整理他们口述的剧本,初则合作,继则独人创,加上他不哗众取宠,默默耕耘的编剧作风,所以就能整理出较有坚实基础的剧本来。1958年底
广东潮剧院成立,肩负着"示范、培养、研究"的重任,对剧目质量要求甚严甚高,上述几个剧本都经由艺术室组织力量协助加工提高,一个个均获得成功。
《
告亲夫》一剧,是林劭贤先生早在1956年根据传统剧目《戒自由》重新整理的,一演出便获得好评,1960年经
郑文风、
王江流、马飞奔三位
潮剧艺术骨干加工而有明显提高,剧中增加三圣母庙一场戏,十分凄婉动人,于同年拍成电影并发表单行本。可是阴差阳错,最先作者林劭贤的名字被遗漏了,直到1984年潮剧院二团访泰演出才得到补正。
《刺梁骥》再加工时,
吴峰同志任导演,带领演员李有存、
林舜卿到
陆丰市各正字戏老艺人老人学习。大大丰富了表演艺术,剧本加工则仍以林劭贤先生为主,剧作家
王菲和笔者都曾参与。此剧于1959年由潮剧一团带上北京演出,一举成功。后来
汕头文化艺术学校作教学剧目,并和《
芦林会》拍成电影《乳燕迎春》。
《
闹开封》和《赵宠写状》是1959年林劭贤先生在潮剧院四团任编剧时整理演出,由潮剧院艺术室主任
王江流主持加工,几乎所有同行都参与动口动笔。花工夫最大的是《赵宠写状》,原来此剧连有各一折《桂枝告状》,无什么看头。王江流突发奇思,提议舍后留前,加以充实深化,增加讽刺喜剧色彩,着重刻画赵宠这个知识分子身上既具正义感又有软弱性的性格,当时由小生叶清发扮演,非常生动有致。两剧于1960年9月参加汕头地区戏曲会演,均占魁首,接着由青年剧团带领到
广州市参加省艺术会演,博得"满堂红"。
所有这些保留剧目,当时都署名"
广东潮剧院艺术室整理"。为何如此呢?这首先是林劭贤先生的高尚风格,他不把剧本看作个人私有财产;再者则是当时"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清风在劲吹,参与的人有的没想,有的不敢想从中得到个人名利。
潮剧这个艺术长廊里,能增加上述这些保留剧目,林劭贤先生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