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坊血案
磨坊血案
《磨坊血案》,19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作者是丹麦作家卡尔·盖勒鲁普,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爱情之卷》;小说《明娜》、 《磨房血案》、《已为生命而热》等。
作品获奖理由:“因为他多样而丰富的诗作——它们蕴含了高超的理想”。
内容简介
《磨房血案》通过一个小地方家庭生活的波澜,揭示人性中意识与潜意识。生命现象与道德价值的冲突,在一桩血案的故事中寄托了超现实的复杂意味。
现实中的超自然事象及感觉给《磨坊血案》这部小说带来的「谜」的气氛,一切显得浸泡在神秘里。磨坊主与莉泽有着暧昧关系,似乎影响到女主人的「死亡」,而女主人又凭着神秘的直感预言莉泽会给磨坊带来不幸。书中一座普通的磨坊就像是一个象征:在一个庸琐、循环的现实世界,与一个神奇世界之间,也许存在着某种联系。该小说虽是世俗的,旨趣却在于借灵肉冲突所产生的罪恶、受难来超脱世俗。在小说中,现实所发生的事恰恰应合了一本历书上的神话故事。
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另一名著《明娜》,描述了德国姑娘明娜与两个青年男子的爱情纠葛。
作者简介
丹麦作家卡尔·阿道尔夫·耶勒鲁普(Karl Adolph Gjellerup,1857-1919)生于一个乡村牧师家庭,3岁丧父,过继给他母亲的堂史,继父是新教牧师兼诗人和学者,他的渊博知识对小吉勒普的心智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卡尔·盖勒鲁普初中毕业后,研读神学,但不久开始转移了信仰,接受勃兰兑斯的文学理论,尊这位天才的文学评论家为“我们的圣灵骑士”。由于“在崇高理想鼓舞下写出了丰富多彩的作品”,于1917年与亨利克·彭托皮丹共获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
耶勒鲁普以《一个观念论者》(1878)开始写作生涯。书中写一个博学的青年反抗神话和建制化的宗教,主张人的精神属于宇宙,灵魂属于理念。1882年,吉勒鲁普出版了小说佳作《杀顿的学徒》,这是一本具有强烈自然主义色彩的作品。此后他的创作进入旺盛期,主要作品有诗剧《布琳德》(1884)、戏剧抒情诗《泰米瑞斯》(1887)、诗集《我的爱情之卷》(1889)、抒情悲剧《哈根巴德和西妮》(1888)、悲剧《赫尔曼·樊德尔》(1891)、《雅诺王》(1893)、和韵文喜剧《毒素与抗毒素》(1898)等重要的小说有自传性小说《明娜》(1889)、《磨坊》(1896)、《已为生命而热》(1913)等。
作品评价
卡尔·盖勒鲁普的后期作品“走向纯粹的精神宗教”,由于受到东方宗教与传统的影响,他晚年的某些作品带有浓厚的生命轮回、领认前生等意义的佛教色彩,如《朝圣者卡曼尼塔》(1906)。
1917年,“由于他那为高尚理想所激发的丰富而色彩的诗歌”,他和亨利克·彭托皮丹同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实际上也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复杂的历史背景分不开的。受奖之后,德国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分享着这位丹麦作家的殊荣,因为卡尔·盖勒鲁普从1892年起一直居住在德国,而且他一向就是“德国伟大心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德国气质。人们要想了解他的作品,必须对伊曼努尔·康德阿图尔·叔本华的哲学有所认识,同时也要看到约翰·歌德席勒以及阿道夫·瓦格纳对他创作的影响。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主要作品
作品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