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忠容
罗忠容
罗忠容,作曲家。四川三台人,曾先后在成都四川省立艺专、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及上海国立音专主修小提琴和作曲。1946年创作的处女作《山那边哟好地方》在当时广为流传。194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后调入中国交响乐团职专作曲,并于中央音乐学院兼课。
个人成就
罗忠容作品体裁广泛,包括两部交响乐、两首钢琴小奏呜曲、《保卫延安》等3部交响诗、管弦乐《庆祝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序曲》、民乐曲《春江花月夜》、舞蹈音乐《帕凡舞曲》、歌曲《娄山关》、《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之一》及根据民俗音乐改编的合唱《瑶族长鼓舞歌》和《阿细跳月》等。
《峨眉山月歌》是罗忠容于1984年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歌词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同名诗作。自作曲家于1979年以十二音体系创作了歌曲《涉江采芙蓉》来,在创作中努力调动多种艺术手段,从独特的视角,以富于个性的音乐语言不断的求索创新。在对新兴作曲技法的探索和运用方面罗忠容是中国新时期作曲家中的成功典范。
作品特色
创新特点
《峨眉山月歌》最具创新性特点是,在保持歌曲旋律线条简单清晰具有高度的“易听性”符合传统的审美习惯的同时,钢琴伴奏部分开拓新的创作思维即:采用“节奏序列”。节奏序列的基本样式是从固定音型中衍生出来并支持着和声层中的节奏序列,使得作品结构组织严密,富有逻辑。钢琴伴奏从头到尾保持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的织体结构。其中的旋律由中国特有的五声调式连接而成。似不断向前进行的流水。与诗词中月光下的意境紧密结合。可以想象出整体的伴奏似流水中不时泛起闪闪的波纹,正是月光照在水中的形象描绘。作曲家在对新的创作风格、创作手段及美学思想的探索与追求的同时又使作品始终保持鲜明的民族性。这在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新时期是一项具开创性的新成果,既开辟了艺术歌曲创作的新思维又挖掘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独特视角
通过对《峨眉山夜歌》可以洞察出罗忠容在其音乐创作中的独特视角主要有以下几点:1、旋律基于五声性风格的音调加以发展;2、旋律中调式的转换随诗词的意境和语气等转移(如文中所提到的乐曲中的最后一个字由F宫系统转到B系统);3、钢琴伴奏部分的写法通过民族化的音响造型手法,对古诗词的艺术内涵进行阐发和烘托;4、对节奏序列的成功探索。罗忠容的艺术歌曲在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新时期可以说是一项具开创性的新成果。作品中洋溢的新思维以及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厚挖掘赋予了他个人创作在这一时代的独特风格,探索了艺术歌曲创作的新道路,极具研究价值。
作品题材
罗忠容的主要民族作品题材有重大现实题材、民间故事题材、借物抒情题材。他的创作总是以极大的热情拥抱时代,关注现实,揭示社会与人生的严肃命题。用重大现实题材来表现爱国主义,讴歌新生命、新气象。在他的作品中,能够强烈的感受到他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音乐理念
罗忠容的创作理念可以在他的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他说:“几十年来,我只是坚持着某种简单的观点和立足点:力求人文至上,力图雅俗共赏。”人文至上、雅俗共赏就是罗忠容50年来一以贯之的创作理念。他的创作既要面向广大的观众,又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品不仅要有创新,而且可以流传久远,这样的创新才是鲜活的,才是可传承的。面对当前民乐界多元化的探索,罗忠容首先是赞同和支持。当年他的创新仍然是当今作曲家的榜样,如今他依然在探索更为新鲜的音乐语言。但是,他仍然坚持这样的观念: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创新要有深厚的文化为支撑,要让创作经得起人民的检验和时间的检验。他认为当前的音乐教育不仅要注重创作技术上的培养,更要注重创作理念的引导,这关乎创作方向和创作有效性的问题,是创新所要关注的第一要素。
人物评价
罗忠容,从他的作品到他的为人,到他严谨的生活态度、创作态度和不变的音乐追求,都是值得人们服与尊敬的。
罗忠容出生优越、富裕,却始终坚信,音乐来源于生活,娓娓动听的民俗音乐,使其音乐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无数个采风的日子里,他跋山涉水,历经边疆各种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从不放弃对音乐的追求;他去最边远的山区,找民间歌手喝酒对歌,只为把那些将日渐失传的少数民族音乐旋律记录下来。他的这种对艺术对音乐负责的态度是很多音乐人无法比拟的。
罗忠容先生是中国当代一位著名的创作民族声乐作品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题材个性突出,内容丰富,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罗忠容在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中,大胆地选用了具有普遍影响的民族音调、曲艺素材、地方风格音调作为创作主题,通过节拍、节奏形态的变化,并借鉴吸收西洋创作技法来塑造音乐,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在民族声乐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家庭
1965年,著名作曲家罗忠溶被囚禁审查,他的妻子在干校劳动,女儿罗莹远在陕西省农村插队,而10个月大的儿子罗铮被诊断为大脑发育不全。这对罗忠容一家带来了莫大的打击。幸好当时罗铮得到保姆巧莲阿姨的疼爱,在那样的遭遇中,身心倒也未受到更大的摧残。罗忠容全家团聚后,家人将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儿子身上,虽然语言表达能力很差,但他在某些方面却有着十分惊人的发现。自1992年开始画画以来,7年中已陆续画了290幅油画,无一重复,时有新意,甚至还常常表现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惊人之笔。
罗忠溶这样评价自己的儿子:他只需一瞬间,不经过体验就明白了。罗忠容说:“我们从不勉强罗铮做任何事,只有一个目的,让他身体健康生活愉快。他从小对音乐的感觉非常强烈,记忆力也超乎寻常,古典现代,五花八门,唱的弹的拉的,各种乐器演奏的都喜欢,音乐学院的学生曾经考他,放音键一按,1、2、3,关机。他就能说出曲名。有一天,姐姐罗莹见罗铮独自蜷缩在墙角默默伤心,走到旁边发现他正用耳机听音乐,拿过来一听是瓦格纳的悲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他哽咽着说:“太惨了,太惨了。”我们是搞音乐的,并没想到他心里酝酿了很多东西,也没培养他画画,直到他开始拿起画笔,一切就全部出来了。”
罗铮的第一幅油画《爸爸的第二弦乐四重奏》便将音乐和绘画连在了一起。那是1992年3月24日。吃早饭的时候,罗铮问:“爸爸,你的《第二弦乐四重奏》能画吗?”罗忠容当时随口答道:“当然能画了。”罗铮便不再说话。当天下午,那幅《第二弦乐四重奏》便悄无声息地诞生了:画面的4个方块,同样的线条、同样的外形,却给人极其不同的感觉,色调和谐,具有极强的理性色彩,即使是专业画家也难以做到这种鲜明的变化。不久之后,罗忠镕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提到了这幅画,他写道:“一看见这幅画,我感到太贴切了。确实还是我的基本设想。大的节奏非常规整,其中却又充满变化。如他把画面分为4块,每块又完全不同。后来,我还意识到一个更玄妙的东西,即我那四重奏从头到尾和‘四’这个数都有关系。这当然太玄了,因为他根本不识数!”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个人成就
作品特色
创新特点
独特视角
作品题材
音乐理念
人物评价
家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