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晦
唐朝政治家、军事家
李晦,字慧炬,陇西郡成纪人,唐朝宗室。唐朝开国元勋、凌烟阁功臣李孝恭之子。官至右金吾卫大将军、秋官尚书。永昌元年去世后,被追封为幽州都督
个人简介
李晦(628年——689年),字慧炬,陇西郡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堂侄,唐李治李治堂弟,唐朝开国元勋、凌烟阁功臣李孝恭之子。作为出身显赫的唐朝皇族,李晦因善于处理政务而深受初唐几位皇帝的赏识。唐高宗时期任营州都督、右金吾将军、兼检校武威郡长史。唐中宗时升任户部尚书。唐睿宗及武武则天时期,官拜右金吾卫大将军、秋官尚书。至永昌元年去世后,被追封为幽州都督。
李孝恭次子,乾封中,累除营州都督,以善政闻;玺书劳问,赐物三百段。转右金吾将军,兼检校雍州长史,纠发奸豪,无所容贷,为人吏畏服。晦私第有楼,下临酒肆,其人尝候晦言曰:“微贱之人,虽则礼所不及,然家有长幼,不欲外人窥之。家迫明公之楼,出入非便,请从此辞。”晦即日毁其楼。高宗将幸洛阳市,令在京居守,顾谓之曰:“渭河平原之事,一以付卿。但令式人,不可以成官政,令式之外,有利于人者,随事即行,不须闻奏。”晦累有异绩。则天临朝,迁户部尚书垂拱初,拜右金吾卫大将军,转秋官尚书。永昌元年卒,赠幽州都督。
墓葬情况
李晦墓位于今西安市高陵区泾渭街道马家湾村南,西距汉景帝封土约3公里,地面原有陵园、封土、墓前石碑和石刻等。墓葬由长斜坡墓道,七个天井和过洞、六个壁以及前、后、西三条甬道和墓室组成。整个墓葬平面略呈“倒h”形,南北残长46.3米,东西最大宽度16.4米,西墓室最深处达15.6米。
李晦墓的形制十分特别,在其中一个天井的西侧有一条长20多米的过洞,连接着侧室。侧室是在考古过程中发现的,里面保存着三彩俑、墓志和石,相当于一个密室的作用。”这种“品”字形排列的三室唐墓,与学术界一般认为大、中型唐墓均为前后双室的结构模式差别显著,是唐墓形制中的一个特例,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研究书目
《唐书》《大唐故秋官尚书河间公(晦)碑》《新旧唐书·百官志》
原小传云:“晦,龙朔中官右威卫将军。”辨证:李晦,河间元王李孝恭子,两《唐书》有传,但其均未载李晦曾任“右威卫将军”一职。考无名氏《大唐故秋官尚书河间公(晦)碑》:有云“公讳晦,父河间元王孝恭。贞观末,累迁口卫将军、右金吾将军。咸亨之始,加云麾将军,右金吾将军。高宗晏驾,以诏命授户部尚书。拜左武威卫大将。检校右金吾大将军,寻拜秋官尚书。永昌元年二月廿七日薨于位,春秋六十有三。”①《碑》文中“累迁口口卫将军”之所阙,勘之《新唐书·百官志》,知当为“右威”二字,即李晦曾一度任过“右威卫将军”。若然,则小传所述或本此。但《碑》文载李晦供“右威卫将军”之时,为“贞观末”,与小传所云之“龙朔中”,乃有十余年之隔。此则表明,小传之“龙朔中”乃误。考补:父河间元王孝恭。历任右金吾将军,云将军,右金卫将军,户部尚书,左武威卫大将军,检校右金吾大将军,秋官尚书。永昌元年卒,年六十三。
《旧唐书·宗室》《李晦碑》《杨盈川集》札记
李晦“武则天临朝,迁户部尚书。垂拱初,拜右金吾卫大将军,转秋官尚书。永昌元年(690),赠幽州都督”。据《李晦碑》载,李晦还参与了平定李敬业的军事行动。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墓葬情况
研究书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