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肚
宋元时期的服饰
裹肚,宋元时男子长衣外包裹腰肚的绣袍肚;有花纹装饰的阔腰巾。又名围肚看带;兜肚。包围着胸部和腹部,具有保温护腑的功能,也有遮挡的作用。
解释
裹肚(guo du)
1.宋元时男子长衣外包裹腰肚的绣袍肚。
2.有花纹装饰的阔腰巾。又名围肚看带。
3.兜肚。贴身的内衣。
历史
根据中国历史记载,它的起源最由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传》“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皆衷其服,以戏于朝。
”这里所说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后来的肚兜。先秦称“”,汉谓之“抱腹”,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亦有一说肚兜是杨贵妃为遮掩她和安禄山私通的痕迹而发明的。民间亦有一说肚兜起于汉时,独身女子因怕被粗鲁汉子欺负,所以用布缠胸,再以带子系至背后,称之为“缚胸”。
实用价值
包围着胸部和腹部,具有保温护腑的功能。成年人肚兜贴身不外露,小孩在热天露在外面显得天真烂漫。肚兜里外两层,两边附有大小口袋,口袋有单层和双层,有些口袋上还有袋盖。肚兜的口袋是给小孩装糖果、玩物、小铜板,大人则放置钥匙、贵重钱财或小物件。
小孩肚兜上绣有虎头像、“五毒”图案,大人以此寄托孩子健康成长。新婚夫妇肚兜上绣有鸳鸯戏水,象征夫妻恩爱。临潼区地区肚兜图案多用无尾目,成为女娲氏后代子孙的护身符,同时是生殖崇拜的象征。在西府大荔、合阳县地区,肚兜呈葫芦状,葫芦、南瓜曾是农耕先民的主食之一,加之多籽,象征多子多福。
男子
(1)宋、元时男子长衣外包裹腰肚的绣袍肚。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又祖妣楚国郑夫人有先左丞遗衣一,袴有绣者,白地白绣,鹅黄地鹅黄绣,裹肚则紫地皂绣。祖妣云:‘当时士大夫皆然也。’”《元典章·工部三·役使》:“候不系只孙裹肚。”
(2)有花纹装饰的阔腰巾。又名围肚看带。《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适来郡王在轿里,看见令爱身上系着一条绣裹肚。”
(3)兜肚。金·元好问《续夷坚志·延寿丹》:“捣为泥丸作弹子大,黄丹为衣,纸带子盛此药一丸,缝合著脐中,上用裹肚系定。”《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那问的人揭开长衣,露出那兜罗锦红裹肚来。”《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金孝〕一日挑了油担出门,中途因里急,走上茅厕大解,拾得一个布裹肚,内有一包银子,约莫有三十两。”
妇女
肚兜,古称兜肚,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护胸腹的贴身内衣,上面用布带系在脖颈上,下面两边有带子系于腰间。关于肚兜的名称,历代皆有不同。除了肚兜,又有抹胸、抹肚、抹腹、裹肚、兜兜、兜子、诃子、衵服等别名。
肚兜的艺术以刺绣为主,也有贴补花纹的。由于它包括缝、绣、剪裁、造型及色彩构成,所以肚兜属于民间妇女艺术中的综合表现部分。
关于肚兜,说来话长,其来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开之时。女娲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后通婚,生儿育女,创造了人类最初的服饰——肚兜,目的是用来遮掩人体之羞。
宋代妇女的贴身内衣有抹胸和裹肚。二者形状差不多只是抹胸短小而裹肚较长。抹胸有时还可以穿在外面。宋代妇女等同男子一样在腰间围一个腰围,即“腰上黄”也有腰上系青花布中的。
明代之后,妇女已普遍有使用肚兜的习惯,当时叫“兜子”,俗称抹胸。是用交料两块,斜裁,上尖下平而成。清代的抹胸有两种款式,一种是短小贴身的,缚于胸腹之间,俗称“肚兜”。另一种是束于腰腹之间的,称为“抹胸肚”。《清稗类钞》记载:“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寒内侵者,俗称兜肚。男女皆有之”。
儿童
“裹肚”,亦称“护肚”,又称肚兜、搂兜、兜兜。椭圆形,一般用红布制作,大小是刚能护住小孩的肚腹。上有带子系于脖上,左右带子捆在腰间。每年端午节以后,天气逐渐炎热,孩子晚上睡觉时,常将被子蹬开,戴上它可以免受凉感冒。所以每年端阳节,由外婆给小孩送裹肚,这种风俗在我国广大农村中普遍流行。给“裹肚”上绣有蟾蜍蝎子唇足纲、壁虎、蛇的图案,叫做“五毒裹肚”。
据说戴上这种裹肚,可以避邪气、除毒害,所以陕西临潼、长安太白县千阳县一带的许多农家,每年端阳节都有由外婆安排,由巧妇精心绣作“五毒裹肚”,送给她心爱的外孙和外孙女儿的习俗。
裹肚造型讲究,依据人的大小设计可贴可绣。裹肚开口有多种式样。有正面开口,也有侧面开口;有狮子开口、人头鱼开口、蝙蝠开口、蝴蝶开口、莲藕开口、双鸟开口、如意开口等等。裹肚御寒保暖,紧贴腹部而穿,在最里层,可以隐藏个人的秘密物品,诸如私房钱、珠宝之类。肚子凉,裹兜里垫上艾叶等药物,就有治病的功能了。裹肚,是千百年来庆阳市妇女们创作的刺绣之花,是独具匠心的艺术瑰宝。在裹肚这一上部为梯形,下部为弧形的特殊空间内,创造了很有特色的构图形式,上简下繁,上悬于高天,下植于大地,空间非常开阔,而中间的开口处,多为飞鸟蝙蝠飞翔,动感很强,左右对称,形成一个呼应的中心。庆阳裹肚可分为布贴裹兜与刺绣裹肚两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解释
历史
实用价值
男子
妇女
儿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