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学庵笔记
南宋陆游创作的笔记
《老学庵笔记》是南宋陆游创作的一部笔记,内容多是作者或亲历、或亲见、或亲闻之事、或读书考察的心得,以流畅的笔调书写出来,因此不但内容真实丰富,而且兴趣盎然,是宋人笔记丛中的佼佼者。
内容简介
《老学庵笔记》是以其镜湖岸边的“老学庵”书斋得名的,书斋的命名乃“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
此书是放翁晚年作品。它记载了大量的遗闻故实,风土民俗,奇人怪物,考辨了许多诗文、典章、舆地、方物等等。其突出的特点,一是所录多属本人或亲友见闻,二是特别关心时人物,三是所述人事多有议论褒贬。
清代文学家李慈铭认为该书“杂述掌故,间考旧文,俱为谨严,所论时事人物亦多平允”,称之为“亦说部之杰出也。”
作品目录
老学庵笔记
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老学庵续笔记一卷
老学庵续笔记佚文三条附录一、宋史陆游传二、各家著录与论跋
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
宋史艺文志
毛晋汲古阁书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武亿授堂文钞
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续
顾广圻思适齐书跋
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
缪荃孙艺风藏书记
张宗祥说序(节录)
写作时间
《老学庵笔记》的写作时间,大约在赵昚淳熙末年到赵惇绍熙初年这几年间。
卷一说:“予去国(指杭州市)二十七年复来。”又卷六亦说:“今上初登极,周丞相草仪注,称‘新皇帝’,盖创为文也。”按周丞相指周必大,淳熙末、绍熙初任左丞相,“今上”、“新皇帝”俱指光宗。陆游因周必大推荐,淳熙末年回到朝廷,距他三十九岁孝宗隆兴元年离开临安,正好二十六、七年。这是《老学庵笔记》写作时间的有力证据。
陆游的二儿子陆子龙编《陆游文集》时也说:《老学庵笔记》,“先太史(陆游)淳熙绍熙间所作也。”
名称由来
《老学庵笔记》以老学庵命名。老学庵是陆游晚年(1190年,绍熙元年)以后蛰居故乡绍兴市(今浙江绍兴)时书斋的名字。他谈到这个书斋命名的含义时,说是“取‘师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剑南诗稿》卷三十三《老学庵诗》自注)这与他一生刻苦好学,孜孜不倦的精神相一致。他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在读书和写作之中度过的。
老学庵在镜湖之滨,背绕青山,面临碧水,空气新鲜,环境安适。陆游很喜欢他这个书斋,有一首题老学庵的诗说:“万叠青山绕镜湖,数最爱野人居。”又一首题诗说:“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茅只数椽。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但陆游并非闭门读书,以消永昼,而是从那小小的书斋中关心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的:“老学衡茅底,秋毫敢自欺?开编常默识,闭户有余师。大节艰危见,真心梦寐知。唐虞无在眼,生世未为迟。”陆游鲜明的政治倾向,在《老学庵笔记》里那些简练的、笔端常带感情的记叙中,充分地流露出来。在《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到爱国将士坚持杀敌的事迹,看到沦陷区人民对故国的思念,看到投降派的丑恶嘴脸,可以举几则笔记来看看。
“建炎维扬南渡时,虽甚仓猝,二府犹张盖搭坐而出,军民有怀砖狙击黄相者。既至临安,二府因言:‘方艰危时,臣等当一切贬损。今张盖搭坐,尚用承平故事,欲乞并权省去,候事平日依旧。’实惩维扬事也。”黄相是黄潜善。这是指建炎三年扬州市溃退之事,当时黄潜善、汪彦伯为相,力主和议,军事上不作任何准备,甚至在临时首都维扬区(扬州)附近都没有派斥候,敌军打到城下才发觉,仓皇南逃;军士、百姓死伤无算,就是文武百官也不能自保,黄潜善逃跑时,却还在大摆其宰相架子,因此遭到军民狙击,这里表露了陆游对这次南逃事件的愤慨。
又有一则笔记道:“张德远诛范琼于建康狱中,都人皆鼓舞,秦检之杀岳飞杭州市狱中,都人皆涕泣,是非之公如此。”文字不多,内容却很丰富。岳飞被秦检害死的事是众所周知的,范琼是建炎初年一员带兵大将,可是他不去阻击侵略者的军队,却望风而逃,广大军民讥笑他“此将军岂解杀敌,惟有走耳。”他一路上还焚掠州县,残杀守官,欲为叛乱,因为终于威胁到赵构的皇位了,宋高宗才不得已采纳知枢密院张浚(字德远)的建议,捕杀了范琼。人民群众敬惜爱国屈死的岳飞,痛恨死有余辜的范琼,是很自然的,这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心是最公平的,是非是最明确的。陆游对比了群众的两种不同的反映,郑重地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作品选读
蜀父老言王小(即波)之,自言;“我土锅村民也。岂能独霸一方?有李顺者,孟大王之遗孤。”
初,蜀亡,有晨兴过摩诃池上者,见钵箱钵衾覆一襁褓婴儿,有片纸在其中,书曰:“国中义士,为我养之!”知其出于宫中,因收养焉,顺是也。
故蜀人惑而从之。未几,王小波战死,众推顺为主,下令复姓孟。及王师薄城,城且破矣,顺忽饭城中僧数千人以祈福:又度其童于亦数千人,皆就府治削发,衣僧衣,脯后分车西两门出。出尽,顺亦不知所在。盖自而遁矣。
明曰,王师入城,捕得一士,状颇类顺,遂诛之。而实非也。有带御器械张舜卿者,因奏事密言:“臣闻顺已逸去。所献首盖非也,李世民以为害诸奶之功,叱出,书斩之,已而贷之,亦坐免官。
及真庙天禧初,顺竞获于岭南。初欲诛之于市,且令百官贯。吕文靖为知杂御史,以为不可。但即狱中杀之。人始知舜卿所奏非妄也。
蜀人又谓顺逃至荆渚,入一僧寺,有僧熟,曰:“汝有异相,当为百日偏霸之主。何自在此?汝宜急去!今年不死,尚有数十年寿。”亦可怪也。又云,方顺之作,有术士拆顺名曰:“是一百八日有西川耳,安能久也。”如期而败。
作品评论
揭露投降派的丑恶嘴脸,反映人民反对妥协投降的感情时,《老学庵笔记》常用一些略带幽默的笔法。有一则笔记记一个叫毛德昭的人,以“喜大骂极谈”、“直谏无所忌讳”、“对客议事,率不逊语”著称,可是,有一次在临安茶肆中,他的朋友有意问他:“君素称敢言,不知秦桧如何?”结果是:“德昭大骇,亟起掩耳曰:‘放气,放气!’遂疾走而去,追之不及。”读完确实令人想笑,因为他一则让读者看到毛某的所谓敢言之妄,一则也反衬出秦桧“数以言罪人”的手段毒辣和气焰嚣张的程度。卷二有则笔记说:殿前司军士施全刺杀秦桧,没有成功,反被捉住遭到杀害,结尾,文章写道:“初,斩全于市,观者甚众。中有一人朗言曰:‘此不了事汉,不斩何为!’闻者皆笑。”施全是个勇敢的人,“朗言者”讲的则是反话,实在的意思是可惜未把秦桧杀死。“闻者皆笑”的“笑”,是种会心的笑,表露了群众对秦桧的仇恨,这个结尾,也是带有一些幽默感的。
我们都记得陆游有这样两句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现他对沦陷人民有深切的同情。《老学庵笔记》中也有类似的记叙:“故都(开封市)李和栗(糖炒栗子),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绍兴市中,陈福公及钱上阁恺出使虏庭,至燕山,忽有两人持栗各十裹来献,三节人亦各得一裹,自赞曰:‘李和儿也。’挥泪而去。”这可以说是前面那两句名诗的一个好注脚。
除上述内容外,《老学庵笔记》还有大量篇幅是记载当时的名物典章制度和各种逸闻趣事的,内容很广泛,例如卷三、卷十谈修《(宋)太祖实录》、朱墨本《神宗实录》的经过,卷七记教官出试题错引麻沙版本上的讹字,卷八记宋初流行的“文选烂,秀才半”之语,卷二记陂泽的兴废,卷五记靖康年间出土的原始墓葬瓦棺葬,卷六记四川茂州雪蛆,卷三记辰、、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描叙他们踏歌醉舞的社交生活,等等,都是研究文化史的资料。在这些笔记之中,可以看到,陆游读书治学写作的态度是很认真的,他注意向当地的群众学习,以实地的观察了解,来获得新的知识,印证从书本上或听闻中得到的知识。例如,他听到过淮南市地区有条谚语:“鸡寒上树,鸭寒下水。”可是多次实际的观察,却不是这样。后来他从一个老太太那儿听到,应是“鸡寒上距,鸭寒下嘴耳。上距,谓缩一足,下嘴,谓藏其于翼间”(卷二)。从而辨明了这条民谚的讹误。又如有则笔记说:“鲁直(黄庭坚)在南溪区(在今四川)作《乐府》曰:‘老子平生,江南江北,爱听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予在蜀见其稿。今俗本改‘笛’为‘曲’,以协韵,非也。然亦疑‘笛’字太不入韵。及居蜀久,习其语音乃知泸、戎间,谓笛为曲,故鲁直得借用,亦因以戏之耳。”若不是亲见过黄庭坚原稿,又习知四川省方音,谁又能判断完全入韵的“曲”字是个讹字,而那个按通行的语音来说不入韵的“笛”字却是诗人本来使用的韵字呢?
作品影响
《老学庵笔记》不仅在国内有影响,在我们的东邻日本,很早就传了过去,为当地人士爱读之书。据日本古代一些文籍记载,明成化年间,日本国王源义政因文籍焚于兵火,特地咨大明礼部文,要求赠与中国文籍,所开列的书目就有:《老学庵笔记》全部,与《百川学海》、《北堂书钞》等并列,可见此书在日本之影响。
虽然只是一部篇幅不长的笔记文集,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却作出了它的贡献,这是不能不一提的。
作品评价
前人对于《老学庵笔记》很重视,有过不少好的评价。
陈振孙《书录解题》说他“生识前辈,年及期,所记所闻,殊有可观。”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说它“轶闻旧典,往往足备考证”。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说它:“杂述掌故,间考旧文,俱为谨严;所论时事人物,亦多平允。”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市)人。少有大志,二十九岁应进士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被秦桧除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任历官枢密院编修兼类圣政所检讨、州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赵昚淳熙五年(1178年),离蜀东归,在江西省浙江省等地任职。终因坚持抗金。不为当权者所容而罢官。居故乡山阴县二十余年。后曾出修国史,任宝章阁待制。其词风格变化多样,多圆润清逸,不乏忧国伤时、慷慨悲壮之作。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渭南词》等。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品目录
写作时间
名称由来
作品选读
作品评论
作品影响
作品评价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