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氏鱼(学名:Antennarius commersoni),俗名五脚虎,为
辐鳍鱼纲鮟鱇目躄鱼科躄鱼属的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
印度洋。康氏躄鱼是璧鱼类中个体较大的种类,最大体长可达291毫米。生活于
热带浅海,体色与环境相似,是高明的伪装大师。广泛分布于印度洋、
红海及
太平洋热带海域中。
康氏躄鱼是璧鱼类中个体较大的种类,最大体长可达291毫米。体侧扁,卵圆形,腹部稍膨大。具尾柄。头较高大。吻部短。眼甚小,仅为体长的2.6-3.9%。鼻孔每侧2个。口裂大,上位,下颌突出。上下颌、犁骨、愕骨具绒状细齿。鳃孔小,圆孔状,位于
胸鳍基底下方。脊椎骨19-20。
背鳍2个,第一背鳍3鳍棘,第一鳍棘为吻触手,其长约为第二鳍棘的2倍,为体长的19.3-25.2%,吻触手基部的支鳍骨的前缘位于上颌联合的后方;拟饵体为一较宽大的皮瓣,其外侧有一些短的侧扁形的皮瓣,钓饵体长为吻触手长的20%以下;第二鳍棘较短,紧位于第一鳍棘的后方,其长为体长的10.2-16.9%,棘较直或后方稍弯曲,棘后方的皮膜比较厚,向后伸达第三鳍棘基部,皮膜上密布皮刺;第三鳍棘向后稍弯曲,其长为体长的22.4-28.1%。第二背鳍较长大,后方数枚为分支鳍条。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起点在第二背鳍后部下方,全为分支鳍条。
胸鳍宽大,假臂构造发达,所有鳍条均为不分支鳍条。腹鳍喉位,仅最后1鳍条为分支鳍条。
尾鳍圆形,全为分支鳍条。
鲜活标本浅红色或淡黄色,体上有许多
褐色斑点。液浸标本体淡灰、绿色等,吻触手上有横纹。眼周常有深色条纹排成放射状,体上有许多褐色小斑点。在第三背鳍棘及第二背鳍、臀鳍基部常有深褐色到黑色的圆斑,尾鳍上也有2-3个不规则形的圆斑。尾鳍上常有横行带纹。
康氏躄鱼分布于印度-
太平洋热带海域,包括东非、
南非、
红海、留尼汪、
马尔代夫、
毛里求斯、
塞舌尔群岛、
泰国、
菲律宾、
新几内亚岛、
印度尼西亚、澳洲、新喀里多尼亚、
帕劳、
萨摩亚群岛、夏威夷、法属波里尼西亚、社会群岛、罗得豪岛、
厄瓜多尔、
哥伦比亚、
巴拿马共和国等海域。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台湾沿海(南部、北部、东北部、澎湖)。
康氏躄鱼是潜伏的猎人,它可以保持静止不动数小时并等待猎物。康氏躄鱼用它们的第一个背鳍
脊柱捕捉其他猎物,然后将其转变成钓鱼竿。如果猎物咬住了康氏躄鱼的模拟钓鱼杆,它就会用嘴将猎物吸到嘴里。
康氏躄鱼生活于
热带浅海,体色与环境相似,长于海绵或礁石间隙中静止不动,等猎物经过再骤然张口吞食,可以吞下比自己大的猎物。肉食性,以小鱼为食。产附着卵,卵团呈带状并聚胶质保护。
康氏躄鱼所产之卵,形成丝状团状,具有漂
浮力。
躄鱼科家族的一个独特特征是,将挤出的卵包裹在带状浮力的粘液团中,称为“卵筏”。这种结构可以作为在远距离上运输大量卵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