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思寺,为释道合一的祀庙。位于中国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族自治县
大漈乡西一村西岸底海拔1000多米的白象山上,离县城18.5千米。
时思寺原为宋
绍兴年间本地名儒
梅元屃守墓庐,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
赵构降旨为时思院。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创时思
斋醮科仪,明洪武元年(1368年)
刘基书额,
宣德元年(1426年)改院为寺。
清代重修,增建
三清殿,时思寺成为佛道合一的宗教建筑遗存。
时思寺总体布局坐西朝东,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1250平方米,由山门、钟楼、大殿、三清殿、马仙宫、梅氏宗祠组成。大殿为
元代建筑,采用重檐
歇山顶设计,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梁架为六架椽屋配以三柱支撑结构;三清殿采用单檐歇山式设计,横向宽五间,纵向深四间;马仙宫建筑构造技法与大殿之间存在一定的师承关系。寺庙内外还有古柏、
柳杉王等古木。时思寺周边山水环绕,附近有“石马潜渡”“龙舌喷珠”等景观。
时思寺建筑保留了诸多早期式样特征,是研究古建筑形制演变和区域风格的典型实物例证。1989年12月,时思寺被
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名由来
相传,
南宋时期丽水
景宁畲族自治县大祭乡有一梅氏幼童,年仅六岁便为守祖父墓,于庐中居住三年,不离不弃。
赵构得知后,特赐此童“孝童”之名,并将其居所命名为“时思院”,以表彰其时时思念祖德之孝心。至明代,随着宗教文化的兴盛,时思院逐渐演变为宗教场所。明洪武年间,
刘基题写“时思道场”四字。到
宣德元年,官方正式将时思院改为寺庙,沿用至今,遂成时思寺之名。
历史沿革
时思寺历史沿革悠久,始于南宋绍兴年间,由名儒
梅元屃守墓庐发展而来,初称“时思院”。
南宋绍兴十年获高宗赐名,正式确立。元至正十六年(1356),
大漈梅氏十九
世孙将其扩建为“时思道场”,标志着时思寺的初步建立。明洪武年间,刘基题写
匾额,宣德元年正式由院转寺。
清代历经重修,并增建
三清殿,使时思寺成为融合佛道元素的独特宗教建筑遗产,至今保留其历史风貌与文化价值。
地理环境
时思寺坐落于海拔1000多米的白象山之上,地处海拔1050米的中心盆地。此地四周环绕九座峻峰,形成“九狮”之势,盆地内田野则被自然划分为形态独特的十三块,被誉为“十三羊(垟)”。时思寺前
沐鹤溪自北向南汩汩流淌至不远处直泻谷底,形成百仞飞瀑“雪花漈”。寺前彼岸为狮山,附近有“石马潜渡”“龙舌喷珠”等景观,与时思寺合称为
大漈八景。
建筑布局
时思寺总体布局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2700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1250平方米,由南侧
寺院与北侧梅氏宗祠两大部分构成。寺院区域包含山门、钟楼、庄严的大殿、
三清殿及马仙宫等建筑。寺内古木参天,尤其是北侧的
巨杉与山门内的古柏,更添古刹之幽静深远。
主要景点
山门
山门设有南北两个,均为牌楼式建筑。北山门的门额上悬挂着“时思寺”的
匾额。山门采用木结构建造,呈现三
开间的布局,中间宽敞而两侧较窄。此设计特点在于有柱而无门扇,中间两根柱子内外均装饰有抱鼓状的木雕花饰。柱子上方则巧妙地设置了斗拱,以承托梁枋,整体造型宛如一座三间四柱的牌坊。
钟楼
钟楼始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为三层塔状木结构
歇山顶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高约13米,飞檐翘角。与钟楼相对,曾有一座弥勒殿,但现已坍塌。钟楼面阔进深均为三间,每层逐渐收缩,
实木板墙体向内倾斜,形成覆斗状。底层正面设门,四面格栅窗,中央有四根大木柱支撑,四周环绕回廊,左侧有楼梯通往上层。二层结构与底层相似,但回廊顶部改为两面坡状,有脊梁。三层无回廊,四面开窗,顶部有四护壁棋,中央为正八角
藻井,原有明代铸造的800多公斤铜钟,钟声曾能远播15千米,现已遗失。
大殿
大殿始建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后经清初重修,采用重檐
歇山顶设计,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梁架结构独特,为六架椽屋配以三柱支撑,副阶则为清代重修时扩建。大殿建筑融合了宋元及明代的建筑手法,细节之处尽显古朴韵味,建筑构件上刻有阴文题记、墨书及彩画。大殿内部空间开阔,未设佛像,更显庄严空灵。正殿顶部设有长八角形藻井,其构造与形制均保留了早期建筑手法。此外,寺内还珍藏着众多元代原构件及阴刻题记,如“原创于元至正丙申”等,以及丰富的墨书与彩画。
三清殿
三清殿是一座晚清时期的建筑,横向有五间之宽,纵向有四间之深,屋顶采用单檐歇山式设计。
马仙宫
马仙宫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原坐落于大漈村的北部,由于长期缺乏维护,存在坍塌风险。因此,在1989年时思寺进行修缮工程期间,马仙宫被迁移至寺内以得到更好的保护。马仙宫采用单檐
歇山顶设计,其建筑构造技法与时思寺大殿之间存在一定的师承关系。
梅氏宗祠
梅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自东向西依次递高而建,共分为三进,依次为祠门、前厅、序伦堂及
报本堂。
报本堂前槽采用减柱法设计,即仅以一根粗大的横梁横跨明间、次间及稍间,既稳固了结构,又极大地开阔了室内空间,使得整个厅堂显得宽敞明亮。梅氏宗祠的大殿半圆形的棋瓣
卷杀及斗底
皿板形式的做法,均透露出明显的
福建省建筑风格。
古树
位于时思寺山门之内,挺立着两株古柏。其中一株已完全枯死;而另一株则斜着生长,高17米,胸围4.1米,树龄约为1500年,为全国最大最古老的
桧柏。寺庙北侧的
柳杉王,树龄1500余年,胸径360厘米。其原高50米左右,因遭雷击断梢,现
树高仅存28米,冠幅15×17平方米,2015年7月获“
浙江省十大树王”称号。
价值与影响
时思寺建筑形制古朴,保留了元、明、清各时期的式样特征,部分建筑做法带有
福建省地方风格,多时期、多元素的构造特征,成为同类建筑中的孤例,是研究古建筑形制演变和区域风格的典型实物例证。其起源和存在与梅氏
宗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对研究民俗、宗教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开发与保护
自
南宋初期至今,时思寺历经数百年而依旧繁荣不衰,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长期受到当地望族梅氏宗族势力的庇护。1984年起,
浙江省文物局开始多次拨款用于时思寺的较大规模修复工程,于1990年竣工。1989年,时思寺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
景宁畲族自治县文管会从
金华市定制一批瓦片,对其遭受风雨侵蚀部分进行维修。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时思寺刺柏.国家林草局宣传中心.2024-03-23
时思寺.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202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