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氏宗祠
浙江西岸底村的家族祠堂建筑
梅氏宗祠,位于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西岸底村,是一处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汉族聂氏宗祠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
大漈梅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整个建筑结构精巧,气势宏伟,后经多次修整,但还是基本保持原貌不变。
梅氏宗祠比起一般宗祠要宽大得多,如此规模的宗祠在景宁一带并不多见。其中的客堂、序伦堂、报本堂沿中轴线次第高升,寓意梅氏子弟一代比一代杰出,来日步步高升。
概况
进了那道砂石黄泥垒墙的仪门,又有一个小巧的天井,左侧有下坡的台阶,连通时思寺的钟楼;右侧一堵乱石围墙,依墙为一人来高的狭长花坛,种了几棵桔树和一些蔬菜。客堂为面宽五间的一层木构建筑,两边仅有简简单单的细方格门窗,梁等也没什么雕饰,柱础与廊柱更是一般,可见出梅氏的勤俭持家风格。从客堂穿过,来到宗祠的第三个天井。这个天井比前面两个要精致些,中间有片石铺砌的甬道,左右各有一棵荷花木兰。那玉兰树像是过花期了,但油亮翠绿的革质宽叶,依然讨人喜欢。由玉兰树的绿荫下走过,迈上二级石台阶便是梅氏宗祠最值得与外人道的序伦堂了。这是宗族议事的大厅,为要拓展空间,建筑设计时把均衡承重改为周边承重,四周密布三道檐柱,中间金柱的间距却特别开阔,使得中央大厅显得格外宽敞。
陈先生说,这是明朝建筑中典型的减柱法,要求建筑师具有高超的技艺。又指着正中那道长13米,直径1米以上的横梁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将这么一根横梁架上去,也是十分不容易的。到底用了什么起重装置,至今仍是个谜。后人因此编出许多关于梅氏宗祠的建筑故事来。陈先生收集整理过这些故事,所以能流畅地为我们讲解。说是当初为要建好这座宗祠,梅氏家族事先召开竞标大会,有40多位建筑工匠前来竞标。梅氏族长让他们每人做一只木马。有些木匠以为这是最简单不过了,不过粗木作的爷手艺,有什么稀罕,找几根木头,三下两下凑成一只就交上去了。其中有位来自鲁班家乡的山东省师傅,情知这是梅氏族长要试探技艺,精心选用硬木,制作了一只榫头与榫眼紧密吻合的木马。梅氏族长让人把这些木马都拿到沐鹤溪里浸泡。
三天过后,多数木马不及捞上来,已是散架。未散架的,也吃水不浅,死猪般地沉重。唯独那山东师傅的木马,严格按照榫卯衔接的手艺加工,拆开榫头与卯眼,竟是一点水渍都没渗进去。大家都赞叹这位师傅的手艺了不得,是得了《鲁班法》秘传的。便一致议定由这位山东师傅来承建。这山东师傅的确出手不凡,开工前,当众设祭坛作法,宣称他建造的宗祠,不准鸟雀作窝;不准蜘蛛结网;不准尘土落户;还不准有一铆一钉。建成后的梅氏宗祠果然做到了“四不”。陈先生说,你们看,这宗祠,平时也没人打扫,可就是干净,从不见有鸟迹蜘蛛,连灰尘也不沾。还说,有一次,乡政府借用序伦堂搞选举,是在夜间进行的。梁柱上、地面上遗下好些纸屑。第二天一早,乡里专门派清洁工来打扫,却是一片纸屑也不见了。一时传为神奇,以为山东省师傅的施咒真是灵验。后来,还是一位建筑专家解了此谜,说那是因为序伦堂四周穿透,有很好的通风除尘功能,所以才会纤尘不沾。选举留下的纸屑一定是被夜风吹走了。至于蜘蛛、鸟雀为不在梅氏宗祠结网、作窝,可能是选材上的讲究,这些木材会散发一种蜘蛛、鸟雀不喜欢的气味。山东师傅确是一位高人。但高人不是完人,精于算计,还特别小心眼。
现今,这里成为人们旅游、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姓氏渊源
梅[梅,读音作méi(ㄇㄟˊ)]
「梅」源出:
出自子姓 以地名为氏.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宋濂《梅府君墓志铭》所 载,商王太丁封其弟于梅,称梅伯。为帝辛所废。姬发克商后,又封梅伯 的后裔于黄梅,其后有梅氏。
梅姓家族始祖 商朝诸侯梅伯
「梅」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汤后裔太丁之弟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殷商时,商王文丁封其弟于梅(今安徽县)为伯爵,世称梅伯。到商纣王时,纣王荒淫无道,梅伯数进谏均不听,反遭纣王废黜,后遭纣王杀戮。
周武王灭商后,感其忠贞,又封梅伯的后裔于黄梅,号为忠侯。其后世子孙遂以祖先封地为姓,称梅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出自清朝满族八旗中的复姓梅佳氏者,后改为汉字单姓“梅”氏。
出自蒙古巴尔虎旗蒙古族默林奇德氏。蒙古默林奇德氏原居蒙古喀尔喀地区,因遭受葛尔丹部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人万余南下,游牧于今张家口市一带。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庭准议,全族移驻沈阳市(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满族自治县等地并独竖一旗,自称蒙古第九旗。后取原姓首字谐音汉字“梅”为氏。
据史籍《魏书》记载,汉朝时期荆楚南蛮人中有梅氏。
据史籍《旧唐书》记载,北狄奚酋长有梅氏。清代时期贵州贵阳府开州土司有梅氏。
满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黎族东乡族锡伯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梅伯
梅伯是商末直臣,帝辛时在朝任卿士。他为人正直敢言,见纣王荒淫无道,几次冒颜进谏,纣王不纳。时有臣劝他,忠言逆耳,以免招来杀身之祸,而梅伯却慷慨陈词:“文谏死,如果人人都不敢直言,朝廷还要我们这些大臣干什么?”他依然如故,凡遇纣王无道,即当庭指出,纣王忍无可忍,就把梅伯杀了,还残忍地把梅伯的尸体剁成肉酱。梅伯因冒死直言,忠贞不屈而流芳千古。姬发灭商后,封梅伯之裔于黄梅,号为忠侯,其后世子孙遂以祖先的封邑为氏,称梅氏。梅氏一族均尊梅伯为其得姓始祖。
二。各支始祖:
梅胜聪:字九思,江西南昌县人也。元皇庆元年壬子正月十五卯时生,至正十二年挈妻子以徙居湖南宁之柳林(宁乡流沙花园)洪武十四年辛酉八月初二子时没,葬八都四区彪形山(今花园乡和平村梅家湾虎形山,谷名大坟山)庚山甲向。即今砖墓是。元配:罗氏,元延裕二年乙卯二月十五酉时生,明洪武九年丙辰七月二十八卯时没,葬八都四区(今宁乡花园乡新龙村越花山)祠宇后山第二排卯山酉向。是为益阳市沩西梅氏始祖。
迁徙分布
地望分布
河南省中部偏南 安徽淮河以北
梅氏发祥于今黄梅县一带,后因故大批迁衍于河南汝南。
一作姓氏
梅姓家族始祖 商朝诸侯梅伯
战国末年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所作的《楚辞天问篇》,有“梅伯受”的文句。这位梅伯就是3000年以来梅姓人的始祖。
梅姓的源自3000多年前的商朝诸侯梅伯,有许许多多的考据资料可恁,譬如,《唐书宰相世系表》指出:“系出子姓司马卬文丁封弟于梅是为梅伯,后以国为氏”;另一项宋濂的《梅府君墓志铭》也更详细地指出:“梅本子姓,其先梅伯,为殷纣所废,姬发既伐纣,封伯诸孙黄梅,号曰忠侯,遂以梅为氏”。
上述的一书一铭,《旧唐书》是宋代大学者欧阳修的作品,《梅府君墓志铭》则出自明初学者宋濂的手笔,可见得梅姓的源自梅伯,是自古以来就已被认定的。
梅伯,是商朝的诸侯,也就是上古圣君商汤的子姓子孙,他在被帝辛将身“殖醢”而惨死之后,等到周武王灭纣兴周,就把他的孙子封为忠侯,其子孙并且开始“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梅--这就是梅氏的来源。他们的历史,至少也在3000年以上,可当“源远流长”四个字而无愧。
早期的梅氏,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主要是活跃于现今的河南省汝南县一带,换言之,后来各地的梅姓人家,应该也是从这里逐渐分支出去的。
不过,《姓氏考略》也指出,在南北朝的五胡乱华时期以后,本来源自商汤的梅氏,已经不再是“仅此一家”,而增加了至少两支新的血轮,那就是南蛮和北狄的先后改姓为梅。该书是这样记载的:“南蛮有梅姓,见《魏志》,北狄奚酋长有梅姓,见《旧唐书》。”
得姓于周代初年的梅氏,到了西汉末年,便已逐渐从发源地的河南,逐渐播迁到了现今江西省九江一带,当时十分有名气的高士梅福,便是九江寿春人。
宋、明之际,在历史上扬名显亲的梅姓人士很多,在文坛上,他们固然大放光芒,像梅询梅尧臣等人,都是备受后世推崇的文人学者;在事功方面,曾经助岳飞讨贼有功的梅成和,以及在明代靖难之役时尽忠维护惠文帝的大臣梅殷等,都是受人敬仰的人物。
根据史籍《姓氏考略》的记载,早期的梅氏,主要是活跃在现今的河南省汝南县一带。先秦之后,才渐有梅氏人散见于史册。
秦朝时期有丹阳人(今安徽宣城)梅姑,汉朝初期有益阳市人(今湖南益阳)梅□,西汉中叶有南阳人(今南阳市)梅免,王莽时期有九江寿春人(今安徽寿县)梅福。这些史实表明,秦汉之际,大多梅氏移居相对富庶的中原一带,其他梅氏则以黄梅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周扩散。
魏晋南北朝时,梅氏在汝南郡繁衍地尤为昌盛,并呈族大人众,枝繁叶茂之势,后逐渐发展成为梅氏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汝南郡。此际见诸史册之梅氏人依然不多,除上述汝南郡出了梅赜、梅陶父子外,还有吴兴人(今浙江吴兴)梅虫儿。可见在隋唐以前,梅氏已分布于今湖南省、湖北、江苏省江西省、安徽、浙江省等江南广大地区。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四起,加之隋炀帝穷兵武,中原一带十室九空,汝南梅氏也在劫难逃,避居南方势在必行,其中有一支迁居四川省
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加藩镇割据,阉宦专权,又加唐朝所请的援兵回鹘烧杀掳掠,黄巢起义又紧随而来,社会激剧动荡,梅氏在南方分布更广,今广东省一带也有了梅氏人定居。宋元之际,梅氏在江南各省繁衍昌盛,尤其以安徽宣城为最,可谓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并且此际梅氏已有人定居于甘肃省
明朝初期,梅氏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江苏省等地。明末清初,清代八旗屠川,始有大批四川梅氏避居云南省。清代以后,梅氏在全国分布更广,并有渡海赴台,侨居海外者。
如今,梅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云南、浙江省江西省、安徽、江苏、河南多此姓,上述六省之梅氏约占全国汉族梅氏人口的74%。
梅氏是当今较为常见的姓氏,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六位的姓氏,人口约一百六十万,占全国人口的的0.1%。
参考资料
浙江梅氏宗祠.老家河南家谱馆.2024-02-22
大漈梅氏宗祠.宗祠网.2024-02-22
目录
概述
概况
姓氏渊源
迁徙分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