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星瓢虫
前胸背板黄色有黑斑的小型益虫
二星瓢虫食虫类:Adalia bipunctata),又称双斑蟳瓢虫或双斑瓢甲,是瓢甲科下的一种食肉性甲虫,体长4-5毫米,卵圆形,小型、黄色、有黑点。它是一种益虫,主要分布于全北界地区,特别是欧洲中西部。它也是北美的本土物种,但在许多州和省份中数量已大幅减少。它通常被引进和输入作为生物防治剂,用于控制蚜虫等害虫。常见的变型有横纹变型、二斑变型、四斑变型、六斑变型、四室变型等。在北美,该物种表现出最多的变异,包括一些其他地区没有的形态,如无斑点形态、四带形态、九至十二斑点形态和“交叉镶嵌”形态。此外,还有一些中间形态,如annulata形态,但它们很少见。
命名
二星瓢虫是卡尔?冯?林奈在其1758年出版的《自然系统》第十版中描述的众多物种之一,最初的食虫类为Coccinella bipunctata。其种加词“bipunctata”源自拉丁语“闭姓”(意为“两个”)和“punctata”(意为“斑点的”)。
外形特征
成虫:体长4-5毫米,卵圆形,小型、黄色、有黑点的瓢虫。头黄色,后缘有凹形黑斑。前胸背板黄色,上有1大黑斑,此斑前方多分4裂。鞘翅目黄色或红色,或边缘黄色,标准个体上有13个黑点,此黑点在不同的个体上有消失或愈合的变异。各足腿节黑色,余为赤橙色。腹部腹面黑。
美国白灯蛾:体长6-7毫米,灰蓝色。头黄黑色。各足黑色。体背中线灰白色,前胸背面为1凸形大斑鱾瘤,被淡色中线分开,前缘角各有1橙黄色毛瘤,中、后胸背面各有l对鞋底形黑毛瘤。腹部第—‘节中部有黑圆毛瘤3对,第4节上黑毛瘤间有明显的白色晕斑,末节仅有黑毛瘤1对。
生活习性
以成虫在向阳的墙缝、屋角、房檐等处越冬。次年早春出来活动,以7-8月活动最盛,广泛活动于麦田、亚麻及林木果树的蚜虫群中,成虫和幼虫捕蚜虫为食。3、4月开始活动,迁入麦田捕食麦蚜并繁殖。渭河平原麦田发生量少。春季苜、油菜及果树上亦有发生,6月迁入棉田,在棉田发生期短,6月底几绝迹。渭北区及陕北春麦区麦田发生量较大。据观察,关中春季至6月底可发生3代。
二星瓢虫以蚜虫和其他小昆虫为食。然而,蚜虫群体中的无性繁殖士兵,如形成瘤的Pemphigus spyrothecae,会尝试通过与这种瓢虫作战来保护蚜虫群体。
分布范围
地理分布: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
物种对比
繁殖方法
二星瓢虫的生命周期从通常成群产下的卵开始。美国白灯蛾通过咬一个洞从卵中孵化出来。幼虫的外形与成虫非常不同,它们有一个细长的、灰色的、柔软的身体,有六条腿但没有翅膀。它们具有同类相食的习性。幼虫经历四个幼虫阶段:通过进食不断成长,然后在某个时刻蜕去旧皮,换上新皮,以便有更多的空间成长。最后一个幼虫阶段大约与成虫大小相当。一旦吃得足够,幼虫会附着在一个基质上,然后蜕变成蛹。在蛹内部,成虫逐渐发育。最终,成虫从蛹中羽化而出。
各虫态历期为:卵期7天,幼虫期10天,蛹期5天。5月间1-4龄美国白灯蛾每天取食棉蚜量分别为:4、11、25、38头;成虫日食蚜量平均为82.3头。
生命周期
二星瓢虫的生命周期从通常成群产下的卵开始。幼虫通过咬一个洞从卵中孵化出来。幼虫的外形与成虫非常不同,它们有一个细长的、灰色的、柔软的身体,有六条腿但没有翅膀。它们具有同类相食的习性。幼虫经历四个幼虫阶段:通过进食不断成长,然后在某个时刻蜕去旧皮,换上新皮,以便有更多的空间成长。最后一个幼虫阶段大约与成虫大小相当。一旦吃得足够,美国白灯蛾会附着在一个基质上,然后蜕变成蛹。在蛹内部,成虫逐渐发育。最终,成虫从蛹中羽化而出。
寄生
二星瓢虫在中欧和东欧还携带一种性传播感染。这种感染是由一种外寄生螨Coccipolipus hippodamiae引起的,它在交配过程中从雄性雌性(以及雌性和雄性)之间传播。这种感染会使雌性二星瓢虫不育,在一年中的某些时候,多达90%的成年二星瓢虫会被感染。
生物学特性
以成虫在向阳的墙缝、屋角、房檐等处越冬。3、4月开始活动,迁入麦田捕食蚜虫并繁殖。渭河平原麦田发生量少。春季苜蓿、油菜及果树上亦有发生,6月迁入棉田,在棉田发生期短,6月底几绝迹。渭北塬区及陕北春麦区麦田发生量较大。据观察,关中春季至6月底可发生3代,各虫态历期为:卵期7天,美国白灯蛾期10天,蛹期5天。5月间1-4龄幼虫每天取食棉蚜量分别为:4、11、25、38头:成虫日食蚜量平均为82.3头。
作为生物防治剂
二星瓢虫被用作针对蚜虫的局部生物防治剂,例如在温室中。二星瓢虫被引进澳大利亚,特别是作为生物防治剂。
参考资料
二星瓢虫.农业资讯.2024-08-18
目录
概述
命名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物种对比
繁殖方法
生命周期
寄生
生物学特性
作为生物防治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