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格战争
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的战争
俄格战争是指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具体时间是2008年8月8日至2008年8月18日,俄罗斯军队对进攻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地区的格鲁吉亚军队实施的陆海空联合反击作战。这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首次对外用兵,也是其为对抗西方战略遏制而对邻国实施的一场小规模、低强度跨境控制战。
自2008年8月1日开始,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发生数次交火,8月8日凌晨格鲁吉亚展开全面军事行动并很快控制了2/3以上的南奥塞梯地区,包围了其首府茨欣瓦利(Tskhinvali)。俄罗斯军队于8日进入南奥塞梯地区,9日展开军事行动很快控制了茨欣瓦利,并在随后几日占领了南奥塞梯以外的格鲁吉亚领土和军事基地。在国际各方的调停下,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分别于8月15日和16日在停火协议上签字,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于8月18日开始撤离格鲁吉亚,战争结束。
据俄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该战争共造成俄罗斯军队74人死亡,171人负伤,19人失踪,以及约1600名南奥塞梯平民死亡。格鲁吉亚军队共有215人死亡,1469人受伤。
发生背景
历史背景
苏联解体之前,俄罗斯和格鲁吉亚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成为两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由俄罗斯人占主导地位的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原是格鲁吉亚的自治共和国和自治州,都与俄罗斯接壤,并且一直与俄保持较为密切的关系。苏联解体之后,这两个地区也宣布独立,与格鲁吉亚中央政府对抗。格方多次尝试恢复对这两个地区的控制,但是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2008年3月,南奥塞梯议会再次提出独立要求,并分别致信联合国秘书长、俄罗斯总统、独立国家联合体各国领导人,要求承认其为独立国家。格鲁吉亚方面,自2004年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上台之后,一直奉行“疏俄亲美”的政策,在打击国内亲俄势力的同时,不断向西方国家示好,并加快进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步伐。在2008年的布加勒斯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首脑会议上,格正式提出了“加入北约行动计划”申请,但是由于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的独立倾向,导致国内局势并不稳定,北约并未表现出吸纳格鲁吉亚为成员国的意向。于是,格鲁吉亚决心彻底解决这一领土问题,以实现加入北约的愿望。
格鲁吉亚试图加入北约的消息使得俄格两国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一旦北约这轮东扩成功,势必会严重挤压俄罗斯的战略利益。俄罗斯领导人弗拉基米尔·普京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曾多次公开表示,格鲁吉亚所处的高加索地区对于维护俄罗斯的战略利益至关重要,为了捍卫本国利益,俄罗斯可以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并且“无所畏惧”。俄格双方在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的问题上互不相让,战争一触即发。
战争经过
战争准备
通过演习进行战争准备,俄格双方制定作战计划。为了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俄格双方在战前都进行了针对性的演习活动。
2008年7月上旬,美国军队格鲁吉亚军队进行了代号为“立即反应—2008”的联合军事演习,双方出动兵力达1650人,格鲁吉亚的主要装甲力量悉数登场。俄罗斯也不甘示弱,在7月13日—8月1日进行了代号为“高加索—2008”的联合反恐演习,驻守北高加索的俄陆海空三军、空降兵、边防军、内卫军部队全部参演,北高加索军区司令马卡洛夫上将亲自担任总导演。
虽然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声称此次演习是年度训练计划内的,与美格的联合军演并无关系,但是俄方还是利用演习机会,详细评估了俄军在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恐怖威胁”的条件下遂行联合行动的能力。在演习过程中,俄军有针对性地演练了兵力投送、海上作战、空中协同、组织防御、封锁冲突地区等科目,为可能发生的边境冲突做足了准备。值得一提的是,俄军在演习结束之后命令部队不许卸装,依然保持较高的战备等级
2008年8月初,格鲁吉亚决心趁俄罗斯总理弗拉基米尔·普京出席北京市奥运会开幕式、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离开莫斯科的有利时机,快速攻占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以武力制止二者的独立行为。但是,由于兵力有限,格军很难同时对两个地区发起有效进攻,遂决心以主要兵力攻占俄驻军较少的南奥塞梯,战斗胜利之后再转向阿布哈兹。
针对格军的战略意图和具体部署,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决心发起“强制和平战役”,目的是以有限兵力,速战速决。通过海上封锁、空中打击、地面部队突击等作战行动,迅速驱逐入侵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格鲁吉亚军队,并打击部署在纵深区域的格军主力,摧毁格鲁吉亚的重要军事设施、交通枢纽、军工企业,彻底消除其对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再次发动武装入侵的能力。俄军依托北高加索军区司令部组建战役指挥部,俄罗斯第58集团军司令赫鲁廖夫中将和总参战斗训练总局局长马诺夫中将分别担任两个方向的总指挥。
参战兵力
格鲁吉亚军队在南奥塞梯投入了1.5万-2.5万兵力,入侵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的规模最初少于格军,但在8月9日以后迅速增加到2万~3万人。此外俄军还调动和指挥了3000人左右的南奥塞梯武装分子,9000人左右的阿布哈兹、车臣和哥萨克骑兵“志愿武装人员”。
俄军在北高加索地区投入作战的兵力可能是格鲁吉亚部署在南奥塞梯部队数量的3倍,这个比例正好与冷战时期苏联红军计划进攻西欧的兵力比相同。安德烈·伊拉鲁诺夫指出很多俄罗斯军事专家俄方投入入侵作战的兵力超过4万人,包括俄军和阿布哈兹及北奥塞梯附庸部队,此外还有4万人左右的预备队部署在俄边境附近。
战争前夕
2008年8月1日,准备多时的格军与南奥塞梯军队在边境地区多次发生小规模冲突。3日,格军炮兵主力对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等地实施高强度的急袭射击,造成许多平民伤亡。大量平民开始涌向俄罗斯,俄方开放俄格边界,组织难民进入。面对逐渐紧张的局势,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开始向南奥塞梯边境地区集结,并提高防区部队的战备等级。8月6日,格军调集大量装甲兵力,准备从边境地区突入南奥塞梯。8日凌晨,格军地面部队在空军强击机的支援下,以装甲旅坦克集群为先导,向南奥塞梯的首府发起进攻。与此同时,格军1个特种作战旅在俄罗斯通向茨欣瓦利的战略通道周边设伏,随时准备打击、迟滞俄罗斯支援南奥塞梯的部队。
战争爆发
2008年8月8日,俄罗斯称,当日凌晨,格鲁吉亚军队使用冲天炮重型火炮攻击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俄以保护国民为由,进攻南奥塞梯并同格鲁吉亚军开战。同时,俄主战坦克等重装备赶往冲突区,空降兵开始在南奥塞梯地区部署。
战事快速升级
2008年8月9日,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占领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并轰炸格鲁吉亚控制区。在北京参加奥运开幕式的弗拉基米尔·普京谴责格鲁吉亚的“侵略行动”。同日,更多的俄空降部队装甲部队被部署在南奥塞梯地区。
格军撤离南奥塞梯
2008年8月10日,俄军轰炸驻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的格鲁吉亚军队。俄黑海舰队在格黑海沿岸部署3艘驱逐舰。在俄军攻击下,格军自南奥塞梯撤退,但两军在南奥塞梯的交战仍在继续。
俄罗斯继续进攻
2008年8月11日,俄战机空袭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郊区的一个特种部队营地和一个空中控制中心。同日,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向阿布哈兹增派了9000名伞兵和350辆装甲车。格军从南奥塞梯以南的哥里撤离到第比利斯。
俄军暂停军事行动
2008年8月12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向国防部下令暂停针对格鲁吉亚的军事行动。俄格战争告一段落。
战争后续
撤军
2008年8月12日,法国总统萨科齐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达成了解决南奥塞梯冲突的六项原则协议。然而,在随后对该协议某些条款的理解和解释上,双方出现很大分歧。主要分歧点在于俄罗斯的撤军时间和欧盟观察员的活动范围等。
2008年8月18日,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开始从南奥塞梯冲突地区撤军,但在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周边仍部署着一定的兵力。9月8日以尼古拉·萨科齐为首的欧盟高层代表团飞抵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举行了长时间会谈。双方商定了对六项原则协议的两项补充措施:在欧盟对格鲁吉亚不向阿布哈兹动武做出担保后,俄罗斯军队在7天内撤出波季至塞纳基的5个观察哨所;欧盟10月1日以前在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部署200名以上观察员,欧盟观察员到位后的10天内,俄罗斯从毗邻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区域撤军,回到冲突发生前的位置。撤军时间表确定后,俄罗斯与欧盟还就欧盟观察员的活动范围最终达成妥协。10月4日,俄维和部队开始撤离安全区。欧盟驻格鲁吉亚约200人组成的观察团10月1日在靠近阿布哈兹及南奥塞梯冲突地区的格方区域正式开始履行职责。
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地位及俄设立军事基地问题
2008年8月26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命令,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并责成俄外交部等部门与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方面就建立"外交关系"事宜开始磋商,并讨论关于起草双方"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等问题。9月17日,俄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与南奥塞梯领导人科科伊季、阿布哈兹领导人巴加普什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根据条约,俄方将在两地修建军事基地、驻扎军队并参与两地防务。同时,三方将加强能源、通讯和金融等领域合作。按照梅德韦杰夫的说法,条约将确保这一地区和平,防止"军事冒险"重演。格鲁吉亚外交部长博克里亚谴责俄方"吞并"两地,"破坏了格方领土完整"。10月15日,在联合国欧盟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共同主持下,格鲁吉亚问题国际会议在日内瓦举行,俄罗斯与格方官员冲突后首次面对面会谈。为协调俄格立场,确保会议顺利进行,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官员只参加随后的"技术性会谈"。会谈重点讨论安全安排、难民回归、维持和平等问题,避免提及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问题。
俄格断交
2008年8月28日,格鲁吉亚议会举行非常会议,一致通过一份"关于俄罗斯侵略格鲁吉亚领土"的决议,声称"南奥塞梯自治州和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领土被俄罗斯侵占","出现在格鲁吉亚领土上的俄罗斯武装力量,包括其维和部队,均为非法",格鲁吉亚议会授权"格执行机关与俄罗斯断绝外交关系"。9月2日格鲁吉亚外交部正式照会俄驻格外交代表,断绝两国外交关系,并宣布退出有关解决南奥塞梯冲突的协议。格方要求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停止以维和部队名义继续留在格境内。
战争损失
以上资料参考
战争影响
战争双方
本次战争造成约2000名平民死亡,约3.4万平民沦为难民,双方直接经济损失达30多亿美元。
俄罗斯
 弗拉基米尔·普京上台之后,改变鲍里斯·叶利钦时期对中亚不重视的政策,大力加强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全方位的战略关系。"9·11"事件之后,美国军队进入中亚,中亚战略地位大幅提升。经过普京执政八年努力,中亚成为整个独立国家联合体地区与俄罗斯关系最为稳定的地区。在俄美这一回合的较量中俄罗斯占据了主动权,俄罗斯对中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明显提高,特别是强化了对中亚国家能源的控制力和在中亚的军事存在。为了应对美国在独联体空间发起的挑战,俄罗斯更加重视与中亚及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国家的关系以及在独联体、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框架下的军事和安全合作,建立完整的地区军事政治联盟,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格鲁吉亚
2008年俄格战争后,格鲁吉亚强劲经济增长势头就此一蹶不振,长期处于缓速增长,并在此后十年间增长率再也没有恢复到7.5%以上。最终使得南奥塞梯获得了实质性独立
对大国关系的影响
俄罗斯以对外用兵的强硬方式重返世界大国行列,发出了挑战单极世界的强烈信号。大国关系可能更加错综复杂,各大国的地位可能发生新的变动,中国的地位可能更加主动。俄美间冷和平的局面形成,俄美美苏冷战尚不至发生。
对现行国际秩序的冲击
俄罗斯以世界大国姿态挑战由西方国家主导的现行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所确立的一系列国际法基本准则发生动摇,冷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也受到新的冲击。
对欧亚大陆地缘战略格局的影响
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未来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俄罗斯苏联绝大部分地区的主导地位有望重新确立,但是似难避免传统势力范围局部塌。北约东扩与俄罗斯反东扩的较量可能更趋激烈,并且可能牵动从外高到中亚的广大地区。
环里海大国能源博弈态势可能发生变化
美欧建设绕过俄罗斯的能源走廊的计划遭遇巨大挑战。俄罗斯加强对环里海油气资源的控制可能得手。环里海油气西输不畅有利于中国的能源安全。
中亚国家更加重视与中国的合作
中亚国家与中国经贸合作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三十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政治稳定,是中亚国家产品稳定的市场。中亚各国都把中国看作是可靠的合作伙伴,是其政治经济多元化重要的方向之一。中亚国家南部是战乱不断的阿富汗和不稳定的巴基斯坦,西边是刚刚经历动荡的外高加索。北边俄罗斯经济发达地区距中亚非常遥远,而且俄罗斯经济结构与中亚国家也有相似之处。在这种状况下,保持与中国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对中亚国家非常重要。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亚又是周边国家中的重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俄格冲突以后,特别是在当前严重的金融危机面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变得更加重要。
各方评价
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总统格奥尔基·马尔格维拉什维利在俄格战争10周年之际,继续指责俄罗斯继续“占领”格鲁吉亚领土。“这是一场对格鲁吉亚的战争、侵略、侵占,俄罗斯公然违反了国际法”。
俄罗斯
如果不是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 (战争时期的格鲁吉亚总统)及其帮凶不负责任的犯罪行为,也不会有战争。” 俄罗斯总理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对此次战争评价。
欧盟
2009年,由欧盟发起的一项独立调查报告称,是格鲁吉亚率先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俄罗斯随后的军事反击超出了合理范围,双方都违反了国际法。萨卡什维利的政治立场在报告中受到了批判,调查负责人、瑞士外交人员Heidi Tagliavin称,“正是格鲁吉亚在2008年8月7日夜间到8月8日凌晨用炮火猛烈进攻茨欣瓦利时触发了战争”。
美国
美国国务卿的康多莉扎·赖斯曾在非公开场合警告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不要卷入注定失败的军事冲突中,“动用武力对抗俄罗斯不是选项之一”。
中国
格军败在误判和意志不坚。格鲁吉亚在俄格战争中遭到惨败并不奇怪,除实力差距外,其高层战略指导和部队战斗精神都值得探讨。2005年和2007年,俄格间两次出现矛盾,由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力挺格鲁吉亚,俄罗斯均选择退让,这使萨卡什维利信心暴涨、误判形势,低估俄捍卫国家安全利益的决心。进攻南奥塞梯前,格高层以为有美国为首的北约撑腰,俄不敢出兵;开战后遭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强力反击,格又将希望寄托在美国出兵或西方斡旋上。没想到美国乃至整个北约都未提供实质性支持,格鲁吉亚最终深切体会到“以卵击石”的后果。
相关作品
电影
目录
概述
发生背景
历史背景
战争经过
战争准备
参战兵力
战争前夕
战争爆发
战事快速升级
格军撤离南奥塞梯
俄罗斯继续进攻
俄军暂停军事行动
战争后续
撤军
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地位及俄设立军事基地问题
俄格断交
战争损失
战争影响
战争双方
俄罗斯
格鲁吉亚
对大国关系的影响
对现行国际秩序的冲击
对欧亚大陆地缘战略格局的影响
环里海大国能源博弈态势可能发生变化
中亚国家更加重视与中国的合作
各方评价
格鲁吉亚
俄罗斯
欧盟
美国
中国
相关作品
电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