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序岩黄耆(学名: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 -Mazz)是
豆科岩黄耆属植物。
多年生草本,高100-120厘米。根为直根系,粗状,深长,粗约1-2厘米,外皮暗红褐色。茎直立,丛生,多分枝;枝条坚硬、无毛,稍曲折。叶长5-9厘米;托叶
披针形,棕褐色干膜质。
总状花序腋生,高度一般不超出叶。花期7-8月,果期8-9月。
分布于中国甘肃(
六盘山和南部的山地)和
四川省西北部等。生长于山地石质山坡和灌丛、林缘等。
根为中药材,名曰“红芪”,作黄芪入药并远销东南亚各地。性味甘,温。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敛疮生肌,排脓。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00-120厘米。根为直根系,粗状,深长,粗约1-2厘米,外皮暗红褐色。茎直立,丛生,多分枝;枝条坚硬、无毛,稍曲折。叶长5-9厘米;托叶
披针形,棕褐色干膜质,合生至上部;通常无明显叶柄;小叶11-19,具长约1毫米的
短柄;小叶片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长18-24毫米,宽4-6毫米,先端圆形或钝圆,通常具尖头,基部楔形,上面无毛,下面被贴伏柔毛。
总状花序腋生,高度一般不超出叶;花多数,长12-14毫米,具3-4毫米长的丝状
花梗;苞片钻状披针形,等于或稍短于花梗,被柔毛,常早落;
花萼斜宽钟状,长4-5毫米,被短柔毛,萼齿三角状钻形,齿间呈宽的微凹,上萼齿长约1毫米,下萼齿长为上萼齿的1倍;花冠淡黄色,长11-12毫米,旗瓣倒长卵形,先端圆形、微凹,翼瓣线形,等于或稍长于旗瓣,
龙骨瓣长于旗瓣2-3毫米;子房线形,被短柔毛。
荚果2-4节,被短柔毛,节荚近圆形或宽卵形,宽3-5毫米,两侧微凹,具明显网纹和狭翅。花期7-8月,果期8-9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甘肃(
六盘山和南部的山地)和
四川省西北部等。生长于山地石质山坡和灌丛、林缘等。
繁殖方法
种子处理
由于多序岩黄耆种子硬实较多,为打破种皮的不透性,提高种子发芽率,播前必须按以下方法将选好的种子进行催芽处理,有下列三种催芽方法。
温、冷水交换浸种:于播种前几天,白天用40℃的温水浸泡,晚上再换冷水,连续处理3个昼夜,捞出后装入瓦罐内,上面用湿布盖住,放在温暖的地方,种子经过高低温度的影响,种皮性质发生了变化,3-4天便能发芽,即可播种。
机械损伤:按1份沙子与2份多序岩黄耆种子均匀混合,放在中等大小的碾子上,铺3-4厘米厚,碾10多圈,当种皮起毛刺时为止。否则会使胚部受伤,种子容易受病菌侵染,虽然吸水很快,但播后易出现烂种现象,出苗率也不高。碾好后,筛取种子,用20℃温水浸泡1天,堆沤在温暖的地方,5天左右即可发芽,立即播种。
硫酸处理:对老熟硬实的种子,可用70-80%的硫酸溶液浸泡3-5分钟,取出后迅速置流水中冲洗半小时,或用清水多次洗净种子上残留硫酸,稍干即可播种,采用法此法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可达90%以上。
1.
温、冷水交换浸种:于播种前几天,白天用40℃的温水浸泡,晚上再换冷水,连续处理3个昼夜,捞出后装入瓦罐内,上面用湿布盖住,放在温暖的地方,种子经过高低温度的影响,种皮性质发生了变化,3-4天便能发芽,即可播种。
2.
机械损伤:按1份沙子与2份多序岩黄耆种子均匀混合,放在中等大小的碾子上,铺3-4厘米厚,碾10多圈,当种皮起毛刺时为止。否则会使胚部受伤,种子容易受病菌侵染,虽然吸水很快,但播后易出现烂种现象,出苗率也不高。碾好后,筛取种子,用20℃温水浸泡1天,堆沤在温暖的地方,5天左右即可发芽,立即播种。
3.
硫酸处理:对老熟硬实的种子,可用70-80%的硫酸溶液浸泡3-5分钟,取出后迅速置流水中冲洗半小时,或用清水多次洗净种子上残留硫酸,稍干即可播种,采用法此法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可达90%以上。
播种方法
多序岩黄耆于春、夏、秋3季均可播种。春播在3月中、下旬;夏播于6-7月进行,秋播于9月上、中旬进行,当年仍可出苗,但要注意预防冻害。多采用条播,于面上开深3厘米的播种沟,沟心距30厘米,将种子拌适量细沙,均匀撤入沟内,覆土1-1.5厘米,以畦面不见种子为度,稍加镇压,每公顷用种量15-22.5
千克。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选地:种植地宜选择
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地势高燥向阳的中性或微酸性沙质壤土,平地、山坡均可栽种。但以20-30度的坡地为好。
整地:地选好后深翻,一般应在80厘米左右,结合整地每公顷施入腐熟厩肥或土杂肥52500千克,
过磷酸钙50千克作基肥。栽种前再翻耙2遍,整平耙细后作高畦,畦宽120厘米,高25厘米,沟宽30厘米。畦面整成瓦背形,四周开好排好沟,以利排水。
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与定苗:多序岩黄耆幼苗生长比较缓慢,出苗后往往草苗齐长,因此,当苗高4-5厘米时,应及时中耕除草,同时进行间苗。当苗高7-8厘米时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苗高10-12厘米时,按株距9-10厘米定苗。如有缺苗,应进行补植,但补植之苗根多分枝,如缺苗过多时,宜采取种子补播。定苗后,进行第3次中耕除草,以后可视田间
禾本科杂草生长情况进行,原则是经常保持田间无杂草。
追肥:多序岩黄耆喜肥,在生长第1-2年,每年结合中耕除草追肥3次。第1次每公顷追施腐熟人畜粪水22500
千克,或
硫酸铵300千克,兑水浇施;在第2次中耕除草后每公顷施
尿素75千克,兑水浇施,或用堆肥22500千克与
过磷酸钙750千克、硫酸150千克,共同混合均匀后,于行间开沟施入,施后覆土;第3次于冬季苗枯后,每公顷施入腐熟厩肥37500千克,加过磷酸钙750千克,饼肥2250千克混合拌匀后,于行间开沟施入,施后培土防冻。
灌溉排水:播种后若遇天气干旱,应及时灌水,以促进种子萌芽出苗;在结果种熟期间,即8月中旬至9月中旬1个月时间内,如遇高温干旱,也应及时灌水,每10天1次,可促使种子正常成熟,减少种皮不透性程度,降低硬实率,提高种子品质。雨季湿度过大,会导致根部腐烂,芪苗死亡,故应注意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以利根部正常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打顶、摘蕾:为了控制植株高度生长,减少养分消耗,于7月底以前进行打顶;孕蕾开花对多序岩黄耆根部营养物质积累不利,除留种植株外,一般于6月中旬出现花蕾时,将其摘除,以利增产。
病虫防治
病害
根腐病:多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病植株叶片逐渐发黄脱落,根部完全腐烂。防治方法:注意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浇穴。
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常于6-7月发生。发病时,在叶背面产生大量锈孢子,呈中间一堆、周围一圈的红褐色至暗褐色的粉状堆。高温、高湿、排水不良、种植过密、通风透光不好均有利于发病。防治方法: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株残余,集中烧毁;实行轮作,合理密植,注意疏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发病时,用65%
代森锌400-500倍液或波美0.2-0.3度
石灰硫黄合剂喷雾。
白粉病:常于7-8月炎热干旱时发生。主要危害多序岩黄耆叶片,也可危害
荚果。发病后,叶片两面和荚果表面初生白粉状病斑,然后蔓延如覆白粉,后期在病斑上出现很多小黑点,造成早期落叶或整株枯萎。防治方法: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用50%
甲基硫菌灵或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用50%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10天1次。
紫纹羽病:主要危害多序岩黄耆根部。病斑初呈褐色,最后呈紫褐色,并逐渐由外向内腐烂,烂根表面有紫色菌素交织成膜和菌核,地上植株自上而下逐渐黄萎,最后植株死亡。防治方法:收获时,将病残植株集中烧毁或深埋,可减少越冬病菌;实行与禾谷类作物轮作,轮作期3-5年;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病穴及其周围撒上石灰粉,以防蔓延;雨季注意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结合整地每公顷用70%
敌克松22.5-30
千克进行土壤消毒处理。
虫害
蚜虫:常于6-8月发生,危害上部嫩梢,影响多序岩黄耆生长发育。防治方法:可用敌敌畏乳油800-1500倍液喷雾防治。
豆荚螟:常于6月下旬至9月下旬发生。成虫在多序岩黄耆嫩荚或花苞上产卵,孵化后
美国白灯蛾蛀入荚内咬食种子,老熟幼虫钻出果荚外,入土结茧越冬。防治方法:在花期用90%
敌百虫1000倍液或
敌敌畏800-1500倍液喷杀,7天1次,直至种子成熟。
豆荚蝇:幼虫从嫩梢逐渐向下蛀入茎杆中为害,致使顶部嫩梢逐渐枯萎,植株遇风即断。防治方法:6-7月喷90%敌百虫1000倍液,或25%
亚胺硫磷乳油800倍液毒杀,7天1次,连喷3-4次。
拟地甲:危害幼苗。可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杀。
广肩小蜂:成虫用产卵管刺入
荚果种皮内产卵,孵化出
美国白灯蛾危害嫩籽。防治方法:在结荚初期用敌敌畏1000倍液,或50%
磷胺乳油1500倍液喷杀,7天1次,直到种子成熟。
地老虎、蝼蛄、
金龟子、
蟋蟀科等:可用90%
晶体敌百虫800-1500倍液或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
主要价值
根为中药材,名曰“红芪”,作黄芪入药并远销东南亚各地。以根入药,根含红耆
多糖、
无机化合物元素等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力,缓衰老,改善肺功能,增强耐缺氧能力,镇,镇静及
抗炎药,抗
病原菌。性味甘,温。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敛疮生肌,排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