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当归(学名:Angelica nitida)
多年生草本,根圆锥形,多不分枝,黄棕色;茎绿色或带紫色,有细槽纹,光滑无毛,仅上部有粗短硬毛。复
伞形花序。产
青海省东南部及
四川省北部。生长于海拔2600~4000米的高山灌丛、
草甸、山谷及山坡草地。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根圆锥形,多不分枝,黄棕色,长5-10厘米。茎绿色或带紫色,有细槽纹,光滑无毛,仅上部有粗短硬毛。基生叶为一至二回羽状全裂,裂片2-4对;叶柄长3-5厘米,基部膨大成宽管状的叶鞘,叶鞘长4-6.5厘米,宽至2厘米,两面无毛;茎上部叶为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叶片轮廓为阔卵形,长5-8厘米,宽5-7厘米;顶生叶简化成囊状的叶鞘,外面有短毛,顶端有3深裂的叶片;末回裂片长圆形至椭圆形,厚膜质,长1.5-4厘米,宽1-2厘米,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淡绿色,顶端钝,有白色膜质的短尖头,基部近截形,边缘锯齿钝圆,有缘毛。复
伞形花序,直径6-10厘米,伞辐9-19,长1.5-4厘米;无总苞片;小伞花序密集或近球形,有花18-40;小总苞片6-10,
披针形,尾状渐尖;花无萼齿;花瓣白色或黄白色,少为紫红色,长卵形,顶端渐尖,稍反曲;花柱基扁平,紫黑色,花柱短而叉开。果实长圆形至卵圆形,长5-6.5厘米,宽3.5-5厘米,侧棱翅状,比果体狭,背棱线状,隆起,顶端有宿存的紫
褐色扁平花柱基;背棱槽内有油管1,极少为2,侧棱槽内有油管2,长短不等,合生面油管2。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2600-4000米的高山灌丛、
草甸、山谷及山坡草地。
分布范围
产
青海省东南部及
四川省北部。模式标本(H. Smith no. 4069)采自四川北部黄胜关。
主要价值
青海省
互助土族自治县民间用花治头痛,根代替当归治
血虚、
月经失调,各种血头痛及
关节炎。
性味与归经: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能与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
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痛,跌扑损伤,
疮疡。
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用法与用量:6~12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临床应用:
1.
当归补血汤(《
内外伤辨惑论》)治血虚发热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舌淡,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
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黄芪30g,当归6g。水煎,空腹时温服。方中当归养血和营,补虚治本,为臣药。
治血虚而寒凝经脉证。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者;或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当归12g,桂枝9g,
芍药9g,
细辛15g,甘草5g,
木通3g,
大枣9枚。水煎服。方中苦辛甘温,既可补营血之虚,有可温行血脉之滞,为君药。
治
气虚血瘀之
中风。
偏瘫,口眼涡斜,口角流涎,
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暗淡,苔白,脉缓。黄芪120g,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3g,
川芎3g,红花3g,
桃仁3g。水煎服。方中当归尾活血和血,且有化淤不伤血之妙,为臣药。
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选择座南向北半阴半阳的缓坡地,要求土质疏松、结构良好。
小满前深翻1次,打碎土块作苗床,床面宽1米,长因地形而异。床与床之间开排水沟宽30厘米、深15-20厘米。栽植地要深耕细耙,每亩施底肥 2500-5000
千克,同土壤翻压均匀,作高,畦宽1.2-1.5米。畦间开排水沟宽30厘米、深约20厘米。
2.繁殖方式
生产上常采用育苗移栽。播种期应根据各地海拔高度与气温而定,
甘肃省、
四川省、
云南省约7月份,播法为撒播,种子拌灰撒于畦面,稍加镇压,覆少量细湿土,覆草,做到透光、保湿,苗龄不超过110天。每亩播种量4-5千克。移栽分冬栽与春栽,株行距25厘米X25厘米。春栽以
清明节前后,冬栽宜于
寒露后
霜降前移栽。采用种子直播法生产,冬、春、秋季均可,可控制当归早期抽,其中以冬直播稍好,但产量不高。
3.田间管理
(1)苗期管理。播后必须保持土壤湿润,以利种子萌发。40天左右挑松盖草。苗高约3厘米时,松土1次,即时拔除杂草,伏天过后,选阴天将盖草全部揭去。苗期注意防旱排涝。
(2)起苗贮苗。寒露至霜降气温下降至5℃左右苗叶开始枯萎时,将苗子挖起,稍带些土扎成小把,晾去水分进行窖藏或堆藏,苗龄过大不宜堆藏,堆藏时注意头朝外、根朝里摆放。
(3)补苗间苗。正常情况下,移栽后20天左右苗出齐后,进行间苗补苗,宜在阴雨天用带土的小苗补栽。栽后约3月定苗,拔除病苗、弱苗,每穴保留1株。
(4)中耕除草。5月中旬,进行第一次除草,宜浅锄,土不埋苗。6月中旬,第二次锄草,可深锄,以促进根系发育。
(5)拔薹。移栽后,当年开花结果的植株叫早期抽薹,根部不可药用,宜全部拔除。
(6)追肥。当归为喜肥植物,6月下旬叶盛期和8月上旬根增长期,应追施磷、钾和氮肥。
4.病虫害防治
(1)麻口病。移栽后的4月中旬、6月中旬、9月上旬、11月上旬为其发病高峰期,为害根部,地下害虫多有利于发病。防治方法:①每亩用20%
甲基异硫磷乳剂0.5
千克加水2.5千克喷在15千克土上拌匀,撒施,翻入土中;②定期用广谱长效杀菌剂灌根,每亩用40%
多菌灵胶悬剂250克或托布津600克加水150千克,每株灌稀释液50克,5月上旬、6月中旬各灌1次。
(2)
核盘菌。为害叶部、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7-8月为害较重。防治方法:不连作,在发病前半个月每10天左右,连续3-4次用1000倍的50%
甲基硫菌灵喷药。
(3)虫害。主要为金针成虫和小
地老虎为害。防治方法:铲除田内外青草,堆成小堆,7-10天换鲜草,用毒饵诱杀。
5.采收与加工
当归移栽后,于当年
霜降前15天割去地上部分,在阳光下暴晒加快成熟。采挖时力求根系完整无缺,抖净泥土,挑出病根,刮去残茎,置通风处,待水分蒸发,根条柔软后,按规格大小,扎成小把,堆放竹筐内,用湿草作燃料生烟烘熏,忌用明火,2-10天后,待表皮呈金黄色时,停火,待其自干。当归加工时不可
太阳晒干或阴干。
6.留种技术
育苗移栽的当归,在秋末收获时,选择土壤肥沃、植株生长良好、无病虫害、较为背阴的地段作为留种田,不起挖,待第二年发出新叶后,拔除杂草,苗高15厘米左右时,进行根部追肥,待秋季当归
花梗下垂、种子表皮粉红时,分批采收扎成小把,悬挂于室内通风干燥无烟处,经充分干燥后脱粒贮存备用。直播的当归在选留良种时,必须创造发育条件,促使早期抽薹,形成发育饱满、充实、成熟度高的种子,但该种子只能用于直播,不能育苗移栽。
7. 当归的“早期抽苔“与预防控制
当归抽苔开化后,
肉质根渐渐木质化并空心,失去药用价值。当归生产上存在严重的早期抽苔现象,其抽苔率达30%~50%,有的高达70%左右,有的甚至全部损失,影响了当归生产。
影响早期抽苔率的因素因素很多,如种子的遗传性、种子的成熟度、播种密度、移栽苗大小、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等均会影响当归的早期抽苔率。
①选留良种:为提高苗子质量降低早期抽苔率,必须在现行的三年生采种田采种,选择种子成熟度适中、均匀的种子作播种材料。
②选择育苗地:选择光照日数短,阴凉湿润,土壤疏松肥沃的地块作苗床。土壤干燥有利于早期抽苔开花,所以在育苗期间要注意遮阴,或选择背阴的坡面。
③适时播种、起苗贮藏,合理施肥,控制苗龄和苗重。
④降低苗子贮藏温度,如把贮藏温度降低至0度以下时抽苔率低。
⑤
化学调控:采用适宜浓度的多效唑、
矮壮素、比久、
青鲜素等
生长抑制剂单独或
混合物在当归叶面喷洒,可有效控制早期抽苔。
本种提示
根据从
瑞典Mus.Bot.Upsaliense和瑞典Forgiftad标本馆借来的H.Wolff鉴定的H.Smithno.4069的同号模式标本观察,认为A.nitida和A.chingaiensis的形态特征是一致的。两者的叶缘齿上均有白色的短尖头,有缘毛,花瓣均为淡紫色,分生果侧棱翅状,均比果体狭窄。仅A.nitida的伞辐为6-20,而A.chinghaiensis的伞辐为9-19。A.chinghaiensis的主要特征是花柱基紫黑色,花柱短而叉开。分生果背棱线形,隆起,顶端有紫
褐色扁平花柱基。在A.nitida的原始记载中对这些特征未做记述,但在H.Smithno.4069的模式标本上却明显地存在这些形态特征。同时二者均产于
四川省北部。根据以上比较,作者认为A.chinghaiensis应列为人nitida的异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