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坡鹿-1
动物
海南坡鹿(拉丁学名:Cervus eldii),是印度泽鹿的同属,外形与梅花鹿相似,但体形较小,花斑较少。海南坡鹿为中型鹿类。外形与梅花鹿相似,但体形较小,花斑较少。成年公鹿体长90-110厘米左右,体重70-100千克左右;成年母鹿体长60-80厘米左右,体重50-70千克左右。体形狭长,颈和四肢细长。雌兽的头上没有角,雄兽头上角的形状很特殊,有一个较大的眉杈。体毛一般为赤褐色到黄褐色,背部颜色较深,雄兽的毛色比雌兽的深。到了秋末冬初,全身便都换成长而浓密的冬毛,体侧及四肢外侧的体色较淡,腹部和四肢内侧则为灰白色。颜面部及耳朵的背面为黄褐色,耳缘带有黑色,耳内为白色。尾巴的背面为栗棕色,腹面为白色或淡褐色。
基本信息
资源类型:地方
功能特性:耐粗饲;抗逆
主要用途:肉;药用;保健;研究教学;观赏
气候带:亚热带
形态特征:坡鹿为中型鹿类。外形与梅花鹿相似,但体形较小,花斑较少。成年公鹿体长小于110厘米,体重小于70千克;成年母鹿体长小于60厘米,体重小于50千克。体形狭长,颈和四肢细长。雌兽的头上没有角,雄兽头上角的形状很特殊,有一个较大的眉杈。体毛一般为赤褐色到黄褐色,背部颜色较深,雄兽的毛色比雌兽的深。到了秋末冬初,全身便都换成长而浓密的冬毛,体侧及四肢外侧的体色较淡,腹部和四肢内侧则为灰白色。颜面部及耳朵的背面为黄褐色,耳缘带有黑色,耳内为白色。尾巴的背面为栗棕色,腹面为白色或淡褐色。
收藏单位信息
保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海南坡鹿保种场:单位编号:1322C0001
保存资源类型:活体;精子;卵子;胚胎;组织器官;生物分子:保存方式:保护区;保护场;低温;其他
实物状态:正常
共享方式
共享方式:公益性共享;合作研究共享;知识产权性交易共享;资源纯交易性共享
获取途经:现场获取
外貌特征
海南坡鹿为中型鹿类。外形与梅花鹿相似,但体形较小,花斑较少。成年公鹿体长90-110厘米左右,体重70-100千克左右;成年母鹿体长60-80厘米左右,体重50-70千克左右。体形狭长,颈和四肢细长。雌兽的头上没有角,雄兽头上角的形状很特殊,有一个较大的眉杈。体毛一般为赤褐色到黄褐色,背部颜色较深,雄兽的毛色比雌兽的深。到了秋末冬初,全身便都换成长而浓密的冬毛,体侧及四肢外侧的体色较淡,腹部和四肢内侧则为灰白色。颜面部及耳朵的背面为黄褐色,耳缘带有黑色,耳内为白色。尾巴的背面为栗棕色,腹面为白色或淡褐色。
分布范围
在我国仅分布于海南省
繁殖性能
繁殖周期为年产一胎,性成熟期1.5-2岁,生命周期为12-15年。
饲养方式
在原生态条件下散养。
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海南坡鹿产区地处亚热带,海拔在200米,经度108°20′-110°20′,纬度20°02′-22°48′,年平均温度为22℃-25℃,年平均降水量2000㎜,年最高温度为29℃,年最低温度为20℃,年平均湿度为77%-86%。
生物学特性
海南坡鹿是春夏交配秋冬产仔,和许多其它鹿种是秋冬交配、春夏产仔刚好相反。这种反季节的繁殖习性,是长期适应海南岛热带环境的结果。这里春末夏初是旱季,坡鹿食物缺乏,体质较差,不利于产仔和哺育幼仔。而秋冬季节是雨季,正是草木繁荣的时期,坡鹿食物充足,身体建壮,因而有利于怀孕、产仔和哺育。海南坡鹿从来不上高山,不入森林,防御能力又差,它们所以能够生存下来,主要靠跑得快,跳得远。坡鹿特别是幼鹿的天敌,是蟒蛇、野猪和狗。
物种现状
2022年10月21日消息,广州动物园诞生4只“稀世之珍”海南坡鹿宝宝。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外貌特征
分布范围
繁殖性能
饲养方式
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生物学特性
物种现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