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威先生》是
张天翼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载《文艺阵地》1938年创刊号,并收录于《
速写三篇》中。
《华威先生》写于抗日时期,是抗战前期暴露国统区弊端的讽刺文学。该小说以夸张讽刺的手法,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刻画了华威先生这个打着抗日招牌,不务实际工作,却到处伸手争权的文化官僚形象,讽刺了当时的
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此外,
江苏文艺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了一本名为《华威先生》的图书,作者同样是张天翼。
内容简介
华威先生是国民党在文化界的卑鄙、腐朽、骄横的反动人物,他担任着难民救济会、通俗文艺研究会、全省文化界抗敌总会等十来个委员的空衔。一个战时保婴会没有找他,使他大吃一惊,他用恫吓威胁的手段,终于达到目的,又做了战时保婴会的委员,他不做抗日工作,却整天忙于酒肉应酬,拉拢关系,进行着卑鄙无耻的反动活动。他去参加开会,总是迟到、早退。在开会时,他借口还要去参加另外的会,随时打断主席的报告,自已站起来就讲话,他的话都是:内容贫乏、重复罗嗦,叫人厌烦的空洞说教。
有一次,他讲演没有人听,派了两个青年去拖几个人来听,结果连被派去拖人的人也一去不复返了,使得华威先生大发雷霆。后来,他质问那两个青年,两个青年毫不惧怕地顶撞了他。华威先生气得浑身发抖,吹胡子瞪眼睛地大骂“浑蛋”,并且恫吓他们要小心。可是真正抗日的人民跨过他,象跨过绊脚石一样,继续去做抗日工作。
创作背景
1938年,全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
中国抗日战争,在这生死存亡的搏战中,当时其他各党派各团体一致抗日,全国人民同仇敌寇,抗日情绪高涨,形势很好。但在国统区,
中国国民党反动政权,就是奉行违背民族利益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武汉失陷以后,国民党的这种反动政策就更加露骨。当时作者在
长沙市搞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文化界抗敌后援会”有三个部长,部长都是民主人士,后来国民党要求来争领导,要争作部长,当了部长又不干抗日的事,因此斗争很尖锐。那时
茅盾同志主编《
文艺阵地》,向作者要稿子,作者有感于此,创作了《华威先生》。
人物介绍
华威先生
这是一个挂抗战招牌、到处监视人民、拚命抢夺抗日统一战线领导权、对抗战工作包而不办、华而不实的
中国国民党地方文化官员的典型形象。他挟公文皮包、执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叨
雪茄、坐包车,表明他有着半土半洋的绅士风度且颇有来头和权势:戴结婚戒指,称妻子为“密司黄”,说明他趋附时尚,以新派人物自居;拿着雪茄烟的无名指微弯、与高高翘着的小指构成一朵兰花
工程图,意味其善于孤芳自赏;坐包车抢路、跑得车圈的钢丝闪亮,下车时尤爱踏铃,到会场门口稍作他立,而后看着天花板走进去,坐下后又点烟又看表,写出了他的行动的忙迫及其爱出风头、抖威风、摆架子的傲态。对熟人,他故作谦恭,让人称他“威弟”或“阿威”,对下级,他飞扬跋扈、霸气十足;口称不当主席,又点名推举主席,还命令主席在两分钟内报告完;他刮了两分钟洋火之后又打断主席的话抢先发表意见;那每会必讲的“认定一个领导中心”论,成了他挂在嘴边的口头语,将其充当
中国国民党一党专权的吹鼓手的党棍本质一语道破。他忙于赴会和演讲,忙于监视、探听消息向刘主任“联络”、“汇报”,忙于赴宴或宴请别人;忙于钻营,到处插手攫取“领导”头街。而四忙归到底是一忙:抓权。
华威权迷心窍、官欲奇盛,却又色厉内荏、惶恐不安。为炫耀和扩大手中的权力,他对待抗日民众极尽压制威胁之能事,必然引发了相应的抵制与反抗。难民救济会里的人见他来了,不是拉长了脸,就是握紧拳头瞪圆眼睛,做出一副准备决斗的姿态。华威的演讲没有人肯听,连被他派去拉人来听的人自已也不去。抗日青年不买他的账,难民救济会里的一个长头发青年还当面揭穿他的说谎。学生们举办“
日本问题座谈会”不通知他,他得知后暴跳如雷,以“秘密行动”、追查“背景”相恐吓,两个学生样的人也“动了火”,毫不客气地对之反唇相讥。尽管他大骂“混蛋!”“妈的!”叫嚷“你们小心,你们…...”却丑态尽出;牙咬着,唇颤抖,嘴巴痛苦地抽得歪着,以至5分钟后抬起头来,还“害怕地环顾四周”,发出“现在的青年怎么办”的长叹。他喝酒、骂人、打碎茶杯,恰正暴露出其空虚、矛盾、慌乱、感惧的内心隐秘。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华威先生》刻画了一个“包而不办”,名义上为抗战奔波、实际上到处参会抢权的文化官僚形象,暴露了在全民抗战的热情下潜藏的党派狭隘利益和个人私利之争,具有一定的时代典型性。作品紧紧抓住华威先生的“忙”和“讲”的言行表现,运用夸张和对比等手法,辛辣地揭露了那些“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只对限制和控制抗日工作的“领导”感兴趣,而对加强和促进抗日的实际工作不感兴趣的
中国国民党政客。
艺术特色
横断面式选材
作品不写人物的出身经历,也不叙述故事情节,而只截取生活的几个横断面,凸现他性格中最显著的特征和外观的形态,表现相对静止的人生相。作品仅摄取他参加三个会议的片断便把他既骄横又虚伪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了。参加难民救济会时,他的“态度很庄严,用一种从容的步子走进去”,“很客气地坐在一个冷角落里”,退出会场时,“把帽子一戴把皮包一挟,瞧着天花板点点头,挺着肚子走了出去”,摆出一副居高临下,唯我独尊的架势。到达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场时,他发现未等到他驾到就已开会,很不高兴,发了几句“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的议论就立即退席。赶到文化界抗战总会会议室,因迟到了就摆出一副谦恭的样子,但坐下后,却与别人谈论昨晚喝酒的事。当他听说有个座谈会没有通知他时,火冒三丈扬言要追查政治背景。他那种要包揽一切而又包而不办的无赖相,以及既骄横又虚伪的性格特点也就暴露无遗了。
对照中进行刻画
作品把华威的自命不凡、不可一世与人们对他的反感、憎恶以及他表面的崇高、谦恭与内心的卑下、偏狭构成矛盾,进行对照,刻划他性格。比如他外表总假装很谦虚,连主席都不肯当,但实际上他的手伸得特别长,什么事都要管,
连战时保婴会这样纯属妇女的工作,他都要插手。参加难民救济会时,他耀武扬威、自鸣得意,但与会者一看见他来就恶心。他到处抓权,鼓吹“一个领导中心”、实际上谁也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他表面上装模作样,道貌岸然,实际上不学无术,庸俗卑劣。
漫画式夸张
作品以漫画式的夸张,突出他的“忙”,忙于开会,忙于发言,忙于打进一切抗日组织。他的包车跑得“象闪电一样快”,还说“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他的忙,只是到处夸夸其谈地兜售“一个领导中心”的反动货色,只是为了攫取一切“会”的领导权,只是干扰、限制群众的正当
抗日活动。这样,他的“忙”,就成了“破坏”,他活动得越积极,其破坏性就越大。
结构紧凑完整
作品在选材上花了很多篇幅放在华威先生开会上,他一个会接一个会地开,节奏越来越快给读者造成一个他对抗日真是非常热心的印象,但到作品结尾时,情节陡地一转,当几个青年真正参加了抗日的会议时,他反而大为光火。这个结尾着墨不多,却异常有力,把华威的丑恶本质揭露出来。通过第三者“我”的眼睛,把华威在会上、会后、公开场会与家庭及他本人的自我评价与旁人的看法统统组成了一个整体,使结构更为紧凑、完整。
讽刺性的语言
不论是叙事状物,或者是描绘人物的神情姿态,以至一言一笑,作家都十分注意遣词用句的准确、鲜明、生动,往往在朴实中见匠心,于明快中露机趣。他善于大词小用、庄词谐用,赋予常态的语言以奇谲的色彩和深长的意味,往往令人忍俊不禁。如小说开头,写华威故作亲近、谦和之态,让“我”不要叫他“先生”,应当叫他“威弟”或“阿威”,这种亲戚之间的称呼本属区区小事,可作家写道:“把这件事交涉过了以后,他立刻戴上了帽.....”这“交涉”二字就妙不可言,准确而又风趣,十分切合华威的身份和性格。作家还擅长于使用热辣辣的夸张语言,故作惊人之笔,或者有意地重复使用某些语言,加强挪揄的色彩和力度,从而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难忘的印象。如描绘华威驱车赴会的惶急状态:“掏出表来看一看,他那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了起来。眉毛皱着,嘴唇使劲撮着,好像他在把全身的精力都要收敛到脸上似的。”写华威进人和退出会议场所的姿态时,又重复使用“瞧着天花板点点头”这样神气活现的词句,等等。这些都是出色的例子。但是,小说中运用得最成功的还数那极富于讽刺意味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也就是华威先生的语言。他在任何场合都不忘高唱“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要在这一个领导中心的领导之下”团结、统一起来的老调子,辞令总是那么干巴僵硬,令人生厌;但在私下与沆一气的同僚捣鼓吃喝和太太之类的事儿时,他却变得那么心口如一,痛快淋漓。在大庭广众之中,当着青年们的面,他是那么庄重威严,一再恭维大家工作都很努力和热心,表示“我很感谢你们”;可是,当他在家里听到有的青年竟不告诉他而去参加了“日本问题座谈会”,就像触动了他那最敏感而又最脆弱神经一样经,顿时暴跳起来,咬牙切齿,破口大骂,什么“妈的!”“混蛋!”种种粗野难听的词儿都使出来了。华威先生这些色调丰富、谐趣横生的个性化的语言,犹如一面
烛照幽微的镜子,把他那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言行不一、虚伪透顶的丑恶嘴脸和灵魂,丝毫不爽地映照出来了,使他无可遁其原形。
作品评价
现代戏曲史家、作家
蒋星煜:在广大的
中原地区土地上,华威先生之多,犹如恒河沙数,而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更不断地接触得到……华威先生的时代还没有死去。(《论华威先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澳门大学教授
杨义《
中国现代小说史》:小说廖廖几笔,即把一个官场风云人物写得声态毕现,针针见血,深刻淋漓……是一篇敏锐、深刻地切中时弊的明快
速写,当一般作品尚在对抗战工作进行热情的鼓动之时,它以喜剧的敏感反省抗战主体本身,如明镜一般照见抗战营垒内部蠢虫,直接影响了抗战文学的发展方向。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袁国兴《〈华威先生〉的“速写”艺术与“展演”技巧》:《华威先生》的展演技巧和解说性话语使用颇类于戏剧,有喜剧小品的倾向。作品写华威一天出席几个会议,发表了好几通演说,在妇女问题、文艺界问题等隔得很远的领域,他都有话说。因为他的说话句式几乎是一样的。他的这种展演样态固然与他的官僚政客身份相符,有社会的现实因素在起作用,但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从来都不是用社会现实因素可以解释的,同样的现实样态可以有不同的刻画方式,让华威先生“重复性”表演的原因是作者在这当中发现了谐趣。在传统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
京剧中,许多人物的话语方式都是重复的。不仅限于讽刺的对象,正面人物也经常用重复性的话语方式来张扬自己。《华威先生》是一篇偏重于展演、类似于戏剧的小说,它给人物提供的台词都有很强的行动性。当读者把它的叙事意图在自己头脑中“复制”出来时,其可展演的内容丰富,再创造的空间大。如此一来,当然就可以收到“言短意长”的艺术效果了。
作者简介
张天翼(1906~1985),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学名张元定,字汉弟,号一之,笔名张天净、铁池翰等。祖籍
湖南省湘乡市东山乡双泉村,出生于南京,在
杭州市读完小学和初中,1925年秋到北京,次年考入
北京大学。1929年正式开始职业写作生涯,1931年加入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一直在
长沙市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和文艺活动。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学讲习所副主任、
中国文艺网委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人民文学》主编等职。代表作有童话《大林与小林》《
宝葫芦的秘密》《
秃秃大王》,小说《华威先生》《
鬼土日记》等。他的童话在儿童
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