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于尔根·施通普夫
汉斯-于尔根·施通普夫
汉斯-于尔根·施通普夫,Hans-Jürgen Stumpff,1889年6月15日—1968年5月9日)纳粹德国空军参谋长。一级上将
早期经历
生于科沃布热格,于1907年加入勃兰登堡州第12“普鲁士王国亲王”步兵团,官拜少尉,并于1908年升至中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施通普夫一直服务于军方参谋部。在战争结束时,施通普夫已是上尉军衔。在威玛共和国时期,施通普夫以参谋军官的身份继续待在魏玛国防军中。1933年9月1日,以上校军衔从陆军转入空军,成为了当时还未公开的空军人事部长。
阿尔贝特·凯塞林辞职以后,赫尔曼·戈林考虑的空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继任人选,首先是中将弗朗茨·哈尔德(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陆军总参谋长),其次陆军上校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后来的最高统帅部作战部长) ,但是两位陆军军官都知道空军机构复杂权力斗争严重,一口拒绝来趟这浑水。於是空军人事部长施通普夫少将出任第三任总参谋长,并于两个月后晋升中将军衔。当时,空军人事部跟总参谋部一样也是直属戈林的独立部门。施通普夫算是平行调动。他也知道艾尔哈德·米尔希不好相处,最初也不愿意当这个总参谋长。而在赫尔曼·戈林心目中,施通普夫本来也是个过渡人物,主要原因是两个:一,戈林内心对阿尔贝特·凯塞林,施通普夫,胡戈·施佩勒这样精通空军业务资历又深的下属,潜意识上也存有一份自卑心理,因为他很少过问空军具体事务,在技术层面已经落伍了,因此怕这些资深下属不好控制。戈林真正希望的,是一位年轻资历浅能力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比较听话。第二个原因,戈林已经开始感觉到精力充沛的米尔希对他的宝座构成威胁,想方设法分去一部分米尔希的权力。所以空军总参谋长跟副总司令艾尔哈德·米尔希越敌对越好。而施通普夫呢,老好人一个,虽然对米尔希的强势作风不满,但是仍然努力与其合作,这方面很难合乎戈林的理想。
空军总长
施通普夫任内,德国空军又经过几次改组。空军总参谋部正式从帝国航空部独立出来,取得跟米尔希平行的地位。恩斯特·乌德特的装备研制采购部也平行于航空部和总参谋部。1937年后半年和1938年,有一度空军人事,训练,通讯三个部门也独立出来,直接向赫尔曼·戈林汇报。这都是戈林采取的逐步削弱米尔希权力的步骤。不过战前1939年的改组,这三个部门仍旧还是划归艾尔哈德·米尔希的航空部管辖。
施通普夫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这几年比较平稳,在任上于1938年11月1日晋升航空兵将军。他也试图尽量跟米尔希合作,把德国空军内部这些林立的山头理出头绪,但是并不十分成功,空军的军政军令仍然不统一,而且有越来越乱的趋势。 1939年1月施通普夫卸任,还感到轻松愉快。他卸任以后去当了米尔希手下的空军防空部部长,在这个位置上呆到战争爆发并渡过了波兰战役期间。
挪威上空
1940年法国战役之前,因为西线第2航空队的两名少校搭乘飞机误降在比利时境内,泄露了德军西线进攻计划,阿道夫·希特勒大发雷霆,撤了第2航空队司令Felmy将军的职,从波兰占领区调来第1航空队司令阿尔贝特·凯塞林将军继任第2航空队司令。施通普夫调往波兰接替凯塞林任第1航空队司令。就在法国战役开始之前,希特勒决定入侵北欧丹麦和挪威,进攻挪威的部队,是由陆军第21军升级而来的第21集群,后来改称挪威集团军,司令官是尼古拉斯·冯·法尔肯霍斯特,负责支援的空军是盖斯勒(Geisler)的第10航空军,直属最高统帅部。挪威战役一开始德军进展顺利,直到4月份英国派出强大舰队,护送陆军在挪威登陆,并重创德国海军,夺回战役主动权,包围了北部城市纳尔维克(Narvik) ,德军第3山地师师长爱德华·迪特尔死守纳尔维克,一度形势十分危急。为了更有效地指挥在挪威的行动,德国空军新组建第5航空队,施通普夫出任航空队司令,直接统一指挥挪威的德国空军,并负责从空中补给迪特尔的被围部队。随着西线法国战役全面展开,英国已经顾不上挪威作战,6月从僵持的挪威战场撤军。6月8日,挪威战役德军的胜利正式告终。
法国战役胜利之后,1940年7月19日第5航空队司令施通普夫晋升为四星上将。在随后进行的不列颠战役中,施通普夫的第5航空队担任助攻。他手下只有一个盖斯勒的第10航空军,总共4个联队,其中还有一个Me109战斗机联队,因为航程太短飞不到英国,无法参与进攻。施通普夫其余3个联队总共有138架He-111和Ju88轰炸机,由37架双发动机的Me110战斗机提供护航,轰炸苏格兰北英格兰。不列颠之战的主战场在英格兰东南,主角是西欧的凯塞林第2航空队和胡戈·施佩勒第3航空队。而施通普夫的第5航空队只在8月15日进行过一次大规模出击,结果笨重的Me110根本无法有效护卫战略轰炸机,一下子损失了7架Me110,16架He111和6架Ju88轰炸机,占出动总数的16%。此后第5航空队再也没有参加不列颠战役
随后东线德军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驻挪威的第5航空队只是部分参与:施通普夫的参谋长尼尔森上校(Nielsen)兼任空军Kirkenes指挥部司令,负责支援挪威集团军(后改称第20山地集团军)出兵攻击苏联北海港口。1941年6月,整个第5航空队只有10架轰炸机,30架斯图卡俯冲轰炸机,10架Bf-109战斗机战斗机和20架侦察机,总共70架作战飞机,处於非常次要的地位。在1942年的战争中,施通普夫第5航空队的主要任务,是从挪威出发,拦截由英国与苏联北海港口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之间往来的护航运输船队。为此,施通普夫拥有一个大队福克沃尔夫FW200“兀鹰”式远程侦察轰炸机,主要基地在挪威中部的特隆赫姆(Trondheim),整个战争期间,这种飞机也只生产了276架。另外,施通普夫还拥有60架Ju88反舰轰炸机,30架斯图卡,30架Bf-109战斗机战斗机。
北海航线朝鲜战争的高潮在1942年。2月份,盟军PQ12护航队得以毫发无伤地抵达苏联。之后PQ13护航队过早地分散,结果被容克88击沉2艘运输船,潜艇和驱逐舰击沉3艘,后来在苏联港内,德军战略轰炸机又击沉2艘商船。PQ14护航队运气不佳,撞入北海浮冰群,16艘货船受损返回英国德国潜艇击沉1艘。PQ15出发时德军早已侦知,可是正好大部分容克88飞机飞返德国整修,仅用鱼雷机击沉3艘商船。1942年5月的PQ16船队损失惨重,7艘商船沉没。真正的灾难是7月份著名的PQ17船队,当35艘商船在冰岛编组护航队时,第5航空队仅容克88已经拥有103架,正虎视眈严阵以待。7月4日在德军飞机的轰炸之下,在伦敦的海军大臣达德利·庞德元帅命令PQ17护航队分散,结果8艘货轮被空军击沉,9艘被潜艇击沉,7艘由潜艇和飞机联合击沉,33艘商船仅11艘到达目的地,外加两艘医院船。总共击沉吨位达到14万4千吨,送到海底的物资中包括259架飞机和430辆坦克。这个重大损失使北海运输线停顿3个月之久。当护航队恢复的时候,盟军充分吸取教训,派遣护航航空母舰提供空中掩护。PQ18船队的40艘货船损失了13艘,但是第5航空队也被击落40架飞机。此后,第5航空队大量飞机被抽调去地中海战场,实力急剧下降,盟军加强了护航兵力和航母空中掩护,挪威德国空军渐渐无所作为。
本土防空
施通普夫在平静的次要战场挪威呆到1943年秋,夜间战斗机司令约瑟夫。卡姆胡贝尔(Kammhuber,战后西德空军司令)中将前来接替他的职务。为了对付越来越严重的英美对德战略轰炸,施通普夫出任新成立的“帝国航空队”司令一职,主力是施密特(Schimd)的第1战斗机军(原第12航空军) ,有第1,2,3,7四个战斗机师。当时帝国航空队在施魏因富特和柏林等地曾经重创英美重型轰炸机群,但是从1944年2月,美国军队投入新式野马P-51战斗机,这种战斗机的航程足够为轰炸机群提供全程护航,德军战斗机必须同时面临轰炸机编队强大的自卫火力和性能更优异,数量占优势的护航战斗机,损失开始直线上升,直至消耗尽。`
战争最后阶段,1945年4月,德国空军作战序列再次大改组,东线罗伯特·冯·格莱姆上将(Greim,最后一位德军元帅和空军总司令)的第6航空队合并了由原第4航空队缩编而来的空军第4指挥部,原第3航空队缩编的西线指挥部,和第7航空军。而施通普夫的帝国航空队合并了空军东北地区指挥部(原第2航空军),第14航空师,第1第2战斗机师。基本上,德国空军全军由施通普夫和格莱姆分别指挥,格莱姆负责对付东线,施通普夫面对西线。1945年5月德国投降,施通普夫作为空军代表,跟海军代表汉斯·格奥尔格·冯·弗雷德堡上将,最高统帅部长官威廉·凯特尔元帅一起,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施通普夫战后在盟军战俘营里呆到1947年10月,释放之后活到1968年病逝。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早期经历
空军总长
挪威上空
本土防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