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航空母舰(Escort Carriers),简称CVE,美军昵称为“吉普航母”(jeep carrier)或“小平头”(baby flattop)、英国皇家海军则昵称为“伍尔沃斯航母”(Woolworth Carrier),是一种小型且低速的航空母舰,用于增强护航和
反潜作战。
护航航空母舰起源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为应对
德国U艇对
大西洋运输线的威胁,盟军决定将
货船改装为小型航空母舰。1941年6月2日,“长岛号”作为第一艘护航航母下水服役。随着战争的推进,护航航母的设计和战术不断改进,从早期的运输和护航任务逐渐发展到更专注于反潜和攻击任务的舰艇,如博格级和卡萨布兰卡级。在大西洋战区,护航航母主要负责保护运输船队和进行反潜作战;而在太平洋战区,它们不仅承担运输和反潜任务,还广泛参与登陆作战和空中支援,展现出作为多用途作战平台的重要作用。二战结束后,护航航母逐渐退役或改装,1959年5月7日,剩余的护航航母被重新分类为航空运输舰(AKV),正式退出战斗序列。
护航航空母舰设计特点包括:体型和吨位较小,由商船改造而成,建造成本低;航速较慢,约17-19节,主要用于护航运输船队;飞行甲板和机库简陋,搭载少量战斗机和
反潜机,通常携带20-28架飞机;防御和攻击能力有限,配备基本自卫武器;多用途性强,除护航外,还可用于运输飞机、训练飞行员和提供后勤支持。
发展沿革
型号发展
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
英国尝试将巡洋舰“卡文迪许”号改装为“复仇者”号
航空母舰,航速30节,标准排水量约10000吨。由于战争结束和自身的缺陷,该舰被用作运兵船,后来又改回巡洋舰。尽管如此,这种改装具有一定吸引力。1925年,英国皇家海军委员会考虑了用巡洋舰改装航空母舰的计划。尽管1922年《华盛顿条约》限制了航空母舰的建造,但仍有吨位可用于建造小型航母,但是否大量建造小型航母还有待论证。
美国海军对
轻型航空母舰表现出浓厚兴趣。1927年5月,海军
少校布卢斯里顿在一篇报告中指出,轻型航空母舰和护航航空母舰在作战中需要进行反潜、巡逻、侦察和炮火支援,可能将替代
轻巡洋舰和
重巡洋舰。1939年5月,
约翰·麦凯恩上校建议建造8艘轻型航母,但未被采纳。随后,美国海军提出改装邮轮为试验型短甲板航母的计划,但1940年11月被终止。
1940年12月31日,
美国海军作战部与海事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讨论改装
货船为航母的问题。最终,两艘
丹麦C-3型货船“莫麦克梅尔”号和“莫麦克兰德”号成为首批改装航母,按照总统要求,改装必须在3个月内完成。莫麦克梅尔号在1941年3月6日到6月2日完成改装,改名为“长岛”号,排水量7900吨,航速17.6节,载机21架。长岛号用于训练和测试,为以后护航航母的建造提供了数据。
与此同时,“莫麦克兰德”号在改装后转让给英国,成为
英国皇家海军的“射手座”号护航航母,但其17节航速被认为不足。美国博格级和桑加蒙级护航航空母舰因由商船改装而来,航速也没有明显提高。除了这艘“射手座”号外,美国在1941年的援英造舰计划中还利用C-3型标准货船改建了另外四艘护航航母,即“复仇者”号、“欺骗者”号、“军马”号和“冲击者”号。其中,“军马”号 (BAVG-4) 被美军留作自用,在战争期间用于在切萨匹克湾训练飞行员,其余三艘则于1942年建成后交付英国。
1942年,
美国海军部批准将24艘商船改装为护航航母,但实际可用的C-3型货轮只有20艘。这些由C-3型货轮改装的护航航母被统一划归为博格级,排水量11,420吨,航速18节,载机28架。它们在
大西洋和
太平洋执行
反潜、运输和训练任务。由于C-3型货船数量不够,
美国海军还将萨马隆级快速舰队油轮改装为桑加蒙级护航航母。桑加蒙级航母全长168米,航速18节,载机30架。桑加蒙级在
北非“火炬”登陆行动中表现出色,提供空中支援和反潜保护。同一年,美国亨利·J·恺撒造船厂和
波特兰的俄勒冈·S·B造船厂批量生产50艘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这些航母在太平洋战场上广泛活跃,参加了硫磺岛和
冲绳岛战役。卡萨布兰卡级航母标准排水量7800吨,航速18节,载机28架。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在战争中损失了5艘。1946年,该级航母开始退役,最后一艘“西底斯湾”号于1964年退役。美国还设计了科芒斯曼特湾级护航航母,建成19艘,服役较晚,主要用于运输和训练。
作战经历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
德国潜艇对英国海上运输造成巨大威胁。盟国运输船队急需护航舰队保护,护航航母成为重要一员。
美国军队少将卡尔文·T·杜金评价护航航母:“由于速度慢,装甲薄,
舰炮火力弱,在敌强我弱的战斗中,护航航母十分危险。但在敌弱我强的局面下,护航航母却能扬长避短,提供强有力的空中支援,并执行巡逻和侦察任务。”
1943年,盟国护航航母开始广泛用于护航作战。运输船队的每5艘船组成一个纵队,纵队之间有700码的间隔,护航航母位于舰队中间,护航舰只以半圆形布置在舰队周围。这种布置有利于在作战中保持有利队形,但相对较为被动。更为有效的战术是由护航航母的
舰载机在舰队前方侦察和搜索敌潜艇,在敌潜艇接近之前将其消灭。这种“猎歼”战术大大改善了盟军在北
大西洋的处境。同年3月,“博格号” (USS Bogue, CVE-9) 成为第一艘部署于大西洋用于护航任务的
美国海军护航航母。她与她的护航
驱逐舰编队一起,开始了对东行盟军船队的保护行动。1943年5月21日,“博格号”的飞行员首次成功击沉了一艘
德国U艇U-231。接下来的5月22日,她的飞行员再次击沉了U-569。这些胜利标志着护航航母在
反潜作战中的成功,使得1943年5月成为
大西洋海战的转折点,当月德国U艇损失惨重。1943年11月,在
吉尔伯特群岛战役中,八艘护航航母参与了对马金、贝蒂欧和塔拉瓦环礁的攻击行动。这些护航航母提供的空中支援对盟军成功登陆并控制这些关键岛屿起到了重要作用。1944年3月19日,“博格岛号” (USS Block Island, CVE-21) 的飞行员击沉了德国U艇U-1059,但同年5月29日,该舰在
加那利群岛附近被U-549击沉。
1944年10月25日,
莱特湾海战中,护航航母编队为美军登陆部队和舰只提供掩护,遭遇栗田健男
海军中将指挥的日本第一机动舰队。护航航母的弱点暴露无遗:舰载机数量少,对陆支援的
舰载机挂载高爆炸弹或普通炸弹,无法组织对舰攻击。薄弱的装甲无法阻挡日舰的巨弹,18节的航速无法摆脱速度达30节的日军
战列舰和巡洋舰追击。上午6时58分,日军战列舰
武藏号战列舰的460毫米巨炮开始攻击,其他日舰相继开炮。美军几艘驱逐舰掩护航母,虽造成一定损伤,但未能避免护航航母的厄运。最终,“甘比尔湾”号被击沉,其它各舰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但护航航母表现顽强,给日本舰队造成一定损失。
在大多数情况下,护航航空母舰还是扮演着胜利者的角色。1944年12月15日,在
菲律宾民多洛岛登陆作战中,护航航母提供支援。1945年1月,17艘护航航母在
吕宋岛进行火力压制。1月29日至31日,6艘护航航母在菲律宾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掩护。2月,护航航母参加
硫磺岛战斗。3月,
冲绳岛战役开始,18艘护航航母使用舰载机作为进攻前的火力准备。
战后改装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护航航母逐渐退役或被改装用于其他用途。1959年5月7日,剩余的护航航母被重新分类为航空运输舰(AKV),正式退出战斗序列。
设计特点
低成本
护航航空母舰通常由
商船或货船改造而成,因此其体型和吨位相对较小。这使得建造和改造成本较低,适合大量生产。例如,博格级(Bogue-class)护航航空母舰是基于C-3商船船体改造而成,具有13,890吨的满载排水量。
低航速
由于改造自商船或货船,护航航空母舰的航速一般较慢,不适合与高速舰队一同行动。其主要任务是护航运输船队,提供空中掩护和反潜保护。大多数护航航空母舰的航速在17-19节之间,这与其商船背景有关 。
简化的航空设施
护航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和机库较为简陋,通常只能搭载少量的战斗机和
反潜机。设备和设施相对简化,以减少成本和加快建造速度。例如,
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空母舰虽然建造迅速,但其飞行甲板处理飞机时存在一定问题 。
有限的自卫能力
护航航空母舰的防护能力有限,通常仅配备基本的自卫武器,如
高射炮和轻型火炮。
多用途性
除了护航任务,护航航空母舰还可用于运输飞机、训练飞行员和提供后勤支持。例如,
美国海军曾将一些护航航空母舰改装为
直升机航空母舰,用于
两栖作战的测试。这种多用途的设计使得护航航空母舰在战时的灵活性得以体现。
各级航母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