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梅芳,女,
汉族,
开平市人,1931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第五届
广州市政协常委,第六届广州市政协副主席,第七届、八届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改革开放时期,任广州市侨务办公室主任,中共广州市委统战部部长,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物事迹
拨乱反正,为开放注入活水
广州是著名的侨乡,侨务工作十分重要。在司徒梅芳的记忆中,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让回国的华侨安居乐业,市政府兴建了华侨新村,得到了中央的肯定,被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何香凝誉为“归侨侨眷的幸福乐园”。但由于“文革”
极端左翼路线的干扰破坏,华侨新村却被诬蔑为“小香港”、“小台湾”、“阶级敌人的避风港”等等,一批知名人士相继被批斗。全市1700多户归侨侨眷被迫迁离
广州市,“疏散”下乡,流离失所。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广州侨务工作终于度过“寒冬”,迎来发展的“春天”。这一年,司徒梅芳由于有较多海外关系,被调往市侨办担任领导工作。在阴霾初开的日子里,她对侨办工作的前景甚为担忧。毕竟,说不好哪一天,暴风骤雨又会不期而至。她的这种忧虑,在参加了全国侨务工作会议后被彻底打消。
在那特殊的岁月里,司徒梅芳以是否有利于扩大开放为尺度,用足用活政策,带领广大侨办工作者积极妥善地处理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革”的冤假错案,处理“土改”时错划华侨为“地、富”的历史案件,处理被挤占的华侨、港澳同胞的私有住房。正确的侨务政策推行之后,开放的渠道得到了疏通,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回来探亲的越来越多,捐献、投资设厂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涨,为
广州市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与设立“广州市荣誉市民”
为激发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献投资的积极性,1984年,市侨办提出了“给华侨、港澳同胞以‘名’、‘利’、‘家’等优惠待遇与政策,给一定的名誉,一定的优惠政策,给家人一定的照顾,包括房屋政策落实、家属的就业等”的建议。市委、市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市侨办、市委研究室、市外经贸委等有关部门共同草拟了“广州市荣誉市民授予办法”,这一政策被归入“广州市华侨港澳同胞投资优惠办法”。
广州市给有重要贡献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及外国友人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的称号,开创了全省这方面工作的先河。至今广州共授予荣誉市民370名,其中319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仅捐献给广州地区的款物就超过了36亿元。
为了加强与海外港澳台的联系,司徒梅芳于1986年10月主持建立了广州海外联谊会,这是继
上海市之后的全国第二个。多年来,广州海外联谊会不断继承和发扬“走出去,请进来,广交朋友”的精神,联系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同胞与台胞,为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努力玉成广州市教育基金会
离开市侨办的工作岗位以后,司徒梅芳到了市委统战部任部长。当时,
广州市的教育事业正处于蓄势待发的阶段,急需加大投入,有关同志因此提出了创办教育基金会的建议。作为统战部的“领军人物”,她深知要办成这件造福子孙的大事,光靠政府一家不成,目光只盯在广州也不成,还要激发港澳台侨同胞的爱国爱乡热情,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于是,她自告奋勇,负责邀请霍英东先生领头创办教育基金会。回想当初那段经历,司徒梅芳至今仍充满感慨。原来,由于霍英东先生商务和公务繁忙,她在托人约见未果的情况下,决定另辟“蹊径”。一次,当她听到霍英东先生会坐某班港九直通车到
广州市时,就专门搭乘这趟车,制造一个“巧遇”霍英东先生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恳请下,霍英东先生欣然答应带头创办
广州市教育基金会。
1989年1月,在众多华侨、港澳同胞与广州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广州市教育基金会宣告成立。此后,教育基金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积聚了一批又一批资金,有力地促进了广州教育事业的发展。
见到教育基金会产生的成效,市科技部门负责同志主动找上门,希望统战部帮助创办市科技基金会,她欣然允诺,并与同志们商量找澳门的爱国富豪
何鸿燊先生领头。为了能快捷成功,她还约上黎子流市长一起去澳门“公关”,何鸿先生见此阵势,二话没说,愉快应允。1992年6月,在港澳同胞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
广州市科技进步基金会正式开始运作。
如今,司徒梅芳已经离休在家,但是,她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并没有停止。她参照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经验,以市政协历届委员联谊会的名义提出了优惠老人的“十条建议”,推动市政府于2001年实施“广州老人优待证”制度,使广州成为全国第一个以政令与规章对老人优待进行保障的城市。2004年中央组织部评选司徒梅芳为“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在她的先进事迹中把为老人事业服务列为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