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竹庐
黄山老人
杨竹庐(1776—1854),名仲魁,字希元,号竹庐,生于丽江黄山北麓农家,纳西族田园诗人,晚年又号黄山老人。世代务农,家风朴实。他一生以耕读为乐,洁身自好,无意于功名利禄。中年丧妻,无子,晚年境况很凄凉,但他始终热爱生活,不屈服于命运。杨竹庐有《黄山老人诗稿》两卷,收诗作近二百首,手抄本现藏丽江县图书馆。
主要作品
清代“改土归流”后,纳西族民间出现了第一批平民出身的诗人。以周之松、李洋为代表的清代前期诗人,以桑映斗牛涛为代表的中期诗人。这一时期较著名的还有马子云牛焘木正源、杨竹庐、妙明、杨昌、杨品硕等。杨竹庐著有《黄山老人诗稿》数卷。
《中海道上》诗云:“地旷多杨柳,泥田百亩闲;风吹千迭浪,云淡一行山。草岸有无尽,炊烟断续间;欲投古刹去,溪水过湾湾。”这是清代纳西族山水田园诗派杨竹庐有一首五言诗《中海道上》,描写从中海到碧山寺沿途的景色。中海位于古城与普济寺之间,是当年从古城步行到普济寺的必经之地。从普济寺畅游归来,不妨重走往日的游路,在中海边稍作停留,回头遥望远处绿树丛中闪闪发亮的铜瓦殿;登上湖堤,细品"一望中湖湛碧流,丝丝杨柳大堤头"的画意诗情,任摇曳于清风中的丝丝柳条,拂去一路的风尘和疲劳……
《黄山古柏》有句云:“幸不逢人选中用,常留翠色傲隆冬”。表明了他的人生态度。他一生写了不少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真实反映了热爱劳动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棕衣》:“造化经纬岂不奇,为农田舍最相宜。南阡北陌和烟卧,东播西收带雨披。社日逢晴且挂壁,赛期既醉共堆篱。勤劳休羡绫罗好,怎及此间乐靡涯。”
丽江市农村家家有的棕衣为题,真实并饶有风趣地赞美了农村的劳动生活。
读书堂木牌匾
丽江古城读书堂客栈位于木府旁边,标准的纳西四合院建筑,清代纳西族的私塾。六代私塾,一门三举。客房既为私塾的教学区。至今仍保存“读书堂”木牌匾为清雍正年间第二代贡生号黄山老人的杨竹庐所题。经常有人参观拍照。客房多在二楼,窗明几净,阳光充足,推窗即见柳树,街道,小河潺潺之声不绝于耳。房间保持原住民居风格最为完整,又增加了现代化的装修,让您既体味到了原味的纳西风情,又收获了舒适的住宿体验。
留迹龙潭寺
白马龙潭寺位于丽江古城南端狮子山脚。白马龙潭也叫白龙潭或狮乳泉,为一清澈甘甜的泉水。水从石间涌出,潭边古树成荫,池中游鱼腾跃,被纳西人民奉为神泉。池畔白马龙潭寺,系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所建,咸丰年间毁于兵战,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重建,现存山门、大殿、左厢房等建筑,规模布局依旧。
大殿及厢房内壁镶嵌有清代纳西族诗人杨竹庐、马子云桑映斗、牛焘等人的撰刻诗碑,计有诗作11首。白马龙潭寺也是当时丽江市文人学士吟诗作赋的重要活动场所。此外,离白马龙潭寺不远处街巷中的"三潭水",即第一潭水为饮用水,第二潭水为洗菜水,第三潭水为洗衣、涤垢用水。三潭水功能上合理分开,顺序上方便重复利用,即第一潭水源于泉水,第一潭水注满后溢入第二潭,第二潭水满后再溢人第三潭,充分利用后再行排走。这是水资源合理利用的传统作法,也是丽江优良传统水文化的见证之一。
吟诗指云寺
指云寺共有四个大院,二十二个小院、目前还剩六个小院,四个大院。1986年被丽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山门入寺,有一个小院,花少树稀,精巧别致。穿过小院,就是前殿。这是一座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间。上层斗拱密促,下层除正面均土墙封顶,只在后墙左右两侧留下两道小门。这里过去悬有一口铜钟,每天做法事时,敲响铜钟,钟声划破寂静,仿佛来自云天之外,又象给拉市海闪的波涛合声配乐,平添一层美的感受。
清代纳西族著名诗人杨竹庐触景生情,欣然命笔,写上了“古洞推来千叠浪,飞云来出一声钟”的美妙诗句,为后世传颂。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主要作品
读书堂木牌匾
留迹龙潭寺
吟诗指云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