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墓
位于北京西城区的墓园
利玛窦墓 在阜成门外北京市委党校宽大的绿色庭院中央,有一座小小的墓园,四周被透花砖墙环绕着,南墙正中有两扇灰色铁花门,墓园中植几株青翠的柏树
简介
利玛窦墓在西城区车公庄大街路南。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人。明万历十年
(1582年)来华,是天主教耶稣会著名传教士。万历二十九年至北京,进呈自鸣钟、万国舆图等物,并与士大夫交往,以传授西方科学知识为布道手段,同时把中原地区的科学文化成就介绍到欧洲。死后赵顼“与以陪臣礼葬阜成门外二里沟嘉兴观之右”。墓为土丘形,前立首方座石碑一座,碑额十字架纹饰,碑身刻中西文合壁“耶稣会士利公之墓”。墓地以砖砌花墙围绕,左右两侧分别有南怀仁汤若望二外籍传教士的墓和碑。
墓址介绍
墓园里并排竖立着三通汉白玉石碑,墓碑的形制与常见的一样,
只是碑额雕龙花纹的中心,镌有代表天主教会的十字徽记,表明墓主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中间的那一通螭首方座碑高2.7米、宽0.94米,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立。碑身正中刻有“耶稣会士利公之墓”八个大字。右边碑文是:“利先生讳玛窦,号西泰,大西洋意大利亚国人。自幼入会真修,明万历壬辛年航海首入中华衍教,万历庚子年来都,万历庚戌年卒。在世五十九年,在会四十二年。”石碑后面是灰身黑顶圆拱式的长方形砖砌坟墓,墓高1.5米、长2.4米、宽1.3米。利玛窦墓东侧为南怀仁墓,西侧为汤若望墓。这座耶稣会传教士的坟墓
现状
不大的墓地四周被矮墙围着,前有石牌坊大门一座。据史料记载,
墓碑上应有“钦赐”二字及少京兆黄吉士题字“幕义立言”的坊额。但如今这些字迹均不见,不过门簪、门口的一字影壁及雕花依然清晰可见。利公的墓确实很高,在一群传教士的墓中显得鹤立鸡群。这倒也不难理解,无论从辈份还是贡献上,利公都配得上这样的待遇。而这座灰白色的墓身也如利公的一生那般中西合璧——典型的西洋装饰橄榄玫瑰枝点缀四周,顶上却是中国的盘龙,墓身后为方形石制灵柩。据史料记载,墓碑一面镌“利先生,讳玛窦,号西泰,大西洋意大利亚人……”的中文墓志铭,一面则刻着拉丁文。但如今已看不到这些字迹。听院里一位老住户说,“文革”时为了“让帝国主义永远不得翻身,再踏上一万只脚”,墓碑全部被砸下来埋到地下,直到后来李先念当国家主席时才重新恢复。仔细观之,墓碑上确实有拼接过的痕迹。利玛窦墓两旁还各有两个稍矮的墓碑。左边的字迹略清晰,能看出“汤若望”的字样,右边的则看不太清楚。而循着香气往下看,汤公碑前放了一簇鲜花,给肃穆的墓地增添了几分生机。“这倒是老有外国人来扫墓,每次他们来都会带束花。对了,今儿不是礼拜天嘛,那就更正常了。”一位遛狗的大妈笑着说。
其他信息
利玛窦在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庚戌)5月11日病逝于北京,享年59岁。按照当时中国的惯例,外国人死后都要移葬澳门。但是中原地区的教友为了纪念利玛窦,上奏朝廷,申请赐地,下葬北京。朱翊钧万历皇帝破例准奏,亲赐葬地和安葬祀费,赐北京西郊“二里沟佛寺,房屋三十八间,地基二十亩,葬利子”“立石为文记之”(见《大西利先生行迹》),梁启超墓是由顺天府尹王应麟所立。这年10月下葬时,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参加了葬礼,非常庄严隆重。当时一位太监对于独给利玛窦葬地,曾问相国叶文忠:“诸远方来宾者,从古皆无赐葬,何独厚于利子?”叶答:“子见从古来宾,其道德学问,有一如利子者乎?姑无论其它事,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葬地矣。”关于安葬时的墓地情况,《帝京景物略》有概略的记述:“玛窦卒,诏以陪臣礼葬阜成门外二里,嘉兴市观之右。其坎封也,异中国,封下方而上圜,方若台,圜若断木。后虚堂六角,所供纵横十字文。后缘不篆而旋纹。……墓前堂二重,祀其国之圣贤。堂前石,有铭焉,曰:‘美日寸影,勿尔空过,所见万品,与时并流。’”谭元春有《过利西泰墓》一诗:“来从绝域老长安,分得城西土一棺。地呼天心自苦,挟山超海事非难。私将礼乐攻人短,别有聪明用物残。行尽松中国大,不教奇骨任荒寒。”后来还出现了一首写利玛窦的竹枝词:“天主堂开天籁齐,钟鸣琴响自高低。阜成门外玫瑰发,杯酒还浇利泰西。”
人物简介
1552年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马尔凯大区州(Marche)的马切拉塔(Macerata),家里经营 利氏药房,是当地的名门。利玛窦在这里一直在一所耶稣会开办的中学学习,他的父亲一直很担心利玛窦加入耶稣会。利玛窦十六岁来到罗马,在圣汤多雷亚学院学习预科,并于1571年的圣母升天节那天加入了耶稣会。1572年在耶稣会主办的罗马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并从师数学家克里斯托佛·克拉乌(Christopher Klau)学习天算,其时范礼安(Father Alessandro Valignani)也是他的老师。在这段时期,他还学会了拉丁文和希腊语,而且也会使用葡萄牙语西班牙语。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577年利玛窦获准赴远东传教。1578年3月24日,利玛窦从里斯本出发乘船和其他14名耶稣会士一起前往印度传教。一路上绕过好望角,途经莫桑比克,经过6个月的航行终于在9月13日到达印度果阿(Goa)——葡萄牙亚洲最重要的殖民地。路途非常辛苦,在到达果阿邦前,船上来自莫桑比克的400名奴隶死了13名。
利玛窦在来到印度之前,由于圣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 xavier)之前对印度的赞美以及教会的神化,他所听说的印度非常令人神往,在这里传教也比较容易。但是现实的反差令他大惑不解。1580年他给耶稣会的历史学家玛菲用葡萄牙语写的信中说道:“查看一下有关印度日本的注释书和地图类,会发现明显的谬误比比皆是。”但是耶稣会在日本布教非常顺利,而且在印度还发现了聂斯脱里教派(景教)的信徒。这使得利玛窦他们精神上非常振奋。
利玛窦在印度和交州传教四年。其间在果阿邦神学院还学习了人文科学概论,在1580年7月26日他晋升为司铎后,又学习了神学。他在印度认识到应该允许当地人也学习哲学、教理和神学等欧洲文化,并且写信给耶稣会总部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如果“阻拦他们与他人为伍担任职务——通过学问而出人头地——我担忧他们会憎恨我们,而我们耶稣会在印度的主要目的,感化异教徒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信仰的使命将会化为泡影。”他的这种见解在他的一生中始终如一,这也是他进入中国后所持的态度。罗光写的《利玛窦传》中说这是“他能赢得我国士大夫的尊敬亦以此精神故。”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墓址介绍
现状
其他信息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